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屈原是庸國人的後裔,你怎麼看?有哪些歷史證據?

宋朝茶樓一夥計


古庸國地盤廣闊,包括現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區,據記載北到漢水,南至長江,西達巫江,東抵武當,還有些附庸小國。在商周之際古庸國國力強盛,政治地位也非同一般,武王伐紂時聯合的八個國家,庸國就被排在首位,可見它當時的軍力強大和在諸國中的地位。

周代商後,周天子分封七十一國,參加伐紂的八國之首庸國仍為西土大國,還是保持著其強大的軍事政治地位,雄居於西部諸國楚,巴,秦之間。直到公元前611年,楚國發生災荒,庸國乘人之危發兵攻打楚國。楚國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對內眾志成城,對外聯合秦國和巴國反而把庸國給滅了。庸國偷雞不成蝕把米,率先出師後自身被滅,這也是“庸人自擾”的來歷。


庸國被滅後,秦,巴,楚瓜分了庸國的領土,楚得到的地盤當然最多,從此楚國在春秋時代實力大增成為諸侯翹楚。而庸國這塊地方只在地名上留下了痕跡,其中上庸成了古地名,三國時期是荊州的一部分,關羽失荊州時,劉封孟達就駐守上庸。

講了庸國的背景,至於屈原是不是庸國後裔還得從時間上捋一捋,春秋時楚武王熊通將其一個兒子封在“屈”地,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也就是屈原的祖先,“屈”在什麼地方筆者無可考,但有一點肯定的不會在屈原的故鄉湖北宜昌秭歸縣。楚武王在位大約於公元前700年,那時秭歸還在庸國或其附庸小國治下,庸國當時勢力鼎盛,楚武王怎麼會把自己兒子封在別人的地盤上呢。


約百年之後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時期和庸國發生戰爭,才把秭歸地區納入楚國的版圖,270年後,公元前340年屈原在秭歸誕生。屈氏的祖先可能在庸國覆滅後的,從原封地遷徙至秭歸,作為外來戶楚國貴族同當地原住民通婚,如果按此推論,屈原是庸國後裔也無可厚非。

楚國“鳩佔鵲巢”吞併了原屬庸國的秭歸,通過幾百年的民族融合,楚貴族和當地人聯姻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庸國是一個古國名,與夏、楚同源,往上追溯,其祖先都是華夏五帝之一的高陽帝(顓頊)。顓頊是黃帝之孫,出生在蜀地,因輔佐伯父少昊有功,受封杞縣。後來少昊死後,共工作亂,顓頊擊敗共工,成為聯盟共主。主政78年後,將王位傳給了少昊之孫帝嚳。顓頊因為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帝)

遠古時代的人們好像都比較長壽,這個是有可能的。在遠古社會,採集、狩獵是生產活動的主要方式,農耕是在商朝晚期才逐漸形成主流的。採集、狩獵,甚或是遊牧的生活方式最大的特點是遊走的範圍非常廣,同樣一片地域,如果農耕社會能夠養活100人,那麼在採集社會只能養活10人。相對於農耕社會的食物單一(穀物),營養不夠均衡易引發疾病,採集、遊牧生活由於食物攝取多元,可能身體會更健康長壽。

那麼,顓頊從蜀地前往中原的路線應該是循長江、漢水而去,古庸國就正處在漢水、長江的交匯處,所以古庸國極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人在前往中原時留下的一脈,在湖北、湖南交界一帶自成一國,為百濮之長,群蠻之首。

(顓頊後裔建立的庸國)

顓頊的後裔在中原一帶繁衍生息,後代建立了夏朝。

少昊的後裔在山東成為了東夷的始祖。

帝嚳的後裔在中原成為了商、周兩朝始祖。

夏朝滅亡後,被迫北遷,後來成為匈奴貴族的始祖。

留下來一支夏朝遺民,被商朝大軍往南驅趕,翻越桐柏山,進入了江漢平原,在丹陽安頓了下來,成了楚國的先民。

商朝持續的迫害,使得楚人部落在商朝5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貧苦的生活,使得楚人連祭祀祖先時都沒有一頭牛作為犧牲,為此楚人偷了隕人的一頭牛。因為是夜間偷來的,不敢光明正大地祭祀,因此楚國人選擇了晚上祭祀,此後就形成了慣例。

由於周圍都是蠻族,楚人陷入了文化荒漠,逐漸的也變得如同蠻夷了。500年過後,當週文王派出使者,前往南方大搞串聯時,楚國人的頭領鬻熊聽到終於有人領頭造商朝的反,立刻就帶著勇士向周原出發了。

(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除了鬻熊帶著楚人去了,還有一個國家,也聲勢浩大地參與了周文王的討伐商王朝的大會——庸國。

庸人不止自己去了,因為庸國在當地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是當地的霸主,因此庸國還帶了隕、夔、絞等八國(當時人也少,即使當時八國聯軍也沒有多少人,周武王觀兵孟津,800諸侯前來朝會,盛兵不過四萬五千人)。

武王克殷之後,大行分封,庸國被封為子爵。

《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

楚國卻被忘了,或者是因為楚國人雖然盡心,卻沒有更大的實力吧。因此在庸國被封為子爵30多年周成王親政後,翻讀王朝故事,才發現楚國一直沒有被封。因此就按照禮制封給了楚國一個子爵。這時,楚人的兩代頭領都已經去世了,一直沒有等到周王朝的分封。

(周武王)

楚人對周王朝的怠慢表示很大的憤慨,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吞併周圍小國, 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楚人自稱王, 與周抗衡。

周昭王說:“ 自我祖開創基業, 國威日振, 遠近諸侯無不臣服, 聽命於我朝, 人民受我大周禮俗教化, 安居樂業。歷代用兵主要是討伐不聽王命的國家。南方初定, 楚不來朝貢, 不討伐怎可使各國畏服, 維護周的尊嚴呢?”

周王朝當時實力尚在,對於這種赤裸裸挑釁周王室尊嚴的做法當然是立刻征討,可是打了幾次,都沒把楚國打服,相反,周昭王還在漢水被打了埋伏,死在了那裡。最後周王也對楚國愛理不理,就那樣吧。

楚武王即位後,楚國先後滅掉了權國,又攻打隨國。隨國寫信給楚武王,辯稱“我無罪!”楚武王回信說:“我蠻夷!”隨國無奈,打不過,又等不來援兵,只好投降,承認楚國是江漢平原的霸主。楚武王對隨候說:“我想加入中原尊貴的國家的俱樂部,請讓周王給我提高爵位。”隨候不敢不辦,就寫了封信給周王。周王見了信,直接燒掉了。

(楚武王吞併江漢平原)

楚武王在位50年,生育了很多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叫做瑕,被封在屈地,因以為氏。屈原為楚同宗,掌同姓昭、屈、景,故號三閭大夫。

屈氏此後,經常掌兵,位列樞要。楚成王時,屈瑕的孫子屈完到面見齊桓公,當時齊桓公帶著八國聯軍,尊王攘夷,要打楚國,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管仲批評楚國說:“有兩罪:一不上供茅草;二,周昭王死在了漢水。”屈完說:“不上供茅草是我國的錯誤;周昭王死在了漢水,你應該問河神,而不應該問我。”齊桓公看楚國兵強,楚人認慫了有了面子就撤兵了。

楚國一直想北進中原,但是一直有一個苦衷。庸國佔據長江上游,號令百濮,每次楚國東進江漢平原時,庸國就在背後蠢蠢欲動。因為楚國的勢力範圍與庸國的勢力範圍是重合的。

開始時庸國勢力最強,卻沒有趁機滅掉楚國。當楚國發展壯大起來後,庸國感受到了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因此屢屢聯絡庸國附近的屬國,想楚國發起攻勢。楚國雖然也想盡快滅掉庸國,但是限於國力,楚國滅隨國都花了好幾十年,楚武王都死在了滅亡隨國的路上。

(庸國人的懸棺喪習俗)

之後的楚文王,更是如此。因為楚文王出兵攻打別國失敗回來,守門官叫做鬻拳,說:“楚國國王出征沒有打了敗仗回來的,所以不能開門。你要想回來,就再去打一場勝仗,滅掉一個國家再回來。”楚文王無奈,只好掉頭進攻黃國,在踖陵打敗了黃國的軍隊,隨後得病,在路上病死了。鬻拳看到這樣的結局,就自斷自己的一條腿來贖罪,然後自殺追隨楚文王去了。

楚國的發展在楚成王時北上爭霸失敗(城濮之戰),隨後楚穆王逼宮自立。楚穆王去世後,楚莊王即位,就是那位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典故版權擁有者。在他任上,與晉國打了一場“邲之戰”,問鼎於周王,楚國達到了霸權的頂峰。

然而在楚莊王出兵中原前,楚國卻內憂外患,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這時,庸國終於發現了攻滅楚國的良機。

(庸國位於楚、秦之間)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趁你病,要你命。

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此時的國力並不比庸國強多少,而且三年內亂加上旱災,楚國軍隊戰力不足,而庸國長期亡楚之心不死,因此一開始,庸國軍隊連戰連捷。楚國頃刻間有亡國之危,楚莊王在關鍵時刻,聯絡了秦國、巴國,約定一起出兵。隨後,庸國被一戰滅國。楚國分得了庸國的大部分土地,在那裡建立了上庸縣。巴庸世為楚病,巴服而庸滅,楚無內憂,得以全力爭中原。上庸作為戰略要地,於秦楚之間幾易其主。


(楚莊王)

庸國滅亡後,庸人一部分附楚,與楚人合作。一部分向南遷徙到現在的張家界一帶(張家界以前叫做大庸,覺著名字不好聽,一致要求改名),與當地的苗人等融合,形成了土家族。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在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因此他有明確的大事年表。他生於公元前340年,距庸國滅亡已經將近300年,而屈原的先輩們在300年間一直活躍在楚國的政壇,有明確的譜系傳承,是為楚武王后裔,與楚王同宗。

但是如果從顓頊帝,即屈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算起,那麼庸國貴族與楚國貴族源出一脈,不知道能不能算作庸國人?


而知而行


屈原非庸國人,其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於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關於說屈原是庸國人的,以何典為據?



瞭解古人的身世,首先要查究其姓氏來歷。古人的姓、氏是一個重要的依據,古人的姓和氏不是隨便起的,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尤其是氏,非貴族不能“氏”。據《廣韻.講》、《通志.氏族略》《春秋傳說.彙纂.姓氏篇》記載,古人的氏是個社會地位的體現,是區分貴族與平民的標誌,所以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是原始部落的稱號,代表血緣關係。氏是屬於姓的支系,為宗族系統的稱號。氏的來源非常複雜,或者氏於封號,或者氏於諡號,或者氏於爵位,或者氏於官位等等。屈氏是氏於封國的一個氏。



那麼作為楚國王室之後的屈原是否有據可依呢?當然有。依何典?

《楚世家》及《屈原賈生列傳》。《楚世家》清楚地展現了楚國王族的傳承脈絡,楚國國君熊繹在周成王時封子男之爵,封地於楚蠻,“姓羋氏,居丹陽”。楚君若敖在位二十七年後,若敖之子,蚡冒之弟熊通殺蚡冒之子而代立,熊通是為楚武王。



楚武王之子瑕,被楚武王封於一個地名為“屈”的地方,其後人便以“屈”為氏,是為楚國王族的屈氏。到了屈原這一代信息便更明瞭,楚懷王是楚威王之子,熊懷。楚懷王在位時,屈原位居左徒,司職邦交。何來屈原是庸國人之後一說?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跟曹公學文化 屈原屬庸國後裔\r

庸,古國名,出自帝顓頊,據載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為牧誓八國之一。民間有“上古東方斯巴達”之稱。\r

在春秋,古庸國位於現今竹溪、竹山,極其相鄰地區平利、鎮坪北部、旬陽、鄖西,庸國在商朝時期,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r

周朝時庸國疆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鍾祥一帶。楚國國都原本在丹陽(今湖北襄陽市保康縣、另有河南淅川說)。今天所說的楚國都城郢(現荊州市北紀南城),原本應為庸國所屬,後被楚國侵佔。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洲、開縣、梁平以北各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四川大寧、奉節、雲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大部分屬地。《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也就是說,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都說,金州“於周為庸國之地”。在史書的記載中,陝西商洛一帶在夏商時期的歸屬並不明瞭。大概其東部部分地區也屬於庸地。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係。\r

由此,屈原是高陽苗裔。他出生在秭歸,歷來絕無爭議。考古學界曾在秭歸屈原故里一帶進行過發掘,本來意在尋找“楚文化”,結果一無所獲。令考古學界很失望,一度還提出屈原是“外來戶”,他的祖先是隨楚一起遷徙過來的,但是那幾次發掘,卻發現了大量巴文化遺存。說明秭歸一直是巴文化為主題的活動範圍。\r

那麼,那麼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屈原所在屈姓後來成為了楚國貴族呢?難度真是“外來戶”麼?\r

我們先來看屈原自己在《離騷》說的?難度真的是隨楚的遷徙而定居秭歸的嗎?其實,完全錯誤。他在《離騷》開篇兩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以說明,屈原一族,是中原五帝高陽氏顓頊一族的後人,也是某位“庸伯”之嫡傳。“伯庸”也可能是屈原之父的名或者字,在下文就有為屈原取名字的敘述。但是筆者以為,高陽氏應該是秭歸土著,他們曾建立歸國。在五帝時期有一隻人從三峽地區,翻過大巴山餘脈或者荊山山脈,到達了被後世成為上庸地區,建立了庸國,然後穿過南陽盆地,然後進入中原,成了後來的五帝高陽。\r

這種解釋不是完全一種猜測,庸作為國名首見於《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由此可見,庸國是當時武王討伐商紂聯軍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r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庸為伯爵,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和淵源深厚。\r

楚國的兩次大發展,都與庸國有關。一次是熊渠伐庸,一次是莊王滅庸。\r

熊渠(?―公元前877年),也稱楚熊渠,羋姓,熊氏,名渠,楚熊楊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楚國第六任君主,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在位。楚熊楊五十九年(前887年),楚熊楊去世,熊渠繼位。熊渠繼位後,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開疆拓土的進程,相繼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今湖北中部)、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使楚國逐漸興盛起來。\r

第二次是楚莊王滅庸。《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元前611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今房縣南、神農架東南地區,《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七湖廣五房縣房山條雲:“阜山在縣南百五十里。”),師於大林(今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響嶺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灌溪鎮陽丘村),以侵訾枝(今湖北省宜昌區枝江市)。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今湖北省宜昌區枝江市境內),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阪高(今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縣與荊門市掇刀區之間)。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盧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均縣鎮)。使盧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復進。”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也。”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稗、鯈、魚人實逐之。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設備。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漢江南側),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鎮官山河),子貝自仞(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小川鄉伏龍山),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r

楚滅庸,手段比較溫和。楚本事就是民族融合國家,所以當時楚戰勝庸國以後採取積極安撫政策,當然有一些也有庸人逃楚(後文但敘),多數庸人採取了合作態度。因為楚王保留這些庸國貴族一切權力,只有認可楚即可。由此 屈原的祖先屈、景、昭三氏成為楚國貴族之一。屈原並不迴避他是庸國後裔事實!\r

屈原的《離騷》前八句既是《離騷》的開篇,又是“高陽史”和“庸國史”小結。《離騷》的三四句:“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攝提格”,簡稱“攝提”,為古代歲星紀年中的年名,對應十二地支中的“寅”。 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駱……一聽就不是華夏語言,很可能是古巴語一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在庚寅年的時候,我才降生。看似寫他的生日,其實與他祖先祝融,在歸州志中祝融和祝庸交替使用,蘊含了庸是祝融後人所建。《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誅重黎庚寅日,成為祝融氏紀念日,屈原把這條作為他的出生日,是不是有“轉世靈童”意思。\r

《離騷》五到八句,“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歷史上通常把“正、平、則、發也” 認為是對“屈原名平”同義解釋。“靈”是鹽神,說明屈原祖先是巴人(庸人)。“均”是陶輪,字以表德,這裡表的是屈原的先祖之德。屈氏家族,應該製鹽、製陶的大戶,而且擁有技術進入庸國貴族行列。\r

從宜昌到重慶考古發現來看,秭歸正是產鹽和製陶地區。張良皋老師的《巴史別觀》對庸國做了大量考證,並在書中用大量史料考證了屈原確定是秭歸人,並且是庸國王族,在莊王滅庸是才成為楚國的貴族,由於是高陽後人,後來楚王亦自從庸王來顯示自己血統高貴,當然楚庸通婚已經是一種習慣,後來楚王裡確實也有了庸人成分,做“庸王”亦是說得通的!\r

(2018年8月19日於宜昌市尚書巷弄石齋)\r


宋朝茶樓一夥計


在我們的觀念中,愛國詩人屈原是戰國楚國王族,地地道道的楚國人。實際上,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屈原其實並非地地道道的楚國人,而是一個我們鮮為人知的古國的後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



在歷史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個比楚國還要強古老和強大的古國——庸國。據歷史學家考證庸國在夏商時期,已經是一個穩定、強大的國家。它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一帶)。它曾經作為庸國是當時武王討伐商紂聯軍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為西土大國。

庸國是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國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候,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面積在4萬平方公里以上。它包括麇、儵、夔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麇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地。而屈原就是秭歸人,其先祖更是是庸國的一位國君伯庸。因此,算起來屈原應該是庸國後裔才對。那麼,為何屈原又成了楚國王族呢?

庸國伐楚,反而滅國。在公元前611年,楚國遭遇大饑荒,庸國趁機進攻楚國,企圖吞併楚國。但這次庸人遇到了“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面對庸國的侵略,他聯合秦巴兩國圍攻庸國都城上庸,一舉將庸國給滅亡了。



在庸國滅亡後,庸國王族一部分人選擇了遷徙,而另一部分歸順了楚國,而且成為了楚國的貴族。並且其中還有一支庸人與楚國貴族通婚,一躍成為楚國的王族,這裡就包括屈原這一支,屈原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但屈原為屈氏。

這樣算起來,按照歷史變遷的,屈原確實是庸人的後裔。只是庸國在屈原的時候,早就滅國了,並且已經跟楚國王族融合,成為了楚國貴族,因此沒人再提什麼庸國了,直接說它是楚國人,這也是一個族群融合的結果了。


密探零零發


看了幾位仁兄回答,有言屈原為庸國之後的,我先禮貌的表個態,胡扯!

關於屈原的身世,他自己一定比我們更清楚,《離騷》第一句已經交代,“帝高陽之苗裔兮”,我是高陽氏的子孫。


高陽氏指的就是顓頊,高辛氏指的是帝嚳。

顓頊有個孫子叫重黎,是高辛氏帝嚳的火正之官,玩火玩的好,可以光融天下,被命為祝融,也就是火神。重黎死後,他的弟弟吳回接了火正這個班,吳回的兒子陸終,娶了鬼方國君的女兒,婚後生了六個兒子。 老三姓彭,就是相傳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老六季連,姓羋。到了商朝末年,羋姓之中有一位叫鬻熊的投奔周文王,他繼承了先祖玩火的優良傳統,自己做了周朝的火師,被賜姓熊。羋、熊同出一脈,跟庸國沒有一毛錢關係。
(火正祝融)

而庸國,其原住民是“南蠻”的一支,南與巴人相鄰,西與秦人接壤。庸國發源於夏,發展於商,興盛於周,亡於春秋。古籍多稱其為商朝時的侯國,但庸國的事蹟在周代文獻中才有記載。關於庸國的姓氏及其在周代封爵情況,後人不清楚。鄭樵的《通志》稱庸國為“周不得姓之國”。宋元之際,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稱庸國“姓爵具未詳”。
(楚莊王滅庸圖)

到了春秋時期,庸國已經淪落為楚國的一個附庸國,在楚莊王在位時,楚國出了天災,這個附庸國不但不救,還聯合周圍的蠻夷搞起了叛亂,楚國一氣之下聯合秦人、巴人滅了庸國。從此庸國成為了楚國的一個縣。

《水經注卷二十八

綜上所述,答案不言自明。屈原是顓頊帝正統之後,確為楚國貴族,跟庸國毫無關係,莫要譁眾取寵,貽笑大方。


枯榮說


首先屈原,約公元前340年生於楚國屈邑,是楚武王熊通之子熊瑕的後裔,熊瑕因封於屈邑而為屈氏,此屈邑在今湖北秭歸一帶。

有人以《離騷》裡一句“朕皇考曰伯庸”、居住地等來說明屈原是庸國人的後裔,說祖先伯庸在庸國當君主,真令人尷尬不已。“皇考”是亡父的尊稱,屈原說他爸爸叫伯庸,怎麼會拉扯到庸國君主身上去了。

而屈邑(秭歸),原是“夔子國”的區域,是熊摯的後代所建,於公元前634年被楚國所滅。周成王時封熊繹於楚蠻,以五十里子男之田,居丹陽。熊摯為熊繹的六世孫,楚始王熊渠的次子,封地於夔(秭歸一帶),被弟弟熊延所殺。最起碼約公元前900年左右至以後,湖北秭歸一帶不是庸國所有。

屈原的世系很清楚,除非誰能證明他不是楚國羋姓的子孫,才能衍繹成他人後代;或者除非第一個來到楚蠻的熊繹,曾經加入庸國作為臣民,那麼說屈原是庸國人(熊繹)的後裔也沒錯。


過去理它作甚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史載西周初年有800個諸侯國,有專家說可能上萬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

庸國曾隨同周武王滅商,庸在西土為大國,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候,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面積在4萬平方公里以上。

公元前611年,庸國為楚國所滅。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所以說屈原是庸國人後裔,沒有錯。

屈原姓羋,氏屈,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所說自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他的別名,平才是他的本名,由於當時的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稱呼為“屈平”,而“正則”和“靈均”,應該是他的自稱。

屈原先祖是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長子公子瑕,公子瑕被封在叫“屈”的地方,即今秭歸屈原沱,公子瑕的後代以封邑屈為氏,稱羋姓屈氏,公子瑕被後人稱為屈瑕,是今屈姓的得姓始祖。

屈原便是公子瑕後裔。

庸國被滅,在歷史中這個國家政權消失了,它是被楚國滅的,該地就成了楚國的,屈原就成為楚國人。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