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否真的存在武林各大门派?

眷恋清晨


古代真的存在武林门派,但不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什么少林派、武当派、昆仑派、峨眉派、青城派、五岳剑派……真正的武林门派,没有这么泾渭分明,也没有任何一家门派真的像武侠小说中少林派或者明教那样,可以一家独大、号令群雄。

按文献记载,武术上分门别派的现象,至少从宋朝就存在了。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路》上提到过,在两宋之交的淮河两岸,为了保护家园,为了与金兵和土匪相抗衡,人们成立“棍棒社”、“绿弓社”、“西山大枪会”、“淮南归义社”等武术组织,农闲教人习武,有敌来犯时击鼓出战。

明朝的武学门派应该也不少,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当时山东流行“太祖长拳”,东南沿海流行“温家拳”,戚继光则拜师学过“杨家枪”——这套枪法并非《射雕英雄传》里丘处机学自杨铁心,然后再传给杨康的那套枪法,也不是评书《杨家将》里传自北宋军人世家杨业家族的那套枪法,而是南宋时期义军女将杨妙真的梨花枪。杨妙真属于马战高手,长枪如风,枪枪刺敌,人称“二十年间天下无敌手”。戚继光在杨家枪基础上,结合当时流传的马家枪和沙家枪,编写了单人练枪的基础套路“八母枪”、双人对战的基础套路“六合对枪”,以及更适合战场杀敌的基础技巧“二十四枪势”。

清朝和民国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近了,不但有文献记载,更有历史照片。在清朝,云南有马帮,漕运有青帮,上海码头有红帮,广东是天地会的天下,四川是哥老会的天下,这些大门大派的门徒遍及全国。

《清稗类钞·会党类》主要写清朝帮派,也有一些武林门派,如湖北哥老会旗下有一个门派叫“短刀门”,广东三清会旗下有一个门派叫“龙枪会”。河北沧州作为武术之乡,大大小小的门派更是多如牛毛,如“沙家拳”、“马家拳”、“北派梅花拳”、“曹家神拳”、“大刀会”等等。顺便说一下,晚清闹义和团时,这些武学门派的首领和徒众见义和团势大,纷纷投奔,很多人都成了义和团的骨干。

民国时期最兴盛的门派,当属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会”,又称“精武门”。霍元甲去世后,精武门的影响扩大到华东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广东、香港,乃至境外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精武门的分会。

(这是1923年精武体操会出版的武学书籍)

1923年,上海精武门还成立了女子分会,专门招收女学员,学习迷踪拳和北派谭腿。

(这是上海精武门女子分会成立的新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是军阀混战,随后国共内战,然后日军侵华,中国大地战火不断,老百姓为自保,又掀起一股习武热潮,其中“红枪会”传播最广,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民间均有分会。红枪会最兴盛时,徒众号称三百万,他们少数抗日,极少数被我红军或者之后的解放军收编,也有一部分在沦陷期间投敌卖国,成了日伪军的炮灰。

我老家在豫东平原,我祖父青年时期正值日军侵华,他报名参加了当时豫东平原上一个传授武艺的民间组织“八卦会”。但我祖父说,他在那里没学到什么武艺,倒是被师傅敲走一块大洋的见面礼。

最后再谈谈我对武术套路的看法。

我们大多数朋友受武侠小说与传统评书的误导,总以为习武就是一招一招练习套路,学会了什么“罗汉拳”、“咏春拳”、“形意拳”、“武当长拳”、“沧海追风剑”、“五虎断门刀”,就能克敌制胜,一个打十几个。我们还以为高手比武,就是你来我往,见招拆招,你用外家招式攻击,我就用内家招式破解。实际上,这种比武无非是双方各自把学过的武术套路按照顺序耍一遍而已,用来表演还行,在实战中几乎没有意义。

明朝大将戚继光说过:“此艺不甚预于兵。”拳法套路对于作战没什么用。“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战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军中比武,务必要遵循实战技巧,不许学习和使用花枪套路,中看不中用。

戚继光训练士兵,主要是训练体力:腿上绑沙袋,肩上扛沙包,穿上几十斤重的铁甲,手持十几斤重的大枪,达到急速奔跑一华里而不气喘的训练标准。

冷兵器时代单兵作战,一靠胆识过人,二靠体力持久,三靠兵器锋利,四靠身手灵活。套路是不能杀敌的,招式练得再纯熟,也是死招。

但是也不能说套路完全没用,以枪法训练为例,戚继光把每个作战技巧都总结成一个字,士兵对练时“一字对戳一枪”,“万遍不得失,字字对得过”,每个技巧都要练习万遍以上,达到人枪合一的地步,将复杂动作内化为自然动作。这样士兵在作战的时候,身手会更灵活,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杀伤敌人的效率提升了。


开周说宋


武林帮派门派肯定是有的,但没小说里那么夸张

最典型也是最出名的体现,就是‘’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中,就有许多民间武林门派,帮派参与其中→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