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外戰爭的勝率低於宋朝,爲什麼給大家的形象是唐朝軍事力量更強大?

曾經的history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事實上,唐朝的對外戰爭勝率遠遠達不到55%勝負各半的水平,實際只有30%左右;而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也比70%要高,主流的說法是75%左右。

但是,這有什麼用呢?唐朝比宋朝軍力強大,這是不爭的事實。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唐朝搞掉而宋朝低調的原因,而是唐朝確實比北宋要強大很多,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戰場位置:國外VS國內

我們看唐朝的對外戰爭,除了吐蕃幾次打進長安,剩下的基本都在唐朝境外進行。比如消滅東突厥、消滅高昌、消滅吐谷渾、消滅西突厥、消滅高句麗、消滅後突厥等。

一般而言,對外作戰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境內作戰的數倍。因為首先,境外作戰是客場作戰,對於當地的風土人情都不瞭解,這種情況下失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次,深入敵境,需要保持漫長的補給線,這對後勤是巨大的考驗,稍有閃失就會萬劫不復;最後,深入敵境,特別是突厥這樣環境惡劣的地區,軍隊的非戰鬥減員很大,很容易被以逸待勞的敵人擊敗。

而北宋基本都是在國境內作戰,因為北宋長久以來都被周邊少數民族輪番吊打,因此北宋無力將戰火引向敵國境內,比較成功的是和西夏的戰爭,但是終歸是失敗多成功少。

主場作戰,可以就地補給,而且熟悉作戰環境,更重要的是背水一戰退無可退,如果這樣的條件下還無法取勝,就和配備了衝鋒槍且武裝到牙齒的平民還是無法打敗手無寸鐵的拳擊手一樣,讓人不可接受!

2、戰爭性質:進攻戰VS防禦戰

唐朝之所以老是失敗,主要在於他們進行的,是瘋狂的進攻戰和滅國戰,因為主動挑事,且深入敵人境內作戰,所以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因為侵略別人,能取勝的畢竟是少數。

以一支疲憊之師,長途跋涉,去攻打以逸待勞的敵人精銳,被打敗很冤嗎?

因為是主動進攻,想要完成戰爭勝利,必須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甚至對其滅國才算罷手。

但是北宋不一樣,他們進行的,基本是城防戰,也就是防禦戰,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可以站在城頭,依靠厚重的城牆和先進的三弓床弩等武器,對城下的敵人進行反擊。

對於北宋而言,只需要等到城下的敵人退兵,這場戰爭就算勝利了。

所以唐朝的進攻戰比宋朝的防禦戰取勝的難度更大,所以唐朝的勝率更低。

3、戰爭結果:滅國VS被滅國

為什麼唐朝給人的感覺很強?

因為唐朝最後達成的目標,是徹底征服,或者徹底滅國,雖然勝率不高,但是最後唐太宗可以讓東突厥可汗給自己伴舞。至於唐朝在消滅東突厥的過程中,遭遇了多次失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徹底將這個強國消滅了,這就夠了。

在唐朝征服周邊國家的過程中,很多都是這樣的,在境外作戰的唐軍,雖然損失很多,但是仍然讓敵人瑟瑟發抖。

唐朝前期的對外戰爭史,就是一部部滅國史!

但是北宋呢,從來沒有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周邊國家從來沒有一聽大宋的名號就戰慄的。相反,他們身體發抖是即將碾壓北宋的激動心情的表露!而且,北宋還產生了嚴重的“恐遼症”,“恐金症”。

北宋的作戰,不僅不能大量殺傷敵人,反而被敵人吊打,最後還被敵人滅亡!

4、戰爭頻率:無年不戰VS承平日久

為什麼女性司機出車禍的比例遠遠低於男性呢?是女司機的整體水平高嗎?並不是,而是女司機的數量要遠遠小於男司機,所以她們出車禍的比率要遠遠低於男司機。

唐朝和宋朝的情況大致如此,唐朝立國289年,幾乎是無年不戰,無月不戰,對外作戰的頻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頻率。

相比之下,北宋除了和遼金夏等的戰爭外,有很長時間都是在和平時期,特別是和遼國,從1005年《澶淵之盟》後,宋遼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局面。

承平日久,所以對外作戰的頻率要遠遠少於唐朝。

所以,宋朝的勝率要遠遠大於唐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這個宋朝對外勝率純屬扯淡,大部分戰爭都是在宋朝境內打的保衛戰,你說打贏了,其實每打一次,人口就損失好幾萬,土地割讓好幾塊,金錢戰略物資送人家一大堆,就算“勝了”有個毛用?唐朝的對外戰爭都是在千里之外的敵國他鄉,在青藏高原、在帕米爾高原上,在阿富汗境內,在中亞西亞,在西伯利亞,唐朝的有些領土,現在我們還去不了呢,就算輸了,也是在別人家輸的,能比嗎?

宋朝作戰空間狹小,沒有什麼戰略縱深,北宋最巔峰的時候,向北最遠沒有打穿河北,止步於十六州,和大遼作戰,基本是動一次被打一次,從來沒有佔過便宜。向西,最遠沒有打穿過雲南甘肅陝西,西夏這個國家,還是北宋建國過程中自己獨立出去的。南宋就更不像話了,連河南山東都不要了。北宋領土200萬平方公里不到!比秦始皇時期還要少100多萬平方公里。海陵王、金兀朮他們一發力,就能把戰火燒到長江邊!

所以說,兩宋所謂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在中原的基本盤打來打去,金國一南下,就能威脅開封,蒙古一拿下,直接殺到襄陽城,在河北河南湖北江浙打來打去,即便“勝了”,又有什麼意義?還不是把自己的子民害得顛沛流離?

你且看唐朝巔峰時期的對外戰爭都發生在哪裡?那都是在西域、在漠北、在中亞、在遼東、在海上!

在漠北:李衛公和英公擊敗了當時稱雄世界,讓歐洲人哭爹喊孃的突厥人!李靖的3千鐵騎打的突厥人心甘情願的奉中國皇帝為天可汗,連突厥領袖可汗被俘後都願意終身為奴為僕。從此蒙古大草原、整個中國東三省、整個外興安嶺、庫頁島都歸入了中國版圖,中國在這些地方設立了都護府進行統治。

在遼東和海上:英國公李績和薛仁貴徹底擊敗高句麗,征服朝鮮半島。名將劉仁軌火燒白江口,摧毀日軍戰艦400艘,大破倭兵4萬,從此朝鮮半島的政治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郡縣。倭奴國也明白了中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是不可挑戰的,從此年年進貢,當時日本的使者到了中國要以三跪九叩的大禮覲見中國皇帝。日本的天皇也在中日國書信函中自稱東海蠻夷倭奴國臣下,百叩中華天朝大皇帝,以此來討好中國。

在西域:太宗朝滅高昌,高宗控制整個西域、吐谷渾、鐵勒、突騎施,一個個都成了歷史上的名詞。薛仁貴進攻天山,破鐵勒九姓的時候,士兵高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何等威武?

玄宗朝,高仙芝安西都護府3萬唐軍征服西域十幾個國家,破九國胡,滅亡小勃津,國王被抓到長安問罪。安息軍兵鋒越過蔥嶺,逼得大食帝國拱手讓出西域,以2萬人的兵力、沒有後勤、勞師遠征、客地作戰、語言不通、沒有情報的絕境中與阿拉伯軍隊25萬人以逸待勞、後勤充足的精銳部隊抗衡,而且仍然一度壓制阿拉伯軍團,連續半個月不分勝負。阿拉伯軍隊損失過半,強大的軍力威懾者西域十幾個國家包括號稱強大的阿拉伯大食帝國!若不是安史之亂,唐朝的影響力將遠達西亞和中東。當時唐朝交兵的地方,是現在的阿富汗境內,而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則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

大家不要總盯著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失敗了,在大非川失敗了,就以為唐朝不如宋朝,戰績不行,你要知道,怛羅斯之戰可是三萬孤軍深入敵境,遭遇盟軍背叛腹背受敵才失敗的。怛羅斯在哪裡?那是哈薩克斯坦境內,也是大食帝國的境內,唐朝即便失敗,戰敗的地點也是宋朝做夢也不敢去的天邊所在。

怛羅斯之戰後,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還。”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也許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唐朝中期雖然數度敗給吐蕃,然而即便到了晚唐國力衰退的時候,依然有能力讓吐蕃四分五裂一敗塗地,同時收回河西。

而大宋呢,在遼國滅亡之前,遼國的殘兵敗將還能打得童貫一敗塗地,在盟軍面前丟盡了臉面。在金國被蒙古滅亡之前,金兵依然可以吊打南宋所謂的名將精兵。而唐人一個外交官王玄策,只靠一點親兵就能“一人滅一國”,差點掃平整個印度半島,活捉古印度王王阿爾裘,押解到長安獻給唐太宗。



王玄策放在大唐歷史上,根本不能和李靖、李績、侯君集、薛仁貴、劉仁軌、黑齒常之、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渾瑊、李愬等人相提並論,然而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外交官,他的赫赫戰功,兩宋歷史上都沒有任何一個名將能夠做到!

所以,歷史學家才會把漢唐叫做“強漢盛唐”,才會把大宋叫做“積貧積弱”!這個案,是翻不了的。




平原公子



唐朝的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包括初唐和中晚唐嗎?

唐朝給人武力強大的印象主要是前期,而且主要是滅高昌,對突厥也是經過初期的防禦階段之後,才開始大規模反擊,最後消滅了突厥,迫使突厥臣服。

但除此之外,唐朝進攻高麗並不成功,雖然戰場上經過幾次強攻,算是打下了高麗,但是佔領不住,所以最後又放棄了,等於前功盡棄,做了無用功。


對吐蕃也是前期防禦,中間有過幾次主動進攻,但是也只能說是互有勝負,勝率也不高,好在防禦戰的勝率比進攻要高,才沒有讓吐蕃進攻到中原地區腹地來。

進入中晚唐以後,對外就基本上都是防禦戰了,而且勝率也不高,吐蕃都打進長安了,甚至之前唐朝扶持起來的回鶻都能在唐軍面前耀武揚威,唐朝也無可奈何,只能和親維持關係。

要說屈辱,中晚唐比北宋就差遠了,起碼北宋在亡國之前,並沒有被遼國攻破京城,大肆搶掠一番後才主動退走吧。這還不算安史之亂中回鶻應唐朝請求出兵幫助平叛,後來也進入洛陽大肆劫掠。


宋朝在對外進攻方面確實能力一般,但是總體而言,在防禦戰中勝率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才能和遼國在經過長期拉鋸之後達成澶淵之盟,維持了八十年的和平。

宋朝對西夏初期以被動防禦為主,但是後期也是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主動進攻,拓地千里,西夏也只能被動挨打,並沒有太多的還擊能力。

從唐朝開始以後,隨著封建國家的進一步成熟,王朝的穩定性大幅度提高,對內控制力也在大幅增強,而在對外擴張上並不積極,宋朝和明朝都有明顯的這個傾向。所以,像唐朝那樣大起大落的王朝就不太容易出現了。


蕭武


這個是要分階段的。

眾所周知,唐朝從歷史的角度看被人為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叫‘盛唐’,另一部分被稱為‘中晚唐’,而分隔兩個唐朝的歷史事件就是安史之亂。

眾人印象中的大唐,是恢弘大氣,氣勢磅礴的泱泱大國,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典範。

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

先說盛唐(公元630年——公元750年,近120年)

這個地圖,大家最為熟悉。

這是唐高宗年間,達到頂峰狀態的唐朝疆域,東並朝鮮,西越蔥嶺,北被大漠,南至越南中部,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可謂盛極一時。

不過,這個版圖並沒有保持多久,武則天時,突厥復辟,導致少了北面那塊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個才是常態,不過也很厲害了,國土面積約900萬平方公里左右,保持了近百年。

從631年,即貞觀四年,唐太宗派大軍突襲突厥王庭,覆滅突厥之後,在到唐玄宗天寶年間。

這120年的時間裡,大唐就像開了掛一樣,滅國屠城,跟玩似的,兵威赫赫,不可一世,對外戰爭勝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此期,唐朝先後滅掉(含擊敗)了吐谷渾(627年)、東突厥(630年)、高昌(640年)、薛延陀(646年)、中天竺(648年)、龜茲(648年)、西突厥(657年)、獠人(658年)、契丹(660年)、百濟(660年)、鐵勒(660年)、倭國(663年)、高句麗(668年)西南蠻(729年)、突騎施(744年)、後突厥(745年)、小勃律(747年)、石國(751年)等等國家。

這麼一大串狩獵名單中,不乏像突厥這樣的猛禽,這是宋朝怎麼都比不過的,歷代王朝都絕難達到的一個高度。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唐朝這麼流弊,為什麼還有人說他對外戰爭勝率不足55%,甚至30%,這麼低?

大唐榮耀開始退場,請大家欣賞歷史新劇——《大唐農藥》。

中晚唐(公元750年——公元907年,近150年)

大唐是一個複雜的朝代,一方面他輝煌無比,令群星失色。

另一方面,他也有比其他朝代更屈辱,更黑暗的歲月,屈辱的時候,可比西晉。黑暗的時候比東漢更黑。

安史之亂,不單單是一次邊將造反,也不能單單看成一次胡人反叛。

這個歷史事件的背後,其實是世家與皇權的一次博弈,也是世家歷史上最後一次博弈。

沒有一樣東西,從誕生之出就是腐朽、落後的,只有世家除外。

“沒有千年的皇朝,但有千年的世家。”

世家這個畸形物,從誕生之初,便寄生於所在王朝身上,如蟻附骨,成為宋朝之前每一個王朝揮之不去的陰影。

他們從王朝身上吸取養分,壯大自身,隨著大唐在唐玄宗時期達到巔峰,他們的實力也隨之達到巔峰。

只要他們願意,一夕之間拉起幾十萬大軍輕而易舉。

野心,憤懣,躁動,各種情緒在胸中醞釀,陰謀也隨之產生。

由於大唐從太宗到玄宗的歷代帝王,都頗為看重科舉取士,這觸動了世家的根本利益。

兩方的矛盾早就不可調和,只等衝突爆發的那一天。

終於,一個叫安祿山的胡人進入了世家的視線,這讓他們欣喜若狂,開始籌備著對大唐皇權最大的一次挑戰。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在多方預謀下,安史之亂爆發。

而被世家蛀蝕乾淨的大唐府軍,在氣勢洶洶的三鎮叛軍的攻勢前,潰不成軍。

很快,叛軍就攻到了潼關之前。

唐玄宗震怒,但做了近50年的太平天子後,早已經老邁,面對突如其來的叛亂,昏招頻出。

賜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哥舒翰出戰,最終導致唐軍大敗。

隨即,唐玄宗匆匆逃離長安,不久長安淪陷。

然後,世家因擔心唐玄宗平叛之後,會對他們秋後算賬,於是在馬嵬坡策劃兵變,實際將玄宗軟禁。

隨後,在靈武擁立太子李享登基,徹底斷絕玄宗復位的可能。

自然,世家們也不會容忍一個胡人竊取他們的勝利果實,做完這些後,世家逐漸發力。

不得不說,認真起來的世家真的流弊,反正安祿山之流不是對手,僅過了六年多,就將席捲天下的安、史通通掃入垃圾堆了。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

也到了分贓的時候。

世家逼朝廷分封了比之前更多的節度使,由各世家勢力所掌控,實際上瓜分了唐朝。

大唐因節度使作亂盛極而衰,最後反而還要大肆冊立,實在悲哀。

自此,世家徹底掌控了唐朝的軍事、經濟、政治大權。

世家與皇權的博弈,以世家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在太極宮淒涼離世,享年77。

之後百餘年,唐朝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的矛盾愈演愈烈,進入了朝廷依靠世家的力量,剿滅反叛的藩鎮,設立更多的節度使作為報酬,藩鎮再反,朝廷再剿,再設的惡性循環中。(“汝幸汝家為天子耶?吾父薄天子而不為。“換到明朝,說這話的人,十八族的人皮都該曬乾了,只有在中晚唐這個時代,才能有這麼奇葩的事發生。)

中央朝廷,也被世家所滲透,皇室無奈之下,啟用宦官,想起到牽制世家的作用,不曾想又放出來一頭餓狼。

中唐之後近十位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其中五六位直接為宦官所弒。(要是李世民知道他的後代被人這麼欺負,估計會氣得從昭陵揭棺而起吧。)


“朝廷可遣使而指者,唯兩京耳。”

到了晚唐,朝廷實際控制的面積只有長安,洛陽兩都以及江南部分道府了。

這個時候的唐朝,西面臨吐蕃的威脅,內亂不止。

以至於吐蕃長驅直入京畿,攻佔長安,各藩鎮也就看著就看著,反正皇帝你不給好處,我就
不幫忙。

這種情形下,對外戰爭勝率有10%,唐朝皇帝就要燒高香,祭拜李世民了。

唐中後期疆域,已經極度縮水,面積僅有450萬平方公里左右(朝廷實控100萬左右)。

其實這圖還浮誇了一點,東北那塊基本被契丹佔領,而且河北三鎮叛亂,朝廷沒鎮壓下去,算是被迫承認了他們半獨立。

相比於中晚唐,大宋簡直幸福得一比。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收藏哦


道史仙


這裡有一個誤解:提問者把每一次戰爭的作用效果都認為一樣。在實際作戰中,決定勝負的戰爭就那麼幾場,打贏了關鍵戰役才是王道。

舉個例子,在唐朝初期,唐朝對突厥的戰爭勝率很低,一方面是因為要和中原群雄爭天下。到了李世民登基後,甚至還和突厥的吉利可汗簽訂了渭水之盟——唐朝的國都旁邊。雖然李世民雄才大略,並且暗中急調12萬大軍包抄突厥後路,在朝中立太子。這些都是拿命去賭,是相當的驚險。但是,後來的軍神李靖一次夜襲,不但打敗了突厥主力,而且還抓住了吉利可汗(突厥的大首領);一下子突厥人群龍無首。雖然戰爭的勝率低於宋朝,但是在關鍵戰役中唐朝打的都是勝仗。這一次勝利,慶功宴上高興的李淵親自彈琴,李世民起舞。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情況是,凌煙閣24功臣,李世民並沒有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套。而是對這些帶兵的將軍給予充分的信任,因為當時還有外敵,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不甘心做一個被威脅的皇帝。所以對內休養生息,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天下人才。對外不斷用兵,安定邊境。所以唐朝的武將人才濟濟,這些武將懂得,小小的失敗不算什麼,大決戰的勝利才重要。

李靖滅突厥,侯君集攻打吐谷渾,文成公主入藏,高句麗之戰;後期武則天的大將軍王孝傑、狄仁傑,唐玄宗時期的高仙芝、封長清等等,在很多關鍵性的戰役中,唐朝都是勝利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高仙芝的戰鬥歷史——那他媽簡直是開掛中的開掛,高仙芝如果沒被奸臣害死,阿拉伯佔領不了中亞。所以才說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不但兵強,軍事人才也是英雄輩出。

這就好比小組淘汰賽,剛開始總是勉強出線,但是在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人家都是第一。當然最後能拿到冠軍。

反過來看宋朝,五代時十國的時候丟失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宋朝失去了一塊戰略要地。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也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被否了!為什麼?因為當時先統一南方,這就是宋朝初期的戰略“先南後北”;統一完南方後,趙匡胤又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他手下有個節度使也上書請求攻打幽雲十六州。當時趙匡胤給趙普說了後,趙普說:我知道是誰想收復幽雲十六州。是曹翰。他確實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曹翰如果死了,誰能守住幽雲十六州?趙匡胤當時沉默不語了。杯酒釋兵權後,宋朝能夠出徵打仗的將軍沒了。後來西夏立國,佔領了河西走廊的養馬之地,導致宋朝缺馬。宋朝的馬幫很賺錢就是這個道理。整個北宋,除了太祖時期,只有一位名將——狄青。

所以,後來的宋軍打仗基本上都是在平原上步兵對騎兵,雖然宋軍發明很多戰爭工具,但是打敗了地方後,自己的兩條腿怎麼也追不上地方的四條腿。加上宋代的軍事制度,當兵的是僱傭兵性質,有一位將軍為了讓士兵上戰場,無奈的請來幾個老千,在軍營裡開賭場。把這群當兵的錢都贏光,然後出來動員大家說:打仗就有錢掙,這才把這群大爺請到了前先上。宋朝在關鍵性戰爭中沒有勝利過;這就好比你去賭錢,你總是贏幾百,卻再一次關鍵戰爭中輸掉了幾千萬。宋朝的戰爭中,宋太宗趙光義想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大敗而歸;到了“檀淵之戰”,寇準騙了皇帝車架到前線,士兵看到御駕親征,士氣大漲,和遼國打了個拉鋸戰,最後結下檀淵之盟——送過每年給遼國30萬兩白銀,絲綢、絹等。後來到了宋仁宗時期,才出了一個真正能打仗的將軍——狄青。可惜後來被重文輕武的朝堂大臣,在歐陽修的帶領下排擠了出去。到了神宗時期,發生了攻打西夏的“西北䘮師”;幾乎把王安石積累的國家財富全賠光了。從此以後,宋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徽欽二宗時期,先是宋徽宗不顧遼國的請和,大臣們的反對,與金國結成海上盟約,滅掉遼國。然後金國人圍困東京,“靖康之變中”宋朝的皇帝沒有一丁點骨氣,一兵一卒都沒動,自己到人家軍營請和,結果被扣留。為了贖回皇帝,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結果東京汴梁被金國攻佔;徽欽二宗以及後宮三千多人,加上文武大臣家眷十萬餘人被押送北上。金國曾經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張邦昌,國號是楚。存在時間很短——因為都不認這個皇帝,加上趙構在應天府(商丘)登基,至此北宋滅亡;南宋開始。北宋亡於無將,不但沒有合格的將軍帶兵,連一丁點的尚武精神血性都沒有。

南宋開始,一大群能打仗的名將脫穎而出。宗澤、岳飛、韓世忠、張先等等;開頭打出了一個大好局面。岳飛朱仙鎮大敗金軍,極大的鼓舞了宋人的士氣,尤其是宋人不再相信金人不可打敗這個痼疾。可是,此時剛建立的南宋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秦檜,千古第一奸相。把南宋的的名將們通過政治手段整死殆盡,殺了岳飛的兒子岳雲部將張先後,又搞了一個“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把逃到南方的原來北宋遺民全部遣返。至此北方的人對宋朝心灰意冷,這也是為啥後來金國的漢人將軍不認為自己是宋人。到了後期,蒙古的崛起,本來好好的宋金聯盟,可是偏偏金國最後兩個皇帝是豬隊友。為何如此說?當時宋朝的大臣們制定了好幾個策略,聯蒙滅金、聯金抗蒙;而且都傾向於第二種,但是此時金國皇帝彷彿腦袋被門擠了。金哀宗和金末帝,兩代皇帝在對蒙古作戰失利後,天真的認為:自己北邊的損失可以從南宋這裡彌補。他們不理會南宋提出的聯合抗蒙。攻打南宋,結果被南宋名將們打的大敗而歸。而此時蒙古趁著金國人打南宋,在北方偷襲,佔領了久攻不下的山西。

金國這個豬隊友不但還了自己,也坑了南宋。蒙古滅掉金國後,金國人口少了90%左右。當時宋朝大將在河南地,到處都是屍骨,慘不忍睹。生產力破壞殆盡。而此時,南宋只能南歸自保。最後蒙古先滅吐蕃,後滅大理,對南宋南北夾擊 ,南宋滅亡。


嘟嘟讀讀


要討論歷史問題,首先要明白這個說法對不對,然後再進行討論。

這個說法是無稽之談,是謠言

這個說法,即唐朝對外勝率55%,宋朝勝率為70%的說法的錯誤的,是謠言,不可信!

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網文“99%中國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這篇文章提到的觀點根本沒有史料根據。

所以對唐朝勝率和宋朝勝率的記載是完全不可信的,因此也沒有唐朝對外戰爭勝率高於宋朝的說法。

唐朝的軍事力量強大的印象更多地是出於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

至於為何印象中唐朝軍事力量更加強大。是因為唐朝對外戰爭的數量要高於宋代,宋代的戰爭更多地是防禦性戰爭。而對於民族主義色彩比較濃厚的中國人來說,對外戰爭會讓我們更有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們才會有唐朝軍事力量更加強大的印象。

其實同作為封建王朝,唐朝和宋朝更有千秋,軍事力量上差距並不是很大,不然南宋為什麼能夠抵擋蒙古人那麼多年呢。


幣圈大隊長


唐朝對外戰爭的勝率低於宋朝,為什麼給大家的形象是唐朝軍事力量更強大?其實這個問題真的很無厘頭啊,因為對外戰爭這個詞所涵蓋的內容實在太大了,簡單地用“對外戰爭勝率”這個詞去評價一個王朝的強盛與否最終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對外戰爭和對外戰爭不一樣

一場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其實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對外戰爭。比如1960年代到1970年代發生的越南戰爭,對越南和美國來說都是對外戰爭,那場戰爭最終的結果是越南達成了戰爭目標,而美國則很狼狽,在越南全部撤出,而且其支持的政權還被推翻,所以這場仗無疑是越南勝了,美國敗了。

所以如果只算1962年到1975年美國和越南的對外戰爭(打比方,其它小仗就不算了),可以算出來美國是1戰1敗,越南是1戰1勝,越南勝率100%,美國勝率0,難道據此就可以說越南比美國強?或者越南的軍事實力比美國強?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其實本身越南戰爭這個名字就已經說明了美國要遠遠強於越南的事實,因為這場仗是在越南的國土上打的,距離美國本土則相隔萬里,人家能離著上萬裡打到你的門上,就已經說明人家的實力比你強出不知道多少了。當然在戰爭中強者未必能贏,所以越南戰爭最後的結果確實是越南獲勝,但即使是越南獲勝,也改變不了越南和美國的國力相差巨大的事實。

唐朝的“對外戰爭”

而唐宋之間的“對外戰爭”勝率高低,其實正是基於這種偷換概念的結果,即把出兵域外,或者說開疆拓土的戰爭和被外敵入侵,在家門口死戰得勝的戰爭混為一體了。然後用單純地去用數字來製造出了宋朝對外戰爭勝率比唐朝高的假象。

盛唐時期的武力之盛在漢族王朝裡空前絕後

比如我們可以先看一看唐朝進行對“對外戰爭”都是什麼樣的戰爭。這裡就簡單地找一些唐朝對外戰爭有代表性的戰役名稱來說明問題:

唐擊突厥雁門之戰

唐擊吐谷渾之戰

突厥攻擾唐邊之戰

唐滅北突厥之戰

唐擊党項羌之戰

唐滅高昌之戰

唐擊西突厥伊突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

唐擊突厥都擔碎葉之戰

唐擊安南之戰……

雖然在唐朝時也不是從未被外敵攻入國境,在唐朝時的“對外戰爭”確實絕大多數都是唐朝主動出擊,攻擊周邊的政權,甚至在幾千裡之外發動過多場滅國之戰。而周邊政權攻入唐朝核心地帶的情況卻始終極少,大概只有唐初的渭水之盟和安史之亂之後的吐蕃攻陷長安兩次,但這兩次都無法立足,因此也都很快撤軍。

即使到唐朝中後期,外敵入侵的事件也很少發生

而安史之亂則完全是唐朝的內戰,所以可以說唐朝時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拓土開疆的戰爭,那這種戰爭在異域他鄉作戰,中間一些戰役出現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但有戰役失敗,卻並不能說明唐朝軍事實力不行,因為這些戰役本身發生在周邊政權的腹地,戰役結果有可能導致周邊政權覆滅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唐朝超強的實力。

而終唐一代,根據一些朋友的計算,唐朝大約一共攻滅了周邊30個政權,包括吐谷渾、東突厥、高昌、薛延陀、高句麗、西突厥、百濟和鐵勒等都曾經盛極一時的割據政權,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幾乎從來沒有被中原王朝真正滅亡過的草原遊牧民族政權。所以唐朝的軍事實力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而且直到唐朝末年國勢衰敗到極點時,最大的麻煩也是來自內亂,而不是外敵的入侵。

宋朝的“對外戰爭”

但宋朝的對外戰爭呢?那可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比如下面這幾個被認為是宋朝獲勝了的對外戰爭:

唐河之戰(發生地今天的河北定州)

徐河之戰(發生地今天的河北徐水)

定羌城之戰(發生地今天的甘肅廣河)

平夏城之戰(發生地今天的寧夏固原)

和尚原之戰(發生地今天陝西寶雞)

郾城之戰(發生地今天河南漯河)

京襄之戰(發生地今天河南信陽)

壽春之戰(發生地今天安徽壽縣)

……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對外戰爭”基本都是反擊外敵入侵

這些戰役雖然被認為是宋朝獲勝,但除了對西夏的一些戰役之外,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外敵入侵宋朝,發生戰役的地點幾乎全部是在北宋或者南宋的境內,而且有些戰役可以說就緊鄰著北宋或者南宋的滅國之戰,這些戰役中的多數雖然獲勝,但戰果基本上除了敵方退兵之外就沒什麼了。所以其實很多是相當於越南打贏了越南戰爭,只是說明弱者打的不錯,但這跟軍事實力強沒有任何關係。而且說實話其意義還比不上越南戰爭,因為越南戰爭可是打贏了整個戰爭,而上面這些多數只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已。所以勝率70%的結果也不過是兩次被外敵滅國而已。


南宋的“勝利”基本都是在剛被蒙古人佔領的國境線上取得的


所以宋朝打贏了一些針對外敵入侵的反擊,跟它的軍事實力強弱其實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甚至它打贏的次數越多,就說明外敵入侵的次數越多,反而是它國力和軍力極其虛弱的證明。這跟唐朝對外戰爭次數多說明唐朝國力強大正好相反。所以拿唐宋“對外戰爭”的勝率對比想說明宋朝軍事實力也不弱,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桃花石雜談


今天看到一個視頻,記者問路人,中國現在平均工資是四千一百多,你覺得高嗎?路人說,潘長江和姚明的平均身高是1.92米,請問能代表什麼?

戰爭不是格鬥,不是拳擊,也不是wwe。用勝率來評判戰爭,原本就是荒謬無比的。項羽一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每每以少勝多,然並卵,垓下之圍一戰而身敗,將天下拱手讓與劉邦,自己也被分屍。這樣的勝率就算再高有什麼用?何況戰爭勝負分為很多種,有大勝、小勝、守成、攻克,有擊潰戰、殲滅戰,難度、意義各不相同。擊潰十次不如殲滅一次。漠北大捷、赤壁之戰、肥水之戰、捕魚兒海……一戰而定鼎天下,之前就算敗的再多又有什麼關係?只要在關鍵的戰略方向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足矣。再比如戚繼光,他一生最大的貢獻除了東南擊寇,還有經略北疆,十數年蒙古不敢與之交戰,大明北邊無憂。沒有打仗,按照勝率來說就是零。要是光看數據那戚繼光豈不是廢物點心?羅納爾多的世界盃進球記錄被克洛澤超越了,難道克洛澤就比羅納爾多強?所以說,任何時候,數據只是參考,什麼都說明不了,必須看實際情況。

反觀唐宋。唐軍事強於宋,這是不爭的事實。不要說什麼勝率 ,也不要說什麼宋的對手比唐的強大,說那些都沒有用。根本上來說,唐是古典化帝國向中世紀國家轉變的時期。唐之前,中國的軍事力量都是世界上最強的。主要表現三方面,第一國家有直接徵兵的能力,類似現代義務兵役制;第二國家戰爭機制非常完善,國防預算非常高,武備強大;第三軍功爵制還存在,尚武精神深入人心。所以這樣的古典軍事帝國,對外戰爭都是碾壓的。無論秦、漢、曹魏、隋、唐前期都是這樣。以高峰期的漢舉例子,挖出來的西漢東海郡武庫賬本,就嚇懵了無數歷史學家,數量非常龐大,管理非常現代化。

我們就看看東海郡武庫有多龐大吧:弩弓:弩537707(乘輿11181),弓77521,小計615228;矢:弩矢11458424(乘輿34265),弓矢1199316(乘輿511),小計12657740;槍:銅戈632(乘輿563),矛52555(乘輿2377),乘輿鈒943,鈹451222(乘輿1421),戟6634,有方78393,鍛24167,小計614546;刀劍:劍99905(乘輿4),涇路匕首24804,鋸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小計311069;斧:鐵斧1132。(皇室器物冠以“乘輿”)

單是一郡儲存的武器就夠裝備數十萬人的軍隊,漢帝國之強大可見一斑。

從本質來說,古典帝國是為了實現軍事征服而建立的,其組織結構以最大限度動員力量為優化目標。後世朝代是為了實現階級統治而建立的,其組織結構和學說以維持穩定、鎮壓革命、維護特權為目標,也就是對內統治,那對外自然就要被犧牲了。

從安史之亂之後,中國進入了中世紀時期。農民不是國家的,而是地主的。國家政權到了縣一級就下不到地方了,徵兵自然困難。現在許多不懂歷史的總認為,明清十萬部隊都算大部隊,而戰國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人大混戰,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是胡編亂造,這隻能說他們不懂古代的國家體制。

唐後期,軍功爵制廢弛,軍人成了低人一等的職業,人民不再尚武,而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宋朝以服兵役為懲戒犯人的手段,明朝軍隊穿紅色戰袍,被稱作“赤佬”。到現在很多地方還用“小赤佬”罵人。民國時期當兵的是丘巴、泥腿子。這些都說明了軍人地位低下。實際上到了今天,軍人的地位都很低。要不是國家一些強制性保障軍人權益的制度,老百姓根本瞧不起破當兵的。這樣的國家,永遠不可能比古典軍事帝國強大。所以唐後期開始,五代十國、宋、明、清,中國對外戰爭都是敗多勝少。現在許多人總說什麼巔峰明朝、清朝能不能打的過漢唐,告訴大家,就算他們拿著火槍,也打不過漢唐。建國以後,國家一方面堅持義務兵役制度,一方面維持一定數額的軍費比例,絕對是高瞻遠矚、千秋之業。

所以,宋的勝率再高,他也是弱國。唐的勝率再低,也輕鬆碾壓宋明清。當然說明白,這裡的唐,指的是安史之亂之前的那個大唐帝國。


A0000小米先生


人們往往只衡量結果,不論過程

唐朝疆域版圖:宋朝疆域版圖: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明顯對比出來,唐朝多是開疆拓土,“天可汗”的榮耀更是中國歷史上的榮耀。宋朝則正好相反,燕雲十六州沒拿回來,反而變本加厲的喪失領土,勝的再多也沒用啊,畢竟絕大多數人只看結果,或者只認同容易量化的指標,至於過程中的好壞,大部分人都不會去關心。

唐朝=遊牧民族+農耕民族

此外,在冷兵器時代,北方的遊牧民族相較於南方的農耕民族,有著很大的先天優勢。好比騎兵打步兵,騎兵佔便宜太多了。唐朝本身就是漢化的鮮卑族政權,決定了唐朝對遊牧民族強大的包容力和融合能力,在唐朝,很多將領和部隊都是外族,比如大名鼎鼎的高仙芝,和安祿山的遊牧民族騎兵,要麼是軍事指揮能力強,要麼是戰鬥力極強。


瓦爾登的船伕


當然是唐朝軍事力量強了,勝率這個難說。像劉邦數敗於項羽,論勝率項羽遠多於劉邦。然而垓下一戰成功。劉邦成了皇帝,項羽戰敗身亡。勝率是個很模糊的,大小戰不同,影響也是不同。要從戰果戰略影響來說。唐朝55%,宋朝70%這數據本不太贊成。沒統計過,算這個勝率是真的。打個比如打麻將,甲乙丙丁三人打。打了二十盤,甲胡五次,乙胡三次,丙二次,丁胡十次。胡牌率甲25%、乙15%、丙10%、丁50%。按胡率來講丁是贏的次數最多,但實際上是未必丁是贏家。應按翻數來評定輸贏才對(相對於戰爭來說就是戰果成就影響)甲胡了三十番,乙十番,丙六番,丁二十番。這樣算起來甲才是贏家才對。

唐朝跟宋朝就領土大小來相比,唐朝遠勝過宋朝。




唐初二千萬人而已,宋朝人口是遠多過唐初的。而且宋朝已一統,內部安定卻讓西夏、遼等打的要賠錢議和。反觀唐朝在經歷八年統一戰爭,人口經濟非常衰弱。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徽之治。而宋沒有能相比的。論疆域唐朝遠勝於宋朝,歷來一個國家軍事越強其疆土就越大。唐朝是除清外不修長城的王朝,秦漢一萬多公里。漢朝初是利用秦和戰國燕趙上百年修的,但後面又新修。明朝一朝就修了近九千公里。宋朝雖然也是沒修,因為修不了。因為那些地方基本上不在宋境。而唐朝也用不著修,因為長城以北都歸唐朝了。也不能按次數勝負來去去。拿宋史來講宋太宗北伐要奪回十六州,比如打了十場仗,九勝一敗。就會以為是宋朝打了大勝仗。史書我認為記錄也是真的。但九勝的戰績比不上那一敗的損失。唐書也好宋史也好都是宋人編的。勝仗一般都會記錄斬俘多少,敗仗往往一筆帶過。也不記錄自方損失。其實通過其他的一些記錄也能看出問題。比如打完仗有沒有升官封爵。對比下唐將宋將就知,唐將多升官封爵,宋將多貶。漢書記錄方式是把敵我雙方的損失都有。(這樣使人更容易辯別)歷代軍事越強者,其版圖必須會擴張。特別是對遊牧民族的戰爭勝負。唐朝版圖擴張,打敗遊牧民族。而宋朝未能擴張,未打敗遊牧民族。就連西夏一小國都降服不了。

唐太宗在很困難的時期,依然取得輝煌戰果。唐太宗對外戰爭(唐書太宗紀)1貞觀三年派李世勣李靖擊突厥,突利可汗來降。突厥內附男女一百二十萬。2貞觀四年李靖大破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西北諸藩請上尊號:天可汗。(從古自今唯唐太宗一人)3擊土谷渾破之,追八百里。龜茲、吐藩、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4貞觀九年洮州羌叛,派人征討大破之。5三破吐谷渾,俘虜吐谷渾王慕容伏允。6貞觀十二年夜郎反,討平。然後大破之。7百濟進貢。貞觀十三年徵高昌,以其地置西州。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貞觀十四年執高昌王獻捷於觀德殿,以其地置安西都護府。8貞觀十五年,李勣及薛延陀戰於諾真水,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獲馬萬五千匹,薛延陀跳身而遁。勣旋破突厥思結於五臺縣,虜其男女千餘口,獲羊馬稱是。9貞觀十七年薛延陀遣其兄子突利設獻馬五萬匹、牛駝一萬、羊十萬以請婚,許之。10貞觀十八年安西都護郭孝恪帥師滅焉耆,執其王突騎支送行在所。11貞觀十九年徵高麗,前面小勝,但圍敵都城。後面不克班師。12貞觀二十年破薛延陀斬五千,俘三萬。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陀可汗不事大國,部落烏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13貞觀二十一年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卿楊弘禮為琯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龜茲。是歲,墮婆登、乙利、鼻林送、都播、羊同、石、波斯、康國、吐火羅、阿悉吉等遠夷十九國,並遣使朝貢。又於突厥之北至於回紇部落,置驛六十六所,以通北荒焉。14丁巳,右武候將軍梁建方擊松外蠻,下其部落七十二所。五月庚子15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16眉、邛、雅三州獠反,右衛將軍梁建方討平之。(庚子,契丹帥窟哥、奚帥可度者並率其部內屬。)17破龜茲大撥等五十城,虜數萬口,執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以歸,龜茲平,西域震駭。副將薛萬徹脅于闐王伏闍信入朝。(李靖傳:

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李勣:虜五萬、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餘計。候君集傳:虜其男女七千餘口。張亮傳:虜數千。萬均:攻吐谷渾,斬數千,獲得雜畜二十萬

拿宋太宗對外戰爭來對比下(宋史太宗紀):1郭進大破契丹於關南。2帝督諸軍及契丹大戰於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3鎮州都鈐轄劉廷翰及契丹戰於遂城西,大敗之,斬首萬三百級,獲三將、馬萬匹。4忻州言與契丹戰,破之。關南言破契丹,斬首萬餘級。5帝伐契丹。壬子,發京師。癸丑,次長垣縣。關南與契丹戰,大破之。6諸軍及契丹大戰於莫州,敗績。7帝至自大名府。交州行營與賊戰,大破之。8

交州行營破賊於白藤江口,獲戰艦二百艘。9平塞軍與契丹戰,破之。易州言破契丹,斬綿州妖賊王禧等十人。10潘美敗契丹之師於雁門,破其壘三十六11豐州與契丹戰,破之,獲其天德軍節度使蕭太。12府州破契丹於新澤砦,獲其將校以下百人。13豐州破契丹兵,降三千餘帳14西人寇宥州,巡檢使李謁擊走之15夏州言掩擊李繼遷,獲其母妻,俘千四百餘帳,繼遷走。16夏州行營破西蕃息利族,斬其代州刺史折羅遇並弟埋乞,又破保、洗兩族,降五十餘族。17河西行營言,獲岌羅賦等十四族,焚千餘帳。18曹彬與契丹兵戰固安南,克其城。19田重進戰飛狐北,又破之。20
潘美自西陘入,與契丹兵遇,追至寰州,執其刺史趙彥辛,辛以城降。21辛巳,曹彬克涿州。潘美圍朔州,其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22田重進戰飛狐北,獲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康州刺史馬頵、馬軍指揮使何萬通。23曹彬敗契丹於涿州南,殺其相賀斯。24田重進攻飛狐,其守將呂行德、張繼從、劉知進等舉城降,以其縣為飛狐軍。25潘美克雲州。田重進戰飛狐北,破其眾。26曹彬、米信戰新城東北,又破之。27己酉,田重進再戰飛狐北,再破之,殺二將。28乙卯,重進至蔚州,其牙校李存璋、許彥欽殺大將蕭啜理,執其監城使、同州節度使耿紹忠以城降。29  五月庚午,曹彬之師大敗於岐溝關,收眾夜渡拒馬河,退屯易州,知幽州行府事劉保勳死之。30會契丹十萬眾復陷寰州,楊業護送遷民遇之,苦戰力盡,為所禽,守節而死。31代州副部署盧漢贇敗契丹於土鐙堡,斬獲甚眾,殺監軍舍利二人。32
郭守文破契丹於唐河。33契丹犯威虜軍,崇儀使尹繼倫擊破之,殺其相皮室,大將於越遁去。34定州田重進入契丹界,攻下岐溝關。35夏州、延州行營言破李繼遷於烏白池,獲未幕軍主、吃囉指揮使等二十七人,繼遷遁。36靈州行營破李繼遷。(打的都是勝仗為啥沒收復十六州,版圖擴張)(曹彬傳:斬兩百。然後諸軍敗績。再敗,降職。田重進:斬數千,俘萬雄人,斬千。)

唐太宗年間對外戰爭大小戰十七次。有一次不克而還,算一次敗。宋太宗年間對外大小戰36次,敗仗三次。這樣算來唐朝勝率94%,宋朝91%。但宋朝戰役次數多。其實次數唐朝不少於宋朝。但宋朝把記錄多記在宋太宗紀。而唐朝在唐太宗紀是一筆帶過,都記錄在各自的傳中。看下戰績:

俘虜歸降人口:唐一百二十萬+一千+三萬+一萬兩千+數萬+十萬+五萬+五萬+一萬=一百四十五萬(宋朝俘三千+萬人=一萬三千)論俘虜人口唐朝勝。

重要人物俘虜:唐朝俘頡利可汗、俘吐谷渾王慕容伏、執高昌王、滅焉耆,執其王突騎支送行在所、那伏帝國俘其王、執龜茲王以歸、脅于闐王入朝。(宋朝只有小蝦,沒大魚)唐朝勝。

斬首:唐朝三千+五千+萬人+一千+數千=兩萬(宋朝兩萬三百+兩百+數千+千=兩人萬四千)宋朝微勝。

繳獲:唐朝馬一萬五千+馬牛兩萬+雜畜二十萬=二十三萬五千(宋朝馬萬匹)唐勝

版圖擴張:唐朝置西州、置安都護府、置驛六十六所(宋朝幾乎沒有,也並沒有收復十六州)唐勝

政治影響:唐朝西北諸藩請上尊號天可汗。龜茲、吐藩、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陀可汗不事大國,部落烏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

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墮婆登、乙利、鼻林送、都播、羊同、石、波斯、康國、吐火羅、阿悉吉等遠夷十九國,並遣使朝貢,西域震駭。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宋朝有小國進貢,但影響無法跟唐朝相提並論)唐勝。

綜上對比唐軍事遠勝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