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土葬有哪些風俗?

寂寞的翎羽


說到土葬,農村出生的人,多多少少是見過的。本人老家也還是土葬,但也有點“改良”。對這幾天瘋傳的江西“搶棺”大戰,或許也是個建議。

江西的事兒大家是都知道了。箇中是非曲直,百姓心裡自有一杆稱。不過,政府也的確算是在“移風易俗”。風俗本是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當中形成的,人類如何安葬,其實反映的是人類如何看待世界和死亡,想要改變不容易。但也並不是一點都不可能改變。

本人老家的土葬也很複雜。知道老人去世了之後,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1.派出”孝子“報喪(通知親友老人去世的消息,同時告知下葬日期)。”孝子“一般是老人的子侄,要穿上破舊衣服,頭上披白色麻布,用麻繩或者麻製作的線把白色麻布系在頭上,即所謂”披麻戴孝“也。

2.家中準備壽木(也就是棺材),壽木裡面底部鋪上白石灰,似乎還放了銅錢,具體是什麼講究我就不清楚了。

3.老人遺體根據政府要求,是要火化的,本人老家那裡是把骨灰盒放進棺材當中。也就是我說的”改良“。之所以要火化,理由是遺體有諸多病菌。火化了放到骨灰盒總不會有傳染病發生吧。

4.放進骨灰盒之後,棺材用騎馬釘給密封起來(棺材內部空餘地方可以放進老人生前喜歡的東西,相當於陪葬吧)。棺材是有天有地,有頭有腳的,上下前後大小都有講究。

5.”孝子“要去請抬棺材的人,叫做喪夫,一般都是村子裡面年紀較大的人來充當,一共要八位。請喪夫的時候,孝子披麻戴孝去他們家,要下跪哀告請求抬去世老人”上山“(也就是上墳山)。喪夫到了家中是要送喪夫每人一條香菸、一雙鞋子和一條毛巾的。毛巾是抬靈柩的時候扎頭上要用的,鞋子也是當時要穿的,香菸就是一點意思吧。

6.到了下葬的日子(這要看老黃曆,哪天宜安葬),親友都來了,門口有”孝子“披麻戴孝相迎,媳婦女兒在靈柩前哭孝。親友來的時候印象中一般是帶布料什麼的。

7.下葬的日子,親人帶懂風水的老人去自家墳山上看好墳地,安葬的方向是頭朝南,腳朝北,用羅盤就更精確,喪夫們開始挖地,挖好一個剛好放得下棺材的坑。這個時候有所謂的”同飯“,我記得應該是糯米飯,供喪夫在墳山上吃的。



8.八個喪夫抬棺,一路撒紙錢,抬出家門口或者村口的時候,靈柩暫時停放,孝子孝孫要拿著哭喪棒爬上棺材,騎坐在棺材上後再從另外一邊下來,什麼道理不太瞭解,禮畢之後送喪的婦女就必須要回家,然後放鞭炮抬棺往山上去。

9.放好棺材之後,要再測一下方位精確與否,調整好了就可以埋土,一直到堆成新墳,插上哭喪棒和花圈,燒掉死者生前衣服用品。

10.中午在家吃酒。雖是喪事,也要宴席安頓親友和喪夫。吃飯各自散去,孝子要到喪夫家再次去表示感謝。

11.頭七要再到墳上添土燒紙。

這個過程當中改良的部分就是火化,把骨灰安葬在墳地裡面。移風易俗,也應該有個限度,尊重百姓的文化觀念,同時也能做到現代社會應該做的,比如火化,就很好了。至於說土葬佔地,農村人本來就有祖輩傳下來的墳地,這墳地似乎從法律上講(因為本人不是學法律,不能確定 )就屬於村子,按理來說,埋葬同族已經故去的老人,又沒有佔用耕地和宅基地,可以說是天經地義。


西奈山的火柱


在農村土葬的風俗挺多的,每個地方的都不同,方式幾乎八九不離十,其目的都是入土為安,那麼小編就說說我們村裡土葬的風俗。那麼首先我們的瞭解什麼是土葬,土葬就是將屍體裝入棺材挖坑埋人地下的一種喪葬形式。

那麼為什麼要土葬呢?首先是跟他的同居住的自然環境有關,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慎終追遠的倫理情感,特別是土葬對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現階級和等級的差別。

土葬的風俗幾乎都是深受封建文化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土葬習俗根深蒂固,一者是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二者是隆祭、厚葬之風盛行,三者是土葬禮儀中的文化根基孝道觀念 。

農村土葬風俗又體現在一者禮儀中搬鋪儀式、沐浴更衣儀式、飯含儀式、覆面儀式、招魂和送魂儀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二者對長輩去世的哀痛之情。對長輩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體現。三者葬後對長輩的哀悼之情。

說起土葬風俗就得從人去世了之後開始說起,記得前幾年一個農裡得村民去世了,人家家人會找到白衣服穿上以示對去世者的尊重,然後人家就會安排儘快賣壽衣壽貨,貨指的就是棺材,我爸是做棺材的,還記得我爸講過他們買這些得時候是不講價得,幾乎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等到出殯得時候還要叫我爸去一下,意思就是在誰家買得棺材就得誰去揭開這個頭,這個頭指的就是從這個世界去向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就和發動機一樣的有個打火的。再者之後就是有人事先安排根據人家的步奏一一招辦,到地裡入土還得把白衣服反過來穿,意思就是怕死者依依不捨會跟回去,到最後蓋土算為結束。


農村小助手


在農村土葬有哪些風俗?

土葬是中國傳承下來的幾千年的民族風俗,並非謎信。自女媧造人依始:人來源於泥土,迴歸於泥土。乃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中國風俗習性太多,就談談我所在地武陵山區的風俗。

老人一旦仙逝,必放一掛鞭炮,稱為落氣炮。團鄰老少一聽這短時間的鞭炮聲,便知有人過世了,自會主動前去幫忙,有熟練的人給逝者穿上壽衣,青壯年者佈置靈堂,並請來先生,在先生的指導下用黃裱紙折成三角形墊好棺木,在棺材底撒上灰,根據逝者的年齡蓋上相應的印記,再把逝者裝進棺木。經先生開路後確定安葬日子。一般人家都是壓三兇,也就是不測日子,假三天安葬,不能落席,俗稱掛金鉤,之後測定吉日取掉金鉤落席,才算入土為安。而富貴人家就會測定良日直接入土落席,不論道場十天半月。



下葬前一天,先生會帶上羅盤,根據主家的八字定好墳地的字向,並叫幫忙的人挖好墓穴。第二天,也就是下葬當天,全村的壯年人都會來幫忙,只聽先生一聲喊:“八大金剛起”青壯年們就立刻抬起棺木直奔墳地,中途不能休息,更不能讓棺木落地。到了墳地,經先生在墓穴中用五穀畫好富貴雙全和八卦字向圖,就把棺木放進去,擺正位置。孝子賢孫跪在穴前接受先生的洗禮。再由孝子蓋上三鋤墳頭土後請求眾鄉鄰幫忙為其老人蓋土。墳墓堆好後就要為逝者買地等各種儀式,最後回到逝者家中打掃屋子,送逝者靈魂歸西去。



以上就是我地武陵山區的土葬風俗。


鄉村老農民


在農村土葬有哪些風俗?

在農村,過去人死了都講究個入土為安,誰死了都要土葬。如今,國家提倡火化,農村大部分鄉鎮都實行火葬,並規劃公墓。

而在我們浙江西部農村,人死了既要火化,又要土葬。那我們這裡人死後土葬有什麼風俗習慣呢?我這就跟大家說一說,肯定有和你不一樣的風俗。

一、人死後要請人穿壽衣,抬下地



我們這裡老人死後,首先家裡要送終,要哭,死了手上要拿著一根點亮的蠟燭,說去陰間報到看得見。然後燒雨傘、草鞋、還要點亮七七四十九支小蠟燭,讓死去人帶去光明。這時必須請村裡紅白喜事的棺材頭,來給死人換取衣服,穿上壽衣、壽帽、壽襪、壽鞋。然後把死人從床上抬下來,放在客廳堂前的木板上,死人的腳後必須點亮長明燈,就是用燈草菜油點燃的菜油燈,而後供後人來弔孝祭拜。

二、人死了都要火化



二十多年來,我們這裡人死了都要送到市火化場火化,來去要60公里路,時間一般都需要四個小時。火葬場又專車接送,農戶付錢,來去車費300元,農村死人不化妝,不開追掉會,火化是免費的,骨灰盒最便宜的也要600元,凡是去火葬場的人都要包紅包,每人100元。火化回家將骨灰盒放在棺材裡,再把死人的被子衣服、木炭、茶葉、生石灰也放在棺材裡,據說不會腐爛。

三、給死人扎靈框、做法事、超度、過奈何橋



人死後棺材擺放在村祠堂裡,祠堂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為短名層,中層為年輕層,凡是36歲以上的人死了就可放上層,意思就是36歲才可以上廳堂。人死了要請吹鼓手熱鬧,請道士先生給死人造房子,就是用紙糊的靈框。然後一晚上的道場,為死人超度,遊十殿,過奈何橋。子女一晚上叩頭跪拜,花錢找罪受。

四、父母死後,子女都要弔孝



我們這裡父母死後,子女要為死人弔孝,頭戴白帽,女人頭上要白布包頭,頭髮上還要別上白花。不管男女全身都要白,腰間還要扎稻繩,做道場和出殯的時候還要著麻布,孝儀非常隆重。

五、出殯



我們這裡死人出殯的時候,送殯的人走在前面,子女要跪在村外的百步外,等起喪的鞭炮聲才可以起身啼哭,送殯的人在前,抬棺材的在後。據說,以前送殯的人是在後面,抬棺材的人在前面。過去送殯的子女人人手上都拿著一根孝棍,如果抬棺材的人不小心棺材落地了或者向後倒退了,據說孝棍是用來打抬棺材的人的。後來,抬棺材的人索性就把這個壞風俗給改了,讓送殯的家人走在棺材前面,這樣萬一有個閃失家人也就看不到了。

六、盤喪、入土為安



棺材抬到目的地後,家裡子女要給棺材盤喪,由棺材頭領路,順三走、反三走,並將泥土放在棺材蓋上,意寓入土為安。然後由抬棺材的將棺材放在泥洞裡,用紅磚水泥築墳墓,培土立石碑,一個死人最少從死到安葬完成要一個星期時間,化費最少也得四五萬。我們這裡都感嘆,死人都死不起,一要火葬又要土葬,真是勞民傷財,這種土葬的風俗不知何時難改!

[更多三農精采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離開了農村,土葬這個事情應該是很久沒有見過了,城市開始流行起了火葬,一是因為方便,二是因為可以節省土地的浪費。但現如今農村依然保存著這個傳統,在葬禮方面,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有著入土為安的說法,整個過程莊重而又嚴肅,對死者充滿了懷念與尊重。

送終是農村土葬的第一步,有不治之症的老人或者行將就木的人在他們彌留之際,親友們會聚集到其身邊,直到嚥氣那一刻。當死者已經歸西是,家裡會放上鞭炮宣告其死亡,同時去找死者的衣物仍在地上,在地上擺放一張草蓆,再放上一張紙席,為死者更換壽衣。然後將死者放在紙席之上換上紅底布鞋,腳邊放一個茶碗,茶碗有清油並點燃。還有蓋壽被,只能是單數。

陸續有親戚朋友得知死訊會前來弔唁,親友會在死者的遺體旁跪下三叩首,並取走死者的手絹瞻仰遺容。死者死後第一套響就要到位,氧氣炮之鳴單數,葬禮基本都是跟單數為主。還有在死者死去不久,家人就會“搭棚”(靈堂)接下來就要下葬,棺材上放上龍杆,在抬上山的過程中不能落地,長子拿著招魂幡端著靈牌走在前面,,下葬時間到,先爆井就是開始放炮,清除爆竹殘屑後放棺材,陰陽先生開始撒米,校對棺材朝向。孝子們每人扒三鋤泥土,回家的時候把衣服反穿,這樣才會有孝子運。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我家這邊是停屍3天,等等其他的親人歸來,向我這樣的年輕小夥子守夜,打墓,守夜是真難熬啊,一般都是冬天,我們幾個人在車裡開著空調聊天,外面冷啊,老人一般都過不去冬天的,過了冬天大多數就沒事了。

期間要看著香,不能讓滅,香要點三天三夜的,看著其餘的動物不許進棚,上半夜還可以,下半夜太難熬了,困得兩個眼皮打架啊,膽子小,下半夜也沒人了,覺大的就睡了,心驚膽戰一夜啊。還有一隻大公雞,在棚子裡面綁著,叫領魂雞。


出葬前,要兒女親人跪著送,我們這給棺材釘釘子,大家要喊:自己的長輩躲丁,然後大兒子打靈幡,摔泥盆,去墓地的路上一路紙錢,遇拐彎兒子跪在地上向父母的棺材磕頭,也是領路的意思,到了墓地陰陽先生要擺貢品,領魂雞放在棺材上,陰陽先生開始說話,說完用朔料布蓋在棺材上,塑料布的四個角要割開,大兒子添第一鍬土,然後到家一起添。

土蓋好了,就開始燒紙,燒他(她)喜歡的東西,完事打墓的和大家一起回家,但是去墓地的所有人,回家都要喝一口酒,洗洗手,意思是去掉晦氣。

還有一個出葬前可以偷供尖,對人身體好,這是農村的習俗,我就偷過一個香蕉。

還有,還有就是老人的另一半在家要用紅繩拴住,意思他或她還在陽間,怕對方給帶走。

這就是我們這的風俗,還有關注田俊超白。


田俊超白


突然想到這麼一段話,也不知道是誰說的:人這輩子一共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那麼從生物的角度來說,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那麼你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後,那你就真的死了。

當時看完這段話後,就自然而然的把它記在了腦子裡,每當談到生死的問題,腦海裡就會跳出這段話。我覺得這段話總結的太好了,但是看後老覺得心裡很淒涼,不由得想知道,最後記得你的那個人會是誰呢?

說起喪葬,很明顯就是說人的第二次死亡,也可能這次死亡是一個人最後的風光,可惜的是主人公永遠也不會知道。

喪葬的風俗,全國各地都不盡相同,南北方的差異可能更大,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而且近幾十年,土葬慢慢的快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基本上城市裡的喪葬都選擇火葬,只有在農村還在延續土葬這樣的喪葬風俗。因為本人老家山西晉北地區,也只能談談山西晉北的喪葬風俗了。那就從死亡那一刻開始說起。

  • 初衷

死者氣絕後,要在身體沒有僵硬前,及時換上已準備好的“壽衣”。
“壽衣”多為黑色,整套壽衣不準有扣,全部用帶子系,表示後繼有人即帶“子”之意。替換下的衣服,待安葬時燒掉。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後,接著要梳理頭髮、洗滌等。裝束好以後,家人即將其從床榻上移置到一塊木板上。這叫做“停喪”或“停屍”。

在為死者穿壽衣時,不能哭。傳統的說法是,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安放停當後,全家男女老少這才大放悲聲,嚎啕痛哭,並燒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其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燒過紙錢以後,久久不見死者復生,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

  • 入殮

屍體要在第二天裝入棺材內,稱為“入殮”。有的人生前就把自己的棺材和裝老衣準備好了。也有的人在病危時,子女們才急速準備的。棺材以木製成,楊、柳木為次品,松、槐木為中品,柏、樟木為上品。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兒子抱屍入棺。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後出屋。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然後平放棺內。給死者鋪蓋停當以後,棺內還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但絕對禁止放人毛織物和毛皮製品,如毛毯、毛氈、皮褥子、毛皮鞋之類。民間認為犯了這一忌諱,就會“著毛變畜,錯胎轉生”。人殮完畢後,棺蓋虛蓋於棺身之上,仍留縫隙。等死者親屬最後檢驗後,由陰陽先生選擇時辰蓋棺。
  • 弔喪

死者生前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等得知死者故去的消息後,就主動上門悼念死者,問候死者親屬,並跪在死者棺木前,在“喪盆子”內燒化紙錢。此時,死者的兒子亦應陪伴祭奠者,跪在死者的棺木前。這一過程叫“燒紙”。

  • 送燈

死者亡故的第三天夜裡,舉行“送燈”儀式,隆重而神秘。死者的兒子、女婿、侄兒、外甥等男性家人和親屬身穿孝衣,手拿細柳棍和簡易燈籠繞街行走,一邊燒化紙錢,一邊放置點燃的紙球,其中靈牌由死者女婿端著。參加“送燈”的隊伍人越多越好,表明喪家人丁興旺。與此同時,鼓匠班亦隨同“送燈”的隊伍行走,邊走邊吹打著鼓樂。沿途有村裡及鄰村看熱鬧的人,十字路口和人多的地方“送燈” 隊伍就停下來,鼓匠班就卯足勁地吹奏一番。有的喪家請兩班鼓匠,此時兩班都拿出看家的本事,比一高下。

  • 辭靈

辭靈為出殯前一日,是日招待親朋,跪靈、守靈。

  • 出殯

出殯是喪葬過程中最為隆重的禮儀,一般出殯是在上午。出殯這一天,天剛亮就吃早飯,早飯為油糕、燴粉條,隨到隨吃。飯後即進行出殯儀式。是時鼓樂齊鳴,炮聲震天。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抬起,是為“起靈”。然後立即把棺木放下,要把裝“牢飯”的碗壓碎。接著再把棺木抬起,移出靈棚,稱為“出靈”。對於“喪盆子”,“起靈”後,隨著棺木把喪盆子放在大門外,用於燒化死者的衣物,然後打碎,稱之為“摔喪盆子”,意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送殯隊伍披麻戴孝,最前面由大女婿沿途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孫子舉著“幡杆”。然後持喪棍的孝子,孝子之後是棺木,棺木後跟著牽纜相隨的哭喪隊伍:媳婦、女兒、侄女、孫女、外甥女等女姓親友。送殯隊伍走出大門,喪家在大門立即焚燒死者的枕頭等物。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這時親友中有願意出錢者,可讓鼓匠班加時演奏20分鐘,稱之為“起關”,意為幫助死者渡過難關,實為顯示該親友大方、富有。送殯隊伍走到村外後,停下儀仗,送葬的哭喪隊伍和體弱親朋止步。然後只有家人、至親及幫抬棺打墓的李姓本家,攜紙紮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

下葬時,要請陰陽先生擺下羅盤儀定棺木方位。左挪右移,直到陰陽先生認為可以為止。先把棺木放入到墓底,陰陽先生再用羅盤校準方位後,就開始掩埋棺木,這時不準呼喊在場人的姓名。墳丘堆成後,其上撒以五穀雜糧。死者兒孫所持的“哭杖”和“幡杆”亦要插在墳頭,接著燒化所有紙紮,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脫去孝衣,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

  • 復三

三日後,子侄帶著祭品到墳地,探望死者,修整墳墓,將墳頭幡杆拔松,稱“復三”。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人死後或安葬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兒子在百日內不得剃鬚理髮。一個人死後,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服三”,滿一週年燒紙祭奠,叫“週年”第二個週年也要去墳地致祭。滿三週年燒紙祭奠,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紮。三週年過後,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不過現在,有很多農村的喪葬習俗亦趨簡化,很多的儀式都不怎麼講究了。可能用不了多少年,這些儀式也會慢慢的消失。

農I觀


在農村土葬有哪些風俗?

我是膠東人,我們那邊實行火葬好多年了,其它地區不管城市農村也大都也是這種情況吧,個別地方例外。關於這喪葬的風俗,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就說一說我瞭解的山東的一些習俗。

解放前山東都是實行土葬,那時候講究是比較多的。比如這棺材的材質,以柏木或楸木為最好,松木次之,柳木再差點。老人去世後,兒女守孝三年,侄孫輩的家裡三年不能貼春聯。

老社會里農村人大都經濟條件比較拮据,人的壽命也沒現在這麼長。所以過了五十以後,好多人就開始慢慢準備壽衣壽材等東西,這些東西一下子置辦不起,得慢慢積攢。壽材上面說過了,這壽衣的數量都是單數,一般是五件上衣三條褲子,以棉衣為主。這叫“備喪”。

當老人生命垂危時,兒女要為老人沐浴更衣,洗臉、洗手、洗腳、理髮、剪指甲等,然後穿上送終的衣服,俗稱“穿衣裳”。有的地方忌諱老人走在生前的床上或炕上,會在彌留之際把老人移到事先搭好的靈床上。老人嚥氣後,把一個用紅紙包好的銅錢放在老人口中,俗稱“擎口”,有保佑後人興旺發達之意。

去世之人在靈床之上仰臥,靈前置桌 ,放長明燈、燃香擺貢,子女男右女左跪於靈前,俗稱“守靈”。人死後三日內入殮,將死者抬入棺材,蓋棺、釘釘,俗稱“大殮”。

現在的風俗簡單多了,比較重要的一個是“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就要燒紙祭奠,一共七次,其中的“三七”、“五七”比較重要,一般親戚朋友都來送些燒紙之類的。

就寫這到多吧。歡迎補充。


農墨


在農村土葬有哪些風俗?

我老家是農村的,小時候我爺爺過世後就是土葬的。記得那時候村裡的老人拿了一根草繩,把一端綁在爺爺的棺木上,另一端綁在我的胳膊上,然後拿一把刀把繩子砍斷。說是爺爺在世的時候十分疼愛我,斬斷以後就陰陽兩隔,不回再來找我了。各位農村有哪些喪葬風俗呢?


關注農村發展,走進農村生活,弘揚農村正能量,敬請關注:農業大視角!

對於農村的風俗,實在太多了,各地由於生活習慣不一樣,傳統習俗也各不相同。

說說我們河南當地的風俗吧

首先,人老去世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燒紙放鞭炮,通知最親近的人。

然後,第二天通知所有親戚,稱為報孝。


第三,準備所有後事的一些用品,所需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老人的事情在農村幾乎整個村莊上的人都會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都有點關係。


第四,就是土葬當天了,像題主所說的,我們這邊也有這個習俗,不過我們這邊一般都是兒子戴著孝,在準備封棺的時候,把孝布壓在裡面一節,拿一把剪刀把其剪斷,意思是遮臉布,不知道你們當地是什麼意思。


最後就是埋葬之後,就是接下來的燒“五七”

它是民間喪葬習俗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禮節。“五七”即人死後第三十五日。

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呢?看下圖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幫我點個贊。如果需要了解更多三農(農民,農村,農業)資訊的,可以關注我,農業大視角!

農業大視角


在我們農村土葬有很多風俗,“土葬”,主要是去世之後“入土為安”,現在我們農村因為對環境的影響,國家政策給予安葬費,採取“火化”,並且有很多相關“地方執行辦法”,只准“火化”。

我們農村土葬有哪些風俗?

入土為安

農村人們認為土地為生命之根本,千百代百姓都以農業為主,認為“有土地為生,無土地為死”,所以埋於地下,是死者靈魂得以安息,以此產生“入土為安”的信念。

死者整容

我們農村去世之後,必須給死者沐浴更衣(老布壽衣全套),並有專門收殮之人給予整容,整出安詳面容,還有專業的手法,村姑無法一一列舉。

土葬的習俗

在農村土葬風俗太多了,主要是些牽扯到“迷信”風俗,村姑只能談幾種吧,新墳必須和老墳相隔30米(比如夫妻關係可以合葬,),旁邊有長輩必須下首安葬,如果是不正常死亡的,安葬時候必須按農村規矩行事,還有土葬時候,死者有幾個兒子必須用“羅盤”平衡壽材,大頭,小頭一定在一個平行線上,立石碑方向必須要“

風水先生”測,土葬時還要撒上五穀“麥,谷,豆黍,還有芝麻”等等傳統習俗。


其實“土葬”在古時就視為是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觀念,所以沿伸到現在古老習俗一直在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