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之南的"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但由於過去物資匱乏,加之,隨南人好客,基本上都從七月十二開始了。江淮一帶盛有樹起白色的幔帳,為意外逝去的親人“喊魂”的一種傳統,又叫“鬼節”。而隨南叫過“七月半”,俗稱過“月半”,由於民間又有“年小月半大”的傳說。所以過“月半”又猶顯慎重。
既然是過節,搞一桌子好菜好飯是理所當然的。凌晨五時許,天還沒有大亮,就得起個早床去趕集。“月半”的時間相對集中,一般會選擇早飯或中午飯。所以,也經常有買不到“好菜”的過往。走到鰱魚頭橋,就看到了臨時的一個肉案。想必有能節省在菜市場選擇困難和排隊等待的煩惱,索性砍了五斤肉,就急匆匆抄進了市場。菜場內人頭躥動,市場裡的老闆們臉上洋溢出久違的笑容,還明不假說地加了一兩塊的碼在單價上。顧客們也一副“不差錢”的樣子瘋狂掃貨。買好了各種葷菜,心裡頓覺踏實了許多。把菜送回了家,就急匆匆去接住在鄉下的老母親了。
如薄霧裊繞的細雨飄灑出一個溫潤的田野,清新甜美的空氣總讓人忍不住做幾次“深呼吸”,沉甸甸微黃的稻穀迎風譜寫出一曲豐收的前奏。田地裡,菜園中,稻場邊滿是新鮮果蔬,什麼南瓜呀,葫蘆呀,花生呀,還有紅薯梗,苦瓜,秋茄什麼的。本來還想割一紮韭菜的,但看見開滿白色,香氣清溢的“久財花”,也就不忍下手了。
在整個節日中,中午的“祭祀”格外莊重。沐浴,更衣,焚香雖有簡免,但禮恭畢敬成了必然。杯碗盤筷先燙洗乾淨,能換新儘量作換新處理,飯菜也必須保證新鮮,且八碗不重樣,想起小時候每每看見冒油的雞腿,都想伸手時,大人總有一巴掌拍在我手上,鄭重其事地說“祖先都還冇嘗哩”,只好縮回被拍紅的小手,眼巴巴地守候在等待中……規矩貫穿在整個祭祖的過程中,酒要斟三巡,筷子要放整齊,先後順序要記好。總之,只到燒紙嗚炮過後,一切唯唯諾諾方才結束。
待一切安排妥當,一家人才能釋然坐下,推杯換盞,和和美美地開吃啦!這桌酒菜除了感激祖上的庇佑,也用來犒勞一下全家人半年來共同的努力付出。太平盛世換來了國運昌和,物質上的最大滿足讓一頓豐盛的午餐不再讓人翹首期盼,但兄弟姐妹姻親之間團聚在一起聚個餐在這個惜時如金的年代又顯得那麼彌足珍貴。霎時,幸福溢滿了整個醇香的小酒桌。
到了晚上,客人也散去了,中元節才顯現出龐大的威力。空氣中到處都瀰漫出火紙的味道,給沒人祭奠的孤魂野鬼賄賂一點錢財,撒一點飯菜,也順便祈求一下大路朝天,互不招惹,保佑平安。這跟淮河流域的風俗也大抵相同……
中元節,是中華“師”文化的一種傳承,是“孝”文化的一種發揚,更是“因果”文化的一種延續。儘管節日日趨平淡,但必將長期保留。對在家勞作的人是一種激勵,相對遠遊的鄉鄰只是一壺濃濃的思念。古人那“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將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慨呢?!
隨州一一是淮河流域的發源地,是府河流域的起點,中原文明是建立在幾大河流的基礎上。現階代,有人把中元節說成"迷信"。山不畏高,巒綿的高山阻擋不住人們的交流,因為過去橋少,反而成為人文交流的障礙。中原人為什麼會敬畏靈魂?是因為人們需要有精神信仰,做人是要有底線的。人類延續給先人燒紙,收不收得到,那都是天外話。這種活動只是一種悼念,一種追思,做給生人後代看的,要世代不忘先人的恩情就行了,屬於"精神契約文化"的一種。因此,應本著,因信仰,亡者不滅,孝道流傳。因信仰,英魂常佑,慎終追遠。因信仰,為而有畏,道義常存!所以,中元節的存在和延續,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傳承而不壯大,不能動不就扣上"迷信"的大帽子,讓隨州這個節日一無是處!
閱讀更多 惟我獨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