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65262218
其实,关于“富宋农民起义为什么这么多”这桩奇葩事,宋朝宰相吕蒙正,就曾冲着宋太宗一句怒喝:“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
宋朝很富?天子脚下的汴京农村,都是这么饥寒交迫。也正是这声怒喝,一针见血戳穿了“富宋”三百年的尴尬真相:两宋的繁华富庶,传说中的优雅生活,只是属于一线大城市和那些官僚士大夫们,至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比起来却是困苦不堪。
宋朝的田赋制度,继承自唐朝的两税法,账面上的税率,也比唐朝轻的多。而且全国有土地的农民按照财产分五等,越有钱的交税越多。理论上说,是非常公平加人性化。因此至今还有“专家”神往不已,连呼大宋王朝“仁慈”。但细看其中套路,却满满是坑。
首先坑得厉害的,就是大宋田赋的“低税率”,说是比唐朝税率低,但《续资治通鉴》里说“天下之田,有一亩而税钱数十者,有一亩而税钱数者”。各地的税收差别,同一地区的土地差别,为何差这么大?《宋会要》里说了原因:“富豪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者地薄而税重”——就是为了方便富人甩锅逃税。有钱人的税,轻松换算下,就压到穷人头上。
而且宋朝做个农民,除了要交田赋外,种地用的农具,牛皮,穿的草鞋,统统都要交税。另外还有“支移”,也就是把赋税运到交纳地点的路费,这条更要被官员们巧立名目,缺钱了就乱涨钱。通常是“官收一岁之租,人输两倍之赋。”
各级官员层层扒皮,全给农民加负担。就算农民交足了赋税,官吏红口白牙一句话,说你交的钱帛不合格,还得咬牙继续交。想少被官府盘剥?北宋又出了“揽子店户”生意,专门代收代缴农民赋税,当然代理费也不便宜,一次就要收农民三千多钱。可怜大宋苦农民,交个税就这么被花样坑。
南宋理宗在位的淳祐八年(1248)年,南宋御史陈求鲁就愤怒揭露:南宋全境的农村,都在玩“预征”的把戏,有些州县甚至把赋税征收到了淳祐十四年(1254)。可是陈御史骂归骂,宋朝的“预征”还是不停,甚至到了南宋亡国前夜,有些州县还提前征了十年赋税——元朝的税,都替人家征了。
如此“花样坑”的赋税制度,也就有了《宋会要》里,“富宋”农村触目惊心的景象:“催科常不及分,民间欠负无时可了。虽无水旱之变,而逃租其产,漂寓他乡者,往往而是也”。生活在“富宋”年间的农民,就算风调雨顺的年景,破产变流民,都是常见现象。
那些至今令无数“精英”神往的,宋朝士大夫们优雅富足的文化生活,就是多少两宋农民家庭的悲惨血泪换来。
虽说至今不少历史票友们都在称颂:两宋花钱买和平的岁币制度,以极少的经济代价,为大宋百姓带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放在宋朝农民身上,这“和平幸福”,简直是平添重负。
因为两宋的岁币,不管是北宋给辽国西夏掏腰包,还是南宋给金人送孝敬,按照“合同”规定,都是要送白银绢帛这样的硬通货。大宋的铜钱铁钱?人家根本看不上眼。可北宋的银矿主要在西南,绢帛主要在东南,全要靠大宋百姓们沿途肩挑车拉,千里迢迢从大南边朝北方运。放在宋朝差役制度下,这更是沿途农民们白出劳役。以《宋史》记录,运送岁币的这一路,青壮几乎被抓光,田地纷纷抛荒,生产破坏十分严重。
而当南宋不惜杀掉大英雄岳飞来求和,换得给金朝“送钱当侄子”的机会后,所谓的“南宋和平生活”,却是农民灾难的加强版:以南宋周密的愤怒指责说,宋金别看签了和约,可南宋农民承担的赋税,却比岳飞吊打金人时还重得多,简直是“安得不重敛于民”。岳飞蒙冤被害二十年后,南宋直臣胡铨也悲愤描述了南宋农民的“和平”生活:农民纷纷逃亡,田地大面积荒芜,简直是“脊中国以肥虏,生民疲于奔命!”
而“脊中国以肥虏”的岁币政策,常成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导火索。比如北宋年年送给辽国西夏的岁币,就叫忍够了的浙江农民们,发出“”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的怒吼,然后就闹起敲响北宋丧钟的方腊起义。南宋亡国前夜,江南福建广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持续十五年之久。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宋会要》
历史风云录
现在很多人迷上了穿越,而且大多数文人都想穿越到宋朝去当个文人,因为在他们眼里,在宋朝当个文官不但收入丰厚(据统计包拯年薪过千万),还不用担心被皇帝老儿杀掉。
但是这些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万一您刚穿越过去,就被一鞭子抽醒,睁眼一看,自己正在冰天雪地里赤着脚往北走,身边都是穿这批袍子的金兵,不远处的毡帐里还传出熟悉的女人哭声,再往前一看:这不是咱们伟大的皇帝赵佶和赵恒吗?
即使没有倒霉到赶上靖康之耻,可是穿越过来却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一个漂亮女人正亲热地端着一碗汤药凑过来:“大郎,喝了这碗药就好了。”隔壁房间似乎还有一个老年女人和一个青年男子正在窃窃私语,模模糊糊好像还能听到有人叫“西门大官人”。
前面的话实际是几句玩笑,因为穿越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两千年后的人早就找咱们喝酒来了,或者我们的千万代子孙穿越回来找咱们要几张旧报纸回去当古董卖了。
咱们今天要说的是宋朝农民起义的问题,所以才讲了宋朝的笑话,希望宋粉们不要介意,说宋朝国富官肥百姓穷,并不是笔者首创,北宋和南宋的起义军领袖的口号早就说明了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有田虎王庆方腊宋江起义,但是笔者认为他们都不如北宋的王小波李顺和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的进步意义大。历史上宋江就是个流寇,方腊就是为了过把瘾就死——占了几个城池就当皇帝,注定没啥大发展。
我们知道北宋王小波李顺的起义口号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南宋钟相杨幺的起义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能够把“均贫富”当做口号,并号召数十万人舍了性命响应,说明当时贫富不均、官府和富人欺压百姓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在过去,农民们只要能吃糠咽菜加点草根树皮混个半饱,是绝对不会“造反”的。
起义口号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反映了起义领袖的胸怀。比如王小波李顺、钟相杨幺的“均贫富”,恰恰反映了两宋贫富差距悬殊,官员脑满肠肥(这可能是很多现代问人要穿越过去的主要原因——自己“有文化”可以过去欺压人)百姓啼饥号寒的社会现实。补充一句,北宋总共发生了成规模的农民起义二百三十次,南宋发生二百零三次,连欧阳修也慨叹:“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
关于宋代农民起义的次数,是一定有“宋粉”来“强烈要求”拿出证据的,但是要把这几百次起义一一罗列出来,这篇稿子明年也写不完。所以笔者告诉求证者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搜索一下“宋代起义”就行了,只要认字而且不是选择性失明,就很容易查到证据。
大家都说宋朝“富裕”,但那是朝廷的富裕。北宋中期以后平均年财政收入在六千万上下,而南宋的财政收入则常年保持在一亿以上,土地减少了三分之一,税收增加了三分之二,宋朝财政收入的最高数字一亿二千万同样是南宋创造的。
面对按人头收的苛捐杂税,老百姓真的生不起养不起,但是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晚上也没有电脑电视看,黑灯瞎火的娱乐活动也就那么一项,而且医学又不发达(即使发达也不会有人去研究计划生育,在封建社会,研究这个等于丧尽天良),于是孩子就一个一个往出生,税前翻着番往上涨。被逼无奈的老百姓只好溺死刚出身的婴儿。这就是宋朝的“生子不举”。
很多有文化的人不满意笔者这样说宋朝,但是文人们尊重的儒学宗师朱熹可以作证,他亲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古者刻削之法,本朝皆备”。同时代的人也纷纷出来作证,与秦桧同榜的政和五年进士、广州教授林勋说“本朝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蔡京的后代蔡勘称:“赋敛烦重,可谓数倍于古矣”,汪见辰(没查到履历)则说:“古今财赋所入,名色猬众,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半壶老酒半支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还有争论的必要吗?
在两宋统治的319年间,共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434次。
很多,当然不算多了,平均1年不过1次多,而且均是小规模。
以北宋为例,规模最大的起义,主要就是王小波和方腊。
北宋刚刚建立的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持续了两年。
这个所谓的起义,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北宋刚刚建立,在四川和陕西,仍然保持着后蜀旧有社会制度,主要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又有天灾,导致人民不满。
人王小波的暴动,也不过局限在四川,2年就被扫清。
北宋中期,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记录。
北宋晚期,出现了方腊起义。
这主要是荒唐的宋徽宗,在浙江搜罗花石纲的结果。
方腊起义,可以说是北宋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但也不过涉足浙江、江苏、江西、安徽4省各一部而已。而北宋正规军15万人南下,花费1年就歼灭方腊,消灭他的10万大军。
至于宋江之流,不过是盘踞水泊的草寇,很快接受招安,不成气候,小说而已。
大体上,北宋较大的起义就这么多了。
那么,那些贬低宋朝的,知道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满清,有多少农民起义吗?
元朝起义最多,暂且不说。
就随便说说满清末年,鸦片战争前后的事。
先是一个太平天国,从中国最南端的广西杀到北方的河北,从中国最东端的上海,杀到西端的四川,造成中国人口最少损失5000万人(一说7000万)。
一个捻军,盘踞中国北方多年,流窜各省,造成人口损失也至少在千万以上。
还有西北的回乱,更是极其可怕,萨沙看到当时的很多记录都忍不住发抖。因到今天还是属于政治敏感,也就不多说了。
至于什么天地会、小刀会、天理教、新疆的缠回起义等等,都属于小意思了。
负责任的说,北宋和南宋时期,只要不是生活在北方异族控制区,人民都算是安居乐业的。
第一,宋代重文轻武。
虽导致国内军事力量薄弱,但至少避免了唐代那种互相残杀百年的藩镇割据。
宋代,中国腹地没有大规模、长时间的内战动荡。
第二,宋代重商。
重商的好处是,即便土地兼并严重,人民也有从商生活的途径,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
看看武大郎,靠卖馒头可以租房子生活,还能养活如花似玉的老婆,怕是今天都不行吧。
重商缓解了社会矛盾。
第三,宋代重科举
它改革了唐代科举看重门第且徇私舞弊的制度,公平性更好。
同时,它又不是满清那种变态的写八股文。
大量老百姓,以科举作为出身的途径,就算失败最低程度也可以做个私塾老师养活自己。
自然,也有很多失败者愤愤不平,有的也加入农民起义闹事。
可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四,宋代政治和思想较为宽容,没有满清那种可怕的文字狱
北宋自然也有文字狱,但和满清就无法相比。
北宋早期不存在什么文字狱,中晚期也不多。
比如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人都因为批评时政或者诽谤圣贤(孔子之类),触犯文字狱,但也不过贬职而已,绝无因文字禁忌而杀戮大臣的事件。。这同秦朝焚书坑儒,满清凌迟处死,都有极大的区别。
同时,所谓文字狱基本都是政客之间互相攻击的手段,不是满清那种专门对付老百姓的白色恐怖。
萨沙
虽然宋朝给人的印象总体来说是国富民安,农民起义次数和规模都不大,但因为《水浒传》的影响,宋朝的农民起义还是容易引起一些人对宋朝的富裕程度的质疑。
第一,两宋的农民起义数量,在历朝历代中,肯定是最少的。
在这个问题上,前面有人提到了统计数据。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只能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非常发达,对各方面的事情记录比较详尽。其它朝代没有留下记录,或者说统计数据比宋朝的少,并不能说明宋朝就比其它朝代做得更差。
而且,就农民起义规模来说,除了北宋崩溃之后全国大乱这段时间之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现能够波及全国或多个省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比如钟相杨幺起义,就是发生在北宋崩溃之后,所以才会让岳飞去镇压。
第二,宋朝的社会救助总体来说,做得不错,尤其是对流民的管理和救助,应该也是历代最好的。
宋朝以前,国家对因灾荒而引发的大规模流民的管理多数都是比较失败的,很少有朝代能够在连续的天灾人祸之下,出现了大规模流民的情况下,还能挺得过去,都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但宋朝一直有个做法,就是每次大规模天灾之后,都会迅速进行赈济,安置流民,并且从流民中选择身强力壮的刺配为军。大家不要小看当兵,这等于国家给这些最有造反潜力的人一口饭吃,避免了他们铤而走险。
北宋的名臣大多数在地方官任上,尤其是在北方担任知州,比如知定州、知青州这样的级别的官员的时候,都有救助流民的记录。比如富弼,按照《宋史》本传的说法,光一次性救助的灾民规模就多达上百万,让朝廷都怀疑他别有用心。
第三,宋朝确实也发生了一些农民起义,这是事实。
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在任何时候,在古代农耕社会和冷兵器时代,农民起义都是很容易发生的,哪怕一个朝代再富裕,也一样会发生。因为这和这个朝代的贫富无关,而是和这个朝代的贫富差距有关系。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钟相杨幺的起义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说的都是贫富差距,而贫富差距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常态。任何私有制社会的常态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且,一个朝代承平的时间越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贫富差距会积累得越大。
在这个问题上,宋朝当然同样没法避免。而且,在此之前,一般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积累一段时间,就会集中爆发一次,而宋朝相对来说,和平和发展却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哪怕是仁宗时期和西夏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内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受到明显的严重影响。
这就意味着,宋朝的贫富分化问题累积的时间也比较长。如果从澶渊之盟达成算起,到金军第一次南侵,刚好121年,接近清朝康雍乾盛世的时间长度。在这么长时间的积累之下,贫富分化问题当然会比较严重。
但只有贫富分化,也是不会直接导致农民起义的,还需要一些别的因素来引爆和点燃,这就是比如某些地方官的政策失误,或者是突然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引发了大量的流民危机。但因为宋朝对流民的救助相对比较及时,所以流民不太容易造成大规模起义,反而是地方官的政策失误会突然导致民变,也就是农民起义。
也是这个原因,让宋朝的农民起义在绝大多数条件下都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是反贪官不反皇帝,也就是承认皇帝是好的,坏人是地方官,而朝廷一般的做法也都是在接到民变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把当事的地方官罢免。
第二,宋朝绝大多数农民起义的诉求是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认为他们有委屈,有问题,需要朝廷来解决,只要朝廷能够解决,这些起义往往可以很快就平息。
第三,宋朝在面对农民起义的时候,绝大多数时候第一选择会是招抚,而不是直接强硬镇压和剿灭。这也是宋朝重文抑武的一个反映。
萧武
宋朝的经济在当时世界上所处地位是有定论的,它已经发展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GDP一度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50%-80%。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宋史学家邓广铭认为“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
宋王朝为什么完成大一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立国条件先天不足,国土面积不足唐朝的三分之一。宋朝建国时,北方的“辽”已经立国几十年,它在后晋的石敬塘手里抢去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同时盛产军马的河西走廊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辽国占有,所以宋朝的骑兵部队一直无法发展壮大,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
其次,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双拳难敌四手。
宋朝要直接面对的敌人包括:辽、西夏、金、蒙古。 这些强敌和汉时的匈奴,唐时的契丹已经大有不同,汉朝于匈奴的作战可以说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匈奴人攻打汉朝不是为了攻城掠地,打的是游击战,只是为了抢夺辎重补给。而宋朝面对的敌人是已经踏入了文明社会的种族,这些种族已经知道了土地的重要,他们目的就是要灭掉对手一统天下。
再次,重文轻武,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军队中的百分之八十士兵和精锐力量都驻扎在京城由皇帝直接指挥。这一方面稳定了统一的局面,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但是也使得北宋军队的指挥权和调度权分离,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代虽然农民起义次数众多,但是规模都很小。
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国传统文化体制趋于崩溃,宋朝新儒学影响力不足,因此宋朝人的忠君思想薄弱。同时宋朝不再像以前一样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商业发展,这就使得宋朝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不抑商导致财富集中,不抑兼并进一步导致土地集中,农民因此失去了生存基础。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就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风景这些年
这个问题很不错。
哪一个封建王朝没有农民起义?
周,周厉王被国人驱逐。
秦代,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秦末大乱的序幕。
汉代,黄巾军起义,声势浩大,三四十万人的叛乱。东汉最后的希望也没了。董卓的北凉兵马进京,名存实亡。而且东汉建立也是农民起义。
隋代,瓦岗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唐代,黄巢起义,数万人的规模,唐朝一蹶不振,最后朱温代唐。
元代,朱元璋,陈友谅,农民起义的胜利。
明代,李自成起义。
清代,太平天国运动。
可以说每朝每姓都有农民起义,而且都是声势浩大的,一呼百应的那种,揭竿而起,草木为兵。这是源于封建制度的弊端,改不掉的诟病,消除农民起义只能建立新制度。
相反,宋代有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吗?
不用想了,根本没有,一个人物你也记不起来。宋朝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你会说,宋江。《水浒传》基本都是杜撰的,宋江的水泊梁山也就那么几个人,微不足道,正史记载中,宋江这些起义军,很快就灭亡了。
方腊,规模比起前朝太小了。
赵匡胤本是贵族出身,说是庶族地主都是贬低了,根红苗正的大家大族。
他不懂的民间的事,所以不禁止土地兼并,有宋一代不禁商,不禁土地兼并。
因为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是王朝大忌,禁止土地兼并,限制商人,可以说是每一个王朝的基本国策。
宋代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商业的大繁荣,化解了尖锐的矛盾。
农民没有地,都转向手工业了,成为商人,沿街开设店铺,草市夜市,繁华无比。
东京,临安,能养得起一百多万人,宋代城市化率高达65%,这一个数据当今社会依然没有超过,最近的一次调查,截止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
辛弃疾的一首词这样描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可见官民的富裕。除了五大名窑,宋代还有很多民窑,就业不成问题。四大名镇,景德镇,朱仙镇,都是著名的商业城。
仅景德镇靠瓷器为生的就有三四万人。
经济中心南迁完成于宋。人民生活大为丰富,勾栏瓦舍,评书,南戏,全民健身运动蹴鞠。
宋代的农民起义也就是小打小闹,不痛不痒,不伤筋动骨,不遍体鳞伤,是损失最小的。
关注我哦,每天都有精彩分享。
逸谦吧唧吧
说宋朝好就是“宋粉”,这是对历史的无知。
大宋皇帝总结五代教训,重文轻武,宁与外族,不与家臣。避免了武将割据造反的可能,农民造反也以招安为主,基本没有大的内乱。
宋朝重商,朝廷财政充裕。对于辽金,以进贡代替战争,无论是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还是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进贡与战争费用小的多,进贡与随后通商而获得利润简直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和议带来的近二百年的和平,使大宋国泰民安,生活富裕,文化和艺术达到了中华历史的高峰,超前绝后。
宋徽宗是罪有应得。宋高宗是中兴明君。大宋国策决定了,在军事上,北宋打不过辽,更抗击不了金。防守和议和是上策,拼命抵抗,大宋只能灭亡得更快。
南宋在对金对蒙古的战略基本得当,直到金灭亡,又独立抗击蒙古进五十年,了不起。
做为百姓,连卖馒头的武大郎都生活富裕,那是个好时代。
在宋朝当官,更是安逸,收入高。尤其可贵的是,寒门子弟照样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而且言论自由,没有文字狱,不杀文官,顶多在编流放,这是何等开明的年代!
啊,不错。如果梦回宋朝,我愿意穿越回大宋。
凤凰岛老狼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的王朝,这是史学界共识,而且是真正的藏富于民。这个观点无论你是亲自去翻阅史料证实,还是去询问历史学者,答案都是肯定的,毋庸置疑。
之前著名学者康震老师在某个节目里曾经计算过,宋朝时一品官的年薪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300万,还不算皇帝平时的封赏,还有学者考证过,北宋神宗年间,老百姓的人均月收入折合成人民币在4000元-5000元之间。当时的东京汴梁城人口过百万,历史首次取消宵禁,瓦子等娱乐场所通宵达旦灯火通明,高级酒楼里直接用纯银碗招待普通客人。
当然,每个王朝都有一个兴衰起落的过程,宋朝也肯定不例外,在北宋末年,尤其是宋徽宗年间,政治极度腐败,正如水浒传里所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一时期的起义是非常多的,当然宋徽宗最后也遭到了报应,赵氏皇族包括他本人在内都被女真人俘虏,可以说北宋基本就是亡在他手里,宋钦宗只是个可怜的替罪羊而已。
但是,两宋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除去两个王朝开头结尾的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平的,可能你会说宋朝过于软弱,居然选择花钱免灾,但我觉得那其实也是北宋的上上之策了,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之前,宋辽两国已经来来往往打了几十年,双方互有胜负,都损失惨重,如果继续打下去恐怕再过几十年也打不出结果,只是单纯的劳民伤财而已,最后北宋给辽的岁币是一年30万,这仅仅是北宋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而北宋有上千个这样的县,这点钱是九牛一毛而已。只租给西夏的钱,那叫"赐",是北宋赐给西夏的,当时西夏是对宋称臣的,更谈不上屈辱。
不要一说起宋朝就老是放大宋徽宗祸国的那二十多年,两宋三百多年历史,那只是一个片段而已,不能代表整个宋朝。
耶律萧
我这人喜欢钻牛角尖儿,无论碰到什么事儿,都喜欢问个为什么。
宋朝是否富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没有北伐辽国,收复幽云16州,就成了许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也有很多人认为,宋朝之所以没有北伐,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马匹,但我很负责的告诉大家,马匹并不是主要因素,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宋军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棉花大规模种植,是300多年以后的事,宋朝盛产丝绸,但用来装逼可以,用来抵御北方的严寒,只有死路一条。
另外关于宋朝纳贡的事,我总是怀疑史书上的记载是别有用心的抹黑。
宋朝和辽国的边境线,大多都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根本无险可守。
如果宋军真如史书上记载的一样不堪一击,辽国可以非常轻松的再把边境线向前推进200公里。
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是30万钱,相当于一个县的收入。
辽国的契约精神也太强了,本来还可以占领北宋200个县的,却被宋朝的小恩小惠给蒙蔽了双眼,几十万大军在平原上裹足不前,和宋军对峙了一百多年。
不知是辽国的统治者脑袋瓜子上有坑,还是对这件事深信不疑的人是智障,每当有人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朝鲜战争时的三八线,情况何其相似。
至于说两宋期间农民起义连绵不绝的说法,我也去仔细的查阅了一番资料,把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摘录出来,免得让人说我胡说八道。
首先是四川王小波、李顺的都江堰起义。兵力最高一万人左右,坚持了一年半,起义失败。
方腊起义,坚持了八个月。
宋江起义,36个人坚持了不到两年。
王均领导下举行起义,兵力七百,占领益州,建立大蜀国。一个月后被消灭。
陈进在带领600人宜州起义,拥立卢成均为南平王,坚持斗争三个月。
庆历三年(1043)五月,京东路沂一百多人在王伦领导下起义,七月,起义军战败。
同年十月,陕西农民一千人,在张海、郭邈山、党君子、李铁枪等人领导下起义,年底,起义失败。
庆历七年十一月,河北王则400人起义,经过两个多月天的苦战,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
这些是规模比较大的,其余的起义军人数都没有超过一百人,这样的规模算不算农民起义我不知道,你要非说是,我也不会和你争辩。至于原因吗,自个儿想去。
一定会有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跟我说钟相杨幺起义没有被记录。
这也是实情,他们规模最大,坚持的时间最长,是《水浒传》真正的原型,最后被岳飞,韩世忠等人给镇压下去。
许多人也把镇压钟相杨幺起义,当作岳飞的一个污点,但如果我告诉你,钟相杨幺的起义军,已经接受了大金国的册封,是不是所有的疑问就全解开了,还会有人替他们拔创吗。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花近高楼1
历史不是让那些一叶障目者来评读的,谁也没有能力回到过去,但是历史的资料终归是可以帮着整理思路的,宋朝的农民起义看似波澜壮阔,实际他是历代农民起义最少的朝代。演义小说看多了,似乎宋朝总是摇摇欲坠的坚持了三百年,除了杨家将,岳家军就没有忠臣了,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就代表了南北宋的所有民众了,仔细阅读历史会发现,这些都是元明人的作品,宋朝浩瀚的历史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宋朝被狄人所灭所以被后来人背负耻辱,宋朝也同样存在其他朝代所有的弊端,但是,宋朝给后来人所带来的历史文明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平心静气看历史,你才会真正的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