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牌历史
颂江陵(张居正)
内圣外王和外王内圣是儒家提高自己的两条路径,张江陵显然走的是外王内圣的路,明知前方荆棘遍道毅然决然而往,在事业时艰中锻炼精神,于风云际会间澄澈本体。观对江陵正反两面的评价,执反面者多象本人之前一样,未能深谙中华文化内涵所在,乃至于精义处一无所知。
曾因反对张居正被下令廷杖八十的邹元标几十年后目睹吏治败坏、国运衰颓,再回想万历新政时朝廷的勃勃生机,便深切感到张居正是明朝难得的中兴名臣。他说了如下一段话:"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熊十力对张居正这位荆州先贤的评价很高,但他对张的认识也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认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但晚节不保;第二阶段他也认为张居正使用了不应该由自己使用的权力,有权臣之嫌,但又不肯定。张居正使用这些权力为社稷与老百姓谋了不少福祉;第三阶段熊十力又认为张居正并没有越权行政,因为管理国家的权力,本身就应该属于宰相用的,他只不过做了中国第一人。
熊十力与友人谈论张居正:“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远见,灼然于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于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怖,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愿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窃叹江陵湮没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实中国之不幸。
江陵学术宗本在儒,而深于佛,资于道与法,以成一家之学。……以佛家大雄无畏粉碎虚空,荡灭众生无始时来一切迷妄、拔出生死海,如斯出世精神转成儒家经世精神。自佛法东来,传宣之业莫大于玄奘,而吸收佛式精神,则诸实用,则江陵为盛。”(源自熊十力《与友人论张江陵》)
1950年,一向不问政治的熊十力写出《与友人论张江陵》一文,批评张居正“恶理学家空疏,遂禁讲学、毁书院”之举与秦始皇之焚书无异,并以此引申说:“学术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种主流,而不可阻遏学术界自由研究、独立创造之风气,否则学术思想界思想锢蔽,而政治社会制度,何由发展日新?江陵身没法毁,可见政改而不兴学校之教,新政终无基也。”他还写信与老友梁漱溟论道,指出辩证法的根底在斗争,而大易之学却是以仁义为常道。
张居正与好友谈证悟的三封信的摘录与评价:
(张的信件所述之证得内容很实在,且有前后递进的层次表现。熊氏的解说也很精到。)
《寄高孝廉元谷》:此行虽勉强涉世,乖其本图。近日静中,悟得心体原是妙明圆净,一毫无染,其有尘劳诸相,皆由是自触。识得此体,则一切可转识为智,无非本觉妙用。故不起净心,不起垢心,不起著心,不起厌心,包罗世界,非物所能碍。恨不得与兄论之。将试不必多作文,但凝神养气。曹孟德临敌,思意安闲。如不欲战,亦可以武喻文。
评:详上诸书,则知江陵师心而不待求师于外。其从入处虽不背孟子阳明,然只识得心体虚明,犹未彻在。心体未尝不虚明,然含万德、备万理、肇万化,其沛然油然充塞天地者,虚而实,明而不匮,儒者故谓之诚。君子贵思诚,思者,犹云常惺惺。而存之于隐微之地,慎之于息息与天地万物感通之几,达之于事业。合内外,贯动静,莫非诚也。造化之原,吾心之实,唯诚而已。虚明者,诚之照用也。二氏徒保任此虚明,去实相甚远。实相谓本心,亦即目宇宙本体,所谓造化之原是也。儒者不偏向虚明处认识本心,从此实践中体现得来。
《答罗近溪宛陵尹》: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欲见实际,非至琐细、至猥俗、至纠纷处,不得稳贴,如火力猛迫,金体乃现。仆颇自恨优游散局,不曾得做外官。今于人情物理,虽妄谓本觉可以照了,然终是纱窗里看花,不如公等只从花中看也。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于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分,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孔子云:"道不远人。"今之以虚见为默证者,仆不信也。
评:详此所云,毕竟遵循儒家规范,否则高谈澈悟,终不见实际,不得稳贴也。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辱喻谓比来涉事日深,知虚见空谈之无益,具见丈近精实处。区区所欲献于高明者,下在于此。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倘能含摄寂照之根,融通内外之境,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于外得矣。
评:至此所造已深矣。其于《中庸》涵养未发之中、合内外之道与渊泉时出之妙,已有会心也。
另外,还有对六艺的论述
在《答胡剑西太史》中曰:
弟甚杨诚斋《易传》,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窃以为六经所载,无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自起居言动之微、至经纶天下之大,无一事不有微权妙用,无一事不可至命穷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弹也,即圣人不能尽也,诚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兄固深于《易》者,暇时更取一观这,脱去训诂之习,独观昭旷之原,独复有得力处也。
新儒哲
张居正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伟大!我们来看一下官方历史,历史上所有主持改革的政治家都被贴上了伟大的标签,似乎没有例外!这个圈起来,要考。那么为什么改革者会有如此的待遇呢?这与近现代历史学者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是不是有关联?其实不光是历史,近现代,但凡提出对旧事物旧制度进行改革的,都会得到欢呼声一片。几十年了,为何就改不完了呢?
好吧,我们再回到历史上来。是否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是成功的呢?答案惊奇的一致,没有不成功的改革!所有改革行为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到底是不是呢?难说!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有些改革之后的好转,并非改革的成果,只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张居正主持的万历新政,有人说最主要的措施是一条鞭法,那是他不懂历史,其实万历新政最主要的措施是清丈田亩。说白了就是把地主富农隐瞒的土地重新纳入户部征税系统。但,有谁能说清地主富农的隐藏土地是从哪来的吗?
朱元璋是个狠人,建国之后他主持丈量了全国可耕地总面积,大家以为他可能少量吗?清朝康熙年间的土地总量与朱元璋丈量出的土地总量基本一致。这就说明,朱元璋时代已经把天下田亩通通纳入了税收系统。可是为何到了万历年间缺少了呢?地主老财是怎样把系统内土地转为系统外的?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没有任何人可以把系统内土地转化为系统外土地,明朝时户部管理的还是非常非常严厉的,任何一个县府如果土地总量少过往年,便会受到锦衣卫的特别照顾!除非河水泛滥导致农田淹没,但是待到大水退去,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就要组织人力复耕。
那么张居正清丈出来的三百万倾土地是从哪来的?不可能是开垦的荒地,前面说过,明初的土地总量与康熙年间基本一致。土地这东西不可能凭空多出来,若能凭空多出来,历史上也就不存在战争了。若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了解明初的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建立的一套新制度,类似于军屯和建设兵团,但又不是完全一样。卫所制被历来的所有历史学家统统定义为军事制度,明史大家吴晗也是这么分的。事实上,这并不完全正确,将它称之为军事土地制度则更为准确合理。
朱元璋不仅把天下人民的一部分划为军户,世代在卫所服役,更是把天下土地的一半划归卫所管理,由卫所组织军户耕种,用以养活卫所养活军户以及支付全国军事费用。朱棣能够连续五次北征,全赖于此。
大家知道,永乐以后,天下卫所逐渐涣散,及至万历年间,卫所服役军士十不保一,大量卫所土地因无人耕种而闲置。其实土地并没有真正闲置,只不过在五军都督府的花名册上闲置了起来,事实上这些土地一直都在创造效益,只不过本该属于国家的土地收益全都进了大小官吏的腰包。一句话,卫所土地逐渐被各级官员侵吞。
这些被各级官员侵吞的土地,就是张居正清丈田亩多出来的那三百万倾。
本来,清丈出来的这些土地应该交还给卫所继续耕种,怎奈卫所严重缺乏劳动力。或许张居正是为了让这部分土地实现收益,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反正张居正是睁只眼闭只眼的,将这些土地统统纳入了户部管理,也就是间接承认了各级官吏对非法侵吞卫所土地的合法所有权!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国有资产流失大案!这是赤裸裸的贱卖国有资产!本来是卫所管理的国有土地,一转眼被私有化。国有就是万历有,你们想想万历皇帝能高兴吗?所以张居正一死,万历马上推翻了新政,将张居正送出去的土地又讨了回来。
所以说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并不成功,他不是改革家,只是个缝补匠,万历新政也谈不上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张居正并没有看到万历年间经济不景气的真正原因,没有认识到卫所制度的不足,更没有想着如何改革卫所制以达到军事经济双发展。他只不过当了一次掠夺者,代领各级地主老财打了朱家皇帝的秋风。
读史梨树下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一位大人物,其政治才能杰出,使得万历初年呈现出了难得的中兴之相。从张居正的人生经历分析,其主要功过可以总结如下。
一:张居正主持的改革,特别是税务方面的改革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张居正在改革层面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一条鞭法推行到了全国,这给万历时代的国家财务层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条鞭法的实质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一来不仅是简化了税种,而且根据亩来计算,还杜绝了大地主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当然,张居正在推行改革的时候,不像王安石那样采取一刀切,强行推的策略,而是在嘉靖年间试点有效的基础上推行成功经验,由此才获得了改革的成功。
二:张居正在人事为人方面的灵活策略,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对象。比如对内与李太后以及大太监冯保之间结盟,巩固了自己的相权,由此才能顺利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政策。
三:张居正知人善用,尤其是提拔和利用了一批诸如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有才能的人物。虽然这些人物在私德上可能有瑕疵,但是确实是有才能。
四:在对外防务方面,选择对了正确的人,干了正确的事,从而使得万历前期在国家安全方面是稳定的,没有受到什么大威胁,也给后来的万历三大征打下了基础。张居正启用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又加强了长城沿线的防务,我们现在看到的明长城,很多都是张居正时代打下的基础。同时有推行互市制度,保证了边境地区的繁荣。
五:张居正在对待政敌方面出手果断,不拖泥带水,有力地保证了政令的上通下达。“信赏罚”,“持法严”!
但是张居正生前虽然备受荣耀,可是死后却马上就受到了清算,其老母亲甚至被饿死,荣誉全被剥夺,张居正遭受这样的待遇,和他个人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一是在对待少年万历上面,张居正过多以长辈的威严力压,没有处理好与少年万历之间的关系。包括在朝政的选择以及对待万历的教育上,激起了万历的逆反心理。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因为威严压着,死了之后万历可就要来算总账了。
二是张居正私德有亏,给人留下了把柄。包括其回家探亲逾越礼制,收受戚继光等人的贿赂等等,这都成了后来清算他的证据。
三是张居正树敌众多,前面已经说了,他在对待政敌方面出手果断,毫不留情,这必然会树下不少政敌。王世贞就评论张居正说:“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评价算是正确的。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对于张居正的经历不作过多陈诉,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的位置,对的时间,发挥出了他的天赋和才能,造福国家和人民,给积累了很多功德无量!改革必然是一把双刃剑,肯定是会得罪权贵,当然不一定他的情商低,而是要想维护改革成功,得罪别人再所难免,改革必须有人做,如果不得罪人,那不叫改革,改革也不会成功,就算成功,改革会拖个几十年,两三代人完成,那早就黄花菜凉了,在我看来,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有人活的重于泰山,有人活的轻如鸿毛,有人千史留名,有人被历史埋没,关键看你看重什么,有得必有失,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只有得没有失的好事!人过一辈子匆匆几十年,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计算得失太多不是干大事的人,只有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为了达到理想,其他都可以放弃,才能做成大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成功没有捷径,没有那样容易,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想取得正经,那是做梦!想偷奸耍滑,不得罪人,又想干成大事,改革成功,没有这样的好事!
九阳普照
张居正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众观明朝的历史,可以肯定他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万历新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朝后期财政紧缺的问题。但是由于其触及了大地主、大申豪的利益,以及政敌的抵制。改革最终未能真正实行下去。张居正其人一心为社稷,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但是在做人上确实也有所欠缺。正如海瑞对其的八字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其树敌太多,同时有点过于独断专行。一心为国,但是却忽略了皇帝的感受,万历常常感觉被架空。皇帝对这位老师是既敬畏,又反感。所以到最后张居正死后,有人提出要抄张居正的家时,皇帝刚开始是矛盾的,但是最后思量很久想想过去自己所受的憋屈,还是抄了张的家。可以说张生前无限风光,死后的几年却惨不忍睹。好在后期明天启皇帝又为其平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