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教育不是孤立的事物,它是系統的工程,它不僅僅是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事情,而且是一個由家庭、學校、社會和諧相融、互惠共生的共同體。這一節主要分析在教育共同體之中,家庭、學校、社會應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影響同時並存。如果說教育為樹人之本,那麼家庭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貫穿於人的一生,它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終身教育。

在人類之初,家庭教育曾先於學校教育獨自承載著人類文明進步的重擔。隨著經濟與社會生產的發展,學校教育的功能日益增強,使得原本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家庭教育的作用日趨萎縮。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任何一個教育對象都來自於家庭,首先接受的都是家庭教育。孩子認識世界、瞭解世界、走向社會,是在父母的指引教育下逐步開始的。那些來自父母的聲音早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子女的血脈,潤澤著子女的精神世界。它們已成為子女的思想,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所以,當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時,我們應積極地進行點撥;當他們受到挫折時,我們應給予貼心的安慰和鼓勵。尤其是與孩子最貼近的媽媽,更要與時俱進,拋棄舊的教育理念,以自身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去教育孩子。因為,媽媽是孩子最信任的“老師”。在孩子成長的歲月中,媽媽的一舉一動都會印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有時候,媽媽無意間的一個動作、一句話都能影響到孩子的一輩子。所以,要想做一個好媽媽,就應在平時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參照物,讓母愛伴隨終生。

母親更多地提供給孩子溫情、舒適感;而父親則提供力量、支持與依靠,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品格培養、智力發展、社會心理以及堅強、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確立上,勇敢、幽默、豁達、自信等品質很難從母親那裡得到。這並不是說母親不具備這些品質,而是說這些品質更多地見之於男性。

近年來,隨著《爸爸去哪兒》等親子節目的熱播,我國關於父親角色的話題不絕於耳。事實上,父愛在孩子成長中缺失,是我國家庭普遍存在的現狀。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每天和父親相處兩小時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看上去更堅毅,女孩成人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可見,父親在孩子性別角色的認知、智慧的培養、性格和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只有在父親和母親共同參與下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才會較好地對男性和女性的作用與特點產生意識和理解,讓孩子健康、順利地認識和建立性別角色。一方面,在朝夕相處的家庭生活中,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觀察和比較,男孩會通過觀察、模仿父親的語言和行為,逐步具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女孩則會從母親的言行舉止裡掌握“溫柔”“可人”的女性特徵。另一方面,父親越早參與家庭教育,就越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孩子的優秀品質,使孩子的個性更加全面地發展。

和母親相比,父親更加理性、邏輯性強、思維活躍,因此父親和孩子在一起總是玩一些運動性、技術性、智能性較高的遊戲(如滑輪、拼圖、做模型等)。在遊戲中,父親又會以自身特有的男性特徵,如堅強、自立、勇敢等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在玩耍中學會堅持、思考、進取、合作等,成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偶像。

說到底,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都是同等重要、必不可少的。常言道:知子莫如父。因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其思想狀況、優缺點、個性特徵在父母面前是一覽無餘的。在實際生活中,母親總是把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照顧孩子的生活、輔導孩子的學習;父親則是和孩子游戲玩耍、促膝談心。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會通過日常小事,抓住每一個契機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所以,父母比任何人都更全面、更深刻地瞭解自己的孩子。

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通過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向孩子灌輸各種觀念而實現的。有時,一個小小的細節就是對孩子的教育。母親一個溫暖的懷抱,一下輕柔的撫摸,就讓孩子不再流淚、不再害怕;和父親一起進行一次激烈、冒險性的遊戲,就讓孩子學會了勇敢、堅強。同樣是面對孩子的摔跤,母親會輕言細語安撫道:“摔疼了嗎?以後要注意看著點啊!”父親則會大聲說道:“快爬起來!以後長點記性!”……正是在一點一滴的家庭生活中,無論是母親的和風細雨,還是父親的言簡意賅,孩子都可以從父母那裡學到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以及處世態度。

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好的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源”

(文章來源: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態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培植著《好的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