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0年前,游走在上海的街头还随处可见一辆黄鱼车,一个炉子,一排座椅就摆好了一个招牌的馄饨摊头。经营的通常是夫妻档,一个包馄饨下锅,一个收钱找零。
据说这样的“移动馄饨摊”可以追溯到清末,只要炉火一烧起,远远地就能闻见馄饨汤底的清香,走进能听见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声响。闻这味道听这声音,几乎可以“一秒就饿”。
因为馄饨是烧柴火煮的,上海人把它叫做“柴爿馄饨”,现在的小年轻不知道“柴爿”怎么写, 经常以为是“柴火馄饨”,实则不然。
做法:
老上海的馄饨摊基本以小馄饨为主,一秒一个的制作手法简直是可以被载入史册。
经常能看见摆摊的妇女面前一包肉糜、一叠小馄饨皮,左手拿来馄饨皮摊在手心,右手用木棒片“刮”一勺肉糜,在肉糜沾到皮子的一刹那,左手迅速捏紧,娴熟地朝旁边一扔,一只小馄饨在一秒钟内,就包好了。
由于现包现卖,可以卖熟的也可以卖生的,只有这样行云流水的速度,才能满足“供不应求”的生意需要。
这因速度闻名的上海小馄饨,肉馅往往不多,皮却很薄。
味道:
一碗小馄饨的味道,主要还是看汤底。食盐、味精、葱花、麻油,好的话还有猪油、虾皮、蛋皮丝和紫菜,煮馄饨的沸水一冲,20只小馄饨从锅里捞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老上海馄饨就问世啦。
皮子薄的特点让小馄饨入口即化,一口一个绝对没有问题。蘸着汤汁,馄饨皮的柔滑甚至可以让人一口一口吸进去。
爱吃肉的朋友们虽然在这小馄饨中吃不到多少的大肉,却还是因为汤底的正宗对它爱不释手。
价格:
记忆中的小馄饨,生卖1元20只,熟卖2-3元一碗,确切价格记不清了。但仅仅几个硬币就能吃上满满一碗馄饨,这种满足感却永远忘不掉。
如今要在外头的店里吃到馄饨,价格可能翻了10倍都不止吧。
一辆黄鱼车,一碗柴爿馄饨,有人坐在炉子旁吃,有人拿着自己的保温桶排队等着。这样的场景恐怕是再难见到,只有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才能将当年的画面呈现。
可就算再能看到那样的画面,还能吃到当年的味道吗?
閱讀更多 牧瓦宛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