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在2018年7月30日,网传ofo卖身滴滴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谈判环节。不管消息真假,ofo或许已经穷途末路。
ofo的困境也是共享单车的困境。"随借随还"的便利性成就了共享单车,也毁灭了共享单车。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制度或者规则的重要性,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文明的进步,都让整个社会从无序变得有序,而共享单车一出生似乎就开始挑战城市文明建立的秩序,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隐患。制度的设计是为了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想依靠人们的自律代替制度的做法无疑是愚蠢的,否则不会出现法律和国家。共享单车本质上是无人租赁,这种模式不但没有降低交易成本,反而让交易成本倍增,只不过这部分成本全部让共享单车企业买了单,对于用户来说几乎不痛不痒。
下面这张图或许是最好的证明。政府的单车依靠自行车桩摆放的整整齐齐,也没有侵占过多的公共路权(这也是ofo海外扩张遭遇滑铁卢的一个主要原因),而ofo瘫倒在路边,亦如其此刻的处境。巨额的运营费用、维修费用以及为合规而付出的规制成本都成了压垮共享单车的稻草,而究其原因不过是:制度(规则)的缺失。尤其在我国,想靠道德自律作为交易规则,那真的是太难了。
共享单车有其通病,但而对于ofo来说,此刻的处境或许比其他单车还要糟糕,种种表现也透露出了两个字:钱荒。
2018年6月15日,在取消20座城市的信用免押之后,ofo再次取消了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杭州五座城市的免押权。用户必须购买价值95元的"福利包"或者是直接缴纳199元的押金。这一举措无非更加清楚的向用户传递了一个信息:我是真的没钱了,不管交不交押金,先给我至少95元救救急。即便ofo宣称单车每日运营成本已经降至0.2元/天,参考摩拜被收购时晒出的每月亏损5~6亿的报表,可想而知ofo每月的成本也不会少到哪里去,何况单车质量比起摩拜要差很多,折旧和报废率更高。有消息称,ofo挪用用户押金或许已经超过100亿元,而此时再次收取押金很大程度上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如果出现用户无法退押金导致市场恐慌,那么最后的结果将和P2P爆雷如出一辙,也是ofo的关门之日。如果用户对取消免押持抗拒态度,那么用户流失的概率也很大,这无疑给势头正猛的哈罗单车很好的市场抢占机会。
前几天爆出的一件事再次证明了ofo的钱荒。
7月25日,ofo的一家智能锁物联网通信服务商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由于ofo超过半年未支付智能锁通信服务费,该服务商将对业务涉及的300万辆单车的智能锁物联网卡陆续停止服务,而停止服务后,这些小黄车将面临无法定位、无法远程升级维护、密码更替失灵、用户关锁后无法自动停止计费等问题。ofo的回应是:机械锁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但这样也意味着,密码无法更换,无法更换密码意味着用户只要记住密码,就可以无限次使用。这给爱占便宜的用户提供了机会,对单车收入将造成很大的打击。
共享单车是一个几乎没有用户粘性的产品,用户使用它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是免押金且费用便宜,最好一元用半年;二是好骑,至于这辆单车属于哪家公司,没人会在意。现在来看,ofo似乎两个方面都不占优。钱荒的ofo不得不取消免押,但更糟的是其单车用户体验也在急剧下降。
根据观察,如果周围同时有哈罗单车、摩拜和ofo,用户一般会首选哈罗单车,相比之下哈罗单车整个传动系统和轴承设计的更合理,骑起来更省力,外观颜色也更让人放松。用户不用ofo还有一个原因:坏车率太高,扫码就要付费,还要人工报修才有一定几率返还车费。坊间也流传着对ofo"十辆单车九辆坏"的评价,除非没有选择,否则用户几乎不会考虑ofo。
口碑下降是品牌危机的开始。钱荒的根源在于,单车企业在无法继续靠融资烧钱之后,失去了自我造血能力。
看一下ofo的应对策略:车身广告、app内广告、信息流。
车身广告有两个问题:一是展示位置有限且不能给用户提供很好的阅读视角,二是广告破损维护较难。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如下图:
借用胡玮炜的话说,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了。现在看来,公益做的不错。
再看APP内广告:试问有几个用ofo的APP去扫码的?支付宝和微信里面的单车小程序也不会给APP太多的机会。
近日网传ofo自我造血盈利初见成果,开始撒钱回馈用户,点进活动链接看了下,也是让人唏嘘:预支。ofo钱荒无疑。
共享单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车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资本之间的较量,但资本是万恶的。ofo创始人戴威校园创业走到今天已经实属不易,但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似乎一切偏离了初心,"
终有一天,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的念头似乎越来越远,海外业务收缩,国内业务资金链吃紧,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戴威迟迟不愿意ofo被收购,可能一方面是他依然保持着作为创始人的那份骄傲,不愿意妥协,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收购方给出的条件也许并没有那么让人满意。多次有媒体爆出,收购方给出了极低的收购价,滴滴给出的收购价只有美团收购摩拜价格的一半,也就是15亿美金左右。要知道,ofo经过多轮融资,融资总额已经远超过15亿美元。换句话说,ofo如果答应了15亿美元的收购价,那无疑是在赔本贱卖。如果前几轮投资人和创始团队签订了对赌条款,可能要输的倾家荡产。
卖身对于ofo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引进更有经验的高管,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抱着大树好乘凉,独立发展的道路比想象的要艰难。
不管ofo最终被谁收购,都是巨头手中的棋子。对于阿里来讲,以ofo单车作为动产抵押的17.7亿投资要的不是那些破破烂烂单车,是支付入口;对于滴滴来说要的是和共享汽车的无缝联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但谁也没想到,到手的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閱讀更多 獨角獸Club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