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雜憶——民兵、槍、打靶

童年雜憶——民兵、槍、打靶

童年雜憶——民兵、槍、打靶

童年雜憶——民兵、槍、打靶

村委會的幹部由三巨頭組成,即支書、村長、民兵連長。民兵連長可不是個虛職,負責全村的治安,既要防止階級敵人反攻倒算搞破壞,監督管制四類分子,還管著村裡三十幾個民兵呢,級別應該和部隊中的排長差不多,責任十分重大。

民兵們也不是吃乾飯的,手中全都有真傢伙。每年要進行若干次實彈射擊訓練。在進行訓練期間,可以把槍帶回家。而平時,只有民兵中的骨幹可以把槍帶回家。我舅舅就是基幹民兵,就可以把槍帶回家。平時就放在臥房門後,那是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在民兵用的步槍中,是比較先進的。一次可以壓十發子彈,刺刀是銀白色三菱形的,平時不用可以摺疊到槍管下。每次到姥姥家,我都要擺弄擺弄。為了防止意外,舅舅把子彈藏得嚴嚴實實的。

大隊有兩間房當作槍庫,分裡外間。裡間放槍,外間用於擦槍、上油等保養工作。槍庫由赤腳醫生兼民兵號兵郝樹強看管。他每天晚上都睡在大隊槍庫裡間,床緊鄰著擱槍的大櫃子。牆上掛著拴著紅綢子的銅號。

在維護保養槍支時,民兵的們在外間擦槍,我經常在旁觀看。槍支大部分是在解放前歷次戰爭中繳獲的。後由部隊轉發給地方武裝部,再由武裝部發放給各村,所以槍支型號較雜,有日本的三八大蓋兒、九九式、德國的毛瑟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騎槍、我國的漢陽造等。還有小部分是後來補充的,如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和槍管上佈滿長洞眼的蘇式波波沙衝鋒槍。

因為槍支各異,口徑不一,所以子彈有好幾種。其中,三八大蓋兒的子彈最蠢,長長的,彈殼黃銅製造。最小的是衝鋒槍用的子彈,其實就是一種手槍子彈,只是衝鋒槍能連發,手槍一般不能連發罷了。

我最喜歡其中的一把騎槍,比三八大蓋兒短了許多,分量也輕了不少,挺精緻的樣子。在得到許可後,可以吃力地扛著空槍在屋子裡轉悠轉悠。

最誘人的是打靶的日子。一冬天早晨,號兵郝樹強在大隊部院子裡吹響了緊急集合號,全副武裝的民兵們應聲從村裡的各個角落奔向大隊部。這當中還包括提前知道消息站在門口看熱鬧的我們幾個。只見民兵們站成兩排,腰扎武裝帶,斜挎子彈袋,背背長槍,很是威武。民兵連長挎著波波沙,表情嚴肅地站在隊前,口中冒著白氣訓話,講打靶的重要意義和注意事項。然後稍息、立正、向左轉、出發。這時,還有起得更早的,就是幾個受管制的四類分子,正拿著掃把、低垂著眼簾掃大街。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如下描寫:1961年9月,英國退役元帥蒙哥馬利第二次訪問中國,他在觀看了民兵訓練後感慨地指出:“戰爭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進攻中國,誰要進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黴……憑你有原子彈,有大量的技術裝備也無濟於事。”看來當時中國民兵的規模和表現給高傲的老元帥留下了深刻印象。

靶場就在村林場北的一個大沙丘下,五個靶標都插在沙丘南麓,民兵們距沙丘南部一百米的位置面朝北處停下,然後五人一組進行實彈射擊。射擊的姿勢分臥姿、立姿、跪姿三種。旁邊支著一臺大號的單筒望遠鏡,記錄員通過它看靶紙,記成績。民兵們在前“乓、乓”的射擊,我們幾個趴在他們身後看熱鬧。到中午時分,民兵們到大隊會餐。一般要訓練三天。

他們走後,我們幾個便蜂擁而上,到靶場上撿民兵遺漏的子彈殼。其中因三八槍的子彈比較長,黃澄澄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的彈殼在所有步槍中是最小的,且看外表是紅銅的,其實是鐵製的,外面鍍了一層銅。

我先後收集了三十幾個子彈殼,當寶貝似的藏著。一直到上初中,因住校,家中藏的子彈殼都被小侄偷拿去了。我發現後,心疼了好一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