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1

週末帶孩子出去玩兒,幾個媽媽就開始聊起了家常,最後討論的就是快期末了,給孩子承諾如何獎勵考試結果的比拼。

我家說好了,考到全年級前五名,出國旅遊。

我家是考xx分獎勵5000塊錢... ,現在給少了,不樂意。

我家是就可以買他喜歡的哪個XX

... ...

媽媽們總會再時間縫隙中,抽出時間來炫耀 比較孩子,連給孩子的“獎勵”也不例外。

臨近期末了,父母們都會使出殺手鐧,希望通過這個可以讓孩子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應該是父母覺得滿意的答卷。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而孩子們亦然,也在絞盡腦汁的想,要以此向父母索要什麼好獎勵。

由於家裡樓下和大寶幼兒園旁邊都有一所小學,每次接送就會碰到很多小學生,最近也經常聽到一些小學生們在議論著和家長同樣的話題。

“我媽說了,這次我要是能全年級前五,就給我獎勵2000塊錢“

我爸媽說我要是能每科都考90分以上就可以去香港迪士尼玩了。你也和爸媽說去迪士尼吧,我們就可以一起去了。 ”

“可以,我也很想去香港玩兒下,反正我也還有一些積分,也可以換錢”。

2

凡是和育兒教育相關的我都特別感興趣,就抱著學習的態度去找了幾位媽媽問關於積分的問題。

我也是從別的媽媽哪兒學的,然後還在網上買了,積分表

從去年開始用,剛開始其實蠻有效果的,孩子乖巧很多,省心多了

剛開始就是考的好了就買她想要的玩具,包等。或者想去哪兒玩兒。

那為了達到目標是卯足了勁,學習成績真的提升的很快的。

不過今年,胃口大開,要5000塊錢。

我說不行,她就說,那就別想我考98分了。反正也得不到我的獎勵,我就隨便考考就好了吧。

我也是很無奈~~“

媽媽們基本一致的反應就是,剛開始效果還是不錯的,就是孩子慢慢的會討價還價,胃口也越來越大,同學之間相互比拼。

什麼時候學習的意義是變成了金錢獎勵,或者一次旅行,一個玩具了?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3

《三個小男孩》的故事可能會對大家有啟發:

有一位老人,退休後在學校附近的一間房子里居住。

一天,走來三個男孩子,把一隻破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不亦樂乎。

老人受不了這種噪音的折磨,便出去與這些小學生談判。

他說:“看到你們踢桶玩,我很高興。如果你們每天來踢,我給你們每人每天一元錢。”。

三個男孩子很高興,接受了老人的要求,更加起勁地表演他們的足下功夫。

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對他們說:“物價上漲了,我的收入減了一半,所以從明天起,我只能給你們五角錢”。

孩子們很不開心,但放學後,仍堅持來表演。

一個星期後,老人又愁眉苦臉地說:“最近我沒有收到養老金匯款,從明天起,我每天只能給你們兩角錢了。”

三個小男孩立刻臉色鐵青,連連說:“不幹了!不幹了!誰會為了區區兩角錢,在這兒浪費寶貴的時間?”。

從此老人的房前又恢復了以往的寧靜

明明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興趣愛好,最後卻能讓孩子自動放棄,這中間只隔了“獎勵”。

老人成功地用“獎勵”毀掉了孩子們的興趣,找回了之前的寧靜生活。

再也不願意去踢垃圾桶的孩子們,早已忘記當初的興趣,而只記得自己是為了利益而踢。

同樣的道理,我們用”獎勵“作為誘餌來刺激孩子的學習,成了一種家長要求孩子以成績回報自己的經濟賄賂,孩子學習變成了”回報經濟“。

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是興趣和對自己責任,卻把心思用在如何換取獎品,如何討家長歡心上。

有滿意的獎勵就像打了雞血一般,沒有獎勵就滿滿的失落感,這樣患得患失,孩子是不能真的學好的。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4

而針對這個問題我和幾個媽媽交流的時候,豆豆媽媽的做法卻讓我覺得很贊。

豆豆媽媽知道孩子非常想要一塊電話手錶,但並沒有說破。對於孩子考試也沒有提出任何要求。

當孩子拿回成績單,是班級第12名,孩子本來有些憂心忡忡。

豆豆媽媽說”不錯,快進前十了“,然後轉移話題,說是不是很想要一塊電話手錶,正好放假了,媽媽陪你去買。

孩子心裡自然是非常開心的,這樣孩子在考試成績和買電話手錶上是沒有衝突的,而是建立了兩者建立了良好的條件反射,想到”學習“時,伴有了愉快的情緒體驗。

親子關係是親密的,而不是一種交易。

學校和社會已經非常重視學習成績和排名了,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成績好,但不一定非要表現的那麼明顯,讓孩子在家裡可以更輕鬆愉快去面對。

父母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如果要孩子達到我們的要求目的才能給予,親子關係就已經變成了一場交易。我不認為這樣的孩子以後會和你有多親密。

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持續愉快學習的動力,在沒有任何物質獎勵的情況下,孩子能自主的去學習。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5

關於媽媽和孩子們口中的積分表,我專門進行了搜索瞭解。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這個積分表中,孩子的運動 打針 做家務 包括睡覺都有獎勵,本該是興趣的培養,性格的培養項目都成了交易。

比如捐獻:我想這是讓孩子由同理心,激發孩子愛心的項目,如果孩子是為了積分而作,捐獻的目的還能達成嗎?

又比如打針這個事情,讓孩子勇敢面對懼怕的事情,是鍛鍊孩子堅強樂觀的態度,但孩子打針的目的卻是為了得到積分獎勵。

這些孩子的關注點都在獲得的獎勵,所有的事情本末倒置了。

期末了,不要再用“獎勵”毀掉你的孩子

當親子關係變成了一場交易,學習變成了一場交易,愛心善心變成了一場交易,將來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

我們給予孩子心儀的物件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愛,而不是一場交易。假想,某天我們老了,叫孩子回家,孩子說,”我回來有什麼獎勵啊“,這是一種什麼感受。獎勵本身是一種激勵,但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變成一種交易,則失去了獎勵本應該賦予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