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y809371305
作为都是从事放贷机构的P2P和银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P2P与银行的内涵完全不同
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缩写,原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可以称为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ITFIN)产品的一种。属于民间小额借贷,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及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缩写为CB,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其次,P2P和银行的监管不同
银行从一开始就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受到规范而严格的业务管理、制度管理和政策管理,以前是人民银行监管,后来是银监会监管。
而P2P则相当一部分没有任何监管,游离于金融机构监管之外,处于野蛮生长的发展过程,甚至有的P2P机构根本没有金融牌照而只有企业牌照,是按照企业进行监管的。
其三,P2P和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同
银行作为存款机构,其贷款使用的是低成本的存款资金,所以银行贷款时并不追求更高的收益,一般来说,银行的存款成本大约为2—3%之间,所以对于贷款利率也只有5—6%左右。
而P2P由于不能开展存款业务,其资金大都是来自于高息而来的理财资金,其成本在7—8%,高的甚至15%,那么其资产收益就必须在15%--24%之间,所以风险相对较高。
其四,p2p与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同
银行由于长期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有比较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有大量的能力较强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有成熟的风险评估和测算工具,所以对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其资产是相对安全的。虽然也有不良贷款产生,但平均水平在2%,风险相对可控。
而P2P缺乏资产管理经验,又追求高收益,缺乏专业化的风险控制和管理队伍,有的只是以大数据为依据进行大量放贷,有的盲目追求规模和收益,风险不可控。
其五,目前的P2P大爆发与监管环境有关
以前对P2P没有监管。2016年8月,银监会向各家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不仅对开展存管业务的银行提出了一定的资质要求,对于接入的平台也提出了在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完成备案登记、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获得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等五项要求。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P2P行业集体“出现问题”,有的是因为平台违规,有的是达不到未来的监管要求而难以为继,有的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流动性紧张,有的是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所以出现集中爆发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也许在未来P2P能够达到越来越严厉的监管约束下,P2P提高自己的风控能力,拥有自己完善的风控体系,提高资本约束和业务规范,P2P才能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是财经文化评论,专注银行三十年,欢迎关注并留言。此文为作者原创,请勿抄袭。
财经文化评论
P2P和银行的贷款是两回事情,银行贷款是储户把银存进银行,银行支付给储户利息,然后银行再加点利息把钱贷给需要用钱的企业及个人,银行必须有一套完整而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银行是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
P2P不一样,P2P不是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P2P只是个服务平台,真正的P2P是个平台,钱不能存放在平台上的,是需要放款的个人通过P2P这个平台,将钱借给需要用钱的人,谈好利息,P2P平台提供专业的服务,帮贷款人选择优质的借款人,帮助贷款人控制风险,P2P只是一个交易的平台,而不是专业的金融中介。这是真正的的P2P的主营业务。
可是到了我国后,虽然从2013年开始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90%的P2P都变质了,经过4年的发展,几乎成了P2P为自己非法集资的工具和旗号。
我国的P2P基本都是自己包装的虚假项目,为自己融资,这样一来我国的P2P又没有真正赚钱的项目,P2P平台融来的资金越多,风险越大,P2P平台的融资成本在30%左右,100亿的资金每年需要支付30亿的利息,3年如果不赚钱,这100亿就付利息付光了,再加上P2P投资的话,基本是投什么赔什么,再加上需要急转资金的民营企业本身还钱能力就不行,不然怎么会沾上P2P来融资。
所以,P2P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投案自首或者跑路。这也就是P2P在我国发展如火如荼得到第5年会集中出现爆雷的原因,P2P的巨大风险在这个时间节点集中释放了。
未来中国能活下来的P2P不会超过5家,因为,能承担年化利息在10%以上的企业和个人并不多。有多少民企的年利润能超过10%才能还上P2P的利息呢?所以,真正的P2P市场其实并不大,中国有5家真正的P2P就足够了。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财富生活中疑惑也欢迎私信提出,在评论中提出也许会忽略看不到,谢谢您们的支持。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前段时间银豆网还让我们给他们PR,写客户稿,幸亏节操和理智驱使我没有接这个活,谁能想到这么快就……”一位自媒体创业者向投资界透露,网贷行业的天花板貌似真的到了头。
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雷击中的感觉。然而翻开朋友圈里几家知名P2P 公司的从业者,几乎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到东家的影子。隐退的隐退,离职的离职,寒暄之余,还会说一句:离开那片浑水,是好事。
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上周就新增问题平台51家,累计问题平台已达4492家,即便是百亿级别的平台也扑了街。千亿资金灰飞烟灭,遍地唱衰让投资人战战兢兢,创始人寝食难安,散户们精神恍惚,却仍然要打起精神,搜罗各种线索,做好抓住小偷的侦探。
万亿级市场:谁比谁更安全,谁又比谁跑的快?
“安全”是挂在P2P嘴边的热词。
自2015年e租宝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黄金时代的阴暗面之后,谁也不会再说这个行业百分百的纯粹。
千疮百孔是对这个行业最好的形容。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往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水分。2015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超过1000家的新平台,行业里融资案例一个接一个,他们在台上满怀激情的讲着“互联网+”和“风控”的大道理。
站在一群乌鸦里,看的到别人黑,却看不到自己黑。他们看着自己平台输进来的资金,到处散发着油腻的微笑。即使周围有玩家倒下,但是整个行业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有什么怕的呢?
逐渐互联网金融渐渐地与跑路、骗子、非法集资等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玩家又开始搞上了“金融科技”,企图用“科技”来一叶障目。
更可笑的是,他们对外宣称平台所谓的安全就是:“已上线银行存管”、“已与某大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已获得等保三级系统安全评级”、“已获国企背景投资”、“已获得了知名投资方股权投资”、“已是市值几百亿上市公司”……
这些安全评级的盔甲看起来很强,实则根本就不堪一击。一家头部平台的创始人在自己的专栏文章中提到:“不要过分迷恋网贷平台的股东背景,如果单纯的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方面,其实是错过了重点。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应该锁定在借款人群体和借款项目上,一个良好的借款项目组合才是所有投资本金、收益来源的源头活水。”
监管一直在背后盯着:2016年4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2018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同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等重要文件都板上钉钉……
P2P企业众生相:倒闭跑路、转型退出、固守阵营
说是某羊毛党,有一百多万,散投在几十家平台,已经雷了十几家,现在人已经精神恍惚。网友的一句话点评:这就是传说中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可是篮子都放在一个货车里了……
民众把整个网贷平台装进了一辆货车,但实际上网贷平台已经出现了众生相:有的倒闭、跑路、被立案侦查;有的开始转型或者退出;有的则是固守阵地,等待黎明。
陆家嘴一栋高楼内的明星企业、创立3年时间、累计交易额超过750亿元的唐小僧;一度被称为民间四大高额返利平台的钱宝网;付融宝、抱财网、牛板金等这类有背景、有存管、规模大的平台;还有那个累计借贷金额超265亿、待还余额超28.9亿的投之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转眼间就成为历史了。
另一边聚有钱决定良性退出网贷行业,并开展清盘工作,尽最大努力兑付用户的本金。网贷平台爱钱帮也于21日宣布清盘,完成良性退出,公司承诺不跑路,不失联。细想想也是,在备案延期的当下,退出网贷行业,脱掉身份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也挺好。
当然还有一些公司,他们最终决定为了尽快配合政策性监管要求,加快合规整改速度,提早进行备案验收,去掉所有的期限错配。银多网以及各个资产方表示愿意拿出约1亿元一次性兑付零钱计划和新手宝产品,并暂停开放同类型产品,并对平台产品模式进一步调整……
这个行业最不能存在的就是所谓的孤勇。每一个P2P创始人,在辗转难眠之后,清晨起来打开窗,与同行相伴,到头来又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其实都明白,平台出现的“充值容易、提现却困难”、“回款慢”、“霸王条约购买平台理财产品”等,都是大纰漏下的微动作。
当然,网贷平台还走向了IPO路线。但上市潮真的是网贷最终的极乐盛宴么?
对于当下全国各地暴雷现象,团贷网接受投资界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出现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去杠杆的时间比较仓促,以及股市等资本市场带来的连锁反应;第二个则是网贷行业经历了多年爆发式的增长,埋下了诸多隐患。因此,平台较为集中的出现逾期等问题,引发对流动性风险的恐慌,导致行业危机的爆发。”
除了团贷网,投资界还采访了多家上市公司,但都表示不方便对当下行业现状进行回复。据了解,一些正要准备去美股、港股上市的网贷企业,交易额都相对较小,一切都是“稳”字当头。
谈P色变,投资者也成了惊弓之鸟!
“跟你聊完更害怕了,你要赔偿我精神损失。”作为一个资产80%配置在P2P里的人,老邢颇为忐忑,但好在心态还没“崩坏”。
对于目前P2P行业所处的尴尬处境,他很无奈:“确实除了P2P没什么好投呀!手里这点钱,上不够买房,中不再买车,下不想买奢侈品,零零散散,就都投到P2P了。我没有像段子里讲的买40种,我就买了三种!你们一定要加油呀!就算被挤兑,分24个月还我,我也OK的。”
老邢的呼喊道出了周围许多人的心声。“对于手握大量现金的中产阶级来说,投资增值是刚需,充满极大焦虑,买银行保本理财的话年息5%都不到,这不是投资,是慢性自杀。”
已在金融圈工作多年、小有积蓄的高先生也对投资界透露,“我自己和家人都投了很多钱进去,现在还不是退出的时候,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我投的都是排名靠前的平台,目前还没有暴雷现象。”
据他透露,前些日子最恐慌的时候有散户以年化超过100%的收益卖自己手上的标,这时一些大户趁机抄底,月收益能超过10%。“这正是打心理战的时候,跑出来的很决绝,当然冲进去的也很勇敢。”对此,高先生也很坚定:“我绝不提前退出。”
门槛低、收益相对较高、入局者众,这成为最近几年P2P行业疯狂发展的社会基础。2017年P2P行业成交2.8万亿,待收余额1.22万亿,比2012年增加了140倍。“有人说这个行业全是骗子,可一个没有价值、都是骗子的行业怎么可能出现这种增速呢?过去十年里,不要忘记,P2P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解决不了的小微企业或征信空白的个人融资需求,而且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收益回报的选择。”他说。
哀嚎者众,行业集体暴雷在上演却是事实。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互联网金融法律业务部负责人李亚律师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表示,“要警惕投资人信心崩溃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也就是大面积挤兑。”他认为,P2P之所以集中暴雷,主要在于资金链断裂,而资金链断裂跟经济形势下行资金全面收紧,以及股市普遍持续下跌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钱荒”。
金融新政的“去杠杆、挤泡沫”,股市、房市、私募、P2P都在闹钱荒。李亚认为,为了回补主业现金流,短期内贷款类机构因流动性问题将持续承压,一旦发生大面积挤兑,后果不堪设想。
聚爱财就向投资界直言了自己的看法,“活期”等违规期限错配产品,无法抵御投资者信心缺失下的“挤兑”,造成资金链断裂。市场情绪的变化,已经导致了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恰恰才是最大的问题。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P2P“生门”何在?
与此前的爆雷潮不同的是,这一次引发的恐慌是全局性的,无论合规不合规的平台,无论头部平台还是中小平台,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冲击。有分析人士认为,最终可以活下来并通过监管备案的平台,不会超过现有平台数量的10%,也就是不到200家。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便P2P行业正在经历寒冬,依然有资本方选择逆市入场。
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有20家P2P网贷平台成功宣布获得融资,包括两家企业成功在美IPO。即便在风声鹤唳的7月,一周内连报6家P2P平台获得融资,其中懒财金服由五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短融网背后也有上市公司与国资基金加持。
投资界同时观察到,在最近风险集中爆发的时期,一部分投资者与大众惊慌失措的反应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当中要么自己有很强的金融知识储备,要么是懂得利用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甄选优质平台。在他们看来,无论网贷行业新增或是减少多少家平台,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可选的优质平台范围是有边界的。所以在暴雷潮中,这部分投资者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一位长期投资P2P的业内人士对投资界表示,在行业艰难时期,优胜劣汰进一步加剧,劣质平台进一步出清,剩下的都是具备一定软硬实力的平台,更好的投资标的会逐渐显露。
而大家一致在等待的,是监管政策的真正落地。
近日,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监管方或将于7-8月间落实187条的网贷备案验收细则。这是继7月16日中国互金协会及此前上海、广州、深圳、江苏等地互金协会集体发声后,针对P2P网贷平台的最新监管动向。
而就在昨天(7月23日),有媒体爆出消息,即将落实的187条网贷备案验收细则中或将涉及对所有平台分级管理,P2P平台或将被分为合规、整改、兼并、清退四大类。圈定范围之后,将对行业提出更具体的准入细则。
据了解,合规和整改的两类机构将进一步被纳入规范的范畴,而兼并和清退则是以不同形式退出市场。之所以在清退之外,还有兼并设计,或许是因为监管考量到,对于那些遵循监管原则、有真实资产、有道德底线的平台,一方面应该给予经营者安全下车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投资人利益制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缓冲地带。
“监管部门对互金领域的监管也没有经验,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的认知甚至落后于市场机构,需要在摸索中调整优化进步。”接近监管人士表示,“一方面,政策在逐步明朗,另一方面监管也意识到了自身的能力瓶颈,现在各地金融办也在逐步引入阿里、腾讯等巨头的金融科技能力来助力互金监管。”
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P2P行业不会消亡。市场的巨大压力,将真正激发出行业变革转型的决心。柳暗花明,恐慌下希望仍在。
投资界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银行和P2P有本质区别,但两者并非“正规”“不正规”“股东背景硬”“股东背景差”这样简单的差别,我们一条条来捋其中的差别,理解了这些差别,就基本能避开投资当中的陷阱了——因为以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机构,只要你能从银行的标准去评价它,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其中的风险。
银行存款有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说,银行对每个储户都要买保险的,现在的法律规定是:单个储户50万以内的存款,如果银行倒闭,可以全额赔付。比如你有100万,那么存在两家银行,你的100万都是完全有保障的。但是P2P没有保险(交保险是要花钱的),平台出了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挤兑,很快就会倒闭。
银行有存款准备金制度。按照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你在银行每存的100元钱,银行都会拿出15块钱左右(不同银行可能略有差异)作为存款准备金,放到央行存起来。一旦储户有取现的需求,就可以拿出这些钱给储户,不至于突然手里没钱被挤兑到到倒闭。但是P2P为了追求资金所谓的高效利用,是不会留下15元钱吃活期利息的。这也是为什么P2P一旦遇到集中的取现需求,就倒闭掉——即便它本身业务还不错。
银行的杠杆是有限的。银行有一个资本充足率的概念,即你的净资产在重资产中占比必须达到一个比例,现在这个标准是10%——即银行100元资产,必须有10元是股东出的钱;换个说法,就是股东投10元钱资本,就只能开展100元的业务,不得超出这个范围。但是P2P的股东呢?全都是个人老板,或者一些实力不是很强的民营企业,经营杠杆可能放得无限大。
银行的股东是有很高门槛的。个人是没有办法作为股东开银行的,而只能是企业,即便是企业,也要通过银监会的严格审查。同时在银行的公司治理设计上,银行的资金和股东之间要严格隔离的——股东不能把银行当提款机,银行放贷也必须遵循中立的标准(甚至刻意避开股东),不能给股东贷超出限额的贷款。而P2P完全不同,P2P资金的使用,很多取决于股东(老板)的个人意志,那么多P2P老板跑路,无非也就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银行还有其他很多风险控制措施。比如,银行办理一项贷款,那是要经历很多合规性审查的,银行被骗的可能性非常小,但P2P没有这样的技术和风控措施,很容易遭遇诈骗(比如最近的投之家,就是被几个温州帮商人给坑了)。
所以,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投资平台,可以用银行的标准去判断:你的股东背景如何,你的风险控制措施如何(比如有没有第三方存管),你投资的资金去向,你的监管单位等等。注意这些信息需要自己去核实,而不能只听信销售人员的说法,他们的说法往往是不可信的。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新闻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孔方财经
其实看似都是贷款,但银行和p2p有个明显区别在于银行是存贷款,而p2p是借贷款,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银行的运营模式,作为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是吸纳储户的存款,并付给储户利息,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储户管理现金,并方便商品交易中的资金往来,与此同时,贷款是为了银行的盈利,因为毕竟都帮着人民群众管理钱了,也得有点儿钱照顾自己;而p2p不一样,相当于搭建了一个平台,需要钱的在一方,有闲钱的在一方,而作为中间人收个手续费(当然也有利差),如此一来,可以发现两者都是贷款,银行的贷款是种闲钱管理,还有就是负责社会资金的分配,而p2p就是盈利!
由于目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下面的不同,为何说p2p不规范,就在于银行太规范了,首先银行存款有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的限额下即使出了什么问题,银行必须赔付;其次银行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因此你每每有存款,银行都会拿出一部分来应对你的意外用钱需求(这就体现出银行管钱的特性);除此之外,银行的杠杆率是有限的,这体现在对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规定上,因此,动用储户钱进行盈利虽然是不得已之举,但银行已经做好了应对风险的准备。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银行不是谁想成立就成立的,因此更加的安全!
所有这些,p2p都没有,如此看来,p2p大可以卷钱走人,所以,仅是出于盈利目的,p2p不会在投资者安全上给予更多的考虑,而相反,p2p对投资者安全考虑也仅仅停留在为自己未来营收更有利这个目的上。
但是,社会确实离不开p2p,作为一个重要的企业融资渠道,p2p并不是一味的铤而走险,他还承担了一部分的小微企业贷款,因此,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也是需要p2p的,但需要归需要,必要的监管一定要到位,如何处理监管与p2p助力小微企业发展问题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盘和林看经济
P2P与银行,有本质的区别。
银行是专业的金融中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银行已经拥有系统、成熟的运营模式。在风险管控上,具有苛刻的要求。
准确地讲,银行就是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通过吸纳公众储蓄,然后将这些储蓄贷给需要资金的、具有信用以及还款能力的私人或者企业,这样保证银行能够在这个过程谋求合适的利润,从而稳健发展。银行对储蓄人要求不高,只要资金来源合法就可以。但银行对于贷款人,审核非常严格,而且每一笔贷款,都要求要有抵押。
因为银行每一笔贷款,都要收回,不然具体经办人,就会受影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即使有一部分贷款遇到问题,银行依旧可以同通过抵押品来保证损失最小化,甚至没有损失。
但只要是市场化的经营,总是有一些风险无法把控,所以银行也会有坏账,所谓的坏账,就是有一些放出去的贷款,永远不能回收。
在此之外,银行还有保证金制度。就是银行不能将吸纳的所有储户存款,都作为经营性资金,全部放贷出去,其中有一部分资金,是作为“押金”压在央行那里,这样即使遇见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银行受到挤兑,银行还可以通过留在央行的准备金,作为赔偿金,稳定市场情绪。
P2P与银行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的P2P,在理论上是很美好的,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手中有闲钱的储户,与需要资金的用户,撮合起来,让他们之间产生交易。P2P只负责提供一个服务平台的功能,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金融中介。
这个模式,看起来是很先进的,但实际上因为发展时间很短,国内做P2P的人大部分的都急功近利,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市场,在具体业务中乱来一通,从而搞乱了整个金融秩序。
我们认真看一下,P2P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
首先是,P2P平台的客户,绝大部分是银行“不要”的客户。
银行对客户端选择,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但社会上需要资金的企业、居民,无数,银行将那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贷款人给放弃了,因为银行认为他们的风险太大,或者是以后不具备及时还款能力。如果真的很有实力,大部分人都可以花一点时间,从银行获得贷款。
这部分人急需资金,没有合适的渠道,P2P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所以很多没有条件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人,就把自己包装的很漂亮,从P2P平台获得资金。说白了,从P2P平台贷款的人,基本上是属于“劣后级”客户,就是在银行挑选走最佳的那一拨客户之后,剩下不要的。
客户质量上,P2P就没有银行的优势。
其次,P2P平台,对贷款客户的合规调查,比较多的做不到尽责。
因为P2P平台只有撮合交易功能,就是给储蓄者介绍客户,然后平台在业务成交之后抽取一定的平台服务费。但在选择借贷方的时候,P2P平台很难做到尽责。
众所周知,P2P平台,是一个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有一个特点就是,哪怕对面说的是人话,也可能是一条狗。无远弗届的特点,让P2P平台很难进行事实上的合规调查,这样贷款者的实际情况,是根据贷款者本身的资料来进行判断,平台本身无法确认。
不能否定,有大量的优秀客户,在银行苛刻的放贷条件下,成为“漏网之鱼”,但与社会上海量的需要资金客户相比,这部分优质客户,在P2P客户中,不具备数量优势,这部分人在P2P平台占比是很少的。
第三,P2P平台的“自渎”。
P2P平台,都是一些创业者,他们在风控上没有经验,也没有把握,为了吸纳更多的客户,就自己寻找投资项目,甚至自己包装一些项目。着一些项目,很难实现实际收益,没有办法给借款人带来实际收益,为了保证平台的运营,就借新钱还旧钱,最后是击鼓传花,总有一些借款人没办法拿回资金。
第四,甚至有部分P2P平台的创建者,本身就是“骗子”。
因为P2P平台来钱太快,一些专业或者半专业“骗子”,就也成立P2P平台,然后将借款人的钱拿来自己挥霍,这样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大概在2006年前后,国内P2P平台开始萌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P2P平台已经有数千家,累积历史成交超过1万亿元。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快速发展的行业,其中存在的缺陷是有很多的。正常来说,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P2P平台,都将无法维持。经过市场淘汰,最终只会有一小部分,认真做事的P2P平台,或进一步壮大。
波士财经
P2P是专门做银行不愿意贷的那些客户群体,在银行看来,这些人或企业不符合贷款的资格,所以不愿意贷款,而P2P专门做银行不愿意贷款的客户群体生意,当然这个风险就会很大。事实上,P2P和小贷公司才是解决民间融资的最佳渠道,真正银行除了房贷和消费贷之外,很少有贷款是放给个人的了。
银行要是发生不良资产上升,还有央妈的关爱,可以通过注入流动性,剥离不良资产来稀释风险,而P2P是野蛮生长的网贷公司,就算出现流动性问题,基本上也不会有人出手搭救你,而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了紧货币和严监管,那么P2P的苦日子算是要到来了。
银行贷款再宽松,也是有一套风控体系的,在这种情况下,风控体系至少还是被严格执行的,这保障了银行放贷相对的安全性。但是,P2P一会儿搞资金池,一会儿搞非法集资,很不规范。就连客户资金账款专款专用都做不到,还经常要挪作它用,P2P爆雷是早晚的事情。
最后,银行的规模要比P2P大得多,就算不良贷款上升,国家会出手帮助的,集体爆雷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早在于2001年,决策层就把各银行身上的沉重的不良贷款剥离,然后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去打理,随后,各大国有银行都纷纷上市,重新开始。而P2P一旦出事就结束了,没有更多重新来过的机会。
不执著财经
银行贷款与P2P放贷款性质不一样。其中,从合规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银行金融机构有充足的风险应对能力,P2P透明性较差、合规性较弱,与银行金融机构差距不少。再者,银行放贷款的利率不高,但P2P把贷款发给中小微型企业,少则10%、12%,多则20%、30%,贷款利率越高平台所承受的风险越大。同时,银行有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企业贷款有严格把控,对个人贷款接入征信系统,而P2P审核流程简单,坏账高企,风险不可小觑。此外,银行金融机构是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而P2P监管压力大、跑路风险较频繁,社会声誉远低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郭施亮
这里有本质的差别。
一、P2P平台从属性上讲,应该是借贷中介平台,但实际上很多平台是在搞资金池,即投资者的钱汇入到P2P平台,并非直接转到了借款人那边,相当于是平台以年化超过10%的成本借钱,然后以更高的利率借给借款人,但高额的利率以及借款人本身就资质一般,造成很多逾期还不了,那么平台就栽了。
二、即便是P2P平台只作为借贷平台,那么借款人逾期了,平台也是需要先行垫款的,如果逾期的很多,那么平台也是压力很大的。
三、银行的主营业务也是存款放贷,但存款利率很低,放贷利率比较高,有一个比较高的存贷利差,风险是可控的;当然银行也有贷款放出去坏账的,但银行有风险准备金,所以是完全可以覆盖风险的。
四、管理上,P2P平台其实被放纵的,鱼龙混杂的,很多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而银行监管很严,绝大多数是国有的。
牛熊交易室
主要的原因是银行和P2P平台的本质组织结构不同,银行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金融组织,所以在体制上比P2P完善的多,合法的银行都有存款保险制度来防止挤兑导致银行破产,储户无法拿到钱。另一方面,银行还在央行存储了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这些钱既是央行调控金融市场的经济手段,也是给银行上的双保险。
而P2P则缺少了这一层监管,虽然一些比较大型的平台,会声明自己的钱在某个银行当中有保险制度,但是大多数规模小的平台是没有这层保险的。就好像共享单车的平台按理说也是不能挪用用户押金的,这是违反法规的,但是一旦他们跑路,用户还是拿不回自己的押金。所以金融投资很多情况都是收益高风险就大,用户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相关的法律,尽量减小自己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