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清中後期蠶桑業蓬勃發展與漢陰通判錢鶴年

由於葉世倬的倡導,蠶桑業得以在安康大張旗鼓地恢復發展起來。各縣亦紛紛行動,大力提倡。嘉慶十三年,漢陰廳通判錢鶴年於湖州攜來蠶種,並延善於養蠶者來漢陰採桑養蠶,取絲織綢作綿。復恐此地不能盡得其法,隨傳匠工張見隆等學習飼蠶。至三眠時,葉上微撒石灰,則成繭緊密沉實。

安康清中後期蠶桑業蓬勃發展與漢陰通判錢鶴年

煮絲須用河水。釜中之繭不宜多著,亦不宜久煮。每絲一根下繭數枚。取絲細亮,織絹光勻,作綿潤厚,與南產無異。隨將所取絲綿發交鋪戶,懸示廳民。這種諄諄善誘,介紹推廣江浙先進的桑蠶絲織技術,大大的促進了蠶桑事業健康發展,湧現出許多掌握先進蠶桑技術的生產能手。自嘉慶迄光緒年間,據地方誌載,有漢陰北鄉周代朝的母親馬氏,“飼蠶抽繭,織縑織素,頗得湖州之法,著有成效,通判錢鶴年、太守葉世悼旌以“績效敬姜”。又南鄉民饒欽選植桑千餘株,飼蠶取絲,歲入甚厚,通判錢鶴年復會同葉太守以“績效蠶桑‘’旌之。自此,民競樹桑,地無曠土矣。”又有石泉饒風夏氏,清道光《石泉縣誌》載:“夏氏,劉水森之妻,年二十七而寡,其子文秀,邑生,嘗令讀《蠶桑須知》書,聚婦女而聽之,教其家事蠶桑,春飼夏繅,秋冬絡緯而織,”迄光緒間,已經初步形成以安康、漢陰為中心的蠶桑業,甚而連四望皆山的白河縣也興起了養蠶業。

安康清中後期蠶桑業蓬勃發展與漢陰通判錢鶴年

顧碌光緒《白河縣誌》附載:“癸已夏五月,碌以稽查倉谷,露坐竹篼至西鄉川河堡,見道旁桑千餘株,高僅六尺,盡成行列,葉大且沃,心竊訝之,如入湖州桑田然。主人迎於門首,生員鄒協用也。入其門,新繭滿箔,階除備列。詢以種桑養蠶之法,本諸咸陽楊雙山遺書,行之十一年,盡得秘要,間出新意,以濟其窮。”紫陽、平利、旬陽等縣,為廣開財源,接濟年荒,也都相繼興起了栽桑養蠶的風氣。

安康清中後期蠶桑業蓬勃發展與漢陰通判錢鶴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