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際網路經濟、共享經濟,到數位化經濟

從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到數字化經濟

2018年年初,騰訊發佈報告稱,中國數字經濟總量增長速度迅猛,2017年數字經濟體量已達到26.7萬億元人民幣。報告指出,相較於2017年中國6.9%的GDP增速,中國數字經濟增速在去年達到了17.24%,佔GDP比重已經達到32.28%,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如果以數字經濟為座標軸,向上回溯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年所經歷的發展階段,不難發現:數字化經濟,實際上擁有技術和應用兩大引擎。

最初,當互聯網技術剛剛開始進入中國,其最早從電商打開了商業應用的突破口,從某種程度上,是解決了這個那個經濟體系當中的流通和交易環節的效率和方式問題。電商模式從而成為中國數字經濟在當時最典型的代表。

隨之而來的,是互聯網技術在商業上的更廣泛的應用:向內,提高商業機構內部的效率,向外,完成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構建和完善。

共享經濟就是在這樣的深化應用過程中,誕生的一種以社交、2C為標籤的商業價值體現。如果一定要給共享經濟找到一個爆發的理由,那首先是IT技術應用門檻的進一步降低,以及社會用戶對於全新商業模式的強烈需求——傳統商業模式的冗長、低效已經完全不符合高速進步的社會。

這一階段,中國市場共享經濟的代表公司非常多,如滴滴、微信等等。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一階段也是IT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包括智能設備、AI、大數據、雲計算……具體商業模式和全新IT技術的融合,面向更廣泛用戶的不斷驗證和迭代,為下一個階段的數字化經濟提供最廣泛的經驗積累和知識基礎。

數字化經濟,再次將IT技術應用的主戰場轉移到了2B領域——不得不承認,任何一項IT技術的誕生、應用和發揚光大,最終都需要落實在企業級市場。

在共享經濟階段被驗證的智能設備、大數據、雲計算、AI,再加上區塊鏈等各種全新的軟硬件設備,在企業級市場被構建和組合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物聯網”、“智慧城市”……涉及到各個領域的對IT技術的全面應用。而且在每個商業機構當中,所涉及到的領域,也從最初互聯網經濟時代的交易環節,擴大到了全部商業環節:從生產、交易、物流、財務、管理……一場全面的商業模式調整正在進行當中。

需要強調的是,數字化經濟對於實體經濟的作用和價值,也不僅僅是其提供了全面商業模式優化的工具和方向,而且還提供了商業進階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其自身也已經成為實體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互聯網進入中國算起,中國開始邁入互聯網世界也不過25年,在短短的25年當中,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超過以往任何變革——從互聯網經濟到共享經濟、再到數字經濟,中國正呈現出一種“彎道超車”的態勢。無論這種態勢最終的結果如何,至少,當下的中國的經濟和商業氛圍,是經濟的、熱情的、向上的。

互聯網經濟:打響商業結構調整“第一槍”

對於眼下處在如火如荼的創新和創業大潮當中的人來講,上個世紀90年代,是一個令人嚮往、血脈噴張的互聯網創新、科技創業的熱血年代。那一代人還沒有遠去,但是那個時代的故事本身卻已經成為傳奇。

首先開啟中國“互聯網”大門的,是田溯寧,作為中國互聯網經濟不可或缺的開篇,1993年4月17日,田溯寧、丁健、劉亞東、張雲飛、趙耀、郭鳳英幾位留美學生在美國德州達拉斯創建了Internet公司“亞信”——他們的夢想是把互聯網帶回中國,後來事實證明,他們的確推動了中國互聯網業興起。

在1999年以前——互聯網,還是屬於搜狐、新浪和網易的天下,丁磊、張朝陽、王志東是互聯網行業的代表人物。此時,互聯網還僅僅是一個資訊平臺和信息平臺,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了,但是,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同,更談不上對整個商業環境、經濟趨勢有怎樣的影響。

1996年,美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版的出版的《數字化生存》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所帶來的無限可能:這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總監在他的書中,將當時所見到的未來描述成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們應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而這對於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即是現實。而這本《數字化生存》則成為後來互聯網經濟時代領軍人物的啟蒙教材。

經歷了幾年的醞釀、思考,1999年,作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電子商務元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開始正式邁入實踐階段。

1999年5月18日,一個以珠穆朗瑪峰高度命名的網站成立,老榕(王峻濤)創立中國第一家在線銷售軟件圖書的B2C網站正式上線。隨後,一場後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成為面向大眾普及電子商務概念的中國第一場路演: 12名選手在一間封閉的房間生活72小時,只能通過一臺電腦、一根網線與外界聯繫。雖然當時通過網絡只能買到了永和豆漿,但是卻讓更多的人,第一次理解了,什麼是網絡購物

馬雲的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也是在1999年上線,當時的阿里巴巴,還是一個專注於B2B貿易的網站,今天面向個人用戶的淘寶網,要到2003年才會誕生。 “我們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現在可以被作為勵志故事的演講臺詞,在當時的人看來,也許跟今天90後創業者的狂妄沒有兩樣。

中國的第一家C2C電子商務網站是1999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易趣,由邵亦波及譚海音所創立,兩人同為上海人,畢業於美國哈佛商學院。中國第一家2C的商旅網站,攜程網在當年6月成立;11月,在圖書出版行業摸爬滾打了10年的李國慶和他的妻子俞渝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網上書店——噹噹網;2000年5月,由聯想和金山共同投資組建的卓越網正式成立;12月,軟銀投資2000萬美元與阿里巴巴結盟……

至此,中國的整個經濟體系當中,一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商業分支,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的電子商務是發端於互聯網,而真正作用在實體經濟流通環節的一種商業模式,其最大的價值,在於改變了原本的商業貿易和交易的方式,使得原本需要在貿易環節投入的大量時間和資金,得到了最有效的減少,同時,也提高了銷售環節的節點效率。

這完全符合當時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產能過程和銷售手段的滯後是當時經濟發展最亟須克服的問題。對於實體經濟的生產者來講,找到消費者,與消費者找到最佳性價比的商品,同樣難!處在互相尋找對方的供需雙方,都需要更便捷、直接的方式,來完成一次期待已久的貿易。電子商務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因此,對於當時的中國經濟來講,電子商務無論是2B還是2C,無疑都為隨後到來的蓬勃的“新消費時代”,奠定了最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基礎。

而這股延續至今,不僅成就了阿里巴巴、京東等眾多的業界領袖公司,而且“互聯網經濟”早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子商務”了。其已經從商業結構當中的銷售環節,向更前端生產環節、後段的服務環節傳導;從核心企業向更廣的範圍傳導,越來越多的非商業機構也開始參與其中,成為其中的一員,為整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構建了一個無疆界的發展空間。

最新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商品、服務類電商交易額21.83萬億元,同比增長24.0%;合約類電商交易額7.33萬億元,同比下降28.7%。而國家統計局同期發佈的2017年宏觀經濟數據也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82.7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9%。

如果一定要總結中國互聯網經濟對中國近20多年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價值,那麼其首先是為中國商業架構、商業模式、商業倫理和商業規則的形成,構建了一個非常適宜生長的環境。

正是由於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推動,商業機構之間開始具有了產業鏈整合的技術基礎和理論基礎,因此產業鏈才得以調整並逐漸趨於合理:原本由一家機構包辦從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的“大而全”模式,向更細化、更專業的方式進行分解,生產型企業與銷售企業、品牌企業逐漸轉變為合作關係。進而,開始出現包括長三角、珠三角這樣以行業集群方式發展的經濟區。協同、合作、共贏成為企業間、不同機構間,在面對市場機遇時,最常常用到的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隨著全球電子商務領域國際大鱷紛紛在中國折戟沉沙——eBay易趣將部分股份賣給TOM退出中國市場,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慘淡經營——中國的商業機構,除了價格優勢外,第一次擁有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優勢,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商業思維。這也使得中國企業開始有自信,去制定自己的商業模式和規劃。

從1999年到現在,直到未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影響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波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而作為最早的互聯網應用於商業的形式,其依然保持了勃勃的生機。

共享經濟,催生商業模式迭代轉型

到了2011年,IT技術對於商業和經濟的影響開始進入了下一個階段。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2C的應用開始呈現出一種極速擴張發展的態勢。這一階段,IT技術依然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但是關鍵詞卻是“共享”。

回想一下:在移動互聯網開始興起之時,你使用的第一款應用軟件是什麼?事實上,每一個“現象”級別App的出現,除了在摧毀和重構我們固有的生活方式,更多地,是對單個行業商業模式的一種全新驗證,也是對一種以技術推動的行業體系架構的一次重建。

縱觀這幾年國內共享經濟的發展態勢,種類的多樣化讓人應接不暇。

主打“解決下班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共享單車,摩拜和ofo;深耕共享出行的滴滴與Uber中國;為外賣市場資源,爭得“你死我活”的餓了麼與美團外賣;美妝行業的聚美優品和唯品會;內容共享的今日頭條以及一點資訊;甚至是我們平時的娛樂化的需求,抖音、快手短視頻以及社交遊戲,王者榮耀、“吃雞”等,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現在,只要我們的手機App種類夠多,幾乎可以“為所欲為”,這是整個共享經濟時代下的縮影。

數量眾多固然是這個階段最直接的感受,但如果微觀地體會,我們會發現,企業的成長也開始變得更迅速。

從創業者行業寡頭需要多久?滴滴的經歷告訴我們只需要5年的時間!

2012年9月,以80萬元起家的滴滴打車正式上線,當時在共享經濟的理念與移動互聯網技能的加持下,滴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開始了他的寡頭之路。

2015年情人節,滴滴快滴合併,不到半年融資30億美元,此後,Uber曾找滴滴談判,開出的條件是,要麼接受Uber投資40%,要麼被Uber打敗。

隨後,雙方開始了燒錢大戰,最終結果以滴滴的勝利。2016年8月,滴滴出行收購了Uber在中國的業務。至此,短短5年的時間,拿到近200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480億美元Uber的滴滴出行已成長為移動出行的巨頭。

行業巨頭更新的週期越來越短,正成為不爭的事實,摩拜、ofo、美團也是如此。

在“共享經濟”環境下,我們似乎總是能夠感受到,除了用戶和市場外,總是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掌控全局——資本。

最近,主打低價+拼團的拼多多著實火了一把,被譽為資訊界“拼多多”的趣頭條也以黑馬姿態殺出,為BAT+今日頭條主導的移動資訊閱讀領域增添了變數,甚至傳出阿里將投資今日頭條,助力後者來狙擊趣頭條和背後的騰訊。

2016年6月上線的趣頭條到底有多火?數據和融資足以說明一切。截至2017年底,趣頭條累計擁有註冊用戶超7000萬,日活超1000萬,月活接近3921萬,同比增速高達687%。獵豹大數據顯示,趣頭條在全網App中排名第41位,資訊類產品中僅次於今日頭條,更是將一眾傳統新聞App猛甩在身後。

先是傳出趣頭條已完成騰訊領投的Pre-IPO輪融資,交易金額預計達上億美元,並將於2018年內赴美上市,預計估值30億美元。接著,趣頭條官方宣佈完成了2億美元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騰訊領投,跟投方為尚珹資本、順為資本、小米、華新致遠、創伴、光源資本,儘管估值沒有30億美元之高,但也超過了16億美元。

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的商業環境,資本的成本比重越來越濃厚。與以沒有盈利就無法獲得融資相比,現在的投資方式更像是進行的“賭局”,現在或者未來,選擇了後者。

既然是從“互聯網”時代進入“共享時代”,傳統的互聯網領域的大亨就在共享經濟經濟當中,處在了一個絕對的領導地位。

6個月前,騰訊的市值才剛剛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而在近兩日,連續三個交易日的大漲,直接推動騰訊越過阿里,成為估值首度超過500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短短時間內的跳躍,可以說和閱文集團、搜狗等騰訊系的新晉上市公司有著莫大的關聯。

阿里系雖然沒有騰訊系強大的爆發力,但是從淘品牌到旗下金融產品,再到投資入股的文娛、教育、智能設備等領域的公司,幾乎每個行業都有公司想要逮準時機成功上市的機會,總體來講,阿里出於觀望的狀態。

而說到騰訊與阿里的投資區別,大概是來源於彼此的戰略不同,騰訊投資之所以會遍佈各行各業,而且次數頻繁,目的在於要儘可能地避免與產品更迭的潮流脫節。騰訊歷經數十載成為互聯網巨頭,根本上是依靠產品,它擅長於此,也深知產品更新換代的過程,很可能代替或淘汰一大批現在看起來很風光的產品。因而騰訊投資需要隨時跟進最前沿的技術,這也意味著它不可能將投資對象都收入囊中。

而阿里立足的根本在於模式,一個由電商衍生出的商業帝國,基本上所有的投資主體都是為了補足和擴大這一模式的實力。而商業模式比之產品,具有極強的穩定性,所以阿里並不擔心產品更迭,它完全可以按照公司發展的步伐,將這些已經成型的產品納入模式之中,自然也就不會顧及這些公司需不需要獨立性。

中國的共享經濟起步雖晚,但在各種層出不窮的模式帶動下,共享市場規模卻異軍突起。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與中國互聯網協會共同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5年中國的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已經高達19560億元,2016年快速增長至34520億元,增幅高達77%。截至到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49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7.2%;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將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至10%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國共享經濟領域的創新創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球共享經濟創新者和引領者。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獨角獸企業中有中國企業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經濟屬性的中國企業31家,佔中國獨角獸企業總數的51.7%。

除了以上的價值,實際上,這一輪以“共享”為關鍵字的商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專注於個人用戶,這是一種對商業模式最直接、最有效率的驗證途徑。而且與上一輪互聯網經濟解決銷售環節核心問題不同,共享經濟實際上是對整個商業機構業務模式的顛覆,而且也是對整個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的重構。從這個角度看,共享經濟,很大程度上,是IT技術在最廣泛人群中、以最貼近人們需求的方式,作了一次最具有價值的商業邏輯驗證,從而,為下一階段的進入實體經濟,優化和改造整個經濟構成提前準備技術基礎和人員基礎。

數字化經濟:完成從虛擬到現實的價值傳遞

很多人講,共享經濟對於實體經濟幫助不大。有一位工業領域“互聯網+”的創始人甚至說:所有基於2C市場的APP創新,都是面向資本,都是耍流氓。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不能否認,共享經濟階段的商業模式表現方式的確以滿足個人用戶的生活為主,但是,還有一點兒需要看到:正是由於共享經濟通過第三產業的切入,開始蓬勃發展,進而不僅覆蓋了三大產業;而且在這一階段包括移動支付、數字商業等在內的步步變革,開始對傳統商業模式發起了一輪輪的顛覆,才使得實體經濟開始思考對現有的商業模式進行全面優化,

在共享經濟階段被驗證的智能設備、大數據、雲計算、AI,再加上區塊鏈等各種全新的軟硬件設備,在企業級市場被構建和組合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物聯網”、“智慧城市”……涉及到各個領域的對IT技術的全面應用。而且在每個商業機構當中,所涉及到的領域,也從最初互聯網經濟時代的交易環節,擴大到了全部商業環節:從生產、交易、物流、財務、管理……一場全面的商業模式調整正在進行當中。

甚至可以說,數字化經濟,是將共享經濟階段的IT技術、應用經驗和商業知識,從2C市場向2B市場的推廣和深化應用——不得不承認,任何一項IT技術的誕生、應用和發揚光大,最終都需要落實在企業級市場。

在數字化經濟階段,最應該被關注的兩端,是IT技術發展和現實企業級應用。這就好像是利用IT技術所具有的能力,來激發現實企業的商業價值,從而實現人類知識價值向商業價值的傳遞。

IT產業是這一價值傳遞的原點。而在此之前,軟件時代,中國的IT行業從業者都不得不承認,中國的IT產業實際上在市場上是缺乏競爭力的,很多時候,中國IT產業處在競爭最邊緣的尷尬位置。

然而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當中。

以目前應用最廣的雲計算為例,不久前Synergy Research Group根據2017年市場佔有率的多少和市場增長率的快慢,對全球幾大雲計算平臺進行了調查和排名,在由亞馬遜AWS、微軟Azure、IBM、谷歌等長期霸佔的榜單當中,阿里雲進入榜單並超越谷歌名列第四。

IDC發佈的另外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本土市場,阿里雲2017年上半年IaaS營收5億美元,佔據47.6%中國市場份額;騰訊雲位居第二,營收約1億美元左右,份額為9.6%;金山雲位居第三,營收6839萬美元,份額6.5%;中國電信位居第四,營收6254萬美元,份額6%;Ucloud營收5774萬美元,排名第五,份額5.5%。

很顯然,現在在中國的IT市場上,中國的IT系統和服務提供商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在雲計算領域,實際上在目前中國IT市場的各個領域,中國本土企業變得越來越活躍,也越來越有參與競爭的自信。

2018年年初,騰訊發佈報告稱:2017年數字經濟體量已達到26.7萬億元人民幣,相較於2017年中國6.9%的GDP增速,中國數字經濟增速在去年達到了17.24%。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穩步提升,2017年佔GDP比重已經達到32.28%,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本土的IT產業第一次真正被作為一個產業對待,獲得了更多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技術的發展,使得進入競爭中心的門檻有所降低。更多的原因,是企業級用戶應用IT技術的方式變了,IT系統和服務提供商,需要積累的週期也沒有那麼長——當然,中國人的聰明頭腦是也其中的一個關鍵。

“傳統產業需要數字化轉型。很多人會覺得,數字化轉型就是IT轉型,實際上真正的挑戰不是IT,而是業務。雲優先、業務優先、客戶優先,這才是企業轉型的關鍵點。”僑鑫集團的執行總裁助理兼信息中心總監張志傑曾經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如是說。

實際上,從IT的虛擬世界的知識價值到現實世界當中的商業價值,是真正對人類社會進步有意義的關鍵一步。而在這個關鍵的步驟上,中國本土各個行業的的企業正在實踐當中。

穩健醫療則代表了很大一批近年來湧現的、相對成功、敢於嘗試的實體經濟企業:成立於1991年的穩健醫療是典型的生產型企業。

最初,穩健醫療將自己定位成一家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的生產、滅菌、銷售和服務的專業化醫療敷料生產企業。經歷了多次創新,穩健醫療與中國大多數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一樣,雖然在市場口碑和商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面對正在變化的經濟環境,依然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

所有的問題又迴歸到了實體經濟的最初本質:發掘製造業在設計、生產環節的價值,使之真正能夠為企業後續的產品銷售、服務和運維提供充足的市場空間。

2015年10月,曾經擔任多家制造業企業生產負責人的尹文嶺出任穩健醫療的副總裁,主管生產、品質管理和供應鏈,其所要面對的,就是全面提高整個穩健醫療在生產和供應鏈環節的能力。

2016年初,在尹文嶺的推動下,一個以數字化工廠為最終目標的信息化項目正式上馬。而他的目標,是在集團裡打造一箇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先進數字化研發與製造平臺,幫助穩健醫療實現未來數字化工廠的智能製造目標。具體的建設內容涉及到MES智能製造執行系統的優化、研發製造一體化平臺、緊密集成的數字化企業平臺構建,進而在總部形成一個集團運作和管控平臺。

金融行業對於IT的應用從來都是走在前面。“泰康人壽每年賣幾百萬張保單,80%左右是通過手機賣出去的。現在我們的銷售過程,包括現在所有的服務過程,都在手機上。”劉大為,泰康人壽助理總裁兼首席信息官,日前在一次會議上如是說。

互聯網為金融行業的營銷員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與客戶接觸的方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將客戶從線下轉到線上,建立起與客戶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溝通和連接渠道。“讓數據產生紅利”的成為金融企業利用IT技術將轉化商業價值的思路。

2011年,泰康考慮通過雲計算處理企業內龐大的數據量——以客戶為中心的數據整合,技術基礎則是以雲計算作為計算能力的提供者,大數據作為數據手段。2014年6月,泰康人壽正式對外公佈成立泰康雲計算中心,正式宣佈面向互聯網業務的轉型。

寫在最後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發端於IT行業的變革,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整個實體經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構以往傳統的商業模式。這是IT價值的體現,也是整個實體經濟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從IT產業到實體經濟,中國整個經濟結構的改變,實際上也是從知識到商業的價值傳遞,而且這種傳遞,正在帶動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