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點藍字關注,機會就要飛走了哦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二節氣,在公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表示天氣酷熱,最炎熱時期到來。
【詞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
【物候特徵】
“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第一候是說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飲食養生】
藥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飲水:由於天氣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喝開水最好,也可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
【民間習俗】
貼三伏貼:三伏貼,一種藥膏,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據說可預防冬天發作的某些疾病。
飲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藥草煮成的茶水。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有個習俗,在村口的涼亭放些茶水,免費供路人來喝。
吃“仙草”: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南方常見的消暑涼品。
好在臺風“安比”帶來的大雨過後,天氣也很給面子,從前幾日的“燒烤”轉為“蒸煮”。
今兒就趁著大暑這一節氣,給大家夥兒講幾個古人消暑的器具和一則軼事,解一解暑意。
象牙席
象牙煮軟後劈成細絲編織而成,夏天鋪墊,比草蓆、竹蓆更為涼爽。
冰鑑,是古代暑天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
▼戰國冰鑑 曾侯乙墓出土
清乾隆掐絲琺琅冰箱 故宮博物院藏
早在明清時期,冰箱便作為一種重要的祛暑器具,在皇宮裡已被廣泛使用了。
軼事:來朕的“空調房”裡彙報工作
唐玄宗為了避暑,想在宮內建造一座“涼殿”,然而,建空調房的舉措,卻遭到大臣陳知節的極力反對:勞民傷財!奢侈腐化!唐玄宗聽了進諫,臉上沒怎麼表現,暗地裡卻拿出小本本,記下了陳知節的名字。
涼殿建好後,唐玄宗大手一揮:叫陳知節來這裡彙報彙報工作吧!陳知節不敢怠慢,連忙來到涼殿。
進了涼殿,陳知節才發現,不僅殿簷下有人工瀑布,殿內四角還放著四座“冰山”——用冰塊堆起來的,正散發著絲絲涼意,不,冷意。自己真的好冷啊……
唐玄宗發現陳知節到了,繼續揮大手:“來人!給知節搬個石頭凳子坐,再上一份‘冰屑麻節飲’讓知節喝!”皇命難違,陳知節只好打著哆嗦坐在石凳上,一邊喝著加冰飲料,一邊向皇帝彙報工作。然而不一會兒,這肚子裡就開始拉警報了。
陳知節忍不住,只好暫停工作彙報,跟皇帝說:我想上廁所!皇帝搖搖頭:你這工作還沒說完呢,說完再去也不遲嘛!如是再三。最後,唐玄宗估計也玩夠了,終於恩准陳知節去上廁所。
陳知節慌忙起身,可還沒出涼殿的門,就已經“遺洩狼藉”。
——《唐語林•豪爽》
趣事是看完了,可是還想出去走走,可又不知道去哪兒,怎麼辦呢?
彆著急,這裡就跟大家推薦兩個很近的去處,最適合避暑納涼,不出多遠就能爽一夏。
南山竹林
風吹竹海,滿眼碧綠
在南山裡溫度和市區明顯不一樣,你能感受到一陣一陣的微風,特別是晚上散散步,感受非常涼爽~
竹林寺因寺廟處於幽深的竹林之中,遠遠望去,只見竹林不見寺,故得此名。竹林寺依山而建,竹林繁茂,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引人入勝。
地址:潤州區南山風景區內
金山湖
雷峰塔
鎮江的“三山”一直都是美的讓人吃醋的景點,坐落在金山旁邊的金山湖也是夏天遊玩的好選擇。
白天和晚上的景色完全不同,白天空曠,很適合放鬆心境,晚上則是燈火通明,還有炫麗的燈光噴泉表演,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滋味。
地址:潤州區金山公園旁
閱讀更多 潤州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