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据统计,昆明的人口有673万,这673万人口中有多少昆明人有多少外地人,大约只有鬼才知道,或者连鬼都不知道。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热爱米线。

于是汤汤水水的米线成了昆明人的嘴边转,吃米线也因之叫“划米线”。

每当中午吃饭时…

经常听到的几句对话:

“走,吃喃(什么)?”

“认不得,随便嘛”

“么就克(去)划(吃)碗米线”

“阔以!”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米线最适合云南人的肠胃,三日不吃,便觉得胃口不佳;久卧在床的病人,稍觉好转,最想吃的是米线。

米线那柔软的口感,如同云南人朴实温吞的性格,米线特殊的香味,云南人做米线百般花样,早已深入云南人的心浸入云南人的血液,久而久之,米线成了他乡游子对故土最直观、最亲切、最直接的实物记忆。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昆明人的米线情节,米线不仅融入在昆明人饮食中,更融入进昆明方言中…

“走!克甩碗米线!”很多昆明人远行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甩”碗米线。“甩”,是昆明方言中相当有意思的一个字。

煮米线时,人们喜欢用手扯着甩下锅,久而久之,大家就形象地称吃米线为甩米线。随着时间的演变,“甩”一字渐渐变成云南人的口头用语

与“甩米线”类似的一个词——“划米线”,在昆明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划’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吃米线时的状态:很多人喜欢贴在碗沿,用筷子划着米线进食。其次,“划”与“滑”谐音,也体现了米线爽滑的特点。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老一辈的昆明人买米线,也有独特的用语,称之为换米线。以前老昆明人购买米线并不像现在,而是前往特定米线厂,用米换米线。八十年代初,换米线的现象仍十分常见。因当时现金紧张,所以以粮换粮的情况很普遍。这也成了在那时生活和出生的昆明人专有的回忆了。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提起云南米线,那就不得不提建新园,这家百年老店不仅被云南人所熟知,同时在国际上也享有很大赞誉。

而这家百年老店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末年间,3位落魄的书生转行开了一家米线店。推出了独创的焖肉米线,吸引了大量的顾客。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随后,隔壁也开始效仿开店,最初主要经营肠旺米线。然而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两家店皆开始经营焖肉米线与肠旺米线,形成了恶性竞争。

1956年,国家公司合营政策推出,促使两家店合并,并改名为建新园,寓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每次去建新园,票递进窗口,总要回答一个问题:“粗呢还是细呢?”建新园早已成了云南商界榜样,可怎么服务词设计如此粗呢?昆明人粗点能接受,也能明白这粗的含义,可外地人怎能理解?

作为热爱米线的老昆明。我有必要解释:粗呢,就是用大米发酵后磨制而成的“酸浆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

细呢,就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的“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好。

昆明人偏爱米线,偏爱到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昆明人是出了名的“家乡宝”。他们不愿走出去,十个昆明人走出去,走回来的可能是十五个、十六个,多出来的有些是他们生出来的,有些是他们娶回来的。

到了外地的昆明人,若要问,回到昆明第一顿最想吃什么?我敢说大部分的昆明人说的,就是吃米线。米线是一种小吃,是一种极平常的食物,可是它对于生活在外地的昆明人,绝对不是这么平常。

在游子心中,最思念故乡的东西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的东西。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作为这座城市的新昆明,我和所有的昆明人一道目送过这座城市的无数烟雨黄昏,爱过他们中的一个人或者无数个人。

我只知道这座白天光鲜夜晚糜烂的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宿命,而我们都已无力离开她半步。跑马山,将是我们无数新老昆明人的共同归宿。

一碗普通的米线“养活”673万昆明人,米线与昆明人的一世情缘……

昆明人的血夜中流淌着兼容并包的特质,有着自然谦和包容之美。

昆明人热情、朴实、讲信用;昆明人懒惰、自大、还带点儿乡土小幽默。

这里有香车宝马,这里有山花烂漫。

满街大象乱跑孔雀横飞的传说,是能给外地人对昆明的意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