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迎來深改關鍵年,發布史上最嚴標準力推巴氏鮮奶

中國奶業迎來深改關鍵年,發佈史上最嚴標準力推巴氏鮮奶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葉碧華 實習生 詹戈萌 廣州、廈門報道

導讀

行業標準的缺失一直是阻礙我國奶業發展的關鍵,在全球奶業技術轉型的背景下,中國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提升行業標準,完善行業體系,為中國奶業應對挑戰奠定基礎、指明方向。

繼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後,中國奶業再次迎來行業重大事件。8月20日,在第二屆中國優質乳工程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正式公佈《中國優質乳工程技術規範》,意味著優質乳標識制度將正式落地實施。

今年中國奶業發展迎來了全新的轉折點。就在兩個月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奶業的戰略定位,指出“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是食品安全、農業現代化的標誌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同時,《意見》著重強調健全法規標準體系,提出包括修訂提高生鮮乳、巴氏鮮奶等國家標準,建立生鮮乳質量分級體系和工藝標準。

我國現行的奶業行業標準(2010年版)一直因門檻低而飽受詬病,尤其是對巴氏奶與無菌奶(常溫奶)的原奶標準沒有進行區分,這導致原奶品質參差不齊,不得不採用超高溫的過熱加工方式,使國產奶陷入與進口奶的同質化競爭中。

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巴氏奶佔據主要地位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我國以常溫奶為主,巴氏奶的佔比不足三成。“但如今全球乳品加工正面臨著重大的技術挑戰,就是怎樣在加工過程中把乳汁中的生物活性物質保留利用好。”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認為,這是中國奶業實現彎道超越的機會,之前全球奶業的發展差異已不再重要。

“現在科學已經給出了新的一條起跑線,大家在這條起跑線上差不多是平等的,都在往前走,看誰走得快。”顧佳升說。

中國奶業轉折點

當下中國奶業已陷入“怪圈”——儘管每年國內乳品消費規模在持續上升,乳製品行業蓬勃發展,但作為行業核心環節的上游養殖業,生存卻十分艱難。全國範圍內的“倒奶殺牛”事件頻發,虧損、關停依然是養殖業的生存常態。

“2008年到2017年,是中國奶業發展最困難的時期,這個困難體現在消費信心、國家壓力和升級改造三方面。”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加啟認為,“這三大挑戰,我們現在仍然要面對。”

反觀進口乳製品市場,過去十年增長迅速。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進口的乳製品達247萬噸,摺合成原奶1485萬噸,佔國內產量的40.6%。2018年一季度進口乳製品同比仍增加12%,國內市場新增部分幾乎全被進口奶佔據。

分析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行業標準的缺失。一方面,現行國標允許很多乳製品添加“復原乳”,導致大批進口大包奶粉傾銷,衝擊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行業標準的缺失致使國產奶與進口奶日趨同質化。

“現在奶業有兩種心態,一種是過度依賴政府,唉聲嘆氣,說現在壓力這麼大政府也不支持。第二種是過度崇洋媚外,主動放棄,覺得我們現在的成本比國外高,沒有辦法所以就主動放棄。”在王加啟看來,產業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政府頂多是提供政策保障,關鍵還在於市場本身。

“缺失標準就意味著缺失方向。”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蔡永康認為,在全球自由貿易的今天,本土有限的資源應發揮出最大價值。令人欣喜的是,剛出臺不久的《奶業振興意見》除了明確奶業發展目標任務和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外,還著重強調了健全法規標準體系,提出包括修訂提高生鮮乳、巴氏鮮奶等國家標準,建立生鮮乳質量分級體系和工藝標準。

而8月20日公佈的《優質乳工程技術規範》明確了優質生乳、優質巴氏殺菌乳和優質超高溫瞬時滅菌乳三項技術規範,填補了長期以來的行業空白。與此同時,優質乳標識制度也在同天正式落地實施。據介紹,乳企要通過資質等級評估,只有全品項通過驗收,才能在產品上使用優質乳標識。

截至今年8月,全國共有22個省份的38家乳企實施優質乳工程,其中有23家通過驗收,新希望乳業6家、現代牧業2家、光明乳品5家,還有中墾、長富、燕塘、風行、得益等。

巴氏奶:挑戰與機遇並存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智山指出,巴氏鮮奶是我國奶業發展的短板,但也意味著有很大發展潛力。他認為,國辦《意見》為加快巴氏鮮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意見》明確提出,優化乳製品產品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巴氏殺菌乳,支持低溫乳製品冷鏈儲運等設施建設,制定和實施低溫乳製品儲運規範,確保產品的安全和品質。

在蔡永康眼中,過去多年國人的乳品消費習慣陷入了巨大誤區。“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消費需求在南方,但畜牧業集中在北方。北奶南調的資源配置導致瞭如今常溫奶為主的市場結構。”

據悉,如今國內乳品市場上,常溫奶與巴氏奶的銷售比例約為8:2。而在歐美日韓市場,這個比例為2:8。要在中國市場推廣巴氏奶,將面臨來自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挑戰,其中單冷鏈一項就相當不容易。

“產品屬性決定了巴氏奶銷售直徑不能超過500米,一旦超過這個距離,意味著企業的成本將翻倍。”廣東某乳企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僅是企業自身的冷鏈,巴氏奶對渠道也有更高要求,“我們每天都會有一群人,專門到每個零售終端量冷櫃溫度,這只是巴氏奶整個鏈條中的很小一環而已。”

在上述乳企負責人看來,巴氏奶的核心還在於上游奶源。“業內有句話叫三級奶做雪糕、二級奶做奶粉、一級奶做巴氏奶,巴氏奶對原奶的要求遠高於其他奶製品,包括常溫奶。”

顧佳升告訴記者,牛奶中的蛋白質結構十分不穩定,而“熱”是最容易引起蛋白質結構變化的因素之一。“我們追求儘量不用熱處理,但是今天還是不得不用熱處理,主要是為了除掉致病細菌。”據其介紹,巴氏殺菌法能夠在保留奶中的天然活性營養的同時,消滅致病細菌,“巴氏殺菌法殺死致病細菌的條件只會引起5%不到的活性物質結構的改變,而且這個說法還是相對保守的。”

此外,巴氏奶的推廣還有一大阻力,就是消費者的認知誤區。顧佳升認為,國內消費者對奶知識的理解還比較膚淺,而這將帶來兩大不利後果。“一是如果消費者崇尚進口奶,則肯定只能喝到常溫奶,因為低溫奶無法進口。二是上游養殖戶無法維持生存,中國的奶產業就會被顛覆成第二個大豆產業。”

“優質乳的意義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節能減排,綠色加工;二是把奶固有的活性物質盡最大可能保留下來,向社會提供健康食品。”顧佳升表示,這樣的認識首先要在行業內部統一和普及,然後是政府部門的認可與行動,最後消費者才會慢慢接受。“對消費者來說,最重要最有力的宣傳,就是國家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