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包拯究竟是多大的官職?

1298728392


包拯做到的最大官職是三司使和樞密副使,就相當於副宰相,朝中重臣。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

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裡行,改任監察御史。

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

此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於慶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轉運使。

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

慶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數月後,轉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安撫使。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州郡任職,遂改知揚州,又轉知廬州,並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七月,以權御史中丞職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數日後,拜樞密副使。


時拾史事


問:歷史上的包拯究竟是多大的官職?

包拯(999)字希仁,廬州(安徽)合肥人,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時年29歲。

初被任命建昌酒稅,辭官回鄉奉養父母,十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於景佔4年(1037)任天長知縣。

任滿回京,任監察御史。在宋朝稱為言事官,對於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

包拯對貪官汙吏嫉惡如仇,曾七次上疏彈奏貪官江西轉運史王逵貪髒不法,王逵被仁宗罷免。

皇佑二年(1050)任右諫議大夫、後任三司副史,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觸怒仁宗,被調離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有一個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就是後人所稱的"包龍圖"。

嘉祐元年,被調回京任樞密副使,權知開封府。

為了表示對皇帝面南背北的尊重,包拯每升堂辦公就向北而坐,所以戲文裡就有"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之詞。

包拯在官齋牆壁上寫了這樣一首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斡終成棟,精鋼不作釣。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

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表現了他的高尚品德和遠大抱負。

包拯坐到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物的副職,相當副宰相。





金蘋果老楊


歷史的包拯最大的官職是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也稱他為“包龍圖”。逝世後追贈禮部尚書就不算了,因為也沒有實際意義。

龍圖閣是北宋時期,在河南開封宮城中所建的一座館閣叫龍圖閣,其主要的用途是存放皇上的作品、御書畫及國家的重要文獻,而裡面的人員配置有官級大小,主要有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人員,其實這只是單純的表示皇帝給予的恩寵而已。

包拯實任是開封知府且加官龍圖閣直學士,相當於從三品,在現在來說相當於副部級的官員,如國家某部的副部長,某省的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之類的官階。


東語東願


知天長縣→監察御史裡行→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京東轉運使→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河北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刑部郎中→左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復官→江寧府知府→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遷給事中、三司使→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