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小不點MrLi


其實友善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修養,而獨來獨往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行事作風,這二者並不矛盾。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讓有書君從三種分類來跟大夥兒說道說道:


第一類人:無法改變他人,只能選擇獨善其身。

人是群居的生物,從社交屬性方面來說,還是渴望與他人交流、溝通的。

但當你的真心總是碰到敷衍,當你的好心總是遭遇曲解,當你的行為總是與他人格格不入時,再熱烈的心也會冷卻,再好的修養都無法修補你內心的傷。

所以這一類人往往寧願選擇獨來獨往,也不願再輕易拋出自己的真心,用距離豎起一道保護自己的盔甲。這屬於不想讓自己再受傷的無奈之舉。

第二類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想費時在無效社交上。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他們奉行“活到老學到老”的準則,不喜歡將時間用在一些沒太大意義的社交活動上。

多數人聚在一起是為了要組隊對抗寂寞,打發無聊時光,而這一類人擔心的卻是時間不夠用。

他們屬於對自身有追求,有特定方向的一群人,除了必要的會面與交流,其他社交統統迴避。

這一類人每天按著自己既定的計劃快樂前行,奔跑在自我成長的大道上。你看著他們每天行色匆匆、奔波忙碌,但實則他們樂在其中,充實滿足。

他們是人群中的特立獨行者,隨著時光的流逝在一天天的蛻變,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第三類人:嚮往獨處,喜歡清靜自由的空間。


這一部分人,生來就不喜歡太過繁雜的人際關係,他們嚮往簡單。

你說他性格內向也好,說他孤僻也罷,總之他們更喜歡獨處,喜歡享受那一份化繁為簡、避世而居的清靜與自在。

在紛繁熱鬧的環境中他們反而有些不適應,極易疲憊,分分鐘想逃離。

他們大多熱愛大自然,一回到山水之間就彷彿甦醒了般精神奕奕、神采飛揚,哪裡還有半點人群中木訥的樣子。

這部分人交友也貴精不貴多,不追求交友廣闊,只嚮往歷久彌堅,所以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獨來獨往,偏安一隅。

待人和氣、友善這是一種修養,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而獨來獨往卻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與性情,這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說起這個問題來我感覺還比較符合我本人,所以就我自己的感受說一下。

我對待身邊任何人都是很友善,很隨和的態度,但卻經常獨來獨往,很少與伴同行。首先說明並不是我的態度的原因,也不是對方的問題,有時能遇上一個跟自己聊得來,有共同話題,且家庭背景都差不多的同伴的話,自然而然會走得近一點,但如果是遇到一個任何一方面有距離的同伴的話,我都會自動的去疏遠,去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我自我感覺兩個人相處長不了,總會有不同的分歧存在從而產生一定的矛盾,所以,表面上仍然會待人友善親切,實則內心保持距離。這也是我不能有很多知心同伴伴隨左右的原因。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即使遇到了知心的朋友,兩人在一起時可能如影隨形,但一旦彼此分隔兩地,我就又會把兩人的關係拉遠了,因為我不懂的主動去維護這樣的關係,不去主動的聯絡與朋友間的感情,所以就造成的這樣的後果。

最後覺得人應該廣結朋友,拓寬朋友圈,總是獨來獨往的人是真的很孤獨


知心甜行者


我是一個表面很有善而內向的老實人,而且我喜歡獨來獨往。



小的時候我很內向,害羞,膽小,學前班到三年級每當我尿急的時候我都不敢上廁所有時候忍不住會尿褲子,其實我的內心是很狂妄的,但每當尿急的時候我依然戰勝不了內心的恐懼,

每當我想開聲說話的時候我又被我的內心戰勝了,小學六年我幾乎沒有開聲說過一句話,我怕我被人說、被人笑、一次又一次地被內心戰勝了我自己。



我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融入人群中,因為當大家混在一起的時候我不知道我自己應該幹什麼,不說話又顯得我不合群,說話又不敢大聲說話,放下手機不知所措,手應該放在哪裡,腳應該放在哪裡,看哪裡,一切一切的困擾使我不得安心,於是我喜歡了獨來獨往,獨來獨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自己,獨來獨往很輕鬆,完全不用管理人際關係。



上面說的都是都是我本人真實經歷。


手掌不可觸碰的距離


我也算是這類人,說說我內心的想法。

待人友善,是出於一種禮貌,一種尊重。我從小就被教育要與人為善,相互體諒,儘管有時候會有些小摩擦,但是我還是儘量的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

其實,更多的是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忍一忍笑一笑就過去了,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爭吵。

除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需要解決的事情,否則我是不會據理力爭去辯論,或者是跟別人深入探討的。

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說多了,說到人家不喜歡的地方,說不定人家會往心裡去,帶來這種矛盾就沒必要了。

但是對於家人好朋友,我不會刻意做到友善,關鍵還是能給出實質性的幫助。所以,對於關係好的朋友,提出幫忙我能做到都儘量做。

同時,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獨處的人,不喜歡整天一幫人鬧哄哄的在一起,聚會也很少去。

我朋友不多,但是有幾個好朋友,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很爽快。我覺得這樣就挺好。


伍鋅在讀書


刨根問底,能否作出標準答案

我認真詳細的看了看大家的文章,似是而非,模凌兩可,沒有一個令人

心服口服的"標準"答案,從易學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或者可以達到一言九鼎、撥雲見日的效果。

在電磁爐發明之前,農村特別是南方缺少煤炭的農民,是用野草、莊稼杆、樹枝做飯的,在此統一叫柴草,這柴草如果是乾的,火會愈燒愈旺,所謂乾柴遇到烈火一一火勢沖天!如果這柴草是淋了雨,蓋了雪,柴草剛加進去火勢反而被壓抑,需要逐步烤乾,火勢才能逐步旺起來;如果這柴草本身沒曬乾或者乾脆剛砍折回來,不但不著火影響到原來的火勢,甚至把最後一點火星也窒息了,頓時煙霧障氣,乾著急沒辦法,如果這個現象大家有影響甚至曾經親身經歷,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會豁然開朗,迎刃而解。

從四柱命理來分析,如果日主是丙丁火,年、月、時天干木旺,而地支水旺,這種命理格局,完全是這種性格!天干代表表面現象,天干木旺的人愛學習,文質彬彬,一團和氣,為人善良;地支代表內心世界,地支是水,影響到天干之木,溼木溼水,與日主火引不起一絲共鳴,獨來獨往,孤獨寢寞,與人格格不入,這種人是藝術天才,是大哲材料,一旦遇到火旺之運,必然木火通明,文章成名!歷史上有這種性格的大藝術家,都是如此如此,

百試不爽,千真萬確。


貴龍時空學


我覺得與人為善與獨來獨往並不矛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人為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個性。與人為善是為了不苛求他人,獨來獨往是為了不難為自己。

與人為善,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要求他人,不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尊重個體的不同,求同存異。不搬弄是非不出口傷人,這是為人的善良也是做人的修養。



可太多時候,你一片好心卻受到曲解,你委曲求全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你以為退一步風平浪靜,人家卻當你好欺負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沒人會喜歡獨處,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如果思想上不能交流,如果語言上不能溝通,行為上不能認同,那麼寧願守著一個人的孤寂也不要那虛假的熱鬧繁華。

與人為善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客套的疏遠,不計較,才是真正的淡漠;獨來獨往是一種個性,也是一種無奈的躲閃,不苛求,才是真正的自愛。


守望麥田


友善和獨來獨往不衝突,我覺得可能是一下幾種情況會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1.他很友善,對周圍的人很熱心,他很有能力,他自己的事情基本不需要別人幫忙他自己基本都能解決,如果有別人的幫忙反而適得其反,打亂他自己的計劃,更讓他手忙腳亂。

2.但是他卻不喜歡麻煩別人,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幫助別人但是卻不好意思找別人幫助,對於別人的幫助總會讓我們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報答地方,如果不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我們不喜歡麻煩對方,因為對於別人對我們的好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對待。

3.你們可能擅長不同的領域,處在不同的圈子,除非一些情況,否則沒有太多的交集。也有可能你根本沒“資格”來讓對方來找你幫忙。舉個例子,小學生找大學生寫作業正常,但你看到大學生找小學生寫作業嗎?

4.有些人很友善,對周圍的人很熱心,但是平時自己的時候他喜歡獨處,不喜歡把自己的時間用在跟朋友或是同事之間的應酬上,他自己的時間總是喜歡幹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跟別人沒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你感覺他獨來獨往,當然也有可能只是跟你獨來獨往。


平安GG喜樂


我們可以粗暴地把人群分成兩類:外向或者外傾型的人,內向或者內傾型高的人,友善而喜愛獨來獨往的人,大多是後面那種。兩類性格的人去理解感知這個世界的方法是不同的,獲得樂趣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外向者的快樂來自於人際之間的互動,來自於將自己的能量分享給別人,去參與,去投入,去傳遞,是外向者的行為法則。

對內向者而言,會感到將精力放到人際交往,或者說膚淺的、熱鬧的場面中去是一種巨大的消耗,甚至會讓他們有一些焦慮。因為他們還要思考和準備,自己該說些什麼,做一點什麼,會不會被迫去展示一點什麼,這些都讓內向者耗費腦力和精力。內向者不是不想去和別人交往,參與到這個社會的喧囂中,他們更喜歡靜觀或者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內向者更多的快樂來自於自我內心的體驗和感知,享受獨自的時光和思考。

外向和內向,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外向更容易被社會接納,更容易得到人群的喜愛。外向者大多喜歡行動,心智不怎麼成熟的外向者顯得有些淺薄和魯莽,而心智成熟的,就會表現得簡約,務實,大氣。內向者,也會有心智發育不怎麼成熟的,他們會顯得刻板,敏感,謹慎,自我封閉,甚至怯懦。而一個心智成熟的內向者,卻又可以成為一個能夠感悟真理的智者。在研究領域,能夠見到相當多這樣的同時具有毅力和才華的天才。

雖然獨來獨往,很容易就自動地被這個社會劃歸為異類或者不受喜愛的,但如果性格這個事情,每個人都千篇一律,又豈不是太單調了。只要心智發育是成熟的,提供和性格相適應的土壤,每個人都能發展出他們性格中最有力量的一面。


鵜鶘心理陳小康


友善和獨來獨往並不矛盾。


友善,是指一個人對世界對周圍的人與事,表現出一種理解和包容的態度。不苛責不抱怨不看不慣,有慈悲的胸懷。也時常助人為樂。


獨來獨往,是一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和習慣。只有心理建設做得好,人又高度自律,才可以做到自如自在的一個人去面對自己的所有事情。


不是他離群索居,而是他更喜歡一個人的自由和清明。也反應出他不願去打擾和麻煩別人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的良好品質。

大家眼中心裡的友善,可能是一個人跟他人合得來,有著美好心靈有愛心的人,這也是獨來獨往的人可以做到的。而且他也可以走進人群中去表達自己的善意。


我本人就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上街購物什麼的,一般就一個人去;想到什麼事了,也會一個人獨立解決。不會刻意去挑選邀請朋友陪著,如果有朋友陪著也樂意,也會融入。


前天晚上剛在單元門前停下,就聽見一聲嬰兒的哭喊,我快步跑過去抱起孩子。原來孩子年邁的爺爺在放孩子時,不小心把車車碰倒了,孩子從車車裡翻出來被嚇了一跳。


我邊抱邊哄,一隻手輕輕撫摸著小孩子的耳朵,孩子的小手摟在我的脖子上,傷心地哭了兩三分鐘,才安靜下來。

昨天上午在電網門前,我碰見一老者拄著柺杖艱難上臺階,便小跑上去雙手扶住他慢慢上來,並讓他先交費。


類似這些小事每天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我都會很樂意去做,去幫扶需要的人。


如果你碰見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也請以一顆理解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因為他也又可能是一個友善的人。


荒海拾書


我喜歡題主的描述:“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我個人比較喜歡獨來獨往。不是我不想和大家混在一起玩樂,而是因為時常不知道該說什麼,不說話又顯得自己格格不入,自我感覺很尷尬。即周國平所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使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其次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因為我經常自己發呆發神經,我怕別人嘲笑我,我怕別人用奇怪的眼神對待自己,我怕別人覺得我幼稚,讓他人看到,我會感到羞恥,因為別人都不愛發神經。

至於看起來友善,則是外貌的問題的,個人長得矮小,臉有點像小孩子,因為不善交際,別人看我問我時我都不怎麼敢看別人,我也不敢大聲說話,連生氣也往往忘了,大多隻會驚慌失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