建水紫陶怎麼製作,和宜興紫砂壺有什麼區別?

小稻Cr


建水紫陶(五彩陶)與宜興紫砂有什麼區別?

這其實已經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百度一搜也有很多種答案,看似在客觀分析,可言語裡始終有偏見,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哪種更好呢?

泥料:

紫砂泥:宜興是石質砂料屬剛,質感較為粗,紫砂泥中“泥”指風化了的黏土,“砂”指的是石英晶體和沒有風化的黏土,目數為40-80,收縮率不到10%,可塑性高,生坯強度大,可任意加工為形狀各異的器形,燒製不容易變形,但相比紫陶來說粘性不好,透氣性能好,冷熱可急變。

建水五彩陶土:建水紫陶是粘土原料,可塑性低,且同時要滿足陰刻陽填,對壺壁的厚度有一定的要求,成品率低。建水紫陶質感較為細較柔,含鐵量高,通過多次淘洗濾漿製成的泥料,可以滿足對陶坯做精細的雕刻和對成品的無釉磨光的工藝要求,這是建水紫陶有別於其他含砂陶器的重要特徵,目數為200-350,收縮率18%,粘性好。燒成器硬度較高,密封性好,“透氣不透水”恆溫恆溼,存儲功能佳。

注:目數是指陶土的粗細,目數越高,陶土越細膩,比如300目的比200目的細

製作工藝:

紫砂:多用泥片鑲接,又分為“打身筒”和“鑲身筒”兩種。先將泥料坯體經陶工用拍子、明針等反覆拍打,來回刮平,再用樣板裁製出做壺底、壺蓋、壺口、壺牆所需的泥片,將其鑲接成壺體,再將零件拼接;或泥片放在轉盤上,圍成身筒,然後將手墊入身筒內,用木拍子輕打身筒外部,直到形成所需的形狀。除了全手工,還有其他例如模具半手工成型、模具注漿成型、拉坯成型等。

紫陶:快輪拉坯法,紫陶暫無機制,全手工,是將和好的陶土放於拉胚機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陶土拉成器胚,拉胚是最考驗基本功的,陶藝最精華也以拉胚為主,如果在拉的過程中,用勁不均勻,或者盲目使用蠻力,陶土就會從下面開始往上扭曲,從而使胚體變形,導致拉胚失敗。

器型對比

紫砂:紫砂是沿海地帶發展和傳播的更快時間長,受眾多底蘊深厚,所以器型更穩定也有更多的創新,器形有圓器、方器、筋囊器等,壺形多變豐富。

紫陶:壺形古樸,厚重。多為圓器。壺的造型,風格比江西宜興有不足,它有向紫砂學習的影子,去做很多中式經典的壺型,也在通過拉坯去做出更多創新的壺型。紫陶因材料和工藝的因素,在形的把握上,蓋的精密度上都不差於宜興紫砂壺。

裝飾特點對比

紫砂:宜興紫砂多采用幹坯題刻、(半)幹坯泥繪,多為陰、陽刻,幹坯印花,把坯幹了以後拿一張蠟紙印上去,沿著蠟紙的線條刻,幹坯刻產品它不受損壞、變形。金石味較重,難度較小。

紫陶:建水紫陶則是每一個都一筆一畫地寫上去,溼坯雕刻,先陰刻後填泥,填泥有單色填泥和多色填泥,也就是所謂的“陰刻陽填”的特殊裝飾工藝,表達方式比較婉約,水墨味濃郁。建水紫陶的殘貼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打磨工藝對比

紫砂:紫砂無需打磨,一些會打磨壺口。

紫陶: 建水紫陶則有用鵝卵石純手工打磨去火皮,且有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製作亮光陶器,(現在也有因火皮美而不打磨火皮的,一般是柴燒紫陶)。

從現階段市場角度來看,宜興紫砂規模遠遠大於建水紫陶,體系成熟。而建水紫陶傳播度和外界認知度都不夠,但紫砂市場規範性欠佳,大規模的開採與生產嫣然導致了泥料的枯竭,化工泥料,屢見不鮮,機器加工製造大量廉價產品。而純手工的製作的紫砂壺大都價格不菲。

希望建水紫陶的未來在吸取學習紫砂壺的器形上,更多的保留住中國書畫的神韻,和成色古拙多變,堅持每一件都無雷同。


紫陶說


建水紫陶的工藝流程大致有十五個步驟:泥料的製備——揉泥——拉坯——晾坯——修坯——裝飾——陰刻——填泥——攤泥—— 壓泥——削刮——精修坯——晾乾——燒窯——打磨。

跟著示範圖一起看看吧。

一、泥料的製備

做陶首先必須要有原料,紫陶陶泥的製備工序十分複雜:分為取料、醒料、選料、配料、碎料、淘洗濾漿、濾泥和醒泥,其中又細分為很多道工序。

取料:去泥料產地挖採優質的土料,即為生料。

醒料:剛剛挖掘出來的“生料”含有一定水分,需要晾乾至手捻為粉末方可使用。

選料:撿淨生料中的“砂礫”雜質。

配料:由經驗豐富的匠人根據成品需要的燒製要求,將五種色土按比例配成“陶泥”。

碎料:將配置好的“陶泥”搗成均勻“碎料”,碎料最大不能超過蠶豆大小。

淘洗濾漿:將碎料倒入大缸中用水充分浸泡,每隔五-六小時要全面攪拌一次。反覆此過程數次,直到泥料充分稀釋融合後,用200-300目紗網過濾4-5次後倒入乾淨容器內沉澱。

濾泥:第一步,將淘洗後的泥漿倒入乾淨容器內加蓋靜置,任其自然析出水分。第二步:倒去容器中的多餘水分,將剩下的泥糊倒入石膏容器內吸除剩餘水分。(石膏有吸水作用噢)

△靜置在石膏容器中的泥料

醒泥:剛製備好的泥料泥性較暴,當地人將其稱之為生泥。因為生泥中的水份和固體顆粒的分佈仍然不均勻,比較活躍的顆粒元素變化會產生細微的結構變化,會降低泥料成型時的可塑性。並在後期導致泥坯乾裂、分層、變形等多種問題。因此在最後一步,我們要把小泥巴放在一邊醒著,讓它自己充分發生變化和反應,醒的時間則是越長越好。

△只有細膩如膏脂的陶泥,最終才能煉燒出溫潤如玉的陶品

二、揉泥

陶泥製備好,就可以開始拉坯啦,拉坯之前,先要好好地揉一下泥巴。一來,可以使泥團中的水分更加均勻,二來,可以排除泥團中的空氣。

△小氣泡永遠都是小泥巴的死對頭。

三、拉坯

到了這一步,就要正式上盤拉坯拉。現代拉坯,一般都會使用電動陶車。

在這一步中,如果工匠師傅的手用力不勻,陶坯的厚薄就會不均勻。即使成型,在後期窯燒過程中也會裂開、炸碎,功虧一簣。

拉坯是一門藝術,陶品後期的成型是否勻稱美觀,全靠匠人自身的經驗和審美來掌控。

即便手工拉坯尺寸難以完全一致,也要邊做邊量,把誤差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快樂拉坯的匠人。

四、晾坯

初具雛形的溼陶坯因為含水量大,因此要視季節和天氣情況在庇廕處陰乾一至兩天才能進入下一步的修坯環節。

五、修坯

修坯是拉坯的延續,在溼陶坯晾乾至一定硬度時,就可以修坯了。修坯是對泥坯進一步修整和造型,以便下一步的裝飾環節能夠在光滑成型的陶坯上順利進行。

待修至理想造型和厚度時,即可用抿片磨光器體表面。一是便於下一步用筆在陶坯上裝飾,二是可以及時發現陶坯上的小氣泡以便處理。小氣泡在後期窯燒時,會導致陶坯炸裂碎開等各種問題,因此不容小覷。

六、裝飾

至今為止,建水紫陶的裝飾,還未找到用毛筆繪製以外的方法。因此,當繪製到複雜的圖案時,光是裝飾環節,就要耗費數天。

七、陰刻

雕刻圖案使用的工具為本地匠人用含鋼量較高的傘骨自制。好的匠人對刻針要求很高,一般都會自行打磨。雕刻時根據圖案的不同,分為切刀、劃刀、挑刀等多種刀法。

雕刻完畢後的小陶坯集體照,這個階段應該屬於高中畢業吧,有一種風華正茂的美~

八、填泥

按照陶坯裝飾要求,用泥刀將不同色泥填敷進陶坯上雕刻好的圖案刻模(以下簡稱刻模)中,邊填邊輕輕打壓,儘量讓色泥完整貼合入刻模中,不留氣泡。

△不同顏色的“色泥”

九、攤泥

填好色泥的陶坯晾置一段時間後,由於色泥水分蒸發,填上的色泥會有一些回落。這時候就要開始攤泥。

進一步填壓色泥,使其充分貼合刻摸,擠出色泥與刻模之間的氣泡

十、 壓泥

壓泥要進行2-4次,每次間隔2-3小時,這一步是在攤泥基礎上進一步擀壓,使色泥充分填實刻模,壓泥與攤泥一樣,必須非常注意力度。力度過大,坯體就會開裂甚至變形。力度過小,則色泥不能充分填滿整個刻模。

十一、削刮

壓泥後的陶坯需晾乾一至兩天,待填敷色泥與坯體的溼度完全一致時,便可用泥刀均勻地將坯體表面多餘的色泥刮除。但因為不能對刻填的線條有絲毫傷害,因此圖案刮出 70%-80%即可。因為最後還要進行精修坯。

十二、精修坯

精修坯是在陶車盤上把填刻完畢、削刮出大致圖案的陶品完全精修出來。

在電動陶車的石膏盤上修出清晰的圖案

由於在陶車盤運轉迅速,修刮圖案時視線總會有不及之處,因此匠人憑藉經驗精修出95%的圖案後,還要停下來用刀片一點一點刮出那5%沒有修乾淨的圖案細節。

最後再一次上盤整體精修,保持陶品坯體表面的光滑一致

精修完成後,用抿片抿滑整個陶坯,這一道工序就算完成了

十三、晾乾

修好的陶坯,要放在陰涼處晾置2-4周(視陶器的厚薄和大小而定),等待完全乾透後,入窯燒製。

被精心呵護的小陶坯們,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會在涼爽安靜的房間裡慢慢地乾燥去水,由原來的醬紅色褪變成溫暖的橘紅色。

十四、燒窯

建水紫陶的燒製溫度,可以到達一千一百多度,屬於高溫陶。陶坯在高溫烈窯中,窯火熊熊燃燒。

△沒有燒的陶坯,呈現出溫暖的橙陶色

△這是已經燒好了的陶品,呈現紫陶的正紫紅色

十五、打磨

打磨完畢之後,紫陶的成品就誕生了。建水紫陶的特點之一,就是不上釉但卻如同“上了釉”。


再說與宜興紫砂壺的區別,簡單來說,建水紫陶採用的是拉坯工藝,潮州手拉壺也採用的拉坯工藝,而宜興紫砂壺用的則是鑲身筒、拍身筒的工藝。更具體的,可以看東家發佈的關於宜興紫砂壺工藝流程的兩個回答,在這裡就不贅述啦。


本答案來自東家建水紫陶匠人有人家·桂花君。

想認識各種有意思的匠人、設計師?

圍觀傳統手工藝?看看東方新設計?

你那麼有品位,一定會來東家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