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於水,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積是水。縱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無論是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尼羅河流域,還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源地兩河流域,或是古代華夏文明發源地黃河與長江流域,都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繫。
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對水都非常推崇。儒家強調“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老子讚歎“上善若水”,有道之士就像水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善於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安居於眾人所討厭的低窪之地,所以說它的行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則。
老子把有道之人比作水,稱之上善若水。
大道無形,具體表現為德。具備怎樣的德行才是有道的表現?雖然道無法讓人看見,但是不妨多看看水。水具有八種特性,對應了有道之士的八種品德,讓老子極為讚賞。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第一居善地。安居卑下之位。古人有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第二心善淵。思想深邃難識。
第三與善仁。交往仁慈友愛。
第四言善信。言語真實無欺。
第五正善治。為政清淨安定。
第六事善能。做事無所不能。
第七動善時。行為擇時而動。
第八夫唯不爭,故無尤。正因為他與人無爭,所以沒有災難。
謙卑、深邃、仁愛、誠信、清靜安定、無所不能、擇時而動、與人無爭,水的這八種美德,老子非常崇尚,認為這些德行施利於萬物卻不與人相爭,完全符合了道的精神。具有這八種水德的人是極致的完美,“上善若水”。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莊子用止水作為鏡鑑,並喻示養神之道。
我們說“心如止水”,指的是人平靜面對一切的一種心態。可以形容我們心靈處於某種寧靜、清晰的狀態,也可以形容堅持信念,不受外界影響。
面對世間的紛紛擾擾,道家強調保持一種“安然”、“泰定”的態度,不被世俗擾亂了內心。“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止水”可以讓人們作為鏡鑑,在其中照看,照自己,照天地,照眾生。
因為水的本性,只要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的現象。《莊子·刻意》:“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養神要保持清靜。清靜歷來為道家所高度重視。《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內心能夠一直保持安靜純一,毫無雜念,意念淡泊,了無牽掛,就會身心舒適愉快,就能有效地保養自己。
養神要順應自然,適當運動。人按照自然規律生活,就能獲得良好的養神效果,逆天而行,人的身體功能就會發生紊亂。順應自然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如同一潭死水,也會活力不足,健康欠缺。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純淨精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自然而行,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淮南子》認為無形之“道”,其子為光,其孫為水。
正因為水與道關係密切,所以才得到道家的推崇。那麼,該如何定位道與水的關係呢?《淮南子》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道既看不見、聽不見也抓不住,光看得見但是抓不住,水看得見、摸得著但是毀不掉。
從道到光到水,越來越從抽象到具象,從無從看見、無從聽見、無從感覺到可以看見、可以聽見、可以感覺,但是它們又有著一致的屬性。
所以《淮南子》把光看作是道的兒子,把水看作是道的孫子。無形是有形之物的最高祖先;無音是有聲之音的最高祖宗。無形的兒子是光,無形的孫子是水,光和水都是由無形化育而成的!這光看得見而抓不住,水摸得著而毀不掉。所以在有形象的物類中,沒有比水更尊貴的了。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於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故有像之類,莫尊於水。”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道家所言,水之德如此之多,作用如此之大,意義如此之美好,我們何不以水為師,多學習水的精神,多效法水的做法,追求“上善若水”的境界?
閱讀更多 中國道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