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山東的省劇呂劇,是山東琴書演變而來的嗎?

用戶5997223575739


答:呂劇又稱“琴戲”,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楊琴、三絃、琵琶四種樂器。



關於呂劇的發源地卻有以下幾種說法:1、博興說,時間約為1880年(清光緒六年)最先演出呂劇。2007年文化部授予博興縣呂藝鎮“中國呂劇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2、廣饒說,大約1900年開始演出,2008年,文化部授予東營區牛莊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呂劇)之鄉”榮譽稱號。

3、膠東說, 大約在1894年,膠東琴書藝人翁老明在蓬萊最先演出。

呂劇與京劇一樣,也分:生、旦、淨、醜四個行當。呂劇這個劇種很接地氣,是深受勞動人民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


建國後,為發展文藝事業,呂劇曾在山東各地廣為演出,也舉辦過多次比賽。本人的母親曾是呂劇演員,在《李二嫂改嫁》中,飾演李二嫂。曾獲地區大賽比賽一等獎。我也是後來聽好多人告訴我的,因為那時我還沒出生,我媽演出時還沒嫁人呢。

也正是後來知道我母親曾是呂劇演員,我才開始瞭解和觀看呂劇,我本人以為,現今的呂劇在曲調和演出形式上,吸收了“河南豫劇”的表演形式(也許是河南豫劇吸收了呂劇的表演形式),因為在《李二嫂改嫁》中,有一段唱詞“親家母,你坐下,聽俺說說知心話……”。這一段的曲調和表演形式、還有臺詞與河南豫劇是“一模一樣”。

其實,國粹不僅僅是“京劇”,八大劇種都應該是國粹。現在呂劇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願呂劇發揚光大,廣為流傳!

(注:圖片由網絡收集,如有侵權,請刪除或聯繫本人)


bj山那邊是海


呂劇確實是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的。

山東琴書在發展過程中曾被群眾稱之為化妝揚琴,化裝揚琴原先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產生於山東西南部的一種說唱形式,後來逐漸因為受到各地語言、風俗和其他民間音樂的影響,形成了南、北、東三個流派。


清朝末期,廣饒縣譚家村的琴書藝人時殿元,譚秉倫、崔興樂等首創化妝演唱,劇目是《王小趕腳》,因為是“趕腳”,道具是“驢”,所以當時被人們稱之為“驢戲”。

接著就是打磨時期,吸收其他劇種的特色,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就已經有專業的呂劇戲班子到濟南演出了。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政府大力扶持呂劇藝術,整編了許多劇目來進行演出,比如呂劇中經典的《小姑賢》、《李二嫂改嫁》等劇目,這些劇目的成功,進一步開拓了呂劇的發展空間。

1951年,被正式定名為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除了本省之外,其他省份也有數十個呂劇劇團。
呂劇的音樂易學易唱、通俗優美,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二胡和三絃等,是個非常不錯的劇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