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溝里「桃花源」

桃林沟里“桃花源”

桃林溝村的美景

從“黑”到“綠”的華麗轉身

但見別墅高樓錯落有致,村街小巷四通八達,四周桃林遍野,山間松柏蔥蘢……這裡儼然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8月10日,記者走進掩映在千畝桃林中的桃林溝村。

陽泉市郊區平坦鎮的桃林溝村,曾經因煤而富,這幾年立足生態建設,走出了一條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桃林溝村,村子不大,因古時溝溝梁梁都長滿桃樹而得名。但村民們說起20多年前的桃林溝村,不僅沒有桃林,連樹都很稀罕,那時的桃林溝是遠近聞名的窮村。

為了改變貧窮面貌,當年退伍返鄉的李乃珠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依靠煤炭資源,帶領人們走上快速發展道路。村民富了,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可是周邊的生態環境卻遭到了破壞,桃林溝不見了“桃林”。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轉變觀念,綠色發展,走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和旅遊產業之路。說幹就幹,他們將村子周圍的溝溝梁梁都種上了桃樹,村裡栽植了各類觀賞、綠化苗木,村容村貌大變樣。2016年,村裡又投資5000多萬元建起了桃河民俗文化園,把民俗文化與本土特色小吃薈萃於一園,為遊客打造一個全方位體驗本土民俗和寄託鄉愁的最佳勝地。

乾淨整潔的環境、精心栽培的園藝,還有處處蘊含的桃文化,讓桃林溝村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現在的桃林溝,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節日登場:春季,千畝桃林競相開放時——桃花節;秋季,桃子掛滿技頭時——採摘節;冬季,雪落山坡時——冰雪節。桃林溝,真正成了桃花源,這個曾經的窮山溝,現在每年都會湧入十幾萬遊人。

桃花節是桃林溝村的拳頭旅遊產品。回想起當初舉辦節日的初衷,村委會辦公室主任史清秀感慨萬千:“起初,我們舉辦桃花節,完全是想通過節日幫助村民銷售滯銷的桃子。”

桃林溝村目前有近9000株桃樹,桃子年平均產量25萬公斤。果農史亨生告訴記者:“以前桃子成熟了每天發愁咋賣出去,現在桃子還掛在樹上就有人來採摘了。”桃林溝園藝中心經理荊先花有著多年的果樹種植經驗,現在是全村桃樹種植的“總顧問”。“桃樹長得好,是因為村裡不斷派我們外出學習先進的果樹種植技術,改變了大家靠天吃飯的習慣思維,現在我們對桃樹從修剪、植保、施肥到培養樹型都有技術要求。”荊先花說。

桃花節帶火了桃林溝的桃子,桃林溝的桃子又為桃花節錦上添花。現在,桃林溝村的桃子成了明星果,由於桃子個大、口感好,每年的採摘節上,桃子很快就被市民採購一空,每畝果樹能為果農帶來六七千元效益。他們通過舉辦桃花節、註冊“桃林溝”牌商標,桃林溝的品牌效應初顯,村民年人均收入已達到1.8萬餘元。

盛夏酷暑,桃林溝村民房前屋後綠樹掩映,光鮮紅潤的桃子掛滿枝頭,誘人的香味瀰漫在田野上,小山村成了城裡人嚮往的地方。“以前我們總羨慕城裡人的生活,現在是城裡人羨慕我們村裡人。”說起村裡環境的改變,村民王愛子一臉自豪。

隨著湧入桃林溝村的遊客越來越多,整合景區資源實施公司化運營成為桃林溝發展的需要。2017年,桃林溝村時光桃林旅遊文化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總經理助理史通霞是土生土長的桃林溝人,她告訴記者:“我們公司14名員工中,本村人包括我在內只有3人,其餘全是從外面引進的專業人才。”

今年年初,在公司化運營下,桃林溝景區打造的“新春燈會”共售出15萬張門票,景區實現銷售收入400多萬元。史通霞說:“公司化運營的成功更加堅定了我們走這條路的信心。下一步,我們打算以桃河民俗文化園為核心,將桃林溝景區內各景點優化整合,整體運營,打造集小吃、非遺、民俗為一體的景點,吸引更多遊客來我們村。”七八月份正值旅遊旺季,紛至沓來的遊人或拍照、或採摘、或品味各種小吃,玩得不亦樂乎。陽泉市民崔女士說:“好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山水田園夢。桃林溝,讓我們可以追尋到嚮往已久的世外桃源。”

如今,桃林溝村已經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村民的收入也節節攀升,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讓前來體驗的遊人流連忘返,也讓桃林溝人有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桃林溝村黨支部書記李乃珠說:“每天有這麼多遊客來村裡,是對我們多年來堅持綠色發展的肯定。”(記者 範珍 通訊員 王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