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对于二战有哪些误解?

张春财


首先就是对德军装甲部队的误解了,很多人一提到德军装甲部队,首先想到的就是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这些武器,但是实际上二战的一大半时间中,德军是没有这些武器的。



二战中德军早期和中期的主力坦克实际上是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这些坦克性能也只能说一般,因此才推进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研制工作。其中虎式坦克数量很少,整个二战产量也不到1500辆,而且主要是装备给重装甲营这种单位,普通装甲师是得不到的。而豹式坦克产量较高,达6000辆左右,也是后期很多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



还有就是二战德军的机械化水平。很多人由于影视作品以及纪录片的影响,误认为德军机械化水平极高,但是实际上德军中装甲车汽车等装备数量一直严重不足,所以需要大量马匹进行运输任务,德军中服役过的马匹高达60万匹,而且大多数德军步兵部队只有双腿可用,没有汽车等。



此外就是关于诺门罕之战,很多人认为苏军使用T34等坦克占据优势,给日军造成了巨大伤亡。但是实际上,此战之中,苏军也是T26,BT5等这些轻型坦克,当时T34还没有装备苏军使用。而此时日军的97式坦克甚至还占据优势,而最终的伤亡数字上苏军也要比日军更多。




战壕


美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

美利坚民族一直崇尚的价值观念是享乐主义,虽然他们民族存在的时间短,军事思想也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沉淀下来的精华,但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强悍的空中力量,美国军队很少吃败仗。

这种情况最早反应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那时候美国的非正规军队民兵和英国的远征军你死我活打得非常激烈,到了一战时期美英两国关系完全处于热恋状态。二战过后美日之间的关系也就这样,虽然美国参加二战是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日两国宣战,更加深一步了解这件事情大家都会明白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计谋。


当时日本所有的石油都来自于东南亚油田,石油对一个国家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那个时候日本完全没有意料到自己资源匮乏,石油明白被别人掐断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在海军建设时期非常瘸腿,日本海军的护航能力及其低下。美国只需要派出几艘潜艇便轻轻松松地掐断了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的道路,日本狗急跳墙,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偷袭美国珍珠港实在是下下策。

说到底,美国的本土并没有遭到日本人的蹂躏,战争时是敌人,和平时可以坐下来一起喝茶。特别是当时美国籍需要在亚太地区找到盟友一起来制衡苏联海军的发展。美国扶植的傀儡政府,给予日本无形之中的庇护。大量的美国军队战略入住节省了日本大量的军事开支,集中全部精力用来恢复经济。


品读武器装备


二战中,普通人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是前线。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是歌颂前线的士兵,即使也存在误解,不是说前线就是危险,在大后方也同样危险,同样也有值得我们歌颂和铭记的英雄事迹。比如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人在大后方就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并为此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

处在抗战大后方的军工人

在大后方作出牺牲奉献的人,通常是军工人。这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一段历史和不熟悉人群。平心而论,当时处于大后方的八路军根据地在1940年以前生产的掷弹筒和弹药,在质量方面都有亟待改进的地方。据当时的老兵刘鼎回忆,他最初想亲自试射第一批制造的掷弹筒,但炮手魏振详怕出危险,硬是将刘鼎推开。不幸的是试射中真的发生了膛炸事故,魏振详右臂被当场炸断,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试射第一批制造的掷弹筒

而在实战中,八路军指战员也反映我们自行制造的掷弹筒碰发弹有40%的瞎火率,同时掷弹筒身的强度也明显不足。据参与生产的人员回忆,1940年前,柳沟铁厂“焖火”工序成品率仅有50%,个别时候仅为1/4,常常出现膛炸事故和人员牺牲。

当时的军工生产工人

针对掷弹筒在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八路军研究后认为,导致膛炸事故的原因在于弹体铸造和焖火工艺方面。1941年八路军开始应用现代冶金技术,将原有的“焖火”,改为美式黑心韧化处理方式,制作无氧处理箱。同时建立一套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测量弹壳体积尺寸,对韧化处理进行科学地管理。至于命中后不发火的问题,主要在于50毫米榴弹弹体过轻,八路军又将八九式榴弹的引信弹簧改为了板簧。此后在一系列的试验后发现,能明显提高50毫米榴弹引信弹力,瞎火问题随之明显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的张方,还专门请教了英国物理学家、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班威廉教授。班威廉重新绘制了掷弹筒图纸,改进了弹道线路,使得八路军的掷弹筒弹药威力得到增强。

当时的生产环境

更难能可贵的是,八路军后方军工人员对武器弹药的改进是完全是在恶劣的敌后游击战条件下进行的。日军的历次扫荡,都将我军的兵工厂作为首要目标。在1942年2月的一次反扫荡中,就有2000多米的钢轨和几乎全部掷弹筒弹壳都被日军掳走或破坏,而刚刚建立起的200人的生产队的工人队伍,也有不小的牺牲和损失。但就是在这样残酷和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军工人还是按时按质将自制的“边区造武器”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部队,成为打击日寇的利器之一。

生产的物资和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诚然,那些开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是可歌可泣的,值得铭记。但那些处在大后方作出牺牲贡献的人们,也是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铭记历史,就是要记住这些为民族作出牺牲奉献的人们,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牺牲奉献奋斗精神永远彪炳史册,值得传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你还知道哪些大后方的“英雄事迹”?欢迎留言、分享。


历史先生


就德国两线作战问题来给大家解读:许多人认为德国在二战依然不吸取一战时因陷入两线作战而失败的惨痛教训,最终导致了其在二战中的最后失败!

其实不然,事实上,德国从入侵波兰以来一直就所有的战略性问题都在意图尽量避免两线作战,也尽量避免面对更多的敌人!可以说德国二战所有重大行动计划都是以不陷入两线作战为根本意图的。

1、进攻波兰:德国为什么要先进攻波兰?因为德国与苏联签订了暂时性互不侵犯条约,代价是大片波兰领土和波罗的海国家都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这样德国可以在东线的波兰和西线的英法联军相比较,肯定要先打弱的,最快结束战争,然后全力对付号称‘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和英国。至少在德国和英国没有决出明显胜负的时候,苏联肯定会持观望态度。所以,德国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2、进攻英法:这时候德国的敌人便是东线的苏联和西线的英法了,无疑是个正常人的思维都会选英法,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广阔了,任何想短期拿下苏联的意图都是幻想!

3、进攻苏联:德国在拿下法国后,面对的便是西线的英国本土和东线的苏联。德国一开始还是想先拿下英国本土,彻底的保障西线的安全。如果盟军没有了英国本土作为登陆行动的基地和跳板,在西线登陆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随着德国对英国本土制空权的争夺失败,本来德国海军便很弱小,如果制空权不能完全取得,登陆行动是极其危险的,最终德国决定对英国进行长期的围困,迫其削弱而无力登陆。

而进攻苏联的选择本身也是合理的,首先苏德必有一战,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源于希特勒对苏联的仇恨,以及苏联和德国相同的扩张政策。为啥苏联同意德国打波兰,因为苏联也不喜欢这个亲英美的国家,德国拿下波兰,苏联获得了条约约定好的更大的战略纵深,至少使德国进攻苏联的距离更远!所以苏联早就为了苏德战争做准备了也。


当时1941年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其强大的陆军只能攻打德国,德国统帅部认为至少在1944年以前,盟军不会发动西线的攻势,而在这期间德国完全可以拿下东线的苏联。只有消灭苏联才有可能一劳永逸的避免两线作战,才能迫使英美放弃在西线登陆。当时德国尽量避免招惹美国,就是怕美国加入战局从而加快英美开辟西线战场的进程。

所以进攻苏联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只要苏联存在,德国就一直有有陷入两线作战的威胁!


后面的就不多说了,随着德国不能在1944年以前拿下苏联,或者迫使苏联与其和谈,其最终的战略意图没能实现,两线作战不可避免,德国最终还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败局中。

德国唯一可以称霸欧洲的机会便是1941年到1944年之间彻底打败苏联,否则两线作战不可避免!!


小小狼王


很多人都认为二战时期的日军是丛林作战的行家,这是事实,但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日军丛林作战的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军的丛林作战的能力并不差。以下就来分析一下影响日军的丛林作战能力的因素:

第一,二战时期的日军陆战队在作战隐蔽性、作战速度、渗透战和欺诈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以此增强他们的围剿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丛林战作战技术;

第二,日本军队中大部分士兵是轻步兵,这些士兵在行军过程中一般是步行或者是使用自行车,自行车可以载更多的装备;

第三,夜袭是日本军队常用的进攻方法,士兵们都接受大量的丛林训练;


第四,日本军队较多靠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机械化的交通工具;

第五,日军进攻时开展的战线一般较短。一个150人的连通常会拉开225米的战线;600人左右的营拉开的战线大概长400-600米;人数为1800人的团则会拉开1100米的战线。日军通常不会把战线拉长超过300米,这表明日狙击手的训练距离不超过300米。


除此之外,日军还接受了大量的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训练,目的就是提高士兵们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抗压和忍受能力;除此之外,还接受了定期的战争演习和一系列的心理训练。

二战时期日军对东南亚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袭击,东南亚地处热带,多是丛林和山坡,也正好给了日军一个进行丛林实战演习的机会。


龇牙小猪猪


二战距今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受制于影视,艺术作品等,很多人对二战其实有不小的误解。

首先说闪电战,其实这个概念诞生的比较晚,像对波兰,法国的作战,其实并不是闪电战。这个作战理念是在西线作战结束后的而产生的,所以闪电战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早期德国胜利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后来闪电战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就是苏联,而最后的结果是有目共睹的。

德军机械化水平实际不高。很多人对二战德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量坦克及装甲车辆,于是理所应当的认为德军的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是实际上,二战德军的机械化水平并不高,二战中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是美军,而德军甚至还有高达数十万头牲畜,主要用于运输物资。而德军虽然有很多装甲输送车,卡车等,但是其军中更多的依然是只有双腿可用的步兵部队。

二战早期坦克并不强。其实在二战早期,各国装备的坦克主要是轻型坦克,这些轻型坦克很小,大小一般也只有现代小汽车大小,火力上一般也是机枪或者小口径火炮。比如二战早期,德军主力坦克是2号3号坦克,而苏军中T34等也是少数,更多的是T26,BT等轻型坦克。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型重型坦克才开始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这时我们才能看到铺天盖地的T34坦克,而像虎式坦克,斯大林坦克等才开始出现。

意大利没有那么弱。如今一提意大利很多人的反应就是战斗力极差,堪称猪队友。但是实际上意大利直到战争爆发前才由于德国的胁迫而参战,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战略计划以及作战物资等的准备。而且意大利工业水平远不如美德英等国。而意大利军人在战场实际被德国人坑了多次,比如在北非被隆美尔抢去了车辆,几乎渴死在沙漠中,在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扔在战线最后阻击苏军等等。


战争之王


二战时日本投降是因为苏联人对日宣战才投降(占很大一部分因素)应该是误解。实际上个人以为还是主要在于美国人的全面封锁( 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之前,它的失败早已成为定局,那是压例性的海权所造成的。专凭海权封锁即可能夺占用来发动最后攻击的可能性,并迫使其国内陆军自动投降。因为它的海上航运早已被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对日军的沉重打击和对其本土的严密封锁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苏军海军可不行)




次才是原子弹(日本对原子弹的震惊并没有那么大,东京的燃烧弹才使日本人惊恐,毁坏面积和损失更惊人);才使得日本人更倾向于更快解决战争,加速了其投降进程。



大家对欧洲战场的印象也应该是在后期德军在45年,很多部队选择跑去或者去寻找英美军队投降,很少愿意向苏军投降。(除非一些苏德战场的没办法)所以很多人认为其实日本也是一样,和苏联还是美国投降,肯定选美国!所以苏联出兵之时,日军心里更没底,败局已定,投降苏军还是美军来说,日本肯定百分百不愿意投降苏军的。



而实际苏军对日本的心里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大家可以看一下在二战末期日本本土的军事实力。原子弹在日本丢下以后,日本在海外和本土还有六七百万的兵力;陆军还有201个师团,150个旅团;海军大小不一的舰队还有20支;以及全国被军国主义洗脑的国民。



而日军70%的重武器和弹药都在本土,苏联战机无法深入日本本土(航程不行)苏军如果登陆(没重武器),很可能是屠杀(是对苏军的屠杀)。一堆货轮,炮艇没空军的掩护不是送死吗?(苏联远东海军实力完全不行,苏联当年没登陆日本本土的实力)




李三万的三万里


最大的误解,德国要征服全世界!

二战起因是德国反压迫!英国老流氓,发挥了高国际政治的优势,成功的把全世界拖下水!

法国其次流氓,深谙国际法的规矩,同时成立流亡政府和伪政府,不论哪一方战胜都是可以按照战胜国参加最后的分赃!

还有纳粹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其实当时全欧洲都反犹,德国还算好的,英国法国波兰南斯拉夫乌克兰那里简直了,但是元首战败也就把锅背了!


园园13281017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作为世界上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对于世界大战的参与热情其实并不那么高。由于国民中既有德国的后裔,许多人都是倾向于两边交好,互相通吃。那边弱就扶持那一边。

庞大的外贸订单带动了美国工厂的生产动力,192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也才正式得以摆脱,走上正道。

在1941年全球局势越发紧张,纳粹法西斯逐渐霸占上风的时候,为了推动全国民众参与二战的热情,当时的美国情报部门甚至已经捉到了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一些情报,但是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最终日本得以成功偷袭。


河口炖鸡蛋


1 日本对美国下手的原因是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而美国制裁日本的原因是罗斯福当时已经连任两届总统,要继续连任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美国拉入战争,同时,让在野党把钱花出去,而要做到这两点,只有找一个战争对手,这个对手只有日本有这个实力。

2 关于意大利打不开弹药箱的梗,意大利没错,那时候的弹药箱是类似于罐头一样的,要一个类似于开罐器的东西把边一点点卷开,根本没有开口。

3 日本在华军纪很差,杀人无数,极其残暴,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所有占领区所有日本军人都是如此,无数的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回忆,很多占领区的日本官兵相当友好,军医会给老百姓治病,士兵也会帮助老百姓,战败撤退的时候,会把所有的地方打扫的一尘不染。当然 在交战区,治安战地区肯定不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