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最去
开宗明义,我觉得汉高祖刘邦远胜于汉武帝刘彻。
一、志向远大
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全国各地,那气派相当宏伟,让人叹为观止。吃瓜的人群中有一位喊了一句“大丈夫生当如此”,此人就是刘邦,他喊出了他的冲天志向。若干年以后,他实现了他的冲天之志。
二、唯才是用
当年汉高祖最高官位就是泗水亭亭长,比村长略大一点,相当于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后,追随他的人有张良、樊睽、萧何、韩信等,有士人、小吏、布衣,不管什么出生,有长处就用。
三、虚心纳谏
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是一位在军事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应当把他追回来(韩信投奔刘邦,刘邦未知就里,未重视,逃跑了。),那你赶快去追,回来后我封他将军,萧何回答说封将军委屈他了,刘邦告诉萧何,那他回来我封他大将军。就这样,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四、情商老到
楚汉争霸刚开始的时候,刘邦可是让项羽撵的四处跑。重用韩信后,局势得以扭转。韩信每每得胜归来,刘邦亲自将自己的红袍披给韩信,并亲自拉马拽镫去迎接韩信。韩信感动的以死相许。
五、厚黑到家
项羽撵刘邦老是撵不着,想了个下策,绑票了刘太公(刘邦老爸),两军阵前,项羽以刘太公相要挟,要活煮刘太公吃。刘邦不怒反笑说,煮吧,你煮吧,我爸也是你爸(刘邦和项羽在两人的蜜月期结过拜),你煮熟咱爸时别忘了给我发个微信,我好分一杯羹吃。项羽真是好无奈啊,这人是煮不成了,哪有儿子煮老子吃的,活生生的让刘邦给掖回去了。这也成就了“分一杯羹”的典故。
六、文风豪迈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受四方
想想汉武帝,能力到也不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厉兵秣马,开疆扩土,丰功伟绩,后世留名。可比起他的老祖宗可就逊色了。蛊惑事件错杀了太子,相爱多年的卫子夫被他赐死。绝对比不上他48岁起兵,55岁登基的老祖宗刘邦。
霜晨月7805
说到皇帝,我们总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的确称得上千古一帝,但纵观历史,我认为刘邦的作用显然更大。楚汉争霸,历尽万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江山;承上启下,避免了秦末之后天下的再次分裂,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目光长远,能够看到秦国制度中的先进性,并结合汉初实际巧妙施行。我认为,中国两千多年之所以能基本维持大一统,除了秦始皇的贡献之外,汉高祖刘邦同样功不可没。
秦末乱世、楚汉争霸,刘邦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秦末乱世,天下群雄并起,与那些六国贵族相比,刘邦可以说毫无优势,然而他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刘邦自从丰沛起事以来,先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为自己赢得了喘息发展之机。其后,又凭借独特的眼光,敢于独领一军西行入关。最终稳住了自己的根基,初步具备的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楚汉争霸中,在屡次被项羽击败,数次面临生死存亡,最终反败为胜,垓下之战定鼎江山。然而,我们对于刘邦的影响似乎是“小人得志”,反而更加同情西楚霸王项羽。可是,我们仔细想想:
如果刘邦没有个人魅力,他能够将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笼络于麾下?
如果刘邦没有战略眼光,他能够在正面战场屡次战败的情况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从而在战略上对项羽形成全面压制?
如果刘邦不能善于纳谏,他拥有一众文臣武将又能如何?
……
刘邦除了在个人武力和征战沙场方面不如项羽之外,可曾还有一处不如项羽的地方?纵观中国两千余年,能够以百姓之身最终登上帝位者,不过刘邦、朱元璋两人而已。
承上启下、汉承秦制,刘邦的历史贡献不亚于秦始皇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看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的一系列制度的先进性,但如果我们出生在秦末乱世,还能看出这些制度的先进性吗?恐怕未必,毕竟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秦国的创新以失败告终了,更多属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代西楚霸王没能看出来,六国贵族也没能看出来,反而是出生于底层的刘邦看了出来,所以他在建立大汉之后,不断继承了秦国的先进制度,更是结合秦国的失败教训,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再予以施行,而这足足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汉承秦制,从这一点来讲,刘邦或许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刘邦看到了郡县制的先进性,但在异姓诸侯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重蹈秦国覆辙,他选择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
刘邦看到了中央集权制的先进性,于是他继承了秦国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稳固之后才予以改变。
刘邦看到了秦国律法的先进性,于是他基本继承了秦国的所有律法,为了避免重蹈秦国覆辙,只是在施行上奉行宽法治国。
……
如果说秦国是一系列制度的开创者,那么汉朝就是一系列制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秦始皇和刘邦的所作所为,都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
不否认汉武帝的伟大程度和历史贡献,但与刘邦相比,我认为还是稍显逊色。他的功业的确伟大,但少不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他的“推恩令”化解了朝廷危及,但同样少不了景帝“七国之乱”的贡献。
我认为,汉武帝的伟大在于西汉中期的承上启下,他使得西汉统治得以稳定的延续;但刘邦的伟大之处在于历史上的承上启下,他使得秦国的一系列先进制度得以延续,并以此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
香茗史馆
世人公认汉武帝刘彻为千古一帝,具有雄才大略,但仔细想来,除了对匈奴的军事胜利和四处征战外,到底有何建树呢?
当我面对这一问题时,一直在琢磨,汉武帝的功绩属于典型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摘取的果实。没有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积累的财富,刘彻无论如何也没有反击匈奴的勇气。而对匈奴军事战争的胜利,也是历经坎坷,几经周折,是用无数军将的生命换来的。
而在文化领域,除了推行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也着实想不到特别值得一提的建设性功绩。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罢黜百家”之后,思想文化也着实难以具有“百家争鸣”那样的绚烂。
我们推崇汉武帝,主要是出于“大一统”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古代史中至高的荣誉:统一辽阔的疆域,往往是评价一个朝代强弱优劣的首要标准。很幸运,汉武帝做到了。于是,无论是历代史书的讴歌,还是影视剧的谄媚,都在无限放大这一耀眼的光辉。
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可以说是将任性而为发展到了肆意挥霍。这一点,连同刘彻自己在临终前也有体会。不得不说,刘彻终究不是个昏君,也确实有担当,敢于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同处一世,酷爱英雄的人们,自然很容易将目光投向力能扛鼎、万人难敌的楚霸王,甚至常常对刘邦嗤之以鼻。但是,刘邦就真的那么不堪么?
起兵之前,刘邦做过最大的官,就是泗水亭亭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无赖的形象,身边却始终围绕着黑白两道的各路英豪。
秦始皇巡游天下之际,在项羽言称“彼可取而代也”时,刘邦也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原本想镇压“天子气”的秦始皇,却不知自己已经给项羽和刘邦播下了欲望的种子。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在众多义军中,项羽一家独大,而刘邦紧随其后,并最终上演了旷日持久的楚汉之争。
从泗水亭亭长,到汉中之王,再到大汉天子,没有胆识、才学和勇气,是绝对不能完成的。人们都说,刘邦是个泼皮无赖,的确如此。可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有本事的泼皮无赖。萧何、张良、陈平、卢绾、樊哙、韩信、周勃这些旷世奇才,凭什么甘心追随刘邦左右?
垓下之战后,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也建汉于长安。一个暗无天日的乱世就此终结,一个充满生机的王朝由此诞生。当然,若不是此后汉高祖强行出击匈奴,也不会有那被视为笑柄的白登山之围。
世人皆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没有打下来的江山,后人又去守什么呢?当然,创业不易,守业亦难,可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果实,而没有汉高祖刘邦创立的江山和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汉武大帝的威名也无从谈起吧!
碣石樵子
天不假年。公元前206年秦亡到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短短11年间,刘邦完成灭楚、灭异姓诸候王,使天下成为姓刘的天下。那么以天子为中子,以诸候王作为天子屏障辅助保卫汉王朝天下的天下格局是不是刘邦心中的汉家天下?答案肯定不是,只是老天没有给他太多的在世时间,相比与于异姓诸候王林立,封同姓诸候至少让刘家的天下显得“踏实”得多而已。
秦末分封楚汉相争,群雄并起,世道再乱,说到底是分封反动封建思想没有在秦始皇时代得到根除的结果。既然刘邦已经无法办完成秦始皇时期以天子为核心的郡县制,那么在解决异姓分封与郡县制之间有没有一个缓冲的办法?刘邦的缓冲办法就是“同姓分封”。
同姓分封,是个传统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之间一个权宜之策。虽然分封的祸害依然存在,但是毕竟诸候之间有血缘关间,当我们了解古代宗族关系的特点时,就会发现,刘邦因为没有时间还得及改变的事,而采取的“同姓分封”对于将要不在人世的刘邦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同姓分封只是刘邦对来不及改变的事情作了一个暂时的缓冲。
刘邦采取同姓诸王分封方式,其表为封建,其里为汉统。其实就是在族制的框架下支撑起来由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过渡,其时代意义在于:建立起以汉为大统天下共识。而这种以汉为大统的共识是有相应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为措施来保障的。
汉初朝廷内有三股不容忽视的势力的,便是:功臣、外戚和刘姓诸候王。也就是说,这三股封建势力中,有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分封。前者韩信要分封齐王,后者卢绾封燕王。另外就是与刘邦联合起来灭项羽的各路异姓诸候王。他们虽然表面上归附于汉,实际上他们在自已的封地内是有“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特权的,不光如此,分地内的经济财政收入是与汉朝中央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这些王,手里不光掌握军政大权,也掌握着一方的经济大权。再者就是外戚,吕后称制时,封诸吕为王。
与异姓诸和外戚相比起来,显然,同姓诸候王可靠得多,事实也说了同姓诸候王也起到了一时的作用,后来的伐异姓诸王、灭吕党也说明,不敢推翻刘氏江山跟同姓诸候王分封多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异姓不得称王,然异姓不得称王并不等于同姓王的就一定非要存在,汉姓王有没有必要存在?或者说,同姓王还是一定要存在?这个问题,是很明显没有答案的。但不管如何,这个天下必须是汉家的天下,刘家的天下,这个天下共识已经形成,形成了政治共识以后,在其它的问题没有爆发矛盾之前才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刘邦没有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只能在政治基础上给后世搭起了解决问题的政治框架,这也是后世实现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重要基础。
刘邦在短时间内也只能用“同姓分封”的办法缓解异姓诸候王之害,虽然如此,但在分封之害的彻底根问题上,老天没有给刘邦太多的时间。分封之害和封建反动政体依然以“同姓”的方式存在,也只能留给后世去解决。
异姓诸候及外戚已灭,同姓诸候王同样尾大不掉。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采取同姓宗亲分封制度剪除,将刘姓诸候王分封到全国各地,本意是想以天子为中心,诸候王作为天子的屏障辅助保卫汉王朝天下的。没过多久,这些上马治军,下马治的诸候王,不但没有成为汉朝天子的得力拥护者,反而利用手中的封地和军权任意生杀予夺,擅自行事,不顾汉廷法纪,大小事不再向汉廷天子请示,也不朝见天子,成了试图脱离汉朝廷管辖的独立小朝廷。当时天下共有五十四个郡,同姓的诸候王占有了三下九个,而天子直辖的不过十五个郡,当时全国人口土地诸候王就占了三分之二,名誉上天下是汉朝天子的,实则多半是属各诸候王的小朝廷所拥有的。
真正解决同姓诸候王之害问题的,也就在武汉帝时期,汉武帝在位半个世纪,汉朝国力经文、景两帝的积蓄,海内已经富裕,国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程度。对于解决诸候王、匈奴问题上,有足够的资本和时间。比起刘邦时期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时间紧迫和难度,汉武帝算是在祖先的成就之上在再去成就了。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按我的观点的话肯定是汉高帝刘邦,汉献帝之所以被人称道,我想吃主要的原因是解决了前面历代没有解决的匈奴问题,因为匈奴的隐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秦朝能够合纵六国却最后也拿匈奴没有办法。可见其战斗力,汉高帝刘邦也吃了亏,所以他们是采用和亲休养。
如果我们抛去个人做的贡献,单纯个人来说汉高帝刘邦绝对远远超过汉武帝刘彻。
汉高帝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平民皇帝,这个是有划时代,还有一个就是明朝的朱元璋。中国历史这么久远,大一统的平民皇帝就两个,光凭这一点汉高帝刘邦就比汉武帝刘彻强了不止一点。
论给当时百姓的好处,刘邦约法三章,结束了暴秦的苛政严法 ,给天下百姓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如同史记记载他当年进入关中的时候,关中的父老都担心他不能在关中称王,得人心可见。后来他从汉中出发,迅速的平定了三秦。汉武帝将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东西挥霍一空,而且晚年昏庸到杀了太子,若不是后来霍光专权,能够英明的处理事件,或许西汉王朝从此进入没落。这一点汉武帝跟乾隆有一拼。
所以我觉得汉高帝比汉武帝要强悍的多。
知常容
作为皇帝刘彻比刘邦厉害。
一,刘彻在汉朝的历史上把汉家基业推向高潮,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后人称为汉帝国,并给了他雄才大略的桂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也是恰如其分的。做为皇帝他执掌朝政、拿捏群臣,雄才大略、定于一尊,对于皇位继承人,他一家之言、意志坚定,立子杀母,做法绝然。在对外用兵上他靠着帝国双臂,大开大合、战略决然,开拓西域、封狼居胥,做到了一个汉帝国执政者应有的功绩与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刘彻比他的高祖刘邦厉害。
二,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做为一个人以草莽英雄般横空出世,面对西楚霸王,百折不挠,意志顽强,在失败中不断的吸取教训,终于在最后一战定立乾坤,彪炳千秋于建立了汉家基业。但是,刘邦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坐的并不舒服,在皇位继承人上他自己就拿捏不定,外朝而操纵圣意,以至于皇位继承人竟不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对外用兵上面对匈奴的强势,白登之围之一战而汉朝委曲求全于匈奴多年,不得不以和亲维系汉匈关系,国内局势,面对诸侯王,异性之王叛逆四起,刘邦拖着疲惫的身躯,四处征战,各个击破,在汉朝不安宁的国祚下刘邦含泪击筑: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四方。作为皇帝刘邦应该不及他的后代刘彻在皇位上的厉害。
杨柳青青春之声
史事显微镜
世人都说秦皇汉武,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汉武帝能和他并列足以说明他的历史地位很高。
但是依我之见他们二人很难区分谁更厉害,因为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而采取的国策自然也是不同。总结来说汉高祖打天下定江山,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对外政策是能吵吵就绝不动手。而汉武帝则是依靠前人的“文景之治”攒下了足够的资本有钱任性,出去都是摆出一副“你瞅啥”的态度不服就打、不听话还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爱谁谁,有钱!
刘邦定天下已经年近半百,他为了恢复国力稳定统治制定了一些列的措施:
一、减轻农民税赋提高生产积极性。
二、让士兵复原并按照军功大小分给相应的土地发展生产。
三、鼓励生育恢复国家的劳动力。曾经有人说“给我一个女人我能创造一个民族”,把他穿越过去合适。
四、刘邦打击匈奴失败后为了缓和与匈奴的关系采取和亲政策,而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我刚刚平定天下国力不济打不过你,但是你也不能来打我啊,不如我们做亲家吧……
就这样汉朝跌跌撞撞熬死了吕后,迎来了文景之治,正是这爷俩为汉武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料记载当时国库的粮食多到没地方放,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数不过来有多少钱。
汉武帝继位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钱粮充足兵强马壮是该一展身手了。第一个目标就是匈奴,当年和亲是缓兵计现在就让你尝尝汉军的厉害。就此汉朝军队打击匈奴、吞并朝鲜、开通西域创造了“汉武盛世”。而到了汉武帝晚年他反思自己发动的战争行为感到惭愧发布了“罪己诏”,这反而更显出了汉武帝的伟大。
总上所述,他们二人都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实在很难区分究竟谁弱谁强,如果让汉武帝回答他肯定说刘邦厉害。而我只能说他们二人都是大咖。
一门土炮
刘邦的主要功绩是建立汉王朝,虽然在位时间较短(八年左右)但是这并没有限制到他的历史作为:1轻徭薄赋,实行“十五税一"的低税政策。2首次提出了"以孝治国"的理念,3制定“重视农业,休养生息”的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4白登之围后,适时的采取和抚匈奴的外交政策,维护汉初的和平。5多次御驾亲征,讨伐异性王,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
再看汉武帝,虽为守成之君,却在近五十五年的漫长的统治期间,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均有重大建树: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 2 兴办太学,培养人才。 汉代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创办的、正规的高等学府,自汉武帝设立历两千余年而不绝,实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3 开疆拓土,彻底打败匈奴。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位共开拓疆土的面积为198万平方公里;先后大胆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多次有力打击匈奴,使其"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4开创丝绸之路 ,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历史意义重大。5 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
当然,汉武帝晚年的一些错误也是非常严重的,"穷兵黩武","蛊惑之祸"等都为后人所诟病,但是这些绝对不能掩盖其丰功伟绩的耀眼光芒,特别是他在文化,教育,外交方面的创举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与走向。
笔者以为,刘邦鉴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在位时间不长等现实原因而难以施展,单以作为皇帝这一职业期间的表现,汉武帝超出了汉高祖。
一路高歌84460944
汉高与汉武谁优谁劣?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谓时势造英雄。有怎么样的时势则会造就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汉武与汉高不是同时代的人,没在相同的时代处理过相同或相似的事,讨论其优劣实属不易。假如让汉武帝换成秦末时代,以他刚烈不羁与刚愎自用的性格来说,充其量只会是项羽或者还不如项羽。让汉高生在汉武年代,中国历史至多多出一个唐高宗一样的皇帝,驱逐匈奴,我们所称的汉族也无从谈起了。不过说起两帝对后世的贡献,汉武确实比汉高多那么一点点,那就是他折腾出来的文治武功。举个例说:汉高在沙漠里植了棵树。经文,景两个人精心培育,到武帝时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武帝伐了此树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