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白底藍花瓷器都叫「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過去用天然鈷土礦做青花料,分為蘇麻離青、平等青、佛頭青等等,指特定時期所用的特定產地的原料。 這就是青花料,沒燒時是黑色的,看上去挺像墨汁,顆粒要比墨粗,粘而且澀。碟子中間那塊青花料叫料壩,把碟子分成兩塊,一邊深,一邊淺。細筆是狼毫,勾線用的,歪的是羊毫,染色用的,行話叫“汾水”。

這是勾線,類似國畫裡的白描。

然後汾水,講究均勻有層次,比勾線難。用隔夜茶水調淡鈷藍料,老派師傅會調出由濃到淡五個色碟,很壯觀的擺一大排,類似於國畫中的墨分五色。現在許多年輕人偷懶,只用一個碟,畫什麼色現調,效果也不差。圖片是汾水前後的對比。

一種畫法是用青花畫主體,另一種是塗滿背景,留白做畫面。還有一種是全塗滿藍色,再用刀刮出畫面,沒照片。

至此繪畫的工作完成了,然後上釉,釉是蓋在畫面上的。這就是青花瓷的第二個要素,釉下彩。要解釋釉下彩,得先說釉。釉的化學成分和坯差不多,主要是氧化鋁和氧化硅,後者佔60%以上。我們知道玻璃的成分就是二氧化硅,所以釉和玻璃很像,不加色料的純釉就相當於一層透明的玻璃。釉下彩的優點是,釉罩住了畫面,不會掉色,沒有重金屬析出,安全持久。

還有一種釉中青花,在上好釉的坯上作畫,再在畫面上上一層釉,然後入窯燒製。這種畫法可以表現國畫的水墨滲化效果。因為畫面上還是有一層釉,本質上還是算釉下彩。


回到青花,該進窯了。普通鈷藍釉燒700度就可以了,所以陶器也可以用鈷釉。因為青花料成分複雜,而且是釉下彩的緣故,青花瓷要燒到1300度以上,才能呈現理想的藍色。這就是青花瓷的第三個要素,高溫。

如果想收個真青花,可以瞭解一下鑑別方法。青花是釉下,而仿青花都是釉上彩,從瓷器側面觀察,仿品的畫面是浮在釉上面的,而青花的畫面是咬進胎裡的。青花是手繪的,每一筆都有濃淡變化,貼花的線條就很死板。再摸,青花表面光滑均勻,仿品畫面有凹凸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