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和m18,同为薄皮大炮的坦克歼击车,哪一个更优秀?为什么?

A賣滴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黄鼠狼”(Marder)是德军在二战时期利用履带式底盘改装的一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绰号,当然也有资料称这些战车为坦克歼击车或驱逐战车,不过笔者认为德军的坦克歼击车应该是具有封闭式战斗室且以反装甲为主要任务的履带式装甲战车,而“黄鼠狼”系列全部是开放式战斗室的敞篷车,防护薄弱,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其实分为三个型号:“黄鼠狼I”型(Sd.Kfz. 135)是以德军缴获的法国洛林37L型履带式牵引车底盘为基础改装的,安装1门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装甲厚度5-12毫米,最大公路速度38公里/小时,最大越野速度2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50公里,改装了170辆。“黄鼠狼I”于1942年服役,主要装备给几个步兵师下属的反坦克营使用。

“黄鼠狼II”型是以II号坦克底盘为基础的改装的,根据装备火炮的型号分为两个亚型:最初改装的车辆装备1门缴获的苏制76.2毫米野战炮,编号为Sd.Kfz. 132;后期车辆装备1门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编号为Sd.Kfz. 131。“黄鼠狼II”型的装甲防护较“黄鼠狼I”型略强,正面装甲厚度为35毫米,侧面为14.5毫米,最大速度4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90公里,制造数量为863辆。“黄鼠狼II”型于1942年服役,主要装备陆军和党卫军装甲师的坦克歼击营,一度是德军最具威力的反坦克战车。

“黄鼠狼III”型是以38(t)轻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改装的,与“黄鼠狼II”的情况类似,也分为两种亚型:初期安装苏制76.2毫米野战炮的型号为Sd.Kfz. 139,后期安装德制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的型号为Sd.Kfz. 138,后者根据细节设计不同又分为H/M两个子型号。“黄鼠狼III”型是全系列中性能最好的型号,装甲防护10~50毫米,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10公里,制造数量为1736辆,于1942年服役,主要装备陆军和党卫军装甲师的坦克歼击营,也装备空军装甲部队。

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共同特征是都搭载了一门大威力反坦克炮,采用履带式底盘,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全都采用固定式开放战斗室,火炮指向前方,射界狭窄,只能通过车体转向调整射界,而且装甲防护相对薄弱,且战斗室开放,防御力和生存力较为低下。

我们再看看美军的M 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该型坦克歼击车是美军于1942年设计的一款坦克歼击车,采用全履带底盘,安装一门76毫米M1型坦克炮,安装在一座顶部敞开的旋转炮塔上,拥有360度全向射界。M18在设计上突出强调机动性,因此在防护上做出很大的牺牲,装甲非常薄弱,仅有4.8~25.4毫米,对于德军各种反坦克武器都没有免疫力,不过“地狱猫”速度奇快,公路最大速度可达90公里/小时,越野最大速度为29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60公里,制造数量2507辆。在实战中,美军经常利用M18的机动优势迂回到目标侧后实施攻击。

从装甲战斗车辆的三大要素:火力、防护和机动进行考察,“黄鼠狼”和“地狱猫”各有优劣。在火力上,“黄鼠狼”的76.2毫米和75毫米炮都是威力不俗,“地狱猫”的76毫米坦克炮性能略逊;在防护上,双方都是半斤八两,基本只能防御轻武器和破片;在机动上,“地狱猫”的优势十分明显,速度更快,机动灵活,不过,“地狱猫”最大的优势还在于采用了旋转炮塔,具有全向射界,相比“黄鼠狼”的固定式主炮具有更大的射界,反应更迅速。如此比较,似乎“地狱猫”的性能更优秀些,不过在历史上的真实环境中,笔者觉得还是“黄鼠狼”更给力,因为作为一款反坦克车辆,其最核心的要素还是攻击力,“黄鼠狼”的主炮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击穿大部分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而“地狱猫”的火炮对付德军重型装甲战车还是有些吃力,而且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的作战方式以狙击、伏击为主,在这种作战模式下,“地狱猫”的机动优势和旋转炮塔的优势并不算明显。


崎峻战史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黄鼠狼坦克歼击车其实是一系列坦克歼击车的统称,其主要分为采用法国“洛林”37L装甲运输车搭载75mm口径的PaK40反坦克炮的黄鼠狼I、采用德国II号坦克底盘搭载PaK40反坦克炮或缴获自苏联的76.2mm反坦克炮的黄鼠狼II、以及采用德国38t坦克底盘搭载PaK40反坦克炮或苏联76.2mm反坦克炮的黄鼠狼III。要细究其各种型号则更为复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黄鼠狼系列坦克歼击车是德国在入侵苏联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自行反坦克力量严重不足、并面临严重的“T-34危机”的情况下临时拼凑出的自行反坦克火力,所以其大量使用了缴获自法国的装甲底盘和苏联的反坦克炮,具有非常鲜明的应急特点。



总的来说,黄鼠狼系列坦克歼击车都在10吨左右并开放式搭载了75mm或76.2mm反坦克炮,属于经典的小车扛大炮(这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了德国坦歼的设计思路),并且都具备不俗的反坦克能力,这使得德军在面对苏联T-34、KV系列坦克时具备较强的机动反击能力,而不再需要等待牵引式反坦克火力慢吞吞的抵达战场。但毕竟作为应急产物,黄鼠狼系列坦歼的装甲太过脆弱,而且在面对盟军不断更新的装甲力量变得力不从心。 至于美国的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则是美国在战争中后期,总结前期反坦克作战的相关经验研制出来的一款带上部敞开式炮塔的中型坦克歼击车。M18采用了原本用于设计轻型坦克的底盘设计和扭杆悬挂系统获得了较为轻便的车身和较强的机动性,而火炮系统则采用了反坦克能力较强的76炮,再加上后期美军新研制的反坦克弹药,其反坦克能力具有与虎豹一战的能力。相较于之前装备的M10和M36坦歼,M18在保持了火力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具备更强的机动性能(当时移动速度最快的坦歼),并且因为底盘技术源自轻型坦克而具备了较小的体积,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隐蔽性。



但同黄鼠狼一样,地狱猫的防护性能也十分脆弱,但考虑到其较强的机动性及美军反坦克作战方式,这一缺陷实则可以弥补。在二战时期的美军装甲部队的早期认识中中,坦克的主要使命是辅助步兵进攻,而坦克歼击车才是用来打击对方坦克的,因而美军的坦克在遭遇到敌方坦克时,往往会与之周旋并呼叫附近的坦歼或空中火力对其进行打击。M18依靠其强大的火力和较强的机动性往往能非常有效的完成穿插、绕后和对地方坦克的打击任务。 二者相对比,M18肯定是要优于黄鼠狼系列的,主要差距体现在底盘系统的机动性、反坦克炮弹能力方面,全向旋转的炮塔自然也有一定的优势。但也要注意的是,黄鼠狼系列坦克歼击车是德国为战场应急而生的产物,并且主要使命是支援步兵进行反坦克任务;而M18则是美国总结经验教训研制的坦克歼击车,具有较高的成熟度,综合性能更为均衡、优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