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王红丽:风雨三十载红梅怒放

中国艺术报记者 金涛

盛夏北京,晚上十点仍是车来车往。西二环附近的梅兰芳大剧院,红的墙,黄的灯,在灰蓝色夜幕下格外显眼。此时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刚刚结束演出,安静下来的剧院里,一场研讨会却刚刚开始。近两年来,在演出之后举行研讨会已是河南戏进京展演的惯例,不过这次研讨会的话题格外引人注目:豫剧“王派”。

十年前,豫剧作曲家王豫生去世前给女儿王红丽提了三个要求:扛起小皇后豫剧团的大旗,将《铡刀下的红梅》拍成电影,形成自己的流派。前两个要求早已实现。如今,在父亲去世十周年之际,王红丽实现了父亲的最后一个愿望: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上亮出了豫剧“王派”。

研讨会上,专家们难掩对流派出现的期待。《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流派的形成,有几个要素不可或缺,如优秀剧目的积累、表演风格的形成、弟子的追随、有观众和戏迷等。豫剧作为新时期以来发展最好的地方戏之一,开始出现新的流派,这是特别可喜之事。

研讨会次日一早,王红丽接受了中国艺术报记者的专访。

“父亲给我写了一辈子戏”

熟悉豫剧的观众都知道经典剧目《泪洒相思地》,这是著名豫剧演员李金枝的成名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戏的音乐设计正是王红丽的父亲王豫生。记者曾看到有一种说法,说是王红丽抱怨父亲给李金枝写了这么好的一个戏,却没有给自己写。见到王红丽,记者向她求证。王红丽说,不是抱怨,是跟父亲撒娇。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曾做过一期李金枝专场,现场王红丽讲到过这件事。“金枝姐当年住我们家,跟我爸学唱腔。那时我还小,就跟父亲开玩笑,你对金枝姐那么好,到底我是你女儿还是她是你女儿?我给你攒着呢,你要加倍还我,你给金枝姐写了四个戏,你最少得给我写八个戏。我爸就说,我给你写一辈子。”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王红丽与父亲王豫生合影

1985年,王红丽从洛阳戏校一毕业就赶上了戏曲低潮。一次随剧团到山东演出,她看到随便一个小歌星,一天就能演几场,场场爆满。而成名的老艺人的戏,大幕一拉开,下面只有几十个人看。这给王红丽当头一棒,“就觉得满腔热血,碰到了一盆冷水。年轻人啥时候能有出头之日?”

但做了8年河南豫剧院二团团长的王豫生认定了女儿是唱戏的料,他说:“你记着,戏曲不会灭亡,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王红丽说:“好吧,那三年时间,你给我排一出大戏。”王红丽想,三年能唱出来,就接着唱,三年不行,还得走。没想到父亲回答得干脆:“不用三年,一年就行。”

“你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一年时间,王红丽不仅出了名,还赢得了“豫剧小皇后”的美誉。

1985年,父亲根据陈素真的名作给王红丽改编了新《春秋配》。当时陈素真《春秋配》全本已无法找到,只有《捡柴》一折中的几段戏大家比较熟悉。王豫生与时俱进,在老戏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唱腔。其中有一段转调,叫【日西沉】,豫剧一般用板胡伴奏,但这一段王豫生却改用高胡伴奏,听起来特别抒情。在唱腔设计方面,王豫生既是豫剧最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豫剧音乐的革新者,能将二者有机融合。

新《春秋配》排练以后,1986年到重庆演出,南下的老干部看了特别激动。有人送来花篮,上面写着:“汴梁梆子新秀起,豫剧皇后有传人”。从此,“豫剧小皇后”的名字就叫起来了。

1988年,王红丽到天津演出,陈素真看了她的演出非常高兴,把她留在天津家中三天,专门指导《春秋配》,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点点滴滴,亲传亲授。她感到那时陈老师很喜欢她,或许已经有了收徒弟的想法。

父亲却给她指了另一条路:“六大流派你谁都不要拜,你的目标是集众家之长。戏曲要发展,人物的行当、声腔、表演要跟着人物走,你要把众多流派的优长都用到人物身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流派,这是你的终极目标。”

“每拍一出戏,就要有新人物,长新功夫”

1990年,为请高人给王红丽排新戏,父亲背了两盒录像带南下湖北。录像带中是王红丽的两出新戏: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司文郎》和清朝戏《泪血太行》。

在湖北,著名导演余笑予看了录像非常兴奋,“这孩子太有灵气了”。两人一见如故,不仅成了好哥们儿,余笑予还做了王红丽的义父。“我一定给你排戏,而且要排两个。”这就有了后来的《一品夫人》和《僧尼浪漫曲》。

“爸爸当时给我的定位,每拍一出戏,就要有新人物,长新功夫,以戏带功。”《司文郎》锻炼了王红丽女小生的功底;《泪血太行》唱做并重,不仅要舞剑,还要打三节棍,为排这个戏,父亲给她请了京剧大武生教身段;《一品夫人》人物年龄跨度大,对20多岁的王红丽是个考验;《僧尼浪漫曲》根据京剧《双下山》改编,载歌载舞,又是另一个风格。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司文郎》剧照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一品夫人》剧照

余笑予在排练中注重启发王红丽塑造角色、创造角色的能力。王红丽很感谢义父:“余导给了我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我的戏窍。”

24岁时,王红丽评上了国家二级演员。当时她妈妈,常香玉的弟子,才是三级。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母亲王素珍帮王红丽化妆

“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办团一条路走”

1991年,河南豫剧院二团搞竞聘上岗,王红丽没竞聘上,失业了。再多的荣誉,再多的努力,付之东流。

王红丽有两颗虎牙,小时候她觉得不好看,总想去拔牙。二团家属院里被称为“活包公”的李斯忠知道了就说:“孩子,听爷爷的,你别拔牙。这两颗虎牙是你的特色,将来唱出名了,就叫王虎牙。”如今,王红丽出名了,观众都记住了这个一对大眼睛、一双小酒窝、一对小虎牙的豫剧小皇后。“可突然就不让唱戏了,当时觉得都蒙了。热爱的舞台没了,经济来源也没了。”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生活还得继续。豫剧小皇后在二团家属院租了一个铺子,当起了烤鸭店老板。这在当时成了一桩新闻。烤鸭店干净利落,室内全贴瓷砖。王红丽还请人在墙上画了个鸭子,唐老鸭,配朗朗上口的宣传语:“南京烤鸭盐水鸭,吃了都说顶呱呱!”墙上的唐老鸭比着大拇指,像在为小皇后吆喝。

烤鸭店一两年收入了百十万。生意正火爆时,义父给她打来电话,有点着急:“孩子,你不能这样下去。培养一个好厨师,培养一个大学生,十年就可以了;培养一个演员,十年都不够。你是唱戏的料,一定要重回舞台。”义父还说:“河南不能唱了,来湖北吧,条件优厚。”

王红丽也动心了。是啊,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烤鸭虽然卖得好,却要面对各种流言飞语。“不蒸馒头争口气”,王红丽想,一定要凭实力说话,要夺“梅花奖”,哪怕得了奖再回来卖烤鸭呢。

父亲知道后说:“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自己办团。只有这条路走,你别无选择。”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豫剧《三更生死缘》剧照

“拉棍要饭也得办团”

听说要自己办团,很多人都感到意外:戏曲这么低谷了,你们敢这样做?你们等着拉棍要饭吧。

1993年,小皇后豫剧团成立。甘蔗没有两头甜。组了团,王红丽就关了店。

王豫生二下湖北。余笑予拿出了厚厚的一撂剧本,让王豫生挑。最终选定《美女涅槃记》和《风雨行宫》。

为排戏,剧团联系了远在新乡的一家影剧院。人家白天放电影,夜里12点以后剧团开始排戏。余笑予导演看着团里的阵容,为难地说:“这是领了一帮幼儿园的孩子去参加奥运会啊。”又说:“但我们要用奥运的精神排戏。”

23天时间,新成立的小皇后豫剧团硬是排出两台原创剧目,还恢复了三台古装戏。同行观看,大为震撼。时隔这么多年再看,很多人觉得《风雨行宫》依然不过时。其影响力不亚于王红丽后来夺了河南首个“二度梅”的《铡刀下的红梅》,传播度甚至超过了《铡刀下的红梅》。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风雨行宫》剧照

王红丽信心满怀。义父却说:“孩子,这个戏必须演够100场才能到北京夺奖。你演100场之后,人物就炉火纯青,化到你身上了。”

离夺“梅”还有小半年。从焦作开始,顺着太行山,走山西,过河北,进北京时,整整100场。在焦作一地就唱了40场。有一对夫妇,也是王豫生的好朋友,看完戏就哭了,他们说:“你爸心太狠了,这样对待闺女!这个戏戏份太重!孩子你别唱了,你来焦作,我们给你安排工作。”

说《风雨行宫》戏份重,一是体力,二是情感。余导排戏有个特点,把所有的戏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风雨行宫》和后来的《铡刀下的红梅》都是这样。

从大夏天开始,到演进北京,已是飘雪的11月。《风雨行宫》北京演出,一举夺“梅”。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看了后题字一幅:“梨花千树风飞雨,中州一枝报春梅。”

打出品牌后的小皇后豫剧团,年均演出400场以上。他们每年大年初一出发,一天两场,三四天换一个台口,一直演到麦熟才回家,王红丽的说法,“出门一身棉,回来一身单。过年不回家,回家不过年”。60多张折叠床,随他们演到哪里运到哪里。演员唱戏,经常是一口风,一口沙。王红丽还有“吃苍蝇”的故事:一次她在农村演唱《秦雪梅》,刚唱到“我的商郎夫”一句,“郎”字还没唱完,一个苍蝇就飞到了嘴里,她赶紧“夫”的一声,苍蝇被吐出来,又飞走了。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8月1日,小皇后豫剧团演员冒着酷暑在河南长垣下乡演出,天气炎热,没有一丝风,演员满脸汗水

剧团走的路,正是王豫生在剧团成立时的定位:出人出戏走正路,平民剧团、平民风范、平民意识。一高一低两手抓,艺术质量高起点,服务层次低着陆。剧团市场在基层、在农村,要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中。

尽管苦,但只要有演出,大家就很知足。王红丽说,“老百姓捧你,你就是名演员,老百姓不捧,你什么都不是”。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小皇后豫剧团在农村演出

“爸爸的风格就是我的风格”

建团以来,小皇后豫剧团一直坚持走原创道路,25年排了26台原创剧目。不要说民营院团想都不敢想的,国有院团做这么多原创剧目的也不多。

小皇后豫剧团排戏前还要做市场调研,从不盲目排戏。“都是从牙缝里省的钱,必须要保证戏排了能常演不衰。”做原创,王红丽说“小皇后”还有独特的优势:大多是父亲的音乐,父亲的剧本,义父余笑予做导演,不必外请。

2001年小皇后豫剧团投入60万制作的精品剧目《铡刀下的红梅》就是王豫生、余笑予联手的佳作。2012年,《铡刀下的红梅》被拍成电影,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拍电影投入的将近二百万元全部收回,还有盈利。今年河南民营院团进京展演,开场戏就是《铡刀下的红梅》。观众流泪,专家激动。大家说,17年了,这个戏挑不出毛病,唱腔设计太好听了!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铡刀下的红梅》剧照

父爱如山。王红丽自己办剧团以后,父亲再没给其他演员其他剧团写过音乐写过唱词。后来王红丽说:“爸爸,你别光给我写,你给别人也写写。”可那时父亲已经被查出了癌症。四个月后父亲去世,手里还拿着几个别人等着的本子。

“我爸爸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听。爸爸的风格也是我的风格,他能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来量体裁衣,能根据感情去设计音乐。他常常是一边设计一边流泪。”王红丽说,父亲的音乐有很多创新,比如每个戏都有主旋律,还不拘泥于豫剧,《风雨行宫》中“乖宝宝,娇宝宝”一段就是摇篮曲旋律。父亲搞锣鼓出身,他能把锣鼓家伙有机地糅到音乐中,《铡刀下的红梅》儿童团操练一场,一边是音乐,一边是锣鼓,很给力。父亲的音乐同时还是豫剧的,因为他掌握了大量豫剧传统的东西,两者融合,风格就形成了。

这次河南民营院团北京展演,王红丽带领六个年轻徒弟演出了王豫生的作品《五凤岭》《泪血姑苏》《三更生死缘》《铡刀下的红梅》和《风雨行宫》。演出结束,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河南风俗,老人逝世十周年,要举行纪念仪式。我在北京用演出父亲作品的形式来感恩、缅怀父亲。”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7月5日,作为河南民营院团北京公益展演活动之一,由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带来的折子戏专场演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王红丽率领6位弟子倾情演绎豫剧《五凤岭》《泪血姑苏》等折子戏片段

徒弟中,陈兰英最早拜师王红丽,当时在河南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传出了争议的声音。但王豫生很支持:“我们就是要大胆去做,敢为人先。出名要趁早。六大流派哪个不是十四五岁都出名的?哪个不是二三十岁都收徒的?哪个不是三四十岁都立派的?”

王豫生生前有个愿望,要把小皇后豫剧团办成百年老团。父亲去世了,很多人为王红丽担心,为“小皇后”担心。也有人看笑话,断言剧团撑不了三年。

此后十年,王红丽脱胎换骨,红梅怒放。

采访结束,王红丽发来了一条微信,里面是她30年来十多部作品的视频合集:从1988年的《春秋配》、1989年的《司文郎》,一直到2011年《铡刀下的红梅》、2014年的《大明皇后》,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剧目,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指尖轻轻一点发来的微信,让人看后心里沉甸甸的。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风雨行宫》剧照

8月9日,王红丽主演的《风雨行宫》将作为“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演出剧目登陆北京长安大戏院。对于这次演出,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王红丽:豫剧“小皇后”是这样炼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