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喷火的猫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其意思是言多必失,说的多了,必然暴露的弱点就多了,最后词穷。

平时与人交往时,能不说的话尽量不说,说的越多,自己的伸展空间就越小。与其言多而无功,不如将多余的话留在心中,在内心反复思考、琢磨,待到该说的时候有的放矢的说。


人与人的沟通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往往就是彼此对语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你觉得自己说的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别人心里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最后就发生了歧义和不愉快,违背了你沟通的本意。

比如明朝有个叫徐一夔的人,为了讨好朱元璋,写了几句话:“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的本意是生逢乱世,民不聊生,所幸上天凭空降下朱元璋这么一位圣人,为人间制定准则,安定天下,开万世太平。



可是有居心叵测者翻译他这个话意思就全变了,光天之下,是讽刺朱元璋当过和尚;为世做则,这明显是讽刺朱元璋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参加红巾军,做过贼的意思。于是祸从口出,被朱元璋一怒给腰斩了。


能不说的不说,能不写下来的更是要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落笔,白纸黑字,悔之晚矣。各位朋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语义被曲解却无法解释清楚的事?不妨在评论区里分享探讨一下。


谢金澎


我个人很喜欢老子说的话,因为他写的话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每次回味起来都有不同的感触与收获。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所说的无非就是与其说那么多话,不如少说话多做事。

但是,若是我们深究其中深刻的道理与韵味,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老子的话对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境遇,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若是针对年轻人而言,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非是说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要求真务实,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

与其总是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不如沉下新来静静思考自己擅长什么,然后全力以赴打造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这样会呈现出大智若愚的效果。

若是对于中年人而言,在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中,与其把话说得十分饱满,不如留下几分在心中,既是给自己退路,也是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也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与经历,而是懂得抱朴守拙,懂得为别人指点迷津。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欢迎留言讨论!


沈善书


作为一位出色的智者,同时也是一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他的话语即使如今读起来也令人醍醐灌顶。他有一句名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那么这句话何以如此受人欢迎呢?今天有书君就为大家解释一下。

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与对待刍狗一样都一视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仁”与“不仁”。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用“无为”的方法来管理百姓,也无所谓“仁”与“不仁”。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导致黔驴技穷,不如按照自然法则少说、多看、多做,这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则。

也许你会感觉,这样解释太麻烦了,那有书君就为大家简化一下,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话多了都是废话,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言多必失,会遭到争论,不如少说、多做。


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是怎样的?

对年轻人来说,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做事,少说话。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句话就是在告诫年轻人:不要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与其总是说个不停,不如沉下心抛掉杂念去思考自己的能力,努力奋斗。

对于中年人而言,这句话则要求大家,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与人相处,则要把感情表现在理智上。既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做好年轻人的导师,又要保持尺度,要给自己留后路。到了这个年纪的人,宜消闲不宜急进;宜藏峰不宜露势;宜口呐不宜激辩;宜淡出不宜雄起;宜减法不宜加法;比聪明更有益的是智慧的头脑与平和的心境。

对于政治家来说,这句话也有这它独到的意义。

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用典》等文中都有所引用。习近平主席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避免“盲人摸象”,应对的方式正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守中”——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以不变应万变。

三、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历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人。

阮籍生活在曹魏和西晋时代,当时司马氏把持朝政,对士人大开杀戒。而作为魏晋名士中的通才,竹林七贤中的旗帜性人物,在这样极端恐怖的环境下,却能独善其身,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他的处世之道,就与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相吻合。

阮籍不议论政治、不谈论别人的是非,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喝酒睡觉。有一次,司马昭亲口向他提亲——要让阮籍给他的儿子司马炎找个媳妇。阮籍一听,十分不满,但他不愿彻底同司马集团决裂,也不愿遭受打压和迫害,于是狂饮酒,大醉不起,一醉竟达六十日。如此漫长的时光,司马昭也很无奈,只得将此事作罢。这大概是老子让世人“守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吧。

正如鲁迅先生在《野草》的开篇中所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古人的话语流传至今必由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感悟。


有书快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安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老子的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特别健谈的朋友,无论走到哪都是夸夸其谈,别人根本插不上话。这类人到底受不受欢迎?

言多必失,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语言的总结。

多言数究,不如守中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做人本本份份,不仅求一份心安理德,我们从不夸大其辞,但也不是心中无数。心中有数而不言实为君子,心中无数而乱言,实属小人。有的人外表憨厚,不善言谈,这种人是真的心中有数,察言观色、外才不露,绝对的实干型。对于话多者来说,刚开始让人心生敬仰,但话如果太多,一是惹人讨厌,再有话多必有过失,说到最后无法圆场。我的一位朋友,特别健谈,每次聚会就他一个人在哪没完没了的说,说到最后词穷,还不罢休,刚开始能控制自己的嘴,后期根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东家长李家短,从头说到尾,就差没说 自己媳妇穿什么内衣了。这就是言多必失,到最后变成了笑话。

与人交流,别一人独享,话怎么说、事怎么做,这就是为人处事之道。

言多者人不一定坏,但话太多必有失分寸之处。不擅言谈的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但做人心中有数,懂得分寸。话多话少,各有优缺,只须做到:需要你说话时别沉默,不需要你说话时,保持沉默,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就好。

要学会语言共享,生活中,你话多还是话少?


尼木子


看了评论,很多人都断章取义,把这句话脱离原段落来独立解释,其实是错误的!

我们读文章要读懂整段的意思和主题,不能上一句说东,下一句说西。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一段落的主题是什么,老子写这段主要是表达什么。看原文很明显这段落讲的主题是:圣人治世! 那么我们翻译就不能离开这个主题。

这里,圣人就是指好的统治者,高明的统治者,有道明君等

所以圣人治世就是指优秀的统治者正确地统治国家,社会。

那么怎么样才算正确的统治方式呢?老子在这段里作了生动的描述。

老子说:天地尊大道而行,圣人也要尊大道而治,大道不讲仁爱,让万物、百姓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存在、生老病死,不要去打扰他们。你越去打扰他们,他们意见越大,就像风箱一样,你越动它,它风出得越多。所以政令不可繁多,政策不可多变,要保持虚静状态。这样社会才会稳定,百姓才会安乐!


友君论道


《道德经》第五章中,老子这样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概意思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那么,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因为话多惹祸上身的,《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杨修自恃聪明,口无遮拦,在曹操面前一再显示自己,引起曹操的注意和忌恨。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时,在斜谷界口被困住,进退两难,因此在吃饭时看着碗中的鸡肋有感而发。正巧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惇以“鸡肋”传于众官。


杨修见上面传下“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得知大吃一惊,于是问杨修道:“你为何要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而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我断定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走时慌乱。”


于是,夏候惇与军中的诸将领都开始准备回去。

曹操得知后大怒,传来杨修:“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随即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杨修的才学智慧的确令人佩服,但是坏就坏在他说了本不该由他说的话而招致了杀身之祸,令人深感惋惜。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杨修的教训,应该深记。


既然言语多了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就应该都变成哑巴,不再说话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到底,还包含一个智慧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人的心地要清净,为人处世要做到敬人、敬事、敬物。


孔子也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一个人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就说中要害。


对此,墨子有个生动比喻,“苍蝇、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所以我们不得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我约束“话到嘴边留三分”,以防自己考虑不周,牵扯到不该说的事情和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实不仅中国的先贤们有这样的说法,外国人也有相同的认知。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这句话是英国文豪托马斯·卡莱尔的著名谚语。意思是雄辩象银子一样贵重,但关键的时候,沉默会像金子一样,更为重要。


我们要牢记先贤们的教导“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当然并不是要我们不论遇上任何事,任何场合都要保持沉默,不要说话,而是要做到,言必有中。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谢谢庆庆二友邀,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看这俭单的八个字,他在农民人的眼里就是句便当的话,老少爷们经常挂在嘴上,吵闲那些说话多的晚辈人,少说话,少管闲事,少得罪人,安份守纪的做人,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做,好好的多学多听,才是好孩子,每家的老人们,都是这样教育着子孙后代。

确实话多的人,容易烦人,容易出丑的,容易得罪人,这样显出中性化人的高品,话不多一句评论,轻松的营来,大家欢迎和支持,这就是那句话的含义吧?

再有这句话在历史的封建社会里,天地不人,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刍狗。天地间其犹橐龠乎,虚不出,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八字对有文学和官员人家中,是很有讲究的,比喻在历史上的封建统治下,皇帝面前,说话言行都要注意的,一不小心多说一句话,一个字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臭名远扬的,所以在上层来说,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些都是咬文嚼字的人物。

人们从古止今的学,沒学透,沒学精,还的被老经。科学是不学经,只学钻,纲铁飞上天。


龍华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加上与之相关联的几句话: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其犹橐龠乎:大概就像个大风箱吧。其,表示揣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橐龠,音tuóyuè,风箱。

虚而不屈:空虚却不会枯竭。虚,空旷。而,转折连词,这里相当于“却”。屈,音jué,尽,竭。

动而愈出:越推拉风量越大。动,拉动,推动。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这里相当于“就”。愈,越……越……,更加。出,产生。

多言数穷: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说的多屡屡行不通。数,音shuò,屡,多次。穷,困窘,困厄,行不通。

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则。守,遵守,坚守,恪守。中,中正,适中的原则。

把这几句话整体通释一下:

天地之间,大概就像个大风箱吧?空虚却不会枯竭,越推拉风就越大。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则。

解读:

这里讲的是无为、守中的道理。”以“橐籥”作喻,告诉人们“动而愈出”的道理,进而得出“守中”的结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个比喻意在阐述这样的道理:风箱推拉频率越高,产生的风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产生的风越就大。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几句话的逻辑关系。“风箱”中间是空的,“动”而成风,越动越有风;风多成灾,多言因做不到而屡屡困窘;而且多言与“无为”也矛盾。穷,困窘之状也。天地这个大风箱,“虚而不屈”,没必要“动而愈出”。“多言数穷”有两种情况:一是说的多,办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会招致灾祸。

所谓“守中”即动而不频,言而不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在劝诫人们顺应自然而“无为”。多言、多做是为自己找麻烦,这是反面得出的道理,结论是“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坚守适中适度的原则;“守中”就是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必须做的才做;该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

“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经》中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都强调做事要把握好度。当然,“中庸”思想源于《尚书》,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产生成语“多言数穷”。


陈广逵


细读原文,其实都误解了,它是讲修炼丹道的言论。


不信请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仁不仁的偏好和特性,万物一视同仁,像刍狗一样,圣人视百姓也是如此。天地之间像风箱一样,呼吸空虚而充盈。而人也要学习天地和圣人的自然性,少说,说多了,内外的精气神会消耗,不如像天地一样守住身体自身的自然性和中正,不说不思,方能体悟大道并和大道交流,得到身心的提升,亦延年益寿。


静观物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语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