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身份證嗎?

那一年的xingkong


有,不要以為身份證是現代才出現的。中國人擁有身份證的歷史超過2000多年,比西方上帝的年齡還要長。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出現於東周時期的秦國,也就是商鞅變法之後就出現了,當時的“身份證”叫照身貼。



身份證制度有什麼作用呢?除了記錄你的一些基本信息,讓別人能知道你的基本信息。還能對人口普查、統計有很大的幫助。和現在一樣,沒有身份證你不能住旅店,不能坐公車,在特殊時期你都進出城門。


而每個朝代的身份證樣式都不一樣,但是其內容和作用基本都差不多。而在今天身份證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身份證基本寸步難行,什麼事都做不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答:身份證並非現在才有,古已有之

1、古代身份證的起源

最早的身份證是出現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後,發明了照身貼。照身貼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著國人的個人信息。並且要求每個國人都必須擁有。

2、古代身份證的種類

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古代身份證總類是非常豐富的:虎符、魚符、兔符、龍符、牙牌、腰牌等等。


3、身份證的發展史

隋唐時期:以魚符作為識別官員的等級

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魚符”被廢除,改用“魚袋”和“腰牌

明代:改用“牙牌”,這是一種用象牙、獸骨、木材、做的板片。

清代: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身份證對我們個人來說更是重要,一張身份證記錄就是一個小型的數據庫,記載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數據,所以一定小心保管。丟了也要馬上到派出所掛失,登記,以免信息被盜用造成更大的損失。


搞笑香蕉哥


現代社會中,身份證作為個人身份的標識而被普遍使用,沒有身份證可說是寸步難行。現代社會的身份證制度,開始於1936年,當時,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便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

嚴格說來,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持有身份證。

秦朝商鞅推行的“照身帖”可算是古代的身份證。

公元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第一次變法中的重要內容,就有編錄戶籍,什五連坐,無戶籍憑證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棧等規定,這個戶籍憑證就是照身帖,照身帖中登記有持有人的姓名、職業,畫像和公章等信息,類似於今天的身份證。

在古代,需要身份證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動的特殊群體,比如僧侶就遊方掛單,就需要度牒,《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沒經過一個國家,就要拿著度牒去通關,度牒就是他們的身份證。度牒在唐代成為祠部牒,上面詳細記載了僧侶的籍貫、俗名、年齡,所屬寺院等信息。

除度牒外,囚犯這一特殊群體,也需要特殊的身份證明——刺字,在臉上刺字是古代懲罰凡人的一種方式,也稱“黥刑”或“墨刑”,秦末漢初的名將英布,因為受過黥刑,所以又叫黥布。

隋唐時期,出現了“魚符”這種身份憑證,魚符的形狀如魚,分左右兩片,符上有空,用來系掛。然而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百姓不得持有。魚符上面一般客戶持符官員的姓名、官階、任職衙門等信息。魚符的材質也因官階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金質魚符;五品以上官員用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則用銅質魚符。為了方便官員外出辦公攜帶,朝廷還專門定做一種裝魚符的“魚袋”,並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

到武則天當政時,“魚符”改成“龜符”,然而只是外形和材質發生變化,用途沒變,在唐朝,“龜”是褒義詞,當時很多人的名字中也有此字,比如“李龜年”,然而龜符的使用時間不長,武則天一死,即被廢除,但卻留下了“金龜婿”一詞。後來“龜符”又相繼演變成“虎符”、“龍符”、“麟符”等,符的形狀、材質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除了證明身份,還有調動軍隊和任免官吏的權利。

明代官員則用“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牙牌的材質有獸骨、象牙、木材等,形狀如笏板一樣細長,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和所屬衙門,已經接近於現代的身份證。明代“牙牌”不再僅限於官員使用,而是慢慢向社會擴散推廣了,社會上的一些嫌貴也開始持有“牙牌”、“腰牌”等。

清代官員的身份證明主要體現在帽子上的帽珠,帽珠的材質有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官階不同,帽珠的材質也不同,一品大員,帽珠為大紅頂子;秀才帽珠為銅質頂子;普通百姓冒上無頂,就只能用綢緞打一個帽結。有些富商為了抬高身份,便花錢捐頂,於是有了“紅頂商人”這一稱呼。


煮酒君談史


古代有身份證,但是用來證明特殊身份的證件,而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樣人手一個,也就是說,在古代有身份證的人,也都是有身份的人。

與身份證相似的最早的證件,是符牌。這東西在古代時期就有了,《周禮》說:“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這裡的珍圭和牙璋就是一種符牌,代表的是領兵的資格。到了唐宋時期,符牌又開始跟人的官職相匹配,不同級別的官員用不同的魚符,這裡的魚符就相當於官員的身份證。

明清兩朝,魚袋又漸漸演化成了牙牌與腰牌,上面還註明了姓名、年齡甚至相貌特徵,這時已經跟當今的身份證非常相似了。不過牙牌與腰牌依然是身份的象徵,它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有的。如果真要從普及度來看,古代倒是有發達的戶籍制度,如秦朝的戶籍冊中甚至有百姓的“照身貼”(相當於畫像),這可不是為了保護百姓的人權,而是為了便於管理,所以百姓不需要身份證,朝廷卻要有戶籍冊。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直到民國時期才在中國出現,我們用的身份證,其背後的歷史可是非常久遠呢。


隱語


首先: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身份證的,封建王朝為了鞏固統治,一般都是把百姓固定在一個地方,輕易不得離開,百姓只有戶籍,如故需要離開居住地一百里以外的地方,則需要地方官府開具路引放行,有點類似介紹信,否則被抓到就要治罪 但對於官員來說,身份制度就可以追溯到商鞅辦法時期,那個時候叫做“照身帖”,到了隋唐時期,身份證主要作為一種等級區分,這時候叫做“魚符”,魚符有的也叫龜符,是去分官員等級的重要憑證

根據材質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 金質: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佩戴
  • 銀質:四品、五品官員佩戴
  • 銅製:六品及以下

官員在上朝辦公時都必須佩戴

從宋代以後,逐漸廢除了魚符,採用腰牌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了明朝


清朝主要採用服飾來區分,主要是頂戴花翎,而現代意義的身份證擇視為1940年馬鴻逵在寧夏制定,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現代身份證從此開始



史林閒談


身份證在當今社會是公民身份證明的必不可少的一個要件,現代身份證的製作也是朝著一個越來越精密化、越來越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的,既然當代人都有身份證,那麼很自然的可以推想,中國古代人有沒有身份證呢?

像現代的智能化身份證一樣的身份證是沒有的,但是身份證明是有的。根據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的成果表明,至遲在隋唐時期,中國民眾已經有了身份證,當時的身份證不叫“證”,而叫作“符”,是一種用木頭做成的精密的小物件,不過這種符與古代道士們所使用的“神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符在當時的史料當中被稱作“魚符”,之所以被稱為“魚符”是因為其形狀像一條魚,分為左右兩片,上面有一個孔,是用來掛在身上的。不過,與一般老百姓所不同的是官員們所使用的魚符的材質則比較貴重一些,有銀質的、有金質的,魚符上面刻著個人的身份信息,朝廷為了加強對官員和老百姓的控制,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

這種以符作為身份證明的方式為此後數朝所沿用,到了明朝的時候,人們的身份證明又出現了新的變化。符被換成了“牙牌”,牙牌的質地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象牙、獸骨、木頭等等。和魚符一樣,牙牌上面也刻滿了個人的身份信息,用來識別人的身份。

2004年,考古學家在南京的寶船遺址發現了鄭和的“牙牌”。這種牙牌因為在形狀上面是圓的,而且用來掛在腰間,所以被稱為腰牌。

清代的時候,腰牌制度得以延續,一直到清末進行戶口調查的時候,才出現現代的身份證明。


青年史學家


#今日頭條、好友連網:#古代人有身份證嗎?解答、因為人生在世面目最關點更是重要、身份證的作用是遇防到處傷害和騙子出現、所以自古到今身份證是最重要的隨身保護證件、裕防同名同姓人災垢險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