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雖只當了13年皇帝,但他幹的這件事,連秦皇漢武都做不到

作為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當天下群雄都開始稱王稱帝時,他卻仍然甘願當小明王的封疆大吏。直到消滅稱帝的實力派軍閥陳友諒,朱元璋才在眾人的擁立稱吳王。

此時的朱元璋,儘管佔據金陵形勝之地,挾大破陳友諒的威名,不論實力聲望都難有其匹,但他卻沒有任何稱帝的企圖。這並非是朱元璋不想稱帝,而是他不願過早的暴露實力,成為眾矢之的。朱元璋的戰略眼光與忍耐力,確實非比尋常,不愧是大明太祖皇帝。

洪秀全雖只當了13年皇帝,但他乾的這件事,連秦皇漢武都做不到

而同樣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洪秀全,戰略眼光與忍耐力則遠不如朱元璋。洪秀全從1851年起義,當年便迫不及待地自稱天王(也就是皇帝,這哥們為了標新立異,故意不用皇帝稱號)。是年年底,太平軍又在永安大肆分封,一口氣封了五個王,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卻已稱王,不得不說,太平天國這王,來得太容易。王者,僅次於帝,一國之主,除了同姓,異姓封王必須立下驚世戰功,很顯然太平天國這幾個王,在當時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太平天國直到定都天京以後,才模糊地佔領清朝半壁江山(實際上有個毛的半壁),1851年底時太平軍地盤可想而知。

洪秀全雖只當了13年皇帝,但他乾的這件事,連秦皇漢武都做不到

遙想當初,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論功行賞,同姓之外被封王者,僅有徐達、湯和等屈指可數的名將,而且都是在去世後追封,可見王爵的重要性。即便如慷慨的劉邦,也只封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七個異姓王。

王爵這個東西,作為開國之君,如果不封,難免吝嗇。但作為洪秀全這樣的“草臺皇帝”,1851年時,連他自己都沒資格稱帝,何必給人加封“廉價的王”?

如果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再加封五位功勳卓著的將領為王,這倒也無可厚非。然而,一個連創業之初就迫不及待封王的草臺皇帝,等他真正得勢以後,區區五個王遠不能滿足他享受封賞之權的慾望。

洪秀全雖只當了13年皇帝,但他乾的這件事,連秦皇漢武都做不到

洪秀全僅當了13年皇帝,卻封了2700多個王。平均每年加封200個王,每個月加封約16個王,每隔一天太平天國就多一個王,這種封王速度實在駭人聽聞。世人都說秦皇漢武雄才大略,膽略過人,但他們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洪秀全這種濫封王位的荒唐之舉。

當然,洪秀全封王並非完全是為讓自己享受行使權力的快感,尤其在封賞之初,更多的是為籠絡人心。但物以稀為貴,這種無節制的濫賞,必將使王的含金量越來越低,封賞所起到的籠絡人心的效果也越來越小。

洪秀全雖只當了13年皇帝,但他乾的這件事,連秦皇漢武都做不到

而且,當大多數人都被封王時,王爵無疑成為太平天國官員基本的政治地位的象徵,大家都有我不能沒有,洪秀全為了避免部下叛變不得不封更多的王,而這無疑又使王的含金量更低。這簡直就是個惡性循環。

太平天國之所以迅速敗亡,與洪秀全的濫封濫賞不無關係,一位太平天國的官員或將領,不用付出多少努力就能當王,捨生忘死地工作也只能當王,畢竟洪秀全不可能讓位給勞模們,那麼他們何必累死累活地替洪秀全賣命?官員、將領沒有工作積極性,天平天國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