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海源寺對於老昆明人有什麼意義?

哈里行旅


“海源寺車場到了,請乘客們順序下車。”熟悉的公交女聲還縈繞在耳旁,對於很多昆明人,尤其是老年人來說,海源寺有著不一樣的地位。海源寺始建於元朝,距今至少有700年的歷史,後來民國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都有修整。但是海源寺出名的並不是它的景緻、寺廟淵源等內容,而是它的集市。

昆明有“趕街”的傳統,“趕街”的意思是每到一個特定的日期,例如周幾、農曆幾號,人們都會在一個特定的場所,彙集成集市,如今大多為農業貿易交易。而海源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有人把海源寺比作昆明老街的象徵,畢竟要了解一座城市,需要先從它的生活水平開始瞭解,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它的集市,來海源寺就可以體驗老昆明瞭。這是外地人從來不會來的景點,但是本地人,尤其是老年人特別的喜歡。

每到週四,海源寺就人山人海,人們喜歡來海源寺趕街,尤其是老人,這裡菜很便宜,也很新鮮,很多菜都是從菜地裡直接拔出來就帶過來了。

再者,這裡除了新鮮的菜還有農具、菸草和日用品等物品,就連跨時代意義的小人書都有。更能買到別處都已經看不到的家居用品,外形粗糙,但耐不住適用皮實啊。這裡更有傳統昆明小吃,很多小吃甚至年輕的昆明人都沒有品嚐過原來的味道,讓很多老人撿回十幾年前的,甚至幾十年前的記憶。

所以對於老昆明人來說,海源寺是一處集交易、逛街、交友為一體的場所,每到週四就如同一個節日,會吸引很多老昆明人。


時報傳媒


都知道昆明有個海源寺,而關於海源寺的淵源你又瞭解多少呢?

海源寺在昆明西郊,離城區差不多10公里左右,始建於元代,據《雲南通志》記載,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海源寺記》中有載:

海源寺位於昆明市西郊約十公里的聚仙,旁有大龍洞,常年出水,水質甘芳而清潔,風景幽美。據《雲南佛教史》載:“海源寺始建於元代,平章(相當於今之行政長官省長)脫歡,普化建造。”距今已七百多年,明末清初,毀於兵燹。直至光緒三年(1877年)由班莊村、龍院村、黑林鋪、洪家營、團山、麻園、梁家河、黃土坡等八村人民捐資重建,在寺後的大石壁下建蓋了大悲閣,在大龍洞旁又建蓋了龍王廟。

每年正月十五日,凡受益的八村人民,都要在龍王廟舉行祭祀龍王的廟會,屆時唱大戲二天,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放鞭炮,各種節目J頃序進行。趕廟會的人扶老攜幼,人山人海,興高彩烈。龍王廟中香菸繚繞,海源寺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常。《雲南佛教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海源寺的大悲閣下有龍湫,凡雨暢愆期,祈禱乃應。”龍潭邊有棵彎腰樹,龍上天行雨必藉此樹而登雲。具傳說龍的兩隻角是金黃色,故名金角老龍,上輩人多有見之。若遇陰雨連綿多天,遠在刺溝、大小墨雨的村民,因山水把出入至昆明壩子道路淹沒,積水幾丈深,這段路昆明人就稱之為“龍打壩”。一經祈求天氣轉睛,方圓數里之山坳,水自然瀉盡,趕馬哥兒們還可在路上拾到一些魚蝦。如今耄耋老人都能談及此事,也有曾親身經歷者。

民國24年(1935)10月10日,蔣介石到昆明,翌日曾偕其夫人宋美齡及高級將領何應欽等人,在龍雲,盧漢陪同下游覽海源寺。1957年,周恩來總理出訪印尼四國途經昆明,曾輕車簡從遊覽海源寺"

元代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脫歡普化創建。明定邊伯沐昂曾進行修葺,並賦《海源寺》五律一首:

攬勝遊蘭若,心清俗慮忘。

經餘閒貝葉,僧定靜禪房。

夕照明花塢,春波漾柳塘。

徜徉應得趣,題詠付詩章。

海源寺左面石山上有西華洞,石階盤旋至洞口。寺右有瀑布龍潭,俗稱海源龍潭,又稱鴛鴦池。出水之洞稱龍洞,龍洞坳曲,洞內積水,深邈難測。過去每逢天旱,士民到海源龍潭插牌求雨。


哈里行旅


可以是一種精神寄託,想到的就是能趕集,能看到以前的熱鬧場面,回憶曾經的記憶,一個寺廟,一個趕集的社會活動,準確的說是當年的廟會這類的一種行為,一種人與社會融合交流的方式。反應的是當下社會民眾與社會環境交流與對話的方式,海源寺已不再是單一的寺廟或者一個地名,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就算你拆掉寺廟,這個名稱也會依然存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