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Song
满汉不通婚是满族的祖制而并非大清律的规定。《世祖实录》第四十卷记载:顺治五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可见满清王朝是允许满汉通婚的。
《清史稿》上记载:皇十四女和硕长公主。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清史稿》记载:"孔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说的就是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的事。所以魏璎珞为汉人,当上乾隆的令妃没有什么奇怪的。
睁眼看西安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魏璎珞是满族人,并不是汉族。再者“满汉不通婚”的说法其实是谣言,正确的应该是“旗人不通婚”,而清朝其实一直都是鼓励满汉通婚的。
魏璎珞为魏佳氏 ,是满洲正黄旗包衣,被乾隆迎娶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好,接下去一个问题。
清朝至始至终没有明确下过“满汉不通婚”的法定,反而屡屡支持“满汉通婚”。比如多尔衮曾晓谕礼部“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曾颁令全国:“令满、汉官民得相嫁娶。“可见从清政府是支持满汉通婚的。
当然了,虽说鼓励通婚,却也并没有说自由到和满人一样,《永宪录》就记载:“按国制,皇后诸妃及凡满洲之正室皆不于汉人联姻。“这句的意思是旗人的大老婆,正妻不能是汉人,其他都随意了。
而所谓的“旗民不通婚”实际情况是由于旗民地位较高,如果旗女嫁给民男,那么旗女就会被剥夺旗籍,损失极大,所以才说“旗民不通婚”。
其实清朝的皇帝都有不少的汉族妃子,比如康熙帝的顺懿密太妃王氏,就是苏州汉人。
三观粉碎机
首先,魏璎珞不是汉人;其次,也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多尔衮甚至还鼓励过满汉通婚,这条规矩准确的说应该是“旗汉不通婚”。
所谓的令妃,也就是魏璎珞,就是历史上清王朝的孝仪纯皇后。有关她的生平,《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的非常清楚:“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
魏佳氏,是汉八旗中的一个姓氏。清朝的八旗不仅有满八旗,也有汉八旗。而这些汉八旗的子弟,姓氏一般都要在汉姓后面加一个“佳”字,以区别开他们和纯粹的汉人。
再说满汉通婚的事儿。清朝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曾明确颁布过诏令:“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可见,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推进民族融合,是鼓励满汉通婚的。
但是多尔衮死后人亡政息,他推行的政策为了政治正确,几乎全部废除。而满汉通婚也面临着现实问题——生下来的后一代,是算满人还是汉人?如果算满人,那么他们就要入旗,而八旗子弟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这样搞下去,按中国人的生育能力,要不了几代,八旗制度就得名存实亡。
因此,满汉通婚很快就遭遇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全面抵制。但是八旗内部,汉八旗还是可以和满人通婚的,这也就是身为汉军八旗的魏璎珞可以嫁给弘历的缘由。
青言论史
满族的八旗制度,最早是由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建立起来的,后来的继任者皇太极,不但把国号由“金国”改为了“清国”,还建立了蒙古八旗,汉人八旗。
因此,按照老北京人的传统说法,所谓的旗人,实际上,就相当于清朝的贵族阶层,也就是对建立大清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的族群,当然也就包括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人八旗。
而在大清帝国的稳定统治时期,对大清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的非贵族出身的汉人,也会被允许进入汉族八旗,成为新兴贵族,这就是基本的事实。
满汉不通婚,是满族跟普通的汉族人不通婚,满族跟拥有了贵族身份的汉族人,也就是被允许加入旗籍汉人,还是可以通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