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 的「越野」能力是由哪些硬體因素決定的?

SUV 的“越野”能力是由哪些硬件因素決定的?

最近去了一趟四川雅安,也跑了一段國道318。我是個對進藏很不感冒的人,但身邊攝像師卻一直很激動。他幾年前騎行走過同樣的路,那時雅安就是個很落後的縣城,國道318還是條天險。如今雅安已經是棟棟高樓拔起,畫風跟成都市郊差不多。雖然國道318某些路段仍有坑窪,但完全不考驗所謂的越野性能。這個算是現今建設的一個寫照,國內基建已不能同日而語,公路覆蓋率非常高,硬派越野車很難有用武之地。

SUV 的“越野”能力是由哪些硬件因素決定的?

現在什麼大梁車架、差速鎖、分動箱等這些硬派裝備,已基本絕跡。除非你特意以身犯險,或者去專門的越野場地玩。不過對於喜歡開車自駕遊,而且玩得比較深入,不侷限於到熱門景點簽到的朋友,雖不一定會遇到盧比肯小道般的艱險,但在偏遠鄉村,難免會遇上非鋪裝路面,這時SUV的越野能力一定程度要被用上。

我們同事曾開著一臺寶駿730去西藏遊了一圈,作為一臺前驅MPV,越野能力足以被各方鄙視,結果人家還是成功完成整個旅途。不過底盤倒是蹭了數不清多少次,這個引申出SUV在越野方面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離地間隙。

很可惜,如今SUV往公路性傾斜,底盤越來越低,本田和日產部分SUV,甚至以低地臺作為賣點,目的是方便乘客進出車輛。不過大家無需氣餒,城市SUV在裝上底盤護板後,也能獲得不錯的生存能力。就拿我們當時那臺進藏的寶駿730來說,加裝了發動機下護板,縱然蹭底無數,依然啥事都沒有。

SUV 的“越野”能力是由哪些硬件因素決定的?

當然啦,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像奧迪Q7、大眾途銳、路虎攬勝等這類高端SUV,配備了空氣懸掛,可以對車身進行升降,公路和越野能力可以同時兼顧。國內很多城市夏季暴雨多發,都會出現水漫金山這種"越野場景"。駕駛高端SUV,在涉水能力上確實有優勢,但建議還是不要亂逞強。因為大部分車主並不清楚發動機進氣口高度,水一旦漫過進氣口,不僅車受損失,人的自尊心也難免受挫。今年夏季,網上就流傳路虎炫技不成,被泡水中,還被周圍吃瓜群眾用手機拍下,並廣為流傳。

至於排第二重要的越野硬件,就是輪胎。如果是在冰雪路面行車,輪胎甚至是第一等重要。在郊外自駕遊中,碎石路相當常見,尤其是些大塊的尖石頭。需要留意部分嚴重公路向的SUV,用到胎壁很薄的輪胎,極端如保時捷卡宴Turbo的後胎,只有35的扁平比,輪胎很容易被壓到鼓包。不過輪胎可以隨時更換,冰雪路面可以換上冬季專用輪胎,郊外探險可以換上胎紋塊較大的越野胎。

本來想說第三重要是ABS、TRC、ESP這類電子系統,尤其在雪地,ESP重要性非常高。不過現在無需過多強調,因為ESP在很多SUV裡已成為標配。ESP也能配合四驅一起發揮作用,例如當一邊車輪打滑時,ESP剎住單邊車輪,迫使動力傳往另一側車輪(差速器特性使然),避免動力被打滑給浪費掉。好了,終於說到四驅。正如前文所言,縱然惡劣如西藏,沒有四驅也能玩轉,所以我把它放到最後說。四驅無疑屬於"改善型"需求,而非"溫飽型"需求。

SUV 的“越野”能力是由哪些硬件因素決定的?

北方冬天被冰封的時間很長,爬一些比較陡的雪坡,四驅車還是會有優勢。另外在被雨水澆溼的厚泥濘路,四驅能夠增加你的籌碼,不那麼容易陷車。說到雨後泥濘路,想起我父親在九十年代的經歷。那時我父親開著臺豐田小霸王(Liteace)去釣魚,水塘周邊是泥地,開進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釣魚過程中下了場大雨,結果車被陷著出不來,一幫人晚上只能在車上哆哆嗦嗦地過夜,假如當時開的是帕傑羅(九十年代流行這個),就不會那麼狼狽。

SUV 的“越野”能力是由哪些硬件因素決定的?

大部分SUV用的是適時四驅,在監測到有打滑跡象時,才會變成四驅狀態。用適時四驅,經常是先陷車,然後再接入四驅來脫困,屬於亡羊補牢策略。尤其在泥濘路,很多時候一旦陷車,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出來。因此部分適時四驅的車型,配了鎖止四驅的功能。最理想當然是全時四驅,預先擺好姿態來化解難題,而不是像適時四驅那樣事後滅火。全時四驅這種時刻保持戰鬥狀態,而且前後驅動力能隨時調配的特性,特別適合用來應對抓地力多變的冰雪路面。

不過現在很多所謂的全時四驅,包括斯巴魯的新車,中間用的是多片式離合器。這類某程度算是"偽全時",日常行駛後輪只能獲得區區5%的動力分配,特性更接近於適時四驅。畢竟多片式離合器涉及摩擦問題,長時間高負荷工作,會有過熱的問題。

最可靠莫過於走齒輪結構的機械差速器,例如說奧迪Q7。儘管機械式全時四驅很吃苦耐勞,但電控四驅(基於多片式離合結構)會越發普遍,包括奧迪的第七代quattro,也是走類似結構。這個也是無可厚非,一來道路建設越來越好,二來電控四驅技術更迭了幾代,反應速度等能力,已不能同日而語,三來偏前驅的結構也比較容易控制油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