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在連雲港市北排淡河入海口、大板橋閘西側山腳處,有一尊栩栩如生的蟾蜍石。這尊名曰“金蟬戲水”的巨石並非普通的象形石,而是經過海水長期侵蝕而成的一種海蝕景觀。民間通常把海水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岩石稱為“海浪石”。

海浪石也好,海蝕地貌景觀也罷,不過是通俗與專業的不同叫法。海蝕地貌是指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所形成的地貌。由於波浪對巖岸岸坡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沖刷,巖縫中的空氣被海浪壓縮而對岩石產生巨大的壓力,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對巖岸進行研磨,以及海水對岩石的溶蝕作用等,統稱海蝕作用。海蝕多發生在基岩海岸。海蝕的程度與當地波浪的強度、海岸原始地形有關,組成海岸的巖性及地質構造特徵,亦有重要影響。所形成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我國的海蝕地貌主要分佈在杭州灣以南地區以及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大連小平島一帶是我國基岩海岸侵蝕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蝕崖懸垂陡峭,最高達40米~50米。海蝕柱似桅檣般地聳立於岸邊,而海蝕洞穴晶瑩地點綴其間,如同一幅綺麗的畫卷。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蝕地貌,只有發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區別。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連雲港海岸線以外為低平的水下岸坡和大陸架淺海,在近岸10公里範圍內,平均水深為5米左右。海岸地區由於波浪和潮汐作用,發育有山地丘陵海岸和平原海岸類型。從墟溝的西墅到徐圩的東陬山,山地基岩直逼海岸。在海岬處,由於波能集中,海岸遭到侵蝕破壞,廣泛發育海蝕穴、海蝕洞、海蝕崖以及浪蝕溝、甌穴等。

雲臺山海蝕地貌發育典型,其分佈位置和風化程度呈現由海向陸逐漸抬高、增強的特點。東部海岸附近的小棺材山和北固山、黃窩、高公島和羊山島以及連島和秦山島,岩石節理髮育,受海浪的直接衝擊和空氣壓迫,崖壁基岩遭到強烈的破壞,伴隨著海水的溶蝕和海水攜帶沙礫的撞擊和研磨,形成了高度大致相同的海蝕穴、海蝕洞;怪異嶙峋的海蝕崖、向海傾斜的海蝕平臺和海蝕階地。羊山島海岸附近,最大的海蝕穴直徑達2米,深約1米,可容納5人。這裡的浪蝕溝長約30米,深達6米左右。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西部的山地丘陵區,也有層狀分佈的海蝕地貌。在海拔100——200米地帶,如小棺材山、東陬山頂部,為略向東傾斜的平臺,周圍岩石上密佈著海蝕穴,臨海一側是陡立的海蝕崖,垂直高度大50米;在海拔200——300米高度,如中雲臺、孔望山(海拔225 米)、北固山(海拔235.9 米)、伊蘆山、大伊山等,山頂也保留著平臺狀地貌和清晰可辨的海蝕穴。孔望山上的聽海石、硯石、龍洞等景點,實際為海蝕穴和海蝕洞;在海拔300——500 米的錦屏山、大板山、獅懷山(海拔408 米),除較為平坦的古侵蝕面外,也普遍存在著海蝕地貌。如獅懷頂的海蝕穴直徑一般在0.3 米,深度只有0.2 米左右,風化較強烈。海拔500 米以上的南雲臺山玉女峰、北雲臺山大桅尖,不僅有較大面積的古侵蝕面,周圍岩石上也可辨認出海蝕穴的痕跡。特別是玉女峰南部有一處海蝕穴密集分佈區,人稱“海浸石”。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連雲港後雲臺山沿海地區,是江蘇省內唯一的基岩海岸。高公島羊山、連島蘇馬灣的海蝕洞、海蝕橋、海蝕臺,秦山島的海蝕柱大將軍、二將軍等均為海蝕地貌之經典。大板橋嘴至黃崖一線,原為五羊湖海峽出海口,水流湍急,其海蝕作用可想而知。直到20 世紀九十年代初,這一帶山體腳下仍存有成片的“海浪石”,其中幾片還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83 年12 月,連雲港市與日本堺市締結為友好城市。80 年代末,我市代表團前往堺市進行友好訪問,時任市外事辦副主任的周永卓先生委託好友宿城鄉黨委蘇立琪書記,在大板橋嘴採擷一些形態各異的“海浪石”,作為市政府的禮物贈送給堺市政府。90 年代初,堺市友好訪中團來連回訪期間,還專程到宿城鄉進行了友好訪問。“海浪石”便是促成此次訪問的紐帶之一。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我市地學界也一直重視本地海蝕地貌的保護和利用。早在上世紀70 年代末,地學大家張傳藻老師就曾多方呼籲,並在《地名知識》《地理》雜誌及其他專業刊物撰文,將羊山島、連島、秦山島的海蝕地貌列為地學夏令營研考地,進而申報地質公園。

前不久,我去羊山島上一處叫做“釣魚臺”的地方遊玩,撲入視野的便是奇形怪狀的海蝕崖、海蝕臺、海蝕柱、海蝕穴。或凹穴懸空,聳立巖壁;或面海傾斜,溝槽縱橫;或孤峰突兀,矗立水濱;或騰龍躍虎,犬牙相錯。千姿百態,應有盡有。確如前人說的“奇怪龍宮獻,錯落鬼神鐫。”

時近傍晚,正值漲潮,浪濤滾滾,寬猛相濟,洶湧澎湃,直撲巖岸。索性坐在釣魚臺上,抽著香菸,盡情觀賞桀驁不馴的浪潮。

忽而,傳來陣陣轟鳴,沉悶而又節奏,與浪濤拍岸之聲大相徑庭。此係何聲,從何而來?

天色已晚,西天上只剩下落日的餘暉了。沿釣魚臺攀援,爬上高約丈許的海蝕崖,舉目四顧:浪濤拍岸,擊處譁然,難尋沉悶之聲發源處。莫非是錯覺?而沉悶之聲不斷傳來,且在浪濤拍岸聲之後,究竟是何聲響?天色漸黑,隻身孤島,不免有些後怕。點上一隻煙,壯著膽子從海蝕崖上走下來。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前面是一段海蝕臺,檯面微向海面傾斜,岬角處浪濤作用較其他地方更為強烈,甌穴、海蝕槽縱橫密佈。一股浪濤湧來,撲向海岬,發出“譁——”地撞擊聲。而後,這股浪濤的一部分由於慣性作用,猛地衝進了由海蝕臺中央延伸到岬角的浪蝕溝,溝內即發出沉悶的轟鳴。後浪湧來,如法炮製。我眼前一亮,跑將過去,俯身觀察。

這是一條浪蝕溝,僅尺把寬,約與海平面呈70度夾角,溝內多水孔、凹穴,深淺不可目測,以石叩擊其左側海蝕臺,錚錚然,與各處岩石叩擊聲相同,擊其右側海蝕臺,硿硿然,俯耳聆聽,有窾坎鏜鞳之聲。反覆再三,結果相同。沉悶之聲發源於此!興奮之至,思慮良久:基岩海岸受波浪長期撞擊、侵蝕,較軟的岩石被侵蝕成凹穴,浪濤不斷淘蝕,凹穴逐漸擴大,而波濤繼續不斷淘蝕並壓縮穴內空氣,使暗穴發聲,轟鳴沉悶,間歇相當,不絕如鐘鼓……

此情此景與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石鐘山,竟有異曲同工之妙。興甚,坐石上,浮想聯翩,久而忘歸。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