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水平怎样?

半步指玄境


南师对我一生影响巨大,所有著作我均有收藏,其中《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孟子傍通》、《金刚经》、《药师经》以及《历史的经验》这八本书对我影响巨大。

因为南师,我的国学功底大增,以经注经的方法,让我在之后读了《史记》与《资治通鉴》繁文竖版,我重新修习了“三百千千”,对《易经》的理解从完全看不懂,到基本能识其义,对佛家经典有了入门级别的认知。如果没有南师的书籍,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根本无法与古代经典知识进行有效沟通,根本无法借鉴过去,成长自己。

有人讲,南师算不上是国学大师,但那些能称得上是国学大师的其他人,在弘扬国学方面作做的贡献未必能有南师大,尤其在普通人中间的影响,南师就象一盏明灯,照亮着很多人通往国学经典的道路。

在我心目中,南师一直都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如果你想更多的学习国学,南师,可以为当世亿万人之师,且当之无愧!


佛前的红莲




南怀瑾可以称之为国学大师!

南怀瑾算说是学贯三教,儒释道他都有深入研究。也遇到过明师,学过密法。本身又悟性不凡,所以他的水平还是可以的。

照他自己所说,自己很早就已经“开悟”,后入世弘法。他传播最广的应该就是“打禅七”的视频了,对初学还是很有帮助的。

说实话宗教界普遍还是不太认可他彻悟,只认可他初悟。因为他学的很杂,并没有一门深入,而且他又不是宗教界的人,所以并不被完全认可。

我并没有深入去看南怀瑾的书,也没见过他本人,所以对他的证量就不做评价了。

但就个人影响力来说,他算是很成功了,起码对教法对文化的普及他是有功的。

毕竟能做到他那一步,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然陈撄宁那是道教协会会长,当世的“仙学巨子”,亲身实验外丹与内丹研究,被称为当代的“太上老君”,可以看出他有多高的造诣,而且他对道教的现代化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赤诚子


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1]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3]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陈撄宁:我是安徽省怀宁县人,生于清光绪六年十二月(一八八○),旧法算七十四岁,新法算七十三岁(以后年龄按新法计算).父亲以教书为职业,家中设馆授徒,我自幼即受家庭私塾教育.三岁时,开始读书,到六岁时,已读完三字经,四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七岁至十一岁,读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传. 十二岁至十四岁,学作诗文.读古文,古诗,八股文,试帖诗(以上皆是父亲自己教读,没有第二个老师). 十五岁,患极度的衰弱病症,医生说是童子痨,无药可治.那时读书最苦,既要多读多记,又要背诵得出,昼夜用功,无星期假,无寒暑假,无体操运动,终日伏在书桌上,脑筋用著不停,食物又缺乏营养,当然要弄出这样的病来.因此父亲不敢教我再读书,我自己也极怕苦读,遂改学中医,想从古代医书里面寻出一个治童子痨的方法. 十六岁至十九岁,从叔祖父学中医.他的医书很多,我都看过,于普通病症是有办法,但是我自己的病治不好.偶然看到一部医书上谈到仙学修养法,我甚感兴趣,姑且试做.起初毫无效验,颇觉灰心.只以自己生命已经绝望,除此别无良法,勉强继续再做下去.后来身体渐渐好转,生命方能保全.此时就是我平生研究仙学修养法之起点(修养法有各种不同,有儒教的修养法,有佛教的修养法,有哲学的修养法,有仙学的修养法,后来我都研究过,只有仙学修养法合于我的宗旨,所以后来我专门研究这一法). 二十岁至二十七岁,除研究中医学理并仙学修养法而外,又兼看各种科学书,那时尚无所谓教科书,凡是讲科学的书都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经学馆翻译的,字大,版本又大,和旧式线装书一样,我兄平日研究物理,化学,尤精于高深的数学,更善于绘制机械图画.我的普通科学知识,皆是由兄处得来.他因为勤学过度,三十八岁,得吐血症而亡,故我对于专门科学书不敢再用心研究.后来虽考入安徽高等学堂,时候不久,因旧症复发,半途退学,未能毕业. 二十八岁至三十一岁,因为旧症复发,心中恐慌,知道自己所学的修养方法尚不够用,需要再求进步,遂离开家庭,到各处求人指寻(从廿八岁起,即不靠家庭生活).先寻访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华山月霞法师,宁波谛闲法师,天童山八指头蛇,长州冶开和尚等.但嫌佛教的修养法都偏重心性,对于肉体仍无办法,不能达到祛病延龄之目的.因此又寻访道教中人,如苏州穹窿山,句容县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们不懂得修养.又如湖北均州武当山,山东即墨县崂山,虽有少数做修养功夫的人,他们所晓得的方法,尚不及我,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其他不出名的地方,如安徽怀远县涂山,浙江湖州金盖山等处,都是空跑,并无结果.我想,这样的寻访,白费光阴,还不如自己看书研究,因此遂下决心阅览《道藏》(以上皆是清朝光绪宣统时代,以后即民国时代). 三十二岁至三十五岁,《道藏》全书,遍中国不过七部,都在各省有名的道观内,如沈阳太清宫,北京白云观,南阳玄妙观,武昌长春观,成都二仙庵,上海白云观,各有此书一部(其余一部或在看陜西省某道观内).民国初年,姊夫乔种珊在上海行医,他劝我还来上海与他同住,因此有机会于壬子,癸丑,甲寅这三年,长久在上海老西门外白云观阅览《道藏》,此书共计五千四百八十卷,是明朝正统年间刊版,流传到今约五百余年,向来没有人把这部书看完过,只有我一人费了三年光阴,从头到尾,看过一遍.此后即无人再看,放在藏经楼上六个大橱中,封锁三十七年之久,书多霉烂破损,前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一千几百万元,雇工将全部《道藏》修补完整,移交上海文化机关保管,不在白云观内.《道藏》看完后,我又想研究佛学,乙卯年,在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所办的华严大学住过一时期.乙卯秋季,又往北京寻访专门做修养功夫的人,惜无所遇,遂暂住北京(我离开家庭之后,在外面旅行的费用,是姊夫乔种珊接济,他身体也坏,希望我寻访得有效的方法,转教给他). 三十六岁至五十五岁(丙辰至乙亥),丙辰年秋季,由北京回上海,与妻吴彝珠同居.她此时已不在医院服务,自设诊所于上海民国路,执行医师业务,我帮她照顾一切琐事,有空闲时,即阅览各种书籍.这二十年,生活安定,尚能容许我多研究学术,每天看两三卷书,并不困难,所看的书,大半和修养有关,同时亦兼看文学,史学,哲学,医学,佛学等书(书的来源,或自己购买,或向人家借看,或到图书馆阅览).二十年前所看的书,实在不少,我妻常笑我是书呆子.我因为上海环境太坏,若不把精神寄托在书上,就难免受到外界诱惑,动摇自己的身心,所以看书也算是我修养之一法.有些时候,看书仍不能制伏妄念,就出门游历,住到山里去,庚申年住九江庐山,甲子年住北京西山,其余苏浙皖三省名山,或久住,或暂住,所以住山也算是我的修养法,能够安定身心.

专家来说说南怀瑾此人,见识还是有的,唯一不喜的是,有点崇佛抑道,有点江湖气。其作包含三教九流,比较庞杂,多好奇异,偶有真知灼见,想来老来成精的缘故。其号称阅遍佛道二藏,从著作中倒没体现出来,令人疑惑。观近代以来,阅遍佛道二藏的,公开的有南怀瑾与陈撄宁二人,与陈撄宁对比,还是有差距。圆顿子著作,技高一筹,化经典于无形之中,留意之处皆学问,当然,得看过道藏才品的出来,况文笔立论,皆有可观,有理有据,快意恩仇。惜其大业未尽,早返玉京,令人扼腕,虽得享高寿,但距仙何远。而南怀瑾其修持以禅密为主,据说得了密宗真传。其文字,老到圆滑,深谙世事,虽有包装炒作嫌疑,但长袖善舞,终为福寿双全之人。而国学大师,殊为不妥,杂学大师,较为恰当。陈南二人,一人为仙学巨子,一人为杂学大匠,故,于佛道二教来说,做人当学南怀瑾,学识当如陈撄宁!”


青海三农之家


南怀瑾大善知识的水平,不是一般凡夫所能评价,要评价他自已先要明心见性。自已未开悟,却以大师自居,学术界那些所谓"师大"们,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知实证,口若悬河有什幺用,如上海某一大知名教授,说什么观世音这个名字是翻译错误,音只有闻,不能观,却不知菩萨能六根互用,不懂佛法的人大谈佛法,不懂禅的人却大淡禅,更有甚者,竟称台湾曾教授为"天人师",试问曾教授当得起"天人师"这个称号吗?这可是佛的十大圣号之一。打着传统国学的名号,干着沽名钩誉的事,这就是学术界。南师的著作,大都是讲课记录,本人没当过老师,但知道老师在讲课时应照顾全面,学生水平有参差,故老师会全面照顾,故内容多有重复,有时还会引用俗语。有看法当然可以公开讨论,但把无知当无畏,甚至故意抹黑,以其一点,攻击全部,这就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菜市场了。本人讲话对事不对人。我们期盼当今之世,真正的大师能应世,为指路明灯,为人天耳眼,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南师,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当之无愧。天地为证,日月可监,今人不能评断,可藏之名山,留给后世,相信历史自有公断。


叶无思


曾经有朋友看到网上对南先生的质疑也曾就此问题问过我,我回答说,南先生当年闭关读《金刚经》,曾一夜就其三十二品写了三十二首诗,且不说这些诗意境尚佳,单就其效率而言,让那些喷子们试试,即可知其水平。 我还是以先生对我的影响来进一步阐明观点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我们整个办公室的人都看了这本书,而且其中的一个还专门做了个视频节目向整个单位介绍它。可是,恐怕谁也没想到,这本书对其他同事的影响是一时的,对我,却是一世。

首先,南先生在开篇所讲的对于迷信的态度就深深吸引了我——原来,看问题竟然可以有这样的角度:不透彻理解就妄自非议这本身就是迷信!然哉?然也!

南先生对中国三家文化主流的比喻也很生动:儒家像粮食店,道家像药店,而释家就像百货店,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缺一不可。

最妙的是先生“以经解经”的解读方法和《论语》是一篇有着内在联系的大文章的观点也让我有着高度的认同,随着先生的解读,各种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纷纭而至,各种诗词名句信手拈来,使我如坠龙王宝殿,眼花缭乱,欲罢不能。以经解经也成了我以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并一直陪伴着我。那时候,我写下了一句“一遇南师盖便倾”来表达我的仰慕之情。

我买下了市面上能见到的所有跟南怀瑾老师有关的书籍,金针渡我,徜徉其中,不觉已十又五载矣!

期间我又是在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中午,后来自认为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将这本书借给了闲来无事,想读读书消遣的我的新领导,结果十分钟以后,他从办公室出来,拍案而呼:这才是教授,这才是学问!并问我:这本书你读了几遍?我说读了三遍,他说着远远不够,我们要读三十遍才行!于是他让我也替他买了所有能见到的南先生的书。更没想到在后来他创业的时候仍对此念念不忘,约我一起在企业尝试传统文化的传播,自此,我一生的志业就此奠定,一本书的缘分,竟然成为我一生的志业发端。时也?命也?不管怎样,我现在仍然以此书相伴,《论语别裁》,我最重要的所见!


王德军的家国情怀


送你一句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不管南怀瑾先生的水平如何,比你高那是肯定的!既然人家学问、见识、水平比你高,那你要不要认真地学习?如果你不学,那人家的水平高低如何对你来说有啥意义?

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认认真真整本书给啃下来,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家,自己去读,去深入了解,自己才能对南老的境界有自己的体悟和判断!

就好比一条河,鸭子说水浅,松鼠说水深,那为何不自己下水一试呢?


大道之光


南怀瑾怎么样?我读过他几本书,不是很全面,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如何?

首先,南怀瑾年少时,算家境不错,所以他可以有资本读比较多的书,他也学了很多很杂的东西。所以他可以讲,了解了很多。他能把他所见所听,说给后人知道,这也可以说弥补了社会上发展过程中,很多事物的缺失。大家不知道,我们很多东西,先不管好坏,起码没有他传播开来,就不会有人知道了。不可否认,也有些老人知道,但人家传播不开,最多就是讲给身边的人听到。所以,仅凭这点,他也算有一定的功劳了。

南怀瑾,青年时期,接触了佛教,甚至闭关学习过,所以他对于佛教的认识,也算有一定的程度,至于达到什么程度,我不敢判断。但在这方面,他所讲出来很多的东西,也值得大家学习探讨。所以,他对于佛教,也是有极大贡献的。虽然他只是居士身在说法。

南怀瑾,也接触过道家,所以也对道家有一定的了解,他因为也是读书人,那么很多问题,他未必会迷信,总会想得到一个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积累了很多见解,而且可能很多还是属于比较正确的。因此,他对于道教,也有一定的贡献。

关于诸子百家,不用否定,他依然有学习接触,并且善于思考。因此,很多讲出来的东西,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个人,能知道那么多东西,并且有那份心去传播,就是值得赞扬的。

不可否认,或许他有些东西,讲出来的,也未必准确。可是我们怎么能去要求一个人无所不能呢?而且人家,也没说他一定对,是吧?只是说出来给大家参考学习,而已。

我所看到他的一点书吧,我觉得他只是在提供一个学习的方法,只是做一些引导。除此之外,他的弦外之音,都是要个人学习个人再去深入研究的。

我曾听到他说,他也时间有限,所以他不可能做很深的研究。很多的东西,需要众人努力,非他一人之功。

学术界,不是很待见他,这个可能因为他说的比较多与宗教有关吧,也认为他是杂家,不是正统的仔细去研究。说他博学可以,说他精通,则未必。这大概就是学术界不待见的原因了。

不过,我在此说一句,很多学术界的人,有某些问题研究不进去,未必真了解,很可能还是参考他说的,才能明白的啦。他说的很多东西道理,学术界里的人,都一直不知道呢。

至于陈撄宁,虽然与我同姓,不过我确实不认识他,我就不评价了。


命理师陈一宏


陈撄宁被称为为近几百年最有可能修仙成功的人,现代修仙的第一人,他的徒弟徒孙应该大部分都还健在,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当时陈撄宁被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可能存在修仙,那么最有可能成功的就是陈撄宁,当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是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威望很高,参与了新中国道家协会的建立,六几年去世,距离我们已经有些时候了,所以我们很少听说这个人,也不了解其著作,是有缘由的。

南怀瑾先生12年离世,最后的几年是在太湖,主办了太湖大学堂,名噪一时,现在去书店也能看到各种版本的南怀瑾著作,现代人都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培育出来的,天性里对所谓的四书五经不感冒,认为是糟粕,偶有了解也是书本上的节段选篇,往往书本又带走批判性的总结,使得我等对此不以为然,以为是过时不通实务的东西。至于佛道两家,更是以为就是宗教上迷惑人的东西,毕竟我们目前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

我读南师书不多,唯有《论语别裁》《庄子楠桦》《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老子他说》《金刚经讲什么》等几本,恰好包括了儒释道三家的主要经典,这几本书与其说是正经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一个老人家侃侃而谈和你说什么是他理解的经典,因为本身这书也是他在讲学时的录音整理而成。

本人才智庸惰,不敢评价南师其人,但个人读其书,多有所得,刚才列举的几本书也经常拿出来翻一翻,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当然这与书本身就是几家经典有关,不敢说都是南师的功劳。刚好不才正在抽空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所得匪浅,暂时将二人进行比较,冯先生肯定是不庸质疑的学术大家,与之相比,南师的书不过是私下里的杂谈,冯先生是系统性的将先哲的哲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且一本书讲诉了大部分学说流派的主要观点,这是很明显的学术著作。南师的书,多半是在与众人讲学某本经典时的录音汇总,所以南师的书里主要是对经典的重新认识与整理,讲解的过程中当然也会穿插儒释道三家不同的观点及同意不同说法的观点,犹如一个长者面对面告诉你他的体会心得。二者的最大不同就是,冯先生的书是可以课堂上做教材的,怎么讲各有讲师发挥,你可以按着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也可以穿插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南师的书呢,已经是一本具体的讲义了,容不得别人再次发挥,这就是他的观点。

总得来说,冯友兰先生肯定是学术大家,南怀瑾先生则是民间讲学派,你跟着冯先生的道路走下去,是可以做硕士做博士的,跟着南师走下去,最多懂得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由于南师并没有系统的整理,都是些讲学的杂谈,所以学术界是看不上南师的,而南师做为在家人,又多讲述佛道两家的经典,虽说有众多宗教界的好友,但也因此有些不同的争议,南师的书学术性不够,宗教届又觉得他的说法偏向科学,且并没有哪一方的偏向,自然也不会或许推崇。南师自己也说过,历代讲学的大家不知有多少,他不敢说自己可以独成一派,只是带领愿意听他讲学的众人在一起谈一谈这些经典,所以才有了《庄子楠桦》如喃喃自语,《老子他说》他人的说法,这样的书名。

我初读南师的书的时候,以为自己看到了一座高山,儒释道无所不通,十分推崇敬仰,动不动就向身边的人推荐,这么几年下来,却实在没有一人听我介绍去读南师的书的,也是尴尬的很!数年后,随着经历的增长,以及多读了三五本书,觉得南师亦不过如此,不过就是一个跟随了时代的需要,符合了经济增长之后,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需求以及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被推上了神坛的老人,到如近几次三番重读南师的书,又觉得南师能秉承自己的观点,在儒释道三家里不偏不倚的给我们讲解经典,而中间穿插的认知,又必须是一个老人一生的经历,有这样广度的认知,有这样的经历,才有了最后的南师,十分不易,不管南师称不称得上是一代国学大师,其实也无所谓了,国内大师名号那么多,南师对于我们这一代或者可能之后读他书的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师长,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尊称其为南师的原因。

南怀瑾先生的书,是很好的了解经典的入门读物,生动有趣,掺杂了历史人物的史实或者传说,以经注经,如果不是对经文了如指掌,深入透彻的领悟,做不到这样信手拈来,其水平可知一般,当世学者又有几人能儒释道三家融汇贯通,把经典说的如此引人入胜。南师本人活了八十多岁,想必一切也看淡了,不会理会别人对他的学术上的评价,按其所说,开始也就是有人请他讲学,但现场听众有限,众人欲参与而不可得,后来就问询他的意见能不能把讲学录音整理出来出版成书籍,结果就一直热销到现在。南师本人想必被人称为国学大师,亦是心有惴惴焉。











藏山42537127



私以为应当在南怀瑾后面加一先生,以彰显对南怀瑾先生的尊重。

看过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论语别裁》还有《妙法莲华经浅谈》(好像是这个书名,因时间久远,记的已经不甚清楚。)

著书立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注重词语的堆砌,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屈原的《九章》、《天问》、《离骚》,楚辞流传,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得益于这些辞赋的词句优美,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有时候也起到了以辞害意的反作用。



比如唐朝后期,诗人们一味地追求奇怪之句,让人读来云里雾里。更像是一种作者的自娱自乐,可以总结为诘诎聱牙,以李贺为代表。

还有一种的弊病在于辞赋的本意是为了劝戒别人勤俭,但是因为辞赋中对于富裕生活描述的太美,本是去告诫,反而助长了奢侈之风。

现当代有朦胧诗派,大多也是诗人只有自己一个读者。


第二种就是用最简单最平常的词语来描述本意,在这一方面,南怀瑾先生算得上是一位大师。季羡林先生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师,南怀瑾先生用最平常的语言讲解了《易经系传》,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平常,却义理厚重,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但是人无完人,南怀瑾先生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在传道过程中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否定出世的修行。

其实入世与出世,都是一种修行方式。比如有的人读书时喜欢闭门家中坐,一柱闲信香。有的人喜欢坐看往来客,心念好文章。两者看书的环境不一样,但是无论是闹市观书还是静室读文,目的都是在于求知。


言有章


我一直都特别推崇南怀瑾先生,遇到了这种题就不请自来了。要说南怀瑾先生的水平怎么样,那我只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师。

南怀瑾先生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2012年9月29日下午四时,南怀瑾先生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诗人,著名国学大师。



我第一次与南怀瑾先生思想交流是先生的《易经杂说》这本书中,那时候我还是高二,书也是和学校老师借的。当时我刚看到这本书时就爱上了他,书很小一本,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翻开书后却达到了真正的爱不释手。我们每天上课,中午回到宿舍后,我会把书拿出来,看上半个小时,细细揣摩后才心满意足的睡去。书中的思想我在每天一点点的吸收,而我对南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在与日俱增。当时的我并没有对书的作者感兴趣,只是对书感兴趣,甚至我都没有刻意的去了解了一下南怀瑾这个人。



但是,突然某天我的一个同学和我聊起了南先生圆寂后竟然有舍利子留下。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大惊,对就是大惊这个词。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现代竟然有人能留下舍利子这种传说中的东西。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深入了解了南先生。发现南先生不仅有《易经杂说》这本书,还有《老子他说》,《论语别裁》啊这些书,还有一些是对佛经的解释。当我看过这些书后,我对南先生佩服的更是五体投地了。


所以,当我看到关于南怀瑾先生的一些问题都会答一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