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骄子
目前来看,东北人才流失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薪资
目前我国除了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外,其余薪资较高的城市都分布在南方。比如:浙江、苏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反观东北,薪资水平相对较低,整体薪资增长速度缓慢,因此面对外面的高薪酬+好福利很多人才很难抵挡住诱惑,毕竟谁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呢?因此薪资问题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东北的很多公司/企业中,由于领导较为保守,在面对前卫新潮的思想和稳重安全的方法时很容易选择后者。很多人才在单位中并没有很好的施展好自己的拳脚,久而久之换单位、换工作的想法也必然涌上心头。表面的重视,实际却很难接受人才的思维和想法,长此已久,人才势必会离开。
需要更专业的舞台
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龙头地点,就好比影视传媒以北京为首,金融以上海、深圳最为发达一样。很多东北的人才在就业后发现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不符,同时内心还渴求在更专业的舞台上去拼搏奋斗,因此离开东北,去更大的舞台发展这无可厚非。
东北网
因等火车,所以有较多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说本人的个人实际情况。个人收入,在北京买不起房。很想回家乡,但是在家乡找不到与现在对等相应的工作机会。我也没有能力在家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也下不了决心转行。不是不想回,只是回不去。
第二,关于东北人才的流失。别的行业我不了解。我所接触的在电力工程口,石化工业口,大片大片的东北人从东北来到了北京或者南方工作,或者在国外,有工程师,有项目经理,有总监,有更高职位者。我也见到,东北一家公司的团队直接全部跳槽到一家世界级的外企。原因很简单,有家室的人要挣钱养家,年轻的人想要机会。北京可能有一栋楼都是做直投的。可能有一个小区都是敲编码的。
第三,关于地域歧视,这个在我的记忆里,在改革开放时期就存在,京油子,卫嘴子,南蛮子,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地方会更突出着吧。所以地域歧视不是突然而来,而是早已有之。随着流动性的加大,一个地区经济的变化,整个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有些声音就变大了。温商也拿过纸盒骗人当皮鞋卖,港商也在大陆建了烂尾楼。一口京腔的生活,那承袭的是短短几百年的满族文化。我也想补充一下,三亚省的省长不是东北人,为什么旅游业会有那么多东北人,种地的会有那么东北人。快手没限制只让东北人注册,为啥这么多人在看东北人。所谓的东北重工业烧烤,我想问问一根筷子粗的南方烤串怎么能跟东北大肉串比。还有,如果你去翻翻中国重工业的历史,你就会知道有多少国之重器在东北,又有多少重工业因国家政策需要而搬迁的。
第四,关于东北的问题,体制限制,思想限制,民风问题,地缘问题,固然都存在。但我想问,这么多年的振兴东北政策,又有多少落在了实处。东北有直辖市吗?有自治权吗?领导班子又有多少是土生的东北人?有特区吗?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吗?深圳是深圳,广州是广州,虽处同一个地域,但是终究是两个文化。我想,若不是政策,又有多少人会想过我要献身这个小渔村。
第五,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乱麻的时代。社会道德的发现成熟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固有的节奏被打破重组,总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只是你没想到明天这个时代又变了。所以我很暴躁,没有安全感。
最后,我想念我的家乡,我想念白山黑水,我想我的父母。但是,为了生活我身不由己。
ps.我不是哲学家,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某种专家。只是说了我身边的事和人。有多少人离开了家乡来到这里打拼,又有多少人不得离开这个城市回到家乡。路固然是人选的,但是又有多少无奈。
阿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东北工业化恢复就得到新政府的重视。特别是东北的军工企业为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开始的抗美援朝,东北的工业以及北大荒的国家战略。让东北成为中国经济工业农业最发达地区。也是抗美援朝的生产基地。
加上早在20世纪初,东北一些重要的城市已经具有铁路与造船,军工,煤炭,林业等重要矿产的生产。这些当时来讲在全国特别是南方山区,西北等除了自然条件外,封建割据等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所以早期东北三省的经济与工业,领先全国。人才方面也是全国领先。包括中国空军的第一所院校就是在哈尔滨,这在张学良时期就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是培养中国空军与美国联合国空军肉搏的基地。包括新中国后来与美军作战,取得成功的赵宝桐,刘玉瑅,孙生緑,蒋道平,范万章,鲁珉,韩德彩,王海等。
因此那时的东北包括吉林市丰满电站是我们国家电力方面的重点企业。包括东北电力设计院就是目前也是中国两大电力设计院之一。同时还有中国军工军事重要院校哈军工等。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力量。包括东北财经大学是新中国财经类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经济法规制度的研究院校。还有沈阳造币厂等是国家财经类基础设施基地。
同时,东北以黑土地,木材,煤炭,粮食的富裕。成为改革开放前,让全国人民羡慕的地方。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后,打破了计划经济物质统包统揽。包括人们的思想在内,让南方经济焕发出极强的动力。特别是又没有历史包袱,所以南方的经济还有市场规则建立研究与实践,远远超过了东北。
特别是东北国有企业上缴国家财政上比较多,思想上等要靠的期望比较大。加上工业技术没有跟上世界先进设备与技术的脚步。所以目前东北陷入了恶性循环。加上前一个时期,数据造假虚夸等问题。让东北和南方省份有了比较大的差距。所以说只有东北三省领导与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与改进工作方法,才会有可能迎头赶上。
时刚军
东北经历了人才“输送”和人才“流失”两个时期。
所谓人才“输出”时期,指的是解放战争末期和计划经济时期。解放战争末期,东北作为老解放区,一批知识分子、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随着四野大军一路南下,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作出了贡献。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和计划经济时期,东北作为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没有之一),同时得益于前苏联的援建,培养和积累了大量人才。当其他地方需要时,东北义无反顾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中国工业体系和其他方面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攀枝花的建设,包钢、宝钢的建设等等,数不胜数。
这一时期虽然东北输送了大量人才,但这是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有计划地进行的,充分考虑了东北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东北具备了自我培养的能力,国家也不断为东北补充人才,所以这一时期东北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
所谓人才“流失”时期,是指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的时期,其特点是无计划,无约束的自由流动,整体上流出大于流进。这种流动会打破人才的平衡,造成负面效应。
个人认为,相对人才流失,熟练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的流失更为致命,不仅使东北经济缺乏活力,而且使整个社会加速老化。要知道调整社会结构比调整经济结构更麻烦。
造成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这是毫无疑问的。人才也是要素,经济出了问题,不仅人才,所有的要素都会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解决的根本途径还是经济。就人才谈人才,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人才整体上不会单独流动,他总是伴随其他要素一起流动的。
总之,对东北而已,解决人才问题首先是要营造一个投资、经商、创业的良好环境,使其他要素和人才一起回归。否则再好的人才政策仍然会让人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想用的名称被抢注
人才流失(人财流失才对)
1.自然环境。东北的冬天太长了,太冷了,除了旅游供暖相关的产业,基本冬天都是静止和消耗状态
2.经济条件。东北主要是重工业和粮食,目前这两项价格和饱和程度都压力巨大,难以推动经济发展。
3.人口数量。东北是计划生育执行最最好的地方,造成老龄化严重,没有中间力量。
4.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不正,人情大于规定,民风彪悍,埋没人才。
5.人才流失(人财流失)。背井离乡,举步维艰是每个为了生活,为了梦想离开家乡人的写照。但是离乡也需要才力的,大部分是年轻的,有体力或有能力的,或者有财力的。
我的大东北就像一艘大船,眼看就要沉没了,假如您在船上,您是选择和他一起沉没,还是选择开辟出一条逃生的路?如果没有能力修船,我只能选择后者。
风往哪儿吹都对
我是黑龙江人,东北的经济在中苏断交后,国家吧重工业搬进了中原,黑龙江是资源省,在八几年国家调拨制度,在黑龙江外调资源,现在的黑龙江以经没有资源了所以现在的黑龙江的人都外流了,谁不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发展呀,谁愿意出去呀,没有办法为了生活呀
手机用户57897236704
1:中国除了北上广其他地方经济都很差,所以东北很多都去北上广发展,考出来的也都在这些一线城市工作买房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正常。
2:东北的最近这些年主要是重工业发展缓慢,东北主要经济就是,钢铁,煤,木材,矿山,粮食,石油,这些现在国家都管制了所以经济相对肯定是下滑了,这些产品供应大半个中国.3:东北人的头脑没有南方人灵活,所以在东北没有黑作坊小型企业也少,在京哈高速上就可以看到,从南方来东北的大货车全是成品,从东北去南方的大货车全是木材和垃圾费品料,当然东北也没有太多的污染。南方那边私人企业多,小作坊也多所以南方污染更严重,国家查环保南方很严重。
4:从经济上来看东北确实放慢了,但是东北普遍条件好,没有太穷的人,乡镇也都是版油路,家家都是平房和楼房。南方那边有钱人是非常有钱,但是穷富差距大,穷的是相当穷。
5:追求幸福追求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所以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等,也不用地域歧视。
纠察举报
作为一个东北人,题主这个问题实在扎心,感到垂头丧气,欲哭无泪长歌当哭😂
曾经一度风光无限的辽吉黑三个省份,以辽老大为领衔,被誉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雄踞全国榜首,而今早已风光不再,甚至一应指标数据都远远落后于沿海周边发达省份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区。
而最令人感到不能释怀和牵肠挂肚的,就是东三省人才的急剧流失,有能力的东北学成人员,俊鸟登高枝奔了北上广深,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即使能力稍欠者,也做驽马前行状,不甘蛰伏于这篇曾经广袤而热烈的黑土地,纷纷打起行囊卷上铺盖奔了南方各个省份地区,留下一众鳏寡孤独和迫不得已留在此地的老少爷们儿、兄弟姐妹。
本人供职于国有大型油气田,属于典型的国企、央企。但纵是这般,也感觉年轻的新生力量实在孱弱,接续的后劲儿不足,有一种将将淹水又抓靠无着的危机感。
个人以为,东三省大量人才外流,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机制体制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早已根深蒂固安若磐石,非伤筋动骨不可动摇根本,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制约因素;
二是因循的力量过于庞杂。虽然我们总能看到国家的三令五申和各项刺激、优惠政策,但碍于惯性使然,人们已经安于这种安之若素的常态;
三是人心古朴难能进取。人们乐于安之若素安于现状,固有的思维模式陈陈相因,打着各类改革旗号的举措甚至换汤不换药,难动根本,自然不能触痛利益集团的困囿圈闭;
四是年青一代不再安贫乐道醉生梦死。学有一技之长的莘莘学子们都愿意在汹涌的商业大潮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而对陈规陋习心生厌恶,自然远离逃遁,远走高飞令辟高枝图谋高就;
五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部分人口都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初期的建设者,早已耄耋期颐垂垂老矣,新生代迫于生活压力又不想生育繁衍,只能是油枯灯尽、苟延残喘。
龙吟148119260
人口流动和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小城镇人口流向大城市,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形成了人口流动大潮,春运高峰就是这种流动的真实写照。对于人才流动,其实很好理解。乡镇小学毕业以后到县里上中学,高中,高中毕业到城市上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到一二线城市考研,高等级人才流到国家研究机构,最终留在农村的“人才”很少。东北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相对落后,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是“正常现象”。清华北大的“高材生”还要“留洋”。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为了前途和图钱。没有前途的事“人才”不愿意做,不图钱没有“人才”愿意折腾。人才就是“人”和“财”。
麻辣SC
有些人回答问题总是说的罗里吧嗦的,简单来说,成也面子,败也面子。如果你认识东北人你会发现,他们不论男女老少,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都会给你一种漂亮,成熟,干净的感觉,出门前如果不打扮的漂亮一些,都不好意思出门,这个是优点。但也衍生出很多缺点,为了面子打架就不用说了吧,攀比所引发的一些列问题不言而喻,笑贫不笑娼这个词,我是在我认识的东北人中看过最多的了,宁愿在家啃馒头,出门也必须打车。正是因为这样,趋利性就非常强,看起来因为面子非常牛逼,实际上稍微遇到一点软实力。大哥,大哥,别打我。这个可不是我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