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大败,冯玉祥输的叮当响,阎锡山为何照样当上了山西土皇帝?

蒂亘花海




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看下 蒋介石的首席军师杨永泰给蒋出的对付冯玉祥和阎锡山的不同办法,就会明白很多。

杨永泰说,对桂系要给予军事打击,当时桂系的兵力不足,占领的地盘又太大,基本上是一字长蛇阵。只要出动大军就可以快速打垮李宗仁。这一点已经实现了。接下来就是用经济手法搞倒冯玉祥,用政治手法搞定阎锡山。

什么叫用经济手法搞倒冯玉祥呢?


冯玉祥的西北军人数最多,并且比较能打,虽然装备很差。但西北军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冯玉祥在享受过好日子,但表面上装作是穷人,并且要求手下军官也要当穷人。在历史上当兵打仗,过的是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大家都想搞点钱好好享受。

然而冯玉祥的部下,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都不敢乱享受,怕被冯玉祥杀头。除非是远离冯玉祥的身边,这些人才敢进赌场,上妓院,看大戏。

于是杨永泰给 蒋介石说过: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用大把大把的钱,砸也能砸死冯玉祥的部下。


最后 蒋介石用大量的金钱收买了韩复渠和石友山,让他们在阵前倒戈,给冯玉祥以沉重打击。然后就是同样的手法收买杨虎城,让他镇守洛阳到潼关一线,防止冯玉祥的部下退回陕西。

中原大战在张学良入关的情况下,冯玉祥的部队乱作一团,原计划是收缩部队,退回陕西的。然后根据地是回不去了,西北军就乱作一团,直接解体了。没有解体的队伍进入了晋东,后来被南京政府改编为二十九军,在长城抗战中大显身手。

冯玉祥在自己的军队解体的情况下,只能通电下野,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再回来的时候,自己以前的兄弟都不愿意见他,他再也没有以前的派头和威风了,只能当一个政客和老愤青。



再来看阎锡山为什么能成为政坛不老翁,永远打不倒,长期稳坐山西土皇帝位置。

阎锡山从小读了不少书,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也算是知识分子出身。1902年,他考入山西武备学堂,次年被公派到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学习期间,认识了孙中山,随后加入同盟会,发誓只要南方起义成功,他必定在太原响应。

从1911年到1949年,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38年。虽然中原大战中战败,他通电下野出国考察,实际上后来到了大连旅顺住了半年,就又回到了山西。就算是在大连期间,山西的大事也是他在遥控,别人做不得主。


阎锡山虽然是军事院校毕业,但这个人并不是军事训练和指挥见长。他出身商人世家,对于政治和经济建设更加内行,因此他在治理山西和发展经济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深得山西各界的赞许和支持。

阎锡山除了在政治上已完全控制山西外,对军队的控制也是相当强势的。太有能力的人他不用,怕他们造反,比如傅作义和陈长捷都是晋军最能打的将领,但都被阎锡山猜忌,不得不出走自成一军。其它的军事将领水平都很一般,但有一点好处,就是听话,忠诚于阎锡山。


当然这也造成一个情况,晋军的对外作战能力不行,阎锡山也明白这一点。在抗战中间,让自己的老乡共产党员薄一波按共产党训练军队的方式,帮自己打造一支铁军,结果这支几十万的决死纵队,最后被八路军给拉起一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被打败了,中央军还是很难进入山西,山西的其它人也代替不了阎锡山的地位,最终也只能是阎锡山来掌管大局。

当然,阎锡山这个人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对手下人也是比较厚道的。不管是军队的部下,还是政府的手下,对他的能力和为人都是信服的,这也是他能连续统治山西38年的关键。



冯玉祥最大的问题在于个人信用的大破产,而阎锡山还是比较维护自己的信用的,毕竟是商人出身,他明白信用的重要性。

冯玉祥在历史有八次著名的倒戈,也被人称为八姓家奴,反复背叛,这就让各派势力都不敢相信他,甚至自己的部下他是如此,都只躲避他。

冯玉祥虽然表面上很厚道,实际上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对自己的部下只要看不惯,动不动就是暴打,甚至枪决。性格喜怒无常,让手下人非常害怕,有朝不保夕的感觉。

因此中原大战后,大家投降的投降,自立的自立,大家都不愿意再跟随冯玉祥这样的人。也没有愿意资助他再度崛起,从此他就成了孤家寡人。


而阎锡山驾驭人和局势的手腕和能力就要高超的多,因此也很得人心,虽然手下人的能力不怎么样,却也能维持山西38年统治,并且还是当时的模范省,在民国时期是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之一。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是一个演员,在不同的场景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个世界上的牛逼人物都是好演员,好演员的标准就是演什么象什么。阎锡山就是演的成功,才笑到了最后。而冯玉祥则因为演技太差,还自以为是影帝,对于他的表演,大家敢怒不敢言,最后连个观众也不想当,更不说给他当配角了,冯玉祥的戏自然就演不下去了。


这就是现在常说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演技太差,只能被别人笑话。演技差还非要拼命表演,就只能被别人利用,冯玉祥同志就是如此,他一生都被其它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上,仅此而已。


新知传习阁




冯玉祥与阎锡山皆是苦心钻营于投机之事,但是冯不如阎甚矣。冯玉祥的骑墙功夫绝对是民国时期的“执牛耳者”,冯教主神功盖世,当时应该没有人可以看得到他的项背。

我辈唯有佩服佩服。



1930年5月,国民党内部围绕“反蒋”这个核心爆发了蒋冯阎战争,也即中原大战。1930年11月,阎锡山和冯玉祥通电辞职,蒋冯阎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获胜结束。

自从在蒋冯阎战争中落败以后,冯玉祥几乎彻底沦为破落户,冯玉祥所部被老蒋收买的收买,收编的收编,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西北军成为老蒋的盘中美食,“老蒋吃撑,冯生饿晕”,最后老冯只好灰溜溜跑去山西汾阳寓居了。在冯玉祥的人生中,他经历过很多次倒戈,但是在这次蒋冯阎战争中他无疑败得最惨,甚至已经被老蒋压得翻不了身。

但是阎锡山的结局却与冯玉祥不同,阎老西在明面上也是通电辞职了,而且对老蒋挤了挤眉毛,老蒋你放心,我辞职后要去日本了,虽然最后只是躲在大连,但是人老阎将山西老巢经营得很好,仍然5可以在暗中掌控山西的运营,在这方面老冯真是拍马难及。后来,老阎给老蒋抛了抛媚眼便顺利回归了。

阎锡山稳坐山西“煤老板”38年,这本事冯玉祥是真学不来,在政治方面,三个冯玉祥恐也抵不过个阎锡山。



即使中原战败,阎锡山仍然稳坐钓鱼台,冯玉祥也被撸成“穷光蛋”,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纠正下问题,阎锡山可不是在蒋冯阎战争打完后才当上的山西土皇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远在山西的阎锡山即响应革命号召发动了太原起义,然后成立军政府,阎锡山则被推为山西都督。从这时候开始,阎锡山便已经掌控山西了,直到1949年解放军攻破太原方告结束。

冯玉祥和阎锡山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冯玉祥有“倒戈将军”的绰号,既说明冯玉祥喜欢翻脸不认人,也说明他投靠过很多人,比如倒戈满清,倒戈袁世凯,倒戈直系等等。阎锡山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又投靠段祺瑞,最后投靠蒋介石。但是阎和冯又有不同,冯玉祥喜欢翻脸,老阎投靠袁世凯则忠于袁世凯,投靠段祺瑞又为段奔走卖命,投了老蒋后明面上也没怎么反对过老蒋,当然当时老阎是国、共、日三方通吃,被说成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冯玉祥的“翻脸属性”让他根本没朋友,冯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跟谁合作最后就会倒谁,你跟他打交道你就不得不时刻防着他。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冯玉祥是直系阵营的人,让他去打奉系,结果他偷偷跑回北京捅直系的刀子,发动北京政变,还将当时的直系老总曹锟给囚禁了。因此,当时阎锡山虽然同意和冯玉祥组成反蒋联盟,可是阎锡山始终给自己留着后手,正是因为不相信也不放心冯玉祥,怕被他在背后捅刀。反蒋联盟只是看似声势浩大,分开了或许是虎狼,可是强行组队后便离乌合之众不远了。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冯玉祥能倒戈,他的部将当然也可以,冯玉祥为了自己的利益倒来倒去,受到冯玉祥价值观“熏陶”的部将们做起这事来也是没什么心理负担。在蒋介石的收买下,冯玉祥手下越来越多的人投靠了蒋介石,冯玉祥打着打着忽然回头看,呃,我的人哪去了?冯玉祥打到最后,将自己打成了孤家寡人,在那年头手里没有兵你就只能老老实实趴着,手里没有兵的话,想东山再起?简直白日做梦。

冯玉祥没有阎锡山会经营,这是冯阎在中原战败后拥有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

阎锡山讲道理真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成功军阀,不仅在搞军事方面是好手,搞起政治来也是把好手,山西虽然曾经差点脱离阎老西的掌控,可是他硬生生凭借自己在山西的威望稳定了局面。在经济建设方面,阎锡山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将山西从“贫困户”建设成为“模范省”,没点斤两还真做不到。在教育上,阎锡山也是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陶行知更是称赞阎锡山治下“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策源地”。阎锡山在山西威望高,也有民心,这是他能够在战败情况下依然保持“土皇帝”宝座的根本原因。

冯玉祥被打成孤家寡人便是吃了不会经营的亏,总想着依靠投机投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没认真想过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壮大自己。冯玉祥的地盘应该是比阎锡山的大,但是冯玉祥这人很怪,你说自己西北军,按理说老巢应该在西北,你说西北荒凉不好发展,你抢地盘,可是抢了地盘你又不搞发展,你想干嘛?北洋时期,老冯就盯着北京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他就盯着南京看;好像拿下北京和南京了就能掌控所有人似的,想玩“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冯玉祥越往后走越没人心,后面直接是兵败如山倒了。




1946年9月,冯玉祥赴美国考察,然后在考察期间借抨击老蒋刷了波存在。1948年7月,中共中央邀请冯玉祥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于是冯玉祥于9月从美国乘坐轮船回国,在黑海时轮船突然着火失事,冯玉祥遇难身亡。

轮船失火原因至今是谜。


吾与吾国


中原大战,多方势力纵横交错,胜者自不必多说,蒋介石、张学良,败者如桂系李宗仁、晋系阎锡山都能东山再起,而冯玉祥却再无翻身之力。

因为根基和背景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晋系的阎锡山,之所以能够称一个“系”字,就说明阎锡山已经自成一系,如李宗仁、白崇禧之新桂系,如龙云之于滇系。


而冯玉祥在辛亥革命中及之后的表现,可谓三起三落,多次倒戈,第一,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阵前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后被奉系和奉系联合进攻形势下被迫下野,赴苏联考察,1926年李大钊先后电请冯玉祥回国。1927年冯玉祥在多方支持下,成立了国民军联军,就是后来的西北军。但是1929年到1930年中原大战距离西北军建立前后也只有两年左右,根基不深。

而且最主要的是,冯玉祥根本就没有朋友,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那是有名的,据史学家分析,冯玉祥前后倒戈达九次之多,先后从背后捅过清政府、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郭松龄的刀子,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捅的是蒋介石的刀子,像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再有立足之地,北洋军阀可以说是一个系统里面出来的,大家打归打,骂归骂,过后都会握手言和,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定规矩的,但是冯玉祥闹完就下死手。

比如在拉拢郭松龄反奉的时候,约定好郭松龄、冯玉祥、李景林三方一同出兵,结果冯玉祥趁机要夺李景林的地盘,导致郭松龄孤军奋战;比如和皖系不和,后来直接派人做了皖系的徐树铮;和直系不和,阵前倒戈直接囚禁了当时直系老大曹锟,给吴佩孚气的,宁肯不和奉系打了,也要干死冯玉祥;北洋军阀得罪了个遍,最后国共两党也得罪了,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另外,冯玉祥做事的风格,深得其部下真传,比如石友三,前后倒戈七次,虽然没有青出于蓝,但是也被人活埋了,冯玉祥最后也死于暗杀(我认为的)。


阎锡山则不一样,阎锡山一开始就是同盟会的成员,而且阎锡山从政以来一直主政山西,有自己强大的根据地和铁杆粉丝。

阎锡山和冯玉祥几乎是同时起步,但是在辛亥革命中,阎锡山的太原起义是成功的,冯玉祥的滦州起义是失败的。而且,阎锡山每次政权交迭,势力变化时,都能把握好时机,在袁世凯势力强时,拥护袁世凯,在段祺瑞起来的时候和皖系称兄道弟,在蒋介石北伐厉害的时候,就改组加入国民党,阎锡山唯一一次不识时务就是和冯玉祥反蒋。

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收编了冯玉祥的部队,却发现吃不下阎锡山的部队,因此九一八事变后又请阎锡山回山西主政,经过和蒋介石的一次交手,阎锡山是明白了,不是老蒋的对手。因此,阎锡山得以东山再起,在山西继续当他的土皇帝。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江湖上,有时候凭的不是功夫,不是打打杀杀,而是有人与你志同道合。在这一点上,阎锡山比冯玉祥做的好多了。


史论纵横


中原大战之后阎锡山之所以能东山再起,很快重新执掌山西,主要原因在于他有识人之明,晋军内部够团结;同时也要“感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阎锡山相比冯玉祥、张作霖这些军阀,阎锡山在山西实行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山西本位主义。


阎锡山在山西,至少在军事领域决不搞什么“五湖四海”,相反,他坚决的任人唯亲,正所谓“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


他这种做法有好有坏,坏的一面不消说,这种地域主义根本没有办法广招天下英豪,也不会有英雄豪杰来投奔他的,事实上晋军早期著名将领商震之所以在中原大战后接受张学良的招揽,带领晋绥32军脱离晋军这个小团体,最终效忠南京政府就和阎锡山这种地域主义分不开。


商震不是山西人,他是河北保定人。


顺便说一句,32军脱离晋绥军序列后逐渐变成国家军队,师旅一级军官里几乎没有山西人的身影。


而阎锡山这种“任人唯亲”做法好的一面则在于在晋绥军内部有极强的向心力,甚至最后发展到不是“五台人”进不了阎锡山核心圈子的地步,比如傅作义尽管可以称得上阎锡山的徒弟,但由于傅作义并非“五台人”而是山西荣河人,所以他一直没有进入阎锡山核心圈子,再加上傅作义志存高远,看不上安心“龟缩”在山西做土皇帝的阎锡山,所以最终两师徒还是分道扬镳。


说远了,说回来,正因为阎锡山“任人唯亲”,使得晋绥军军官团几乎都是阎锡山的老乡或者亲戚,而阎锡山在平时对这些核心部下也很尊重,不像冯玉祥动辄罚跪什么的,所以,晋绥军军官团对于阎锡山有一种朴素的,源自乡里乡亲和血缘关系的忠心。


阎锡山中原大战下野后,蒋介石不是不想拉拢肢解晋绥军军官团,但是毫无效果。阎锡山下野后故意让商震做山西总负责,让杨爱源担任晋绥军最高军事长官,徐永昌副之,而之前说过,商震不是山西人,山西根本不卖他的账,而徐永昌一来避嫌,二来也确实看不上阎锡山“不思进取”安心做一省之主的作风,于是干脆自解兵权,这样,山西军政大权就落在了阎锡山同乡,精通后勤练兵,拙于打仗的杨爱源身上,杨爱源成了阎锡山的替身。


多说一句,徐永昌和傅作义一样,心怀天下,所以后来接受蒋介石邀请,赴任南京,以全国为棋盘挥洒自己才华去了。


蒋介石为了拉拢杨爱源也是废了心血的,曾经给杨爱源90万大洋的巨款,想换杨爱源背叛阎锡山,结果杨爱源召集晋军高级将领开会,公开讨论怎么分配这90万,最后把分配结果电告蒋介石,蒋介石这才了解阎锡山对山西把控程度。


当然,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就算晋军内部再团结也终究无用的,毕竟中原大战后晋军只有四个军,其中两个军掌握在商震和傅作义手上,别说蒋介石,如果给张学良一些时间,张学良很有可能用武力解决阎锡山的五台小团体。


但是对于阎锡山来说,“幸运”的是他赶上了长江大水灾和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九一八之后,东北军老巢被端,再无力图谋山西;蒋介石注意力也不再放在北方几个省身上,而放在如何与日本外交上。


在这样关键时刻,留学日本,和多名侵华日军高级军官有同学、师生关系的阎锡山成了稳定北方局势的重要棋子,蒋介石也害怕如果对山西逼迫太厉害,阎锡山一怒之下率山西投降伪满洲国,南京还真没有什么反制措施。


与其把阎锡山推向日本和伪满,不如把阎锡山拉进南京,拉到抗日统一战线里来,毕竟阎锡山在山西威望依旧嘛。


所以出于两方面考虑,在1932年2月,蒋介石再次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变相承认阎锡山“土皇帝”地位。


兰台


中原大战大败,冯玉祥输的叮当响,阎锡山还当上了山西土皇帝。冯的西北军与阎的晋绥军在中原大战后的不同命运,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部队、内部把控力的不同

一般说冯玉祥部内部的分崩离析开始于二次北伐后,蒋冯战争,其实不是这样,在1926年的冯阎战争中,国民军战败,石友三、韩复榘就一度投靠阎锡山。到了中原大战的时候,石友三已经单列为方面军,韩复榘已经为对面。

相对而言,阎锡山对晋绥军内部的控制力很强,在后来李生达有离心倾向,就被刺杀了。

对山西省,阎锡山有一套自己的治理方式,控制严密;冯玉祥在西北,后方经常变乱,马仲英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战争形成的损失不一样

中原大战,晋绥军败退后,全师退回山西,军政人物都在一块商量对策。整个系统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晋绥军能保留下来,徐永昌功不可没)

而西北军倾巢东下,当时刘汝明就感慨在西北有一师都不会无归路。战后各军有的归中央、有的流隅山西。

第三:蒋张善后的方法不同

当然这还不够,更关键的是中分天下的蒋、张善后方法,蒋对西北军就是分而治之,比如调孙连仲南下江西,很难让其形成一个整块。

(蒋介石、张学良的善后方法很不一样)

而晋绥军,是张学良负责编遣善后,加上徐永昌折冲樽俎,晋绥军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实力+地盘

第四:后来的历史境遇与选择不同

阎锡山回山西不久后,遇到九一八,国难当头,自然对其宽限。在回来后,阎锡山一心搞建设、做区域开发,拥护蒋介石中央。作为华北的战略支撑点,自然是上下相宜。

(1932-1937年阎锡山的选择,基本是他和白崇禧、冯玉祥命运的风水岭)

冯一方面联络起兵,比如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另一方面西北军将帅自己坐大,更难以节制,诸如宋哲元在河北、韩复榘在山东,抗战初,其任六战区长官指挥不利就是明证。

总结:

基于如上原因,阎、冯命运不一致,但客观而言,在乱世中如冯这样才是常态,阎锡山这样算是变态,很少见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28年底,张学良实行东北易帜后,蒋介石着手开始进行全国军队重新“编遣”。由于蒋介石持有削弱地方军阀、增强中央军的私心,引起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反对蒋介石。战争由中国国民党内北伐战争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最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于1930年9月18日,入关武装调停,帮助蒋介石打赢这场战争。阎锡山等被迫下野,自己原来职务全被免去、开出国民党党籍。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随后不久阎锡山重获蒋介石的器重,逐渐照样成为山西土皇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在华北地区地区需要阎锡山来多方帮助与制衡,另一方面阎锡山的言行契合甚至有力支持了蒋介石。当然,阎锡山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也是重新当上山西土皇帝的重要原因。

一、阎锡山的言行有力支持可蒋介石。(阎锡山有着准确的政治敏感性、看齐意识,摸准了蒋介石的内政外交的脉)阎锡山主张消饵内忧,以御外患。这与蒋介石所倡导的“攘外安内”政策不谋而合。阎曾于1932年和1933年致电:“今日救国不外两端:一为发挥民族精神而奋斗,一为保全国家领土而忍辱。无论何端,“均非内部切实团结难期实效”。“强邻在侧,有隙必乘,自腐不去,虫生难免。自古未有国内不和,外侮能已者。前此之错误,大家应同警惕。今后之痛悔,大家应共努力。这里既是建议全国要统一团结对外,同时也是反思以往教训,表示与中央一致行动的决心。

二、阎锡山拒绝日本及亲日分子拉拢。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对抗击日本武装进攻也作过建议和策划。最为大家赞赏的就是极力维护华北统一在中国之内,而非日本鼓动分离。王揖唐曾寄信:“外交内部均已办妥,拟以入宋哲元军中,效马厂誓师法,通电抗日驱张,只得公一诺,即行发动。”。阎终不为动,予以抵制。1932年春,韩复榘亦派人劝阎共攻天津以驱张,拥阎再出,不让冯玉祥参加。阎答复说:“岂可再生内江?且山东已在日人虎视中,若此正所以与敌以隙,国事更不堪问矣”。他坚予拒绝。1935年六七月,驻华武官高桥垣、日本陆军省满蒙科科长等先后到山西,劝阎参加“华北自治”。阎发表公开信揭穿其阴谋。

日本在策动华北独立的同时,还策动内蒙独立。国民政府为对付日本挑拨内蒙与中央关系,稳定内蒙局势,1933年12月8日,内政部长于太原晤阎会商,蒙古自治政府组织原则,晋绥察三省皆同意。在日本策动内蒙独立日益嚣张时,1935年阎锡山曾与中央政府派来的特使三次会商。阎认为蒙古事件日趋严重,建议中央处置办法如万不得已时,可在察绥各设一蒙政会,以免一丢全丢。

三、努力劝止福建事变及西安事变,斡旋调停中央与地方关系。1936年6月1日陈济棠、李宗仁发动两广事变。阎锡山自始即持劝止态度。6月4日阎致电陈、李、白(崇禧):“弟深知政府决非不抗日者,前此之多方设法,亦欲为国家民族谋安全耳。以抗战求生存,虽败亦不致为民族留遗憾,历史留非议。况尚有不败之道存乎此,则政府当局不能不负之责任也。我辈身与国家同休戚,自不能不以此重责政府。然若事前未能内外一致,则御侮之热忱反演成招侮之事实,似非计之得者也。

阎锡山显然站在国民政府中央一边,说明政府并非不抗日,对政府措置有不当者可以进言,政府力量不足之处,可尽力扶助,更不便向中央直言者他可转达。他强调全国要精诚团结,若内外不统一,则“御侮之热忱反演成招侮之事实”,非为得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力想求得阎的支持,南京则倚重阎斡旋调停,阎之态度举足轻重。阎氏责备张、杨“以救国之热心,成危国之行为”.要他们慎重考虑如何处置善。

阎拒绝“华北自治”,蒋赞扬他深明大义。两广事变、西安事变中,阎均为南京所依赖进行调停斡旋的重要人物。蒋对阎器重倚仗有加,遇有重大决策向他征询。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询阎“此事应如何应付?”阎复电:“山意对方利用形势,野心暴发。我方必须有抗战之决心,或可有和平的希望。”蒋批示:“尊见先获我心。当在不求战而必抗战之决心下努力一切。”著名学者李云汉认为,蒋同阎意见一致,于抗战决策实具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以下注引此书简称《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第五册。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朱言论史


中原大战,群雄逐鹿,是国民党内部以左派代表汪精卫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等,反蒋地方军阀与蒋介石展开的大战,其意图是夺取南京政府权力。结果以老蒋中央军完胜,致使几大军阀败逃的败逃,收编的收编,纷纷下野。



阎锡山下野后,为逃避蒋介石的追杀,他托庇于日本人控制的大连,其在大连蛰伏期间,一面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一面遥控山西军政大局,伺机而动,为其重返山西做准备。


阎锡山在大连时,用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总结了自己二十年的从政经验‘中的哲学’,这为他以后东山再起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而在他下野前,为了以后能够回到山西,阎锡山也留了一手暗棋,他秘密将一封信交于忠于他的爱将,也是他嫡系中的嫡系杨爱源,要杨以他信中所说的布置山西军政,而后杨也如实照办。
阎锡山战败后,其部队被张学良改编为四个军,而杨为三十四军军长,虽已改编,但杨一直却是这几个军的核心人物,蒋为了拉拢腐蚀杨,多次以重金赠于,但都未得其成。这也是阎锡山能够重新主导山西军政的重点。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看见国际形势大变,觉得时机快成熟了,于是他偷偷买通飞机机师飞回大同,并辗转来到老家继续做准备。
九.一八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正式开始,一时全国各地抗日呼声渐渐高涨,各地学生、群众、爱国人士纷纷举行抗日游行,而山西学生在一次举行抗日游行活动时,遭到山西国民党党部的镇压,于是山西上下群情激愤,这时阎锡山觉得时机成熟,他密令杨爱源带兵封锁山西国民党党部,并逮捕其负责人。阎锡山充分利用山西人民对国民党镇压游行学生时,这一不满情绪为锲机,而兵变山西,一举获得群众和军队支持,从而再次掌控山西军政。这一逮捕也使的蒋介石充分感到阎锡山的力量还有如此之大。虽以下野但还能掌控山西。


而这时蒋介石在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之时,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立刻引来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和唾骂,使的他无法分心阎锡山重回山西,不得不与之妥协,重归于好。而当时的山西省主席徐永昌见事不可为,也不得不以力不从心为由,退出山西。

阎锡山再次执掌山西军政后,他立即以异地审判为由,将山西国民党党部人员送往郑州,交予蒋介石派来接收的人,其目的不仅掩人耳目,而且还缓和了他和蒋介石之间关系。从这一可以看出,阎锡山比从前对蒋介石的态度已经开始改变。


其原因是,他虽能再次执掌山西,但是却不能如从前一样如臂使指,从而阎锡山改变策略,一面对蒋介石示之以好,一面大力发展山西经济,以示自己不在穷兵黩武,不会威胁蒋介石的地位,事事都拥戴蒋的决策,并致电蒋介石,誓死追随均座,为国赴难,为均座分忧,最终蒋介石看到阎锡山的服软,而自己也是自顾不暇,于是蒋介石也就谅解了他。

感谢支持


史话传奇


中原大战,西北军冯玉祥、晋系军阀阎锡山,桂系军阀李宗仁都败给了蒋介石。那么为什么冯玉祥输得一败涂地,而阎锡山能够继续统治山西,东山再起呢。


冯玉祥的西北军,因地处西北,部队一贯比较贫穷,装备落后,但以善战闻名。他手下的十三太保石友三、韩复渠等将领,也以善战闻名。但冯玉祥对待十三太保较为苛刻,与十三太保之间矛盾渐生。

有江浙财团做后盾的蒋介石,趁机大举进行金元攻势,以高官厚禄来拉拢贿赂冯玉祥部下。如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复渠,就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


因此,冯玉祥手下将领纷纷率部叛变,投入蒋介石麾下。冯玉祥顿时成了光杆司令。“有兵才是草头王”,没兵的冯,也仅仅是只是名义上的军官将领罢了,从此一败涂地,再也无法复起。

而阎锡山对部队的控制比冯玉祥要强很多。中原大战后,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仍在。阎锡山虽然通电下野,但仍暗中遥控指挥着部队。代替阎锡山接手山西的杨爱源,对阎锡山忠心耿耿,蒋介石多次拉拢仍未成功。因此蒋介石没有办法,再次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阎锡山正式东山再起,继续掌控山西。



鸢飞九天2018


民国历史中规模最宏大的军阀大战爆发之后,阎锡山和冯玉祥都进入了蜇伏中,他们都从历史的舞台中退了下来,在暗中时刻准备着要重新夺回自己的权柄。


但是最终他们两人一个步入了天堂,一个被打落了地狱,两人有着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地位,但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余生。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后之所以没能像阎锡山那样重新坐回自己西北王的位置上,最主要就是他性格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领头人的性格是可以影响自己下属的。


一名将领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会影响到手下士兵的性格,这一点我们从历史中的很多例子就可以看出。

例如原本在一名悍将的带领下,军队的士兵们战斗力会极其威猛、战斗意志非常高昂,他们会成为真正的骄兵劲旅,但如果换了一个酒囊饭袋管理,无论有再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最终都将会变成贪生怕死的蛆虫。

凭借着反复无常以及向被投靠者捅刀子上位的冯玉祥

从冯玉祥的很多作为上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冯玉祥并不是一个酒囊饭袋的军阀,他本身还是极其有能力的,在作战方面一点都不差于别人。

但是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却深深影响了他手下的很多将领士兵们,冯玉祥因为反复无常拥有了一个很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号:九姓家奴。




冯玉祥的一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背叛、捅刀子,他经常会为了自己势力的强大,而随时地背叛自己投靠的人,然后转投另一名更强大的人,而且冯玉祥的背叛还不都是简单的背叛,每次他的背叛往往都意味着会向自己曾经投靠的人捅一次刀子。

他总会把自己的意图隐藏得很好,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豪爽儒雅的君子,在谈笑恭维之间、在最紧要的关头、在别人最不注意的时机向别人捅上一刀子。

正因此他数次的背叛、捅刀子,冯玉祥最终才成为了西北王,成为了时代周刊上被誉为世界上拥有私人军队最多的军阀。


冯玉祥向吴佩孚捅的刀子

冯玉祥最出名的两次捅刀子分别是直奉大战他对吴佩孚捅的刀子以及郭松龄反叛张作霖时他对郭松龄捅的刀子。

1924年,直奉大战爆发,直系军阀在吴佩孚的带领下取得了对东北张作霖的节节胜利,在战绩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投靠在吴佩孚直系阵营中的冯玉祥对吴佩孚的老大、直系军阀的大佬曹锟动手了。


冯玉祥这一次隐藏的很好,他表面遵从着吴佩孚的命令,但却在吴佩孚大军进逼奉系大本营的时候直捣了吴佩孚的大本营,最终使得吴佩孚兵败如山倒,只能宣布下台然后逃到了南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复无常的手下们注定了冯玉祥的失败

民国时期局势虽然非常混乱,但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很讲究道德与人情的,我们都知道民国的军阀反复无常、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但是这终究只属于一小撮人。

民国的大军阀们都是有着自己尊严的,如吴佩孚、张作霖、段祺瑞、阎锡山、李宗仁等人他们虽然改换过无数的立场。


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把事情做得如同冯玉祥这般无耻、这般绝,所以他们收获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们虽然偶尔会下台,但这并不能影响他们的东山再起。

而冯玉祥就不一样了,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大多数手下们也被他感染成了如同他这般为了利益、不顾尊严的人,最终在中原大战失败之后,冯玉祥手下的部队将领们没有如同阎锡山、李宗仁手下们那样排斥着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渗透,最终被蒋介石和张学良分而残食,将其瓜分了。

因此冯玉祥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资本,彻底远离了民国最大的权力。

在冯玉祥的手下中如吉鸿昌这样的有情怀的将领还是很少的,其他人就如同冯玉祥一样,近墨者黑,他们都继承了冯玉祥的反复无常,所以就注定了冯玉祥最终的失败。

在山西有着巨大凝聚力的阎锡山

而阎锡山就不一样了,阎锡山是一个有操守、有情怀的军阀,我们都知道阎锡山是一个吝啬的人,他在自己的生活方面以及对自己手下将领们的打赏都是偏向于吝啬,但是因为阎锡山是以身作则的原因,所以他手下的将领们都没有产生太大的怨言。


而且最重要的是阎锡山对小事吝啬,但是在大事方面却极其的阔绰,阎锡山在经营山西的38年时间中,一直在努力地将山西打造成他的理想国,他在山西大肆的发展实业经济、发展小学的义务教育。

在阎锡山的经营下,山西的经济一片上升,在当时的山西,读小学也是不用钱的,在民国,阎锡山绝对算是先躯一般的存在,还有当时山西的方方面面阎锡山都做得很好,在这些公事上,阎锡山的吝啬是不复存在的,在这些方面阎锡山的手笔非常之大。

因为阎锡山奉行着山西人治山西的理念,所以他手下绝大多数将领士兵们都是山西人,阎锡山的所作所为,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作为山西的本地人,对阎锡山在山西的耕耘他们也是由衷敬佩的。

阎锡山在他们的心里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因此,无论蒋介石和张学良怎么努力,他们都是无法挖瓦解阎锡山军队的,所以阎锡山才能在后来东山再起。


所以说冯玉祥之所以不能东山再起的原因是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导致的,他没有阎锡山那般在自己手下心里强大的凝聚力,他的手下们都是因为追逐利益汇聚在他身旁的,一旦他得势一切都好说,但如果他惨遭失败的话,那他的末日就终将会降临,所以很多时候,人格魅力决定了一切。


孤客生


中原大战中,阎锡山于1930年(民国19年)9月9日9时9分在北平宣誓就职所谓“国民政府主席”,据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是他根据《易经》中的“九五,飞龙在天”是大吉大利之象的意思,刻意凑出5个“9”,以应封建帝王的“九五之尊”的含义。

迷信中有嘚瑟,嘚瑟中有愚昧,所以9天之后他仓皇通电下台,就显得特别狼狈和丢脸。但是,相比冯玉祥的一蹶不振,中原之战后的阎锡山只不过经历了一些小波折,还是继续当山西土皇帝。

要问原因,总的来说,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冯玉祥没有地盘,阎锡山有地盘。

但是延伸开去还有进一步的问题。

很多朋友提到了冯玉祥独行无友、驭下无方,但是假设冯玉祥是一个在部队中凝聚力更强一些的军阀,是不是能够继续拥兵自重打出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呢?

回答是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或许还是比不了阎锡山。因为,地盘和地盘不一样。

阎锡山能够盘踞山西,笑看从袁世凯时代开始的民国风云几十年,主要还是在地盘上的经营方式和力度不同。

长期以来,山西窄轨铁路(当时山西境内的正太铁路干线采用的是法国型 1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35米宽轨)一直是人们笑话阎锡山固步自封、小气巴拉的话柄。但实际上这是清代借法国贷款利用法国工程技术修筑正太铁路的遗留问题,和阎锡山无关。这且不论。

从山西阎锡山时代的纸币样式其实就颇反映问题:

山西的货币,有山西省银行发行的,有下一级行政区划发行的(包括有县村级的信用合作社),从中可以由小见大——山西当局通过这些信用社,把财政的毛细血管深入到农村基层,通过信用社贷款,小农借贷赎买方式的渐进式土改,构建起了以中小自耕农为基础的,宗族地缘为纽带的乡村基层制度,加强了晋系军阀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

从后来土改的视野看,上述做法当然既不彻底,也有一定的欺骗性。但惟其有这样的欺骗性,使得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晋系军阀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和其他军阀有所不同的超稳定结构,这是阎锡山能够尽量不卷入军阀混战而“保境安民”的基础,也是其对付蒋介石当局和各方势力的筹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