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乒乓球迷而言,横拍打法注重相持、直拍打法注重前三板几乎是圈内默认的法则,这也是两种握拍法本身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直拍握法手腕灵活,近台上手快、控制强,但反手薄弱,退台力量有限;横拍选手的特点则基本上就是直拍的反过来。
不过历史上总有一些运动员不走寻常路,打着直拍却像是横拍,打着横拍又像是直拍。比如王皓虽然是个直拍选手,但和刘国梁、马琳等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反手比许多横拍运动员还要出色,退台对拉更是不输王励勤的存在。
而像奥地利的世界冠军施拉格,则是一个前三板极其出色的欧洲横拍选手,他的发球连马琳都吃,可退台一相持就基本上变成放高球了,做不到许多欧洲横拍选手一样的对拉、对轰弧圈球,这也是乒坛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
1999年荷兰埃因霍温世乒赛男单半决赛,擅长前三板的施拉格就和当年国乒前三板最强的选手、后来被誉为“不懂球的胖子”的刘国梁打了一场。
刘国梁大家都知道,国乒的老传统打法——直拍正胶快攻,技术以发球为核心,速度快是致胜的关键。但在弧圈球时代到来之际,刘国梁也对自己的技战术体系做出了许多的改变。
其一是增加了上旋球的使用比例,这是刘国梁能够在90年代豪夺大满贯的最重要技术改造。刘国梁的发球本身就比较转,正手拉球的频率相当高,其胶皮所制造的旋转也非常贼,只要不退台,他在近台的弧圈球进攻、防守能力其实已经和反胶选手非常接近了。
其二是在反手面贴了一块反胶,正式将直拍横打融入到了自己的技战术体系当中。虽然刘国梁的直拍横打还比较不成熟,主要是敲击和挂一板弧圈,和后来的马琳、王皓等人没得比,但多一面总之还是省了不少事,偶尔来一下,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另外从传统的单面打法变成两面后,刘国梁还经常会在接发球的时候倒板进攻,1995年天津世乒赛瓦尔德内尔就是吃了这个回球手段的大亏。
总的来说,刘国梁是一个拼命增加旋转的快攻选手,而施拉格则反过来,是一个拼命增加快攻的弧圈选手。
施拉格的打法也是以快为主,不过他毕竟是个横拍两面反胶运动员,因此发接发之后的拉弧圈球仍然是其进攻的根本。但施拉格在击球的时候带有很强的撞击成分,而且近台动作迅猛,手臂伸缩幅度小,相对减小了进攻的力量,但增快了速度。
另外你看施拉格打球,其实套路比较简单,他如果主动进攻不了,整个人就变得很“佛系”的样子,对手的回球正来正挡、反来反挡,只求打个落点,若能逼对方出高球,那就再反攻也不迟。
所以施拉格的比赛经常看起来很潇洒,仿佛不怎么在意,但又步步暗藏杀机,你稍微不注意,攻守形势就可能发生变化。
99年刘国梁和施拉格的这场球,两个前三板好的运动员从发球便已开始不停算计对手,说实话打得有些单调,因为回合球不多,再加上相互间又不是很熟悉,失误不少,所以大家都是三两下就结束了战斗。
第一局,刘国梁到底是已经拿过奥运会和世界杯冠军的人,所以经验明显比第一次杀入三大赛四强的施拉格丰富(虽然施拉格比刘国梁大4岁),进入状态快得多,很快便20-10领先了十个球,最终21-10取胜。
第二局,施拉格稳定了一下情绪,开局发球轮就赢了一个4-1,但刘国梁的发球比他更是不会差,结果在10-10这个点上追平了比分,接着一路领先直到21-18逆转成功。
第三局施拉格的思路稍微有所改变:他的特长是前三板,但刘国梁的特长也是,既如此,那就应该努力找到自己比刘国梁占优的技术,这才能攻破对方的防线,那就得多打大路球,而不是一直和刘国梁斗小球技术。
于是乎,施拉格开始利用自己横拍反胶的优势,多次组织拉球进攻,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破解刘国梁快攻的速度了。最终,施拉格也以一个21-18拿下了这局比赛。
第四局,刘国梁开始以更复杂的旋转、落点、节奏变化来压制施拉格,很快便取得了比分上的领先,终于以21-16赢得了这一局、同时也是整场比赛的胜利。
施拉格这场球的败北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当年的他确实还没什么冠军气质,无论是技术还是心理,都和奥运冠军刘国梁有差距。但是施拉格人生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别的运动员在27岁这个年龄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的时候,他却像刚成年一样开始一点点爆发。
虽然99年世乒赛输给了刘国梁,屈居季军,但这年底,他将在世界杯比赛中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名次;而四年后,他更将达到一个乒乓球选手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摘取乒乓球王冠上的宝石——圣勃莱德杯。
这些,等我们《乒坛二十四年》写到那时候再说——连载未完待续……
原标题:《乒坛二十四年(213):刘国梁荷兰世乒赛大战施拉格》
閱讀更多 全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