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替身1
因为用不着。
装备有五对负重轮的日军发起冲击(炮管怎么还短了一截呢?!)......当然,这样的场景只能出现在抗日神剧了。
在目前众多的抗日史料中,也经常出现侵华日军使用坦克作战的情景,当时与二战欧洲、北非战场动不动就几百甚至上千辆坦克的大厮杀相比,抗日战场上日军使用坦克、尤其是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例并不多。
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坦克,笔者觉得这是战事结束后的摆拍。从照片上看,在狭窄的街道上这样布置进攻阵型,有点说不通。
与二战中其它主战场相比,在侵华战场上为什么日军使用坦克的情况如此至少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日本本身坦克产量就不多。二战时期,与欧美列强、苏联相比,日本的工业基础并不雄厚。在家底并不多的情况下,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达成侵略目的,优先发展海军,来更好的对付美国。至于陆军,基本是欧洲列强一战时期的水平,仅仅实现了骡马化而已,离摩托化还很远。具体到坦克的生产,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坦克的总产量仅仅5000量上下,与美国、苏联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坦克产量相比,不值一提。
日本坦克不仅产量低,而且与欧美、苏联的主战坦克相比,作战性能上也差很多。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的坦克,主要以轻型和中型坦克为主,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上图中的94式轻型坦克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坦克,重量3吨有余,主要武器是一门7.7毫米机枪。这样的坦克在欧美列强眼里简直就是渣渣。
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缴获的94式坦克,直接被谢尔曼绑在车体后部当了战利品。
2、第二个原因难以启齿,但是笔者觉得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付中国军队用不着坦克。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组织的22次大型会战中,中国军队就赢了一场,还是在45年抗战胜利前夕。实事求是的讲,与日军的作战能力相比,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差距还是相当明显。坦克作为现代陆军最重要、也是威力最大的主战兵器,主要通过其强大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能,突破地方坚固防御。但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难以给日本的进攻造成难以逾越的麻烦。实际上,在抗日战场上,日军战斗能力较中方最优越的地方,是炮兵作战能力以及步炮协同能力。中国军队---尤其是国军,一般在挨了日本的炮火打击后,就失去了战斗意志,然后就是一幕幕的兵败如山倒。
1937年,侵华日军的一处炮兵阵地。抗日战争中,中方炮兵除了在抗战初期通过24门性能优异的150毫米重炮有过精彩发挥外,一直到美国大规模援助的1944年,都没什么像样的发挥。中国炮兵力量的孱弱除了装备不足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合格的炮兵人才。炮兵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至少得是高中毕业才行,那时候的中国军队,一个连队中都找不出几个认字的。日本通过火炮优势牢牢的掌握着主动权,在那个年代,口径就是真理。为什么抗日战争值得铭记、为什么抗日英雄值得尊敬,就是因为鬼子真的不好打。
在绝大部分的抗日战场上,日本的92步兵炮都是中国军队的梦魇,中国基层分队不具备抗衡这种小炮的能力,更不用说口径更大的山炮和榴弹炮了。
3、中国战场整体上不太适合坦克的运用。坦克虽然是机动能力最强的陆战兵器,但是坦克部队的展开需要良好的铁路、公路运输条件。一般而言,只有在实战时,坦克才会舍得使用宝贵的摩托小时数,大部分的调动都需要铁路以及公路运输拖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铁路以及公路都非常少,适合日军坦克使用的战况也就少之又少。再者说,日军在1938年之后,大规模的正面战事基本就停了,主要力量用于维护庞大的占领区,以及对付敌后抗日武装,在这样的治安战里,坦克也派不上用场。
太行山上的抗日武装,依托这样的地形以及顽强的斗志,装备落后的抗日军迷顽强的战斗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在沈阳缴获的一辆日本遗留下来的97式中型坦克。这辆日本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的起点,该坦克在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均为命名为“功臣号”。在1949年的开过大典中作为坦克部队的领头车,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
70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以这辆日式坦克为起点,不断发展壮大。“功臣号”也随着坦克装备的更新换代已经换了四代。目前的功臣号是一辆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99A。
据小道消息,“功臣号”所在的合成旅在今年的“跨越朱日和-2018”首场演习中,凭借这99A等新锐装备优异的战斗力,在进攻作战中战胜了威名赫赫的蓝军旅,而且还“击毙”了蓝军旅旅长满广志。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有网友问:为什么抗战时日军很少出动坦克? 有人认为机关炮都可以打穿日军坦克,所以日军坦克不敢出来。其实中国抗战才几门机关炮?几百门就到头了,日本有几万门机关炮。
同时,日军坦克也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那样白给的。在锦州战役,我军使用的功臣号坦克,就是日式97改坦克。被近十发37反坦克炮炮弹,山炮炮弹命中,都没有摧毁这辆坦克。
参加进攻的我军97式坦克冒着猛烈的炮火前进,子弹打在坦克上叮当直响,在巷战当中,功臣号坦克连续被3发37毫米反坦克炮弹直接命中。但是没有命中要害,功臣号调转炮塔就干掉了这门反坦克炮。随后顶着对方的火力,数辆坦克联手,打掉了十几节火车上修建的数十个暗堡。
抗战期间,日军出动坦克的次数,其实也非常多,主要是引导步兵前进,打击火力点。只是很少出动大集团坦克参战。比如,77事变以后,日军进攻华北,出动了2个战车大队。在南昌战役,日军出动了1个坦克集团,140多辆坦克。
就是很多小战斗也一样出动坦克,比如1939年,日军战车第8联队就参加了对山西,庞炳勋游击部队的战斗。随后又参加了在太行山的扫荡,这个日军战车联队一整年都在山西参加各种扫荡。
在1941年,我军在山东掩护鲁西机关撤退的时候,在苏村伏击了日军的6辆卡车。随后日军独立骑兵第4旅团出动了5辆轻型坦克掩护步兵从包围圈外围发动了反击。
日军在我国境内长期保持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参战非常频繁。在1945年日本战败的时候,我国在关内接收了日军坦克380多辆,装甲车150多辆。(不包括被美军缴械的第3战车师团部分坦克和自行火炮)。
深度军事
日本那种小薄皮,就算中国军队也能轻松击毁它们。比如这种兵器机关炮,机关炮是一种能连续自动射击的小口径火炮。具体而言,指在前一发射击后,能自动连续完成下一发炮弹的装填和射击的全部动作的火炮。机关炮通常作为地面防空炮使用,必要时也可作为平射炮进行射击,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支援火炮。在欧洲国家,机关炮是一种不起眼的辅助火炮,在炮兵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抗战时的中国,这种不起眼的小炮却成为了中国军队击败日军装甲兵的“大杀器”。
(德国陆军的Flak30型20mm高射炮,一款非常经典的机关炮)
中国对20机关炮结缘很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便有相当数量的进口,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二,第一是当时正值中德蜜月期,中国军队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整训军队,师承德制,自然要学习德国陆军对小口径机关炮的使用,二来是这小口径机关炮,对中国陆军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众所周知,抗战前的中国无法自产身管火炮,因此每一门火炮都是花费重金购来的舶来品,而购炮经费又有限,因此很看重火炮的一炮多用,而这种机关炮恰恰满足了当时中国军队的需要,机关炮可高射可平射,又不需要汽车牵引,马匹可以托载可以牵引,而火炮威力又大,除了对付没有什么防护的飞机外,对早期坦克也有相当的杀伤力,这种多用途的火炮自然为火炮匮乏的中国所看中。
(麦德森20机关炮,这是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机关炮,也是抗战时的中国少有的可自产的身管炮之一)
在自身不俗的实力和德国顾问的力推下,中国军队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关炮革命”,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一共进口了260余门20毫米机关炮,主要有三个型号,瑞士的欧力根,意大利的伯来达,德国的苏罗通,这三种火炮大同小异,在当时是很优秀的机关炮,除了高炮兵和军事院校配发若干20机关炮外,其余火炮以每连6门为单位配发各个步兵师。
(九四式轻装甲车,在中国军队机关炮面前,只有挨打的份)
(被中国军队缴获的日本八九式战车)
抗战开始后,20机关炮也随之投入到各个战场上作战,并给与日本坦克以沉重的打击,日军当时主要的坦克是89式坦克,这款坦克防护很差,最厚处只有17毫米,因此在实战中经常被中国军队的机关炮压制,在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机关炮稳准狠的优势,在台儿庄一战中,一口气击毁了日军战车队的4辆89式中战车和1辆94式装甲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战车有三辆尚且完好的被中国军队缴获,并运到后方展览,而日军参战的战车队因为损失巨大只得灰溜溜的撤退到后方,此后再未投入到一线作战。而机关炮继续在中国军队中服役,此后陆续参加了如武汉,长沙等会战,并继续给于日军以痛击,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中国曾仿造过机关炮,1944年,位于重庆的第21兵工厂经过半年的潜心研究,仿造出麦德森20机关炮供部队使用,除了火炮外,弹药亦曾生产,1940年兵工厂研制出可通用于各类20炮的新型炮弹,抗战时期累计制造多达80万发,有效的解决了部队炮弹的供应,也是机关炮可在艰难的抗战中所持续作战的重要支撑。所以日本不敢多出动坦克部队就很清楚了,因为实在太差。
参考资料:《中日装甲兵全史》《抗战时期国军武器装备》战争史
二战时陆地上的杀器——坦克
坦克最早出现于一战,是陆军机械化思维的产品,由于在一战中良好的表现,成为欧洲的明星武器,这种既有防护又能攻击的东西,配上机械化,完全符合欧洲左手拿盾,右手拿剑的传统。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坦克相比于一战的时候,有了巨大的进步,除了火力较猛外,具有越野能力,装甲防护和突进等能力,对于平原上的简易防御工事很容易突破,因此,成为陆战中的一大杀器,德国就是凭借强大的装甲部队,开创闪电战,39天就占领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很多小国也是一天就占领了,坦克所到之处,很过国家望风投降。
纵横也是一个坦克迷,相对于飞机和军舰这种空战和海战产生的东西来,纵横还是喜欢坦克,对坦克也算比较了解,曾经一度沉迷一款叫做《坦克世界》的游戏,但是水平实在是有点渣啊!耐心也不够,所以,一般都选择中坦冒进,喜欢和敌坦突脸,硬碰硬。
但是大多数时候都会被地方隐藏在某个角落里面的重坦一击毙命。
就纵横了解,坦克其实也有繁杂的分类,有坦克,也有反坦克战车,坦克也分为重坦,中坦,轻坦等,很复杂,在二战时候的欧洲战场,为了应对德国的坦克攻势,苏联也积极进行坦克研发。
所以,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是越发展越厉害,纵横对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都很喜欢,但是同样作为二战中的强国,日本为什么在抗战中很少使用坦克呢?
日本坦克的发展
其实,日本也是很注重坦克部队的,在第二世界大战中,日本也建立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
日本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时就组建了坦克部队,但是规模不太大,并不能单独形成建制,因此,就分配到各个师团,配合陆军作战,所以,日本的步坦协同作战技术就很好,当中国步炮协同还没整明白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开始步坦协同了。
当然,这不代表中国就没有坦克,张作霖和张学良时期,向欧洲购买了不少坦克,结果九一八事变后都给日本人做了嫁衣,尤其是设立在沈阳的东三省兵工厂,基本有完备的各式武器生产流程,当时还聘请了很多日本技术。
到1936年日本在东北公主岭组建了日军第一坦克旅团。
在二战中日本的坦克也多有发展,到1942年的时候日本足联了三个坦克师团,1944年在日本本土组建了第四个坦克师团。
日本的一个坦克师团以北配备一百两轻坦,三百多辆中坦,以及各种汽车一千二百多辆,并且配备了许多火炮,总体上来说,日本的坦克师团对地面打击还是以打击人为主,而不是打击坦克,毕竟中国几乎没有坦克。
抗战中日本坦克所发挥的作用越到后期越不明显
抗战时期日军并非没有发动坦克对中国作战,在战争初期的时候还很频繁,主要原因是,抗战初期中日的战场大多是平原,而且距离日本运输坦克的轮船比较近,所以,坦克也是日本侵华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以及战争形势的转变,坦克逐渐只能配合日军陆军作战,并不独立参加作战。
究其原因,首先,越深入内地,地势越复杂,战场大多也都在农村,距离较远,坦克由于厚重的装甲,所以行动起来极为缓慢,并且费油,石油资源在二战中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因此,在中国的战场,日本更加注重灵活多变的传统骑兵,在日本的师团中,几乎都有骑兵联队,针对骑兵联队,很多人认为是那种上前冲杀的战法,实际上纵横认为只是日本人的一种代步工具。
其次,欧战是你研究坦克,那我也研究坦克,所以,愈演愈烈,就形成坦克战了,在中国的战场是,你研发坦克,那我就装备反坦克的东西,比如抗战前,中国就大量进口大口径的机关炮,日本的坦克本来就以轻坦和中坦为主,皮薄的不行,当然,最适合中国的坦克,在当时来看也是该种类型的坦克,二战后期美苏的强力步枪都有可能穿透日本的薄皮坦克,战争后期随着美苏对中国军援的增加,日本坦克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当然,以日本的国力,也不可能有更大投入去研制先进性的坦克,对于日本来说,有研制坦克的钱,不如制造更多的军舰和飞机。
最后,坦克被发明的根本是机械化战争的思维,速战速决,才是坦克的存在之道,但是抗日战争由于我国弱势的国情与日本打起了持久战,这样的话,在这场战争中,坦克实际上已经不被看好。
史论纵横
其实在抗战期间,日军是有出动坦克作战的。不过,日军的坦克作战也是经历了由小到过程的。
“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日军就出动了坦克作战。在日军第十四师团攻击哈尔滨的时候,日军的坦克部队就出动了。
再比如1932年的第一次上海事变,也就是“一二八事变”的时候,日军也出动了坦克作战。不过,当时的日军坦克部队的力量可以说是很弱的。当时日本攻击上海的装甲部队中,国产的坦克并不多,在战后,日本人发现,法国产的雷诺坦克不适宜在江南水乡和城市作战,但是日本自产的八九式中型坦克比较适合在华作战,
在当时的日本陆军中,坦克部队的编制是不大的。独立的坦克部队,在1933年8月前,只有在日本的第一,第二战车队。如果参考后来日本战车联队相当于是团级规模的话,这时的坦克部队,最多属于坦克营编制。
1933年的长城会战中。日军的八九式坦克和九二式重装甲车(其实九二式才4吨,最多算轻型坦克)合力攻击张学良的部队。事后证明,这时候的日军坦克有了不小的突击能力。也就是在这年,日军坦克部队开始扩编了。
在1937年前的时候,日军独立的坦克部队是战车第一,第二联队和战车第三,第四大队。其中,这个战车第三,第四大队归属于关东军的部队。战车第一,第二联队在国内。这时候日本有大概800—1000辆坦克。除了上述的部队以外,日军的一些师团可以分到24辆坦克。
“七七事变”后,可以说只要有日军活动的地方,就有日军坦克的存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日军都出动了坦克作战。但是,这一时期的日军,很少有把坦克集中使用的认识,也就说说,像城市攻坚战这一类突破性需要的时候,才会让战车部队出动。
话虽如此,日军也不乏对坦克这类武器认识到位的人存在。例如东条英机,大概国内读者也不会想到的是。杀入山西的东条兵团(察哈尔兵团)指挥官就是东条英机。在杀入山西的战斗中,东条就是集结了坦克部队突破中国守军阵地,直扑大同防线。可以说是这是日军的一次闪电战了。再比如冈村宁次指挥的南昌会战中,日军也是集合了坦克部队,编组成了战车集团,下辖135辆坦克。这也是日军的一次闪电战了。
而且日军也不是现在想的那样,不重视坦克作战的。在1939年后,日军开始扩建装甲部队。1939年6月,在第二十三师团内编组第一战车团。
1940年,关东军第五军组建了第二战车团。
在1942年,日军在关东军内成立了军级单位的装甲兵部队——机甲军。下辖两个战车师团和其他战车部队。不过,大概是出于日军不看重坦克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上。日军唯一一个机甲军很快就昙花一现。在第二年10月撤销。
但这不代表日军就轻视坦克作战了。在1944年和45年的中日战争中,日军在关内的第三战车师团可谓是横冲直撞。豫中作战,湘桂作战,老河口之战。如果看这个师团波及的省份,有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如果再算第三战车师团的原驻扎地是在华北地方。那这个师团的作战地方包括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战车所到之处,就是日本侵略的地方。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日军的坦克不是像苏军一样的集群突进战术,他有点像美军和英军的坦克属于支援坦克,主要是用来给步兵开路,提供火力支援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坦克造了几万辆,但大部分都是分配到部队中用作支援火力,比如日军的一个大队会有一个战车中队,一个联队会有一个战车大队,以此类推,但是日军的步坦,歩炮协同能力是很强的,二战中最基本的日军战术,是步兵会派出斥候,也就是我们的侦察兵去敌军前沿侦查火力点,随后坦克开路,步兵尾随,同时炮兵做炮火延伸,这样的战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科学实用的。
不过日军坦克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他的薄皮大馅,但是,当时世界坦克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完善,坦克的机动能力还没有达到后来炉火纯青的技术,而且当时中国的地形复杂,如果真的把一辆几十吨的坦克展开队形,中国军队未必要挖反坦克壕,很可能日本的坦克就会陷入烂泥和沼泽中。日军的武器研发一直是强调实用,比如日军的南部十四手枪,当时为了适应东北严寒天气,方便带手套扣动扳机,扳机处圆环故意修的很大,日军二战后由于太平洋战场上装甲力量的不足,也在着重向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发展,二战末期日军甚至造出来了比虎式还重的坦克,只不过还没列装战争就结束了。
其次日军薄皮坦克在中国一开始也是被捶的很惨,中国军队的苏式坦克T26和英式威克斯坦克,随便一款就可以虐日军,而且早在淞沪战役的时候中国军队就发现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反坦克的作用,甚至比德国军队还要早。
不过随着淞沪会战及之后的战役消耗,中国军队重装备的损失惨重,而且当时还没办法即使补充,而且制空权也牢牢掌握在日军手里,技术兵器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被摧毁了。所以才造成了豆坦克横行中国的乱象。
石安浅
二战中国战场上日军坦克大规模使用很少见,这跟当时交战双方的战术思想、客观因素有很多关联。别看二战期间,日军海空军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打的不可开交,至少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准。本回答不包括后期中国驻印军获得美援部分。
但是陆军装备就相对差很多了,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思维。受限于资源严重缺乏,考虑节省的目的。在海军大造航母、舰艇的情况下,陆军只能造些小型坦克(数量还不多),热衷于精确射击,忽视自动武器的研发。加上交战方是中国这种农业国,更是缺少研发动力。
具体看看为什么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少使用坦克。
一、中国糟糕的交通路况,南北方地形的差异,限制了日军坦克的应用。
民国时期的中国,不像现在公路、铁路网密布,除了部分城市,大部分属于农村黄土地。北方沟壑、南方水网,在缺少现代交通系统的支持下,坦克这种重型武器很难灵活机动。主要在攻城、大型会战期间使用。
二、中国军队反坦克武器的极度缺乏,装甲力量的薄弱,也让日军没有使用坦克的迫切需求。
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反坦克武器很少见,在激烈的战斗中损耗大,没有补充,军队装备的装甲力量也不值一提。在拥有海空军优势的日军面前,其使用坦克的积极性也不高。列举部分中国军队装备反坦克武器:
PAK36反坦克炮(德国)
厄利孔20毫米机炮
VZ34反坦克炮(捷克)
这门不知道是什么炮,大家自己找找。
三、关东军防备或进攻苏联使用。
装备关东军用于防备或进攻苏联使用,更是影响在中国战场使用坦克车辆的得要因素。
列举日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部分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92式超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
94式超轻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
河东三叔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二战的时候,日本海军造过坦克,陆军建造过舰艇,说的就是日本陆海军不合。不合就不合,但是海军又成了老大,占据大量的钢铁资源。这对陆军就不公平了:本来资源就有限,你海军占据了大部分,那陆军造坦克就只好省着点用了。整个二战时期,日本总共造出的坦克数量大约只有4500辆。
这4500辆听起来不少,却是分批建造出来的,而且大部分部署在东北边境防备着苏联的钢铁大军。毕竟日军是见过苏联的钢铁洪流,在诺门罕被苏军打的大出血,早已有了阴影。日军的坦克还有部分部署在国内、分散在太平洋战场,所以在中国战场的坦克不超过1000辆。
日军在前期作战的时候,坦克部队都是分散使用,以坦克联队的形式加强到各个野战主力师团。日军并未重视机械化作战,直到1940年底才正式成立了4个机械化师团。1942年日本派遣不少军官前去德国进行军事考察。日军的装甲师团终于出现了,然而大部分装甲力量依然是准备与苏联一战。当时的中国不仅缺乏坦克,而且还缺反坦克武器。当时许多部队连野炮和山炮都没有,何谈反坦克炮,这简直是奢侈的东西。尽管日军部署在中国战场的坦克少,出动的也少,但是依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困扰。
兵说
第一,对敌不同,日本人进攻的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屿交通落后,不像欧洲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的各个工业国家展开,用机械化部队抢占交通线交通枢纽来切割敌人,而日本在地域广大的东亚没有多少可用的交通线,尤其是重庆政府控制的川渝多山,东南亚尽是热带雨林,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发展不起来。
第二,资源不足,日本资源匮乏,原材料都需要从占领区运回国内制造,成本极高,而战争初期英美对日已经禁运,导致武器制造所需资源无力为继,而后期本土工业区被盟军轰炸,更难生产坦克。
第三,日本战线过长,陆军无力制造太多坦克,更多的资源需要交给海军造舰以维持海上交通线。
第四,日本陆军主要的中国战场,对战的中国军队十分落后,很少使用装甲部队,所谓美械德械的中央军只是一部分,而且大部分保存实力,并且没有多少机械化部队。而德国面对的英法波兰苏联都是有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的。而在太平洋战场,更需要的是海空力量。
第五,诺门坎战役中,虽然日军战果更大,但是日本体会到了和苏联国力之间的差距,日本的坦克面对苏军坦克十分无力,签署苏日和平条约后,日本对钢铁洪流的建设基本已经放弃。
历史区总柴
首先你也说了是抗战时期,那么就是小日本打中国的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了,就那时的情况而言,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没有像样的装甲部队,就算有些国民党军队有前苏联和德国进口的装甲车或轻型坦克,数量也非常有限,而且一旦出现战损,就只有就地销毁或被日军俘获,虽然这些坦克有些数据比日军坦克要高一些,但日军有数量优势,在侵华战争一开始就把中国军队的有限的坦克装甲车给完全抵消掉了,到了南京失守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基本上就再也看不见印有青天白日旗的中国坦克了。至于日军为什么很少出动坦克,那是因为坦克的作战区域所决定的,坦克的作用只限于丘陵地区或平原地区,只有在这两个区域内坦克才能完全展开发挥优势,而在山地,由于日军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不大,再加上走山路对坦克的行走装置磨损严重,对于日军来说补给线太长而且又极易被中国抗日武装攻击,像油料这些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就相对匮乏,使他们即使有坦克也只能在家里趴窝而动不了。(个人观点,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