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翩翩起舞講算法


自己不知道咋評論,不過曾經聽過著名評論人老梁曾談起于丹的百家講壇,一臉的不屑和鄙視。



他稱:于丹這種講座的方式,其實是藉著經典復讀,對人進行心理按摩。什麼叫做心理按摩呢?說白了就是“灌迷魂湯”!



為什麼這麼說呢?老梁先分析了于丹這個人,她在北師大研究傳媒,非常有心得,她瞭解觀眾想聽什麼。她也更瞭解這個社會,所謂的主流欣賞什麼,也就是于丹的上級喜歡聽什麼。人家說話講究深入淺出,而於丹恰恰相反,她喜歡把淺白的東西一定要講成深奧的。 老梁更是直接指出:于丹說的每一句話都正確,但都是正確的廢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于丹解讀的《論語》,如果孔子還活著,恐怕都得給於丹鞠躬,我都沒想到這個意思??你們覺得老梁評價的對嗎?


魚魚汽車


前幾天路過河南信陽,看到一個樓盤的大幅廣告,宣傳的點就是“于丹要來了”,這還算事給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已經“被拋棄了”,但是,她也許正在走近三四線小城市,大把地撈著出場費呢。

其實,大把撈出場費,可能正是于丹逐漸被拋棄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走紅,甚至嫌棄了全國性的讀《論語》的熱潮。當時,于丹只是北師大一個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學院,但是很難達到文學院的學術要求,就到了北師大藝術學院,她的學問不行,但是課講得很好。她最開始是在央視節目組幫忙,結果大家說,於老師,要不您試試吧——她就那麼火了。

于丹的走紅,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中國經濟經過90年代迅猛的發展,社會對“文化”的渴求空前強烈,央視嗅到了這種需求,打造《百家講壇》,易中天講三國,火得一塌糊塗。于丹上去講,也是火;再換一個閻崇年講清史,照樣火。

應該說,于丹是非常聰明的。她趁著節目的火爆,把自己講《論語》的書賣了幾百萬冊,賺了很多錢。她到各地演講,出場費都是幾十萬。這完全是名氣帶來的財富,所謂的“眼球效應”,而缺乏真正的學術根基。她知道自己成為了一個明星,而不是大師,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來變現,來掙錢,毫無疑問,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請她都請不到。

于丹沒落的種子也就在那個時候種下,她沒有去發展自己的學術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斷地“複製自己”。文化明星也換代很快,百家講壇早就沒人看了,現在是各種《最強大腦》或者“見字如面”之類的,于丹那種雞湯式的解讀慢慢過時了,真正感興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導,而不感興趣的,則被別的花樣所吸引。

于丹在講壇上被轟走,好像是在一個大學的講座,對大學生來說,她講的東西顯得過於膚淺了。但是,這種遭遇也告訴了她自己本拋棄的現實,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線城市走穴上,畢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線城市,還需要一個階段。


張豐


大家不喜歡于丹,有一個比較轟動的事件。2012年11月,在北大的一場崑曲演出上,于丹被主辦方邀請上臺講話,被當場“轟下臺”。

這距離於丹2008受邀到北大講國學500人教師座無虛席,樓道都擠滿人的盛況天差地別。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領頭轟于丹下臺的有可能不是北大的學生,因為當時的演出是一場對外的商演,並不是學校的閉門演出。但是從2006年于丹講《論語》迅速成為“知識明星”到6年後遭到人們的嫌棄,6年間發生了什麼?



之前于丹在央視講崑曲《遊園驚夢》的時候,涉及到《邯鄲記》的盧生,當時將“陝州”解釋為現在的陝西。然而這是錯誤的,並且被觀眾發現,在央視媒體“不懂裝懂”讓戲迷們不接受。

于丹講《論語》,講《古詩詞》,都會做一定的美化,同時灌輸一些“接受論”,漸漸的人們就發現于丹其實是在給大家喂“心靈雞湯”。引起群憤的是,面對霧霾,于丹告訴大家關上窗子、打開空氣淨化器,實在不行就啟動精神防護,別讓霧霾進入心裡。這點言論,確實沒法讓人信服,雞湯變成了“毒雞湯”。

“被轟事件”後,不少人爆出于丹對屬下極其嚴苛,對於抑鬱痛苦的女弟子冷酷無情等等。對於此類現象也有耳聞,此前,一個同行因為因為一篇採訪沒有讓于丹滿意,於是被她找了領導。

所以,于丹從紅到黑也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提醒,一方面,大眾的文化認識在不斷提高,辨別力越來越高;一方面,“人格修飾”“知識包裝”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不止看戲


于丹,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女學者,是前互聯網時代的電視文化塑造的學術明星,更是一位極具爭議的話題人物。

于丹女士功利心太強

于丹在大學的博士所學就是影視傳媒相關的專業,學以致用,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就開始積極參與各類電視節目的策劃,投身電視文化一線。不過,她的本科學校一直是未解之謎,雖然有確鑿證據考證她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但是本人面對這個問題一直是雲山霧罩,不予正面承認。

她與央視關係密切,參與了大量的央視節目的策劃、撰稿工作,包括《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專題紀錄片,也是《正大綜藝》等節目撰稿人,還是教科文頻道顧問,還曾經參與策劃過我國2001年申奧的紀錄片。

如此高的起點,可能跟家庭出身有關。她的父親於廉是一位老革命,曾經做過萬里同志的秘書,退休前是中華書局副總經理——這也是她的書都能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主要原因吧。

從學者到明星,于丹終於成名了

同羅振宇一樣,熟諳電視文化的傳播邏輯,耐不住幕後的寂寞,開始走到臺前。那就是在2006年國慶期間,已經捧紅了“品三國”的易中天並且找到了收視法寶的《百家講壇》,推出了《于丹論語心得》的講座,性感大於知性、雞湯多於哲學的學術明星于丹華麗出世。

市民文化消費劇增的時代背景,國慶七天的文化需求,易中天的探路打底,一口緩釋壓力的雞湯話,把準了電視時代傳播要訣的于丹,想不紅也難。

從此以後,于丹徹底成為一線明星,不用再深扎後臺苦哈哈的寫策劃案、撰演播稿,出席各類活動、為官員商人做培訓,登堂入室,儼然社會名宿。無論多麼複雜的問題,在於丹面前,都能《讀者》《青年文摘》一般的溫馨小故事讓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當然,中間也有過跟人交換名片撥號過去是空號、穿著性感腳踩恨天高在北大被群噓下臺等等糗事。但這也無傷大雅,因為主流文化認可,手握話語權的於明星,不在乎。

于丹是怎麼落寞的?

12年過去了,于丹女士的熱度似乎已經大不如前,所以有了題主的問題。具體來看,于丹的落寞有這麼幾個原因:

傳播環境的變化。電視文化是流行文化,很多現象都是速生速朽的。于丹作為電視捧起來的明星,不可能永遠踩中觀眾的需求。更主要的是,2010年以後,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社交媒體極度發達,在這個去中心化的傳播媒介上,造星速度更快,于丹傳播的過於大眾的內容,在細分化的雞湯市場中,容易失焦,早晚會讓大眾失去興趣。而且,12年時間,市場受眾興趣在變,主要人群也在迭代。比如沒有像周小平一樣,抓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浪潮,在自媒體平臺大放噁心人光彩。

個人學識的短板。于丹所講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小故事,很多是明顯違背常識的,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2006年,網民數量不過一億,信息獲取遠沒有今日方便。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還可以忽悠一下。比如,微博上她發佈的張大千家在颳大風的時候反其道行之開窗戶的故事,就明顯違背常識並且編造名人故事,引起群嘲也就不意外了。這麼多年,于丹的學術研究沒有大的進步(感興趣的可以去學校官網查查她做的課題,基本是都是同題多次寫報告,我也曾在“如何評價于丹這個人?”中詳細闡述過,感興趣的可以去搜搜看,不做贅述)。她從孔子一直講到莊子、老子,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片兒湯話,離原著精神萬里之遙。個人學識也沒有變化,故步自封,容易被時代拋棄。

個人涵養的問題。作為一個學者,一個講述古典文化傳播所謂大愛的女性學者,在不少公眾場合經常被人質疑為缺少修養。前面提到的在北大被群噓、跟人交換名片的事情,都透露了這個細節。一次兩次沒什麼,但是時間長了,在公眾媒體的發酵下,很容易成為個人負面形象。公眾人物連基本的道德都演不出來,形象早晚得崩。

沒能按照準宗教化手段包裝自己。我的朋友@歷史有妖氣在回答中提到了于丹與南懷瑾的區別,南大師在獲取了高度的市場認可以後,能夠利用手中的政商資源,利用近似宗教化的手段將自己打造為一代宗師,並且能夠迴避他人如許卓雲質疑的鋒芒(“許先生,我們不一樣的”)。在大陸的社會環境下,于丹不可能達到這個規模,當然,她也不一定有這個能力。


何殊我


看過於丹在《百家講壇》的節目,也讀過幾本她寫的書,總體感覺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研究優勢,向不太懂這個領域的大眾傳播知識,有點“降維攻擊”的意思。

本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傳播傳統文化,利國利民,但她對所傳播內容的理解和表達,不知是故意所為,還是她的水平如此,通俗過了頭,矯情過了頭,就變得很LOW了。

這種方式剛開始很通俗、很接地氣,也容易被大眾所認可和追捧,但隨著時間的沉澱,大眾發現,她講的東西的價值,並沒有什麼卵用。

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在書店看書,看到于丹講唐詩宋詞的一本書,同時又看到蔣勳讀唐詩宋詞的一本書,水平和境界,可以說高下立見,那次感受真的非常深刻。


書香貝貝


于丹是北師大有一定影響力的教授,在2006年“十一”黃金期間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對《論語》連續作了七天的解讀。我受其精彩的演講影響,事後購買了《于丹全集》進行選讀。

于丹老師對《論語》的解讀,為何一開始受到熱棒呢?原因是由於孔子聖人在中華民族文化裡,其身份曾經幾起幾落。因此,經歷了太多的變故後,現在重新將他推上國學的夫子位置,讓全民去了解《論語》的內涵。再有作為于丹老師作出深入淺出的解讀。在當時受到熱棒是再正常不過的。

于丹老師的口才和演講水平從容大氣,素養很好,又相當的淡定,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首播的傳媒是央視,對全國人民心中這個宣傳大講堂具有無比的信任和正能量的宣講,怎能不叫廣大的百姓擁護叫好呢?而且,我們誰沒子女,將子女導向做個高尚之人,誰人不想?這就是當初于丹老師當時受熱棒的主要原因。



為何從熱棒至拋棄呢,從媒體上得知:她出國到倫敦撒野,三天換三酒店,如何之挑剔,說這是由於她在國內升起得太快,而使其性格飛揚跋扈起來,故自毀形象;又有說她的心靈雞湯原來說了等於沒說等等,更有甚者說她是感情騙子;再有近日在北大的百年大講堂,主辦方邀請其上臺為崑曲演出完畢談下感受,又遭受了同學們轟下臺的“禮遇”。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如果一名著名的資深教授,由所謂的棒上“神壇”又被大眾轟下,有其幾點原因:


1.木秀於林,必被摧之,裡面太多的東西就不展開一一而談了;

2.若真象媒體報道,在成功後,擁有太多的優厚待遇,變得個性飛揚跋扈,而引至形象的自毀。(這觀點本人有所保留)。因作為國學的傳道者,她會出於言行一至的表現才更符合她高貴的身份 ,我也相信她會自律地表現很好的。

3.人到了一個極至的高峰,坐下過山車,也相當正常的,我覺得沒必要大驚小怪的。

答題完成,謝謝。


彩霞詩詞對聯集


有一個人其實跟于丹比較像,那就是南懷瑾。

曾經有個大學教授要跟他探討一個學術問題,南懷瑾笑了笑,坦言:“咱們不是一個路子”(大意如此),直接拒絕學術圈。

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了,也是于丹欠缺的地方。

她最大的失誤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路子,試圖在學術圈也發發聲,這就不好玩了,才會在北大得到噓聲一片。

于丹老師其實是個文化現象,“于丹”二字本身其實已經超越了個體,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于丹特別喜歡說的一個詞語是“道不遠人”,就是傳統思想文化其實與現代人並不遙遠。

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其實和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的思想都是相一致的,都是強調道應該成為“日用”,反求諸己,而不是表面文章、咬文嚼字。

值得關注的是,于丹“火”起來,完全是因為一個欄目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這個節目,我在大學的時候也看,2001年就開始播,但一開始的定位是比較專業學術的,比較陽春白雪,記得好多是考古、文博之類的,很難通俗化,即使是《聊齋》這樣可以通俗化的選題,邀請的也是馬瑞芳教授,當然,馬教授在學術界是很專業的老教授,但是,這類教授往往是按照給科班大學生講課的套路來講,即使盡量講得深入淺出一點,也是按照大學的通識課堂的標準來講的。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電視的受眾人群決定的,所以百家講壇一直不溫不火。

直到200610月,于丹出現了,在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心得。

於老師跟其他老師不同之處在於她其實是“社會人”,長期在江湖摸爬滾打,人情世故諳熟,對心理學也下過功夫,比如她說的“人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容忍一個身邊人的晉升。因為同一層次的人之間存在著對比、利益的競爭,而與陌生人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其實說很得人生況味的。

再說她講的內容,其實就是心靈雞湯,但是這碗雞湯不同於網絡上的那種,而是于丹本人的包裝便是最好的雞湯。

最後,于丹老師逐漸淡出熱點,其實也正常,畢竟走她的路子的人多了,學術明星更是層出不窮,雞湯也需要換口味。



歷史有妖氣


似是而非之言

于丹之言,在當年讓你看了之後立馬感覺非常有道理,言論依舊可現在不是當年,當年空理(雞湯)之言不像如今這樣氾濫成災,又趁著百家講壇是在火的時候被推送臺前,所以當時很多人覺得“飽受洗禮”就無不為此叫好了,故而就火了起來變成了所謂的“空理魔祖”。但是這番似是而非之言能經得住考驗嗎?現在答案已經非常明瞭。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禮記·學記》之篇闡述了學之道,也表述了一下為師之道。光用別人的觀點來講述毫無自己的真正見解是不能為師的,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去講述問題,怎麼能為師?何況《論語》以也是孔子給每個不同學生講述在當時不同的應對之道。而在於大師嘴裡面孔子就成了現在也是無所不能的聖人了,不知於大師可有真正下過基層去調查溝通過多少民眾?估計是沒有吧?不然就不會只大唱這些毫無實際之用的言語了。



現在真正的需求

諸子百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於當時的人本是實用之言,只是當時的人取適合自己的一瓢而已。而同樣又是弱水三千,還是隻取一瓢飲。在如今這個年代還是飲的必是對自己有用的那一瓢,就和你去店子裡面喝湯一樣,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結果喝到極其不適合你口味的,你會怎麼辦?當然是吐出來啊,如果整桌人都吐出來了,是不是就會找老闆算賬了?所以於大師之事就是如此,沒有供給真正的需求,怎能不倒下。



但是論語還是要學,但是我們要學的是其本質之道,而不是於大師這番空理之道。我們要學的是怎麼把《論語》變成今天之用,這個就不僅要對論語之本質瞭解,更要對如今這個社會也得了解。不然不為今天之實用,也還是空談之理。


淡看天上月


于丹的講課,迎合了社會的文化底線

在過去,文化軟實力始終不為國內所關注,百家講壇的興起,正處在這個時期。它的好處是,終於開始關注文化,弊端是,這個時期僅僅屬於關注文化的初級階段。

于丹的《論語》,很有信口開河的樣子。以前某個重點大學,一個本科生吐槽自己的老師們,強調自己就是喜歡于丹這樣講的簡潔易懂的心靈雞湯,筆者當年看到他(她)的博客時差點笑噴,個性是有,年輕氣盛也有,就是文化功底沒有。有時候我會猜測,這個人現在對自己當年的言論又是什麼看法呢?而這個曾經的本科學生,未必不代表了當年的大眾心理。

我讀書的時候,有個持續變化的過程。一開始只看原文,覺得古人註釋都不對,時間久了,才發現自己這個古代漢語的水平太差,自以為是的,後來可能有不少都發現是錯的,而以為古人講錯的一些地方,反而是對的。當然,這不是說前人的註疏就沒有錯誤。

于丹的講課,就在於她加入了自己的生活心得,卻忽略了古人講話的本意。心靈雞湯,于丹以後簡直鋪天蓋地,什麼東西一旦到處都是,就必然掉價。加上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會發現她講錯的地方原來比比皆是,讀書靠自己的揣測,這能忍嗎?想想大家平時的爭論就知道了,更何況一個文化名人卻漏洞百出?

于丹的沒落,跟她的自大也不無關係,給中央領導講課,她膨脹了,事實上,學術圈本就不認可她講的東西。所以,李零專門針對於丹寫了本《我讀論語:喪家犬》。李零先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學者,因為我認同他的一個看法——《老子》這本書,很可能寫成於戰國中期,而不可能出現於孔子時代。這本書,當年的處境未必好過於丹太多,因為光是標題就打了訓詁學專家的作者之臉,于丹不懂訓詁倒是情有可原,但一個訓詁學專家也會犯這麼簡單的錯誤,那怎麼行?所以,學術問題,當年鬧了兩個人的笑話。李零的優點在於,他承認了自己曾經的不足和缺陷。後來的諸多專著,都是佳作。


肥嘟嘟的小不理


早在於丹剛紅火那幾年,布衣碰巧看了魯豫有約採訪她,看完之後就判斷她火不了多久。

首先感覺她華而不實,故弄玄虛!

為什麼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她說話有個特點,一句話可以說明白的東西,她非得雲裡霧裡,天花亂墜的用十句話來講。大量用重複的形容詞堆砌,就像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那樣故弄玄虛。就是簡單問題複雜來說。



另外,大家可對比于丹走紅前後的衣著打扮,就看看出于丹的膚淺及庸俗。她在百家講壇剛播講時,樣子雖然一般,倒還算乾淨順眼。後來在百家講壇紅了以後,可能是覺得身份不一樣了,整個穿衣打扮天翻地覆,極盡性感時尚,辣味四濺,講話時搔首弄姿,儼然國學大師自居,優越感十足。一個四十多歲講傳統文化知識的婦女非裝扮得像娛樂圈的三流明星及年輕網紅一樣,其見識品味可見一斑。




現在再談她的“心靈雞湯”,于丹開頭講《論語》心得,火了之後,又接著講《論語》感悟。人們說于丹的口才好,從一般人的眼光判斷倒也沒錯,確實是滔滔不絕、天花亂墜,舌燦蓮花,但是往往華而不實、言之無物,其實,他的口才境界不高,有一種“口匠”的感覺,兩個字就是"賣弄"。這樣水準的人,在女性裡面多了去了,無非反應快些,堆砌辭藻、巧於修飾,卻流於膚淺、不著實地,缺少真實價值。



但于丹的最大錯誤是,避長就短,不懂適可而止。

以她的水平,根本無法去解析論語,即使感悟論語,也勉為其難。她換一個話題,可能比現在保險,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質疑。如果於丹不冒充國學大師,去講解那些艱澀難懂的經典文獻,而去開設她更擅長的“演講與口才”、“表演與主持”之類的課程,與其做一個名不副實、被人詬病的國學大師,不如成為造詣深厚、成就卓著的“表演藝術家”,更加實至名歸、恰如其分。

像現在這樣除了獲得短暫的名利,以後會越來越臭,處於尷尬之境。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她還來不及捂熱"國學大師"這一頂帽子,就頃刻被趕下了神壇,可謂是曇花一現。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較差。她講的所謂《論語》感壇悟,更是敗筆;其實無論是心得還是感悟,其實就是新瓶裝老酒,一路的貨色。也許她想錦上添花,但恰恰相反,實屬狗尾續貂,如果我們把論語心得視為“貂”的話。 她是搞策劃的,這樣的策劃簡直可笑,心得、感悟有什麼區別嗎?

給人感覺前面還沒講過癮,但又不好意思說我接著講,因此起了這樣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名字,而且內容又和前面毫無二致!





有時候你不得不感嘆,很多中國人的人文素質、知識水平、鑑別能力確實很低,而且“心靈雞湯”配上“于丹式忽悠”,就像電視廣告中的虛假美容、減肥產品類的東西,外表的華麗頃刻間灌倒大批不成熟的“消費者”,要不了多久,她們就會發現上當了,就如先前買的那些虛假產品,對她們要麼沒有傷害也沒用處,要麼還起了副作用。



于丹其實她講的不是《論語》,而是講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政治宣傳,迎合某某時代的道德治國的論調,而《論語》只是載體而已。當然,她也可以講《詩經》、也可以講《大學》,不過或許《論語》更廣為人知、也或許內容更口語化、更容易找到曲意迎合其主旨的內容。所以,千萬不能將其看作一個學術現象,頂多是一個政治學術的投機者、或許也可以稱作高校學術心態的一個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說她是學術淪落的成功獲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