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57362118
一
胡宗宪当年为了能够在朝廷中站稳脚跟,就拜倒在严嵩门下。也正是在严嵩的推荐下,胡宗宪才步步高升,做到浙直总督位置上。
这次嘉靖皇帝找胡宗宪进京,就是为了向他了解对改稻为桑的看法,以及对浙江出现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严嵩是内阁首辅,也是胡宗宪的座师。胡宗宪迫切需要了解严嵩的看法,以方便在第二天面见嘉靖皇帝的时候,能够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二
从另一方面来看,胡宗宪来拜访严嵩也是一个态度问题,就是要向严嵩证明自己是忠诚于他的。
更重要的一点,胡宗宪在浙江的抗倭大业离不开严嵩的支持。而严世蕃等人的行为,已经对胡宗宪在浙江的执政造成了很大困扰。胡宗宪是想借这个机会向严嵩讲清楚这个事实,让严嵩出面制止严世蕃等人的行为。
然而严世蕃却阻止了胡宗宪的来访,但事后严嵩还是知道了这一切,他安慰了胡宗宪,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三
胡宗宪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他和戚继光一样,都明白官场的规则。
只有背靠一棵大树,才能在官场中生存下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胡宗宪背靠严嵩,戚继光背靠胡宗宪,后来有依靠张居正,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当严嵩倒台后,胡宗宪被关进了大狱。当张居正倒台后,戚继光被罢官回家。
这就是帝国时代官场的悲哀和无奈,身处其中的人谁也躲不开。无论你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如此,就连海瑞也是如此,只是他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新知传习阁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是同一个编剧,都是刘和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有相似情节。
年羹尧是四阿哥的门人,按照电视剧里的规矩,外放的家奴,进京述职首先要去主家请安。年羹尧因为马上要升任陕甘总督,而在朝堂上举荐他的是十四阿哥,于是偷偷进京,先去了十四阿哥那里。然而年羹尧升官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私下达成的不成文协议:四阿哥推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再举荐年羹尧做为西北大军转运粮草的陕甘总督,以投桃报李。
但是年羹尧求官心切,为了往上爬,多少有点想背叛四阿哥,投靠十四阿哥和八爷党的意思,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这次升职只是交换条件,因此他此次偷偷进了京,不先去主家请安,却先去了十四阿哥那里,而后又跟着去了八阿哥那里。
四阿哥听说之后,就跑到刑部,把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的公文给压下来了。这下年羹尧急了,马上跑到四阿哥那里,又是当众下跪谢罪,又是亲自给主子端洗脚水,虽然他已经是四川巡抚,一方封疆大吏了。
胡宗宪本是严嵩的门生,又是公认的严党的人,这次进京,他不连夜先去严嵩那里透个口风,刺探一下严嵩的态度,那才叫不正常呢。
这次进京,胡宗宪心情很复杂,因为他也两难,在浙江,严党那些当地官员受严世蕃的遥控指挥,处处跟他对着干,甚至背着他干,这让他很难理解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这些人做的有些事,严嵩是否知道,比如毁堤淹田这件事,严嵩到底有没有默许。只有知道了严嵩的真实态度,当他进宫向嘉靖帝奏对的时候,才能判断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另外就是向严嵩表明心迹。他不认同浙江当地官员的做法,并不是他想自外于严党,而是想告诉严嵩,郑必昌何茂才那种搞法,肯定搞不下去,对严党是不利的,因为浙江不但有裕王的人谭纶,还有嘉靖的人杨金水,而如果出了什么乱子,不是他这个严嵩门生胡宗宪顶缸,就是严世蕃的人郑必昌何茂才顶缸。事实证明,最后顶缸的就是郑必昌何茂才。却不想,他被严世蕃挡在了大门外,没有见到严嵩。
本来这个改稻为桑没搞成,首先顶缸的就是胡宗宪,可是严嵩在庙堂上把他保了下来,只撤了他的浙江巡抚的职位,浙直总督却保留了,目的是让他从这个注定是死局的漩涡里抽身出来。
他没见到严嵩,严嵩本来以为他没去严家,心里是气的不行,当时严嵩并不知道严世蕃挡了驾,但是胡宗宪朝堂上一番奏对,既向嘉靖表明了心迹,又向严嵩表明了心迹,所以严嵩才保了他。
如果严嵩不保他,可能胡宗宪这次进京下场不会太好,就算能耐再大,抗倭再需要,嘉靖也不好用他了。
严世蕃这个人,电视剧里有点弱化他的心智了,其实历史上严世蕃是个头脑极为聪明的人。嘉靖皇帝这个人喜欢搞玄玄乎乎的东西,比如有什么旨意给内阁,就写个哑谜让内阁的辅臣们去猜,作为首辅的严嵩和其他辅臣有时候就猜不透什么意思,严嵩就会立马派人把字条送给严世蕃,严世蕃往往就能揣摩到嘉靖的意思。
电视剧里,严世蕃总是觉得胡宗宪跟他对着干,还自以为老谋深算,结果反而事情都是他搞砸的。严世蕃就像个刚出阁的大姑娘,总觉得婆家会算计她刁难她,处处装作强势,结果到底也只是外强中干而已。
西堤君
由于大明朝国库空虚,严嵩弄出改稻为桑这个国策。不过,胡宗宪觉得严世蕃这种做法过于急了,容易出事情,所以不愿意去改。加上裕王和徐高张等人希望借着这件事情,在浙江烧起一把火,扳倒严嵩。所以他们派了谭纶过去,希望能够争取胡宗宪的支持。
此时的胡宗宪左右为难,但是为了大局着想,只能勉强应付。严世蕃等不了,于是指示郑何二人毁堤淹田来尽快完成国策。后来,胡宗宪还是知道,于是他杀了马宁远和河道衙门的人,并且逼迫郑何二人和杨金水上了那道要求朝廷延迟改稻为桑的国策奏疏上签字。不过事态过于严重,嘉靖调严胡宗宪、谭纶、杨金水等人入京,询问此事。
毁堤淹田这件事情,嘉靖自然肯定知道了,裕王和严嵩也知道了。胡宗宪本想着借着杭州知府马宁远等人的人头,由自己扛下这件事情,保全严嵩。因此,他进京之前需要和严嵩好好沟通一下。如果面圣的时候,两个人口径不一致,严嵩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另外,严嵩本是他的老师,对自己有再造之恩,加上严嵩本是阁老,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去拜见严嵩。
严嵩也知道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胡宗宪肯定要跟他谈一谈。不过,胡宗宪这种做法已经把严世蕃给惹毛了。胡宗宪最后最终也没见到严嵩。
历史是什么
胡宗宪半夜见严嵩,原因从几个方面看:
首先,裕王派了谭纶在浙江插手诸多事谊。当时胡宗宪就说了,谭纶你不来,这改稻为桑的政策还有回旋的余地。再加上胡宗宪虽然算得上是有大是大非的人,但他毕竟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的封疆大吏,严嵩又是胡宗宪的老师。胡宗宪于情于理都要见严嵩一面。(这是摆在台面上的)。
从下面一层说,胡宗宪不敢确定严嵩对他还相任不?胡宗宪晚上去见严嵩,还是向着维护严家的。胡宗宪想用马宁远的河堤失修来掩盖毁堤淹田,同时给改稻为桑有一个缓冲余地,再给严家一个机会。
其实,不管是马宁远的河堤失修还是毁堤淹田,嘉靖一清二楚,说了句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句话代表了他的愤怒,当也代表当时动不了严嵩党派的情形。
总结:胡宗宪这样做是想为老百姓争一争,拖延改稻为桑的时间,但他又是为严嵩一手提拔出来。都是和严嵩党派分不开的。他很为难!
透明小溪看历史
胡宗宪以为皇帝马上就要砍了他,所以说不见就来不及了。因为嘉靖皇帝掌握了所有罪证。但是胡宗宪在皇帝面前,又胡说八道,目的不过是拼尽力量为其一争,延缓期限,以达到其目的。他并没有要背叛严嵩的心思,毕竟严嵩还是自己的恩师。严嵩是只老狐狸,他对发生的事情不会先表态。但是嘉靖皇帝对他们所做的事都心知肚明,因为严嵩一党对其还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