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集体聚餐
普遍采用“一条龙”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给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但因家宴“一条龙”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给农村集体聚餐带来了安全隐患,如何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也成为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农村集体聚餐
每年报备3000余场次
农村居民举办红白喜事、升学宴、生日宴等传统习惯由来已久。过去主办方从亲戚朋友中请个把会厨艺的人掌勺,亲戚邻居帮桌招呼是惯例,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多数家庭会请专业的餐饮服务者操办,这就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家宴“一条龙”服务。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摸底统计,目前海门市已有登记备案集体聚餐流动厨师706名,每年报备的集体聚餐活动约3000余场次,共7万余桌次,参与就餐的人数约有70万人次。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频繁,聚餐人数众多,但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因家宴“一条龙”服务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尚不能核发营业执照和食品许可证,实施监管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得其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之外。如何破解监管难题?2016年,海门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的实施意见》,探索农村集体聚餐管理新模式。
建立市镇村
三级监管网络机制
近两年来,海门市食安办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出台了《海门市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考核方案》,在全市各村(居)设立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共562名,明确他们的职责,通过监管触角的延伸,建立起了市、区镇、村三级监管网络。
海门市依托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对农村流动厨师进行摸底建档,每年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的颁发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严格执行“一次就餐人数2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活动实行事前报告”制度,并分类实施现场评估,一次就餐人数在400人以下的,由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现场评估,一次就餐人数在400人以上的则由辖区区镇食安办组织现场评估。
各村居已将食品安全内容写进“乡规民约”,农村家庭自办宴席承办者和厨师是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由各村居督促双方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书》,共同为农村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负责。
发布食品安全
风险防控指导手册
今年7月,海门市食安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制定了《海门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导手册》,分发至各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集体聚餐流动厨师手中。
《手册》分为三个部分,即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指导要点、相关注意事项及推荐操作方法,明确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加工制作人员健康要求、个人卫生要求、聚餐场所及设施设备要求等,以此引导流动厨师、承办者等规范操作。
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困扰农村集体聚餐消费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加工、就餐环境的高风险及原材料采购配送的随意性。
下阶段,他们将进一步尝试调动社会资源,在有条件的村(居)试点建立固定的场所,形成农村家宴集中服务点,提供统一规范加工场所和设施设备,引导群众将流动的自办宴席纳入固定场所。同时鼓励信誉良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家政服务公司与民间厨师建立对接关系,由家政服务公司进行原料的集中采购和配送,从源头上确保原料安全。
閱讀更多 南通食品藥品監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