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漫影君就已經在微頭條中預告了此次專訪。現在,這篇專訪已經全部整理完成,現在終於可以放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了。
在瞭解華為P20 Pro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我發現華為對攝影有很深的理解,對產品和攝影文化更是有很高的追求。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華為在攝影軟硬件技術方面的實力,我們專門對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手機戰略規劃與業務發展部部長、華為新影像計劃項目發起人李昌竹進行了一次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專訪。
此次專訪,李昌竹可謂是知無不言,對許多業界、攝影人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都進行了詳細解答。並且,他還向我們講述了華為與徠卡建立合作的過程,介紹了華為在影像科技研發、攝影文化輸出等方面的情況。相信各位在看完此次專訪後也會和我們一樣,對華為有全新的認識。
漫影君:華為智能手機目前在影像技術上應用的內容,現狀是怎樣的?華為公司對手機產品的發展方向有著怎樣的規劃?
李昌竹:從全球市場來看,華為手機產品主要有三個不同的檔位的產品線。旗艦是P和Mate系列,中端(中檔)是Nova和榮耀高端系列,大概在2000元到3000+元的價位上,再往下就是普及型產品,價格在2000元以內,有G系列和Y系列以及部分榮耀的產品。
在現有各檔位手機中,華為對拍照、對攝影的訴求都是挺高的。因為華為認為攝影功能已經成為了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消費者使用頻度最高的功能之一。
一方面,華為有專門的技術團隊在負責手機攝影技術,有很強的技術研究和工程化能力;同時,華為認為我們不可能做好所有的技術創新,所以還會與產業界開展廣泛的技術合作,特別是在前沿性的、探索性的技術項目上,華為會與創新的技術公司、高校和研究所等開展合作。
目前看,跟這些夥伴的合作主要是在計算機視覺、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和算法方面,還有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相關的關鍵技術研究。
另一方面,華為還會與上游供應商開展深入的聯合創新,比如和模組/芯片供應商。華為手機中有很多部件都是和供應商聯合定製的,這樣可以滿足產品對性能、功能更高的要求。
第三方面是和提升影像品質相關的。比如說和徠卡的戰略合作,核心在於通過光學性能的提升以及圖像質量/風格的調校,以全面提升華為手機影像的品質和表現力。
我們和媒體、攝影師保持積極的溝通,共同推動手機攝影文化的發展。“華為新影像大賽”也是對攝影教育、攝影文化、攝影審美等方面的探索。
漫影君:作為華為和徠卡合作的發起人和項目負責人,當初為什麼選擇徠卡,而不是其他合作伙伴?
李昌竹:選擇徠卡的初衷很簡單。手機的拍照系統在結構、原理上與傳統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是幾乎一樣的。所以華為在選擇合作目標時就在思考:徠卡在過去一百年中,在光學設計和圖像品質上的技術積累是否能用到手機上來?
搞攝影的人都知道,徠卡在傳統攝影領域是非常強的。徠卡的品牌具備很好的認同感和號召力,它有長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
華為與徠卡的合作並非一帆風順。實際上徠卡管理層也在思考,他們的優勢能不能在手機攝影上有所體現。徠卡非常堅持自己的品質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華為堅持讓徠卡參與到華為手機攝影模組的研發、生產中來的原因,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來貢獻經驗和智慧。
漫影君:那徠卡是不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與華為合作?
李昌竹:我覺得不完全只是嘗試,因為我們都覺得這戰略方向是正確的,是有共識的,而實現過程中一定會有困難,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克服舉例來說,徠卡幫助華為重新設計了模組的光學規格,這是徠卡品質影像的基礎。在剛開始做這個模組時,因為規格很高,所以良率非常低。徠卡、華為以及生產廠家的專家們一起,在生產線上一點點分析,逐步優化,最後終於把良品率提了上去。
漫影君:在經過幾代產品之後,智能手機拍照功能,除了受感光元件和鏡頭限制之外,算法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呢?
李昌竹:手機攝影有自己的獨特特點。第一點是便攜。它比原來的小相機更便攜,而且更不引人注意。所以這決定了它所拍攝的題材、內容,包括拍到的對象情緒,所傳遞的情感都更好,所能涉及的題材也更廣泛。
第二點是它的易分享。這就決定了它能夠創造更大眾化的影像文化,參與的人會更多。因為大家都會發現自己所拍攝的圖像在分享中獲得認可(點贊)是很快樂的事情,這對拍攝者是正向的強化和激勵,他會更加樂於去記錄和分享。現在每年社交網站上分享的圖像都以指數級別在增長。
第三點是它的處理能力非常強。它不但能拍普通的靜態照片,還可以拍延時視頻、拍超長時間的長曝光等等,而且它還能對各種影像進行自動或手動的特效處理,過去需要將照片導入電腦完成的HDR、堆棧、拼接,在手機上就能全部搞定。華為在手機中引入了人工智能(AI)的能力,能夠輔助用戶進一步提升影像的品質。
手機攝影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在正走在一條全新的影像文化道路上。它對傳統拍照有大量繼承,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它又極大地擴展了攝影題材,豐富了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而在一個更大範圍內影響了參與其中的人群,使攝影文化的參與者範圍的得到了相當大的“擴張”。
漫影君:在信息技術得到大發展的今天,大數據、移動互聯網、AI似乎都在改變著攝影,華為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研究和計劃?
李昌竹:事實上,將AI用於手機影像的增強,華為在去年就已經做到了。我們用AI技術完成了大量的圖片“訓練”,讓手機可以識別出幾十種場景,能辨識人臉、動物、植物、環境和美食、夜景、日落日出等等,並可自動地進行針對性的拍攝參數調整和圖像優化。
比如說,拍攝的是小狗,AI可能會增強它的眼神光,會稍微加一下銳度和色彩飽和度,體現毛髮的質感,讓它顯得毛茸茸的,更可愛。
我認為,AI增強對影像來說,是一種規則的或者是經驗的數字化表達。
為獲得這些“經驗”,華為跟很多攝影師和Photoshop高手進行了溝通,把他們的經驗結合AI的場景識別,進行有針對性的圖像調整,真正實現用戶“隨手拍大片”的體驗。
事實上,手機攝影已經遠遠超過了攝影的功能性和藝術性了。比如以前我們說攝影的主要功能是記錄,後來發展到表達情感和傳遞觀點,讓影像具備了藝術性。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影像已經具備了承載更多東西的能力。比如說我拿手機把報紙拍了下來,目的是什麼呢?是記錄,還是截取報紙上的某段文字?又比如我拍一本書,那是想展示這本書,還是想買?
這就是影像功能從記錄過渡到意圖識別的發展。如果你拍攝食物是為了分享,那照片就要變得更漂亮。如果拍報紙是為了截取文字,那就自動將影像轉變為字符,放到手機的記事本里。如果給書拍照是為了購買,那就直接跳轉至購買頁面。
正因為有了手機這樣一個很貼近人的工具,它的影像功能在智能化發展中,應該具備更強大的“以人為本”功能,具備識別、判斷和理解人的意圖的能力,讓它能夠提供更直接的服務於人類。
漫影君:P20 Pro發佈以後,出現了大量的與專業級相機對比的文章,你對這種比較有什麼看法?
李昌竹:手機已經逐步地替代掉了卡片機,而我們也希望手機的成像品質能夠逐步地趕上專業級相機(單反)。因為消費者希望手機的品質越來越好,而“好”的參考標準就是單反、微單等專業級相機。
所以從技術上說,做這種比較,我覺得無可厚非,這實際上是一種追求的體現。
但是我覺得從媒體的角度去做這種比較,意義不大。因為專業級相機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優勢。
與專業級相機比圖像質量,從物理特性來說,在沒有新的技術突破物理限制(光學的通光量,傳感器的像素面積等)的前提下,專業級相機的成像質量一定比手機的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如我先前所說,手機拍照有獨特優勢,比如說P20 Pro的手持夜拍功能,6秒鐘手持長曝光依然可以做到“數外灘對面樓上的窗戶”的清晰度,就是得益於手機強大的算法能力,同樣場景手持拍攝,專業級相機就不一定比手機強。
攝影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過程,同時也是很主觀的體驗。就像開汽車有人喜歡手動擋,也有人喜歡自動擋一樣。都是樂趣,各有長處,受眾群也不一樣。
漫影君: P20 Pro所設定的目標客戶群體是怎麼樣的?
李昌竹:對廠商來說,希望客戶越多,越好。P系列主打的是時尚和攝影,所以希望愛好攝影的人、對影像品質有追求的人都能喜歡P20和P20 Pro。
漫影君:P20 Pro在宣傳中大量的運用到的“攝影大師”是什麼概念?
李昌竹:“攝影大師”、“人像攝影大師”、“AI攝影大師”強調的是影像品質,幫助用戶“隨手拍大片”。
漫影君:在華為手機的研發體系當中,對影像技術的投入和人員配比情況如何?
李昌竹: 華為研發體系在影像技術上的投入,不僅包括工程實現和產品化的部分,同時也包括先進技術的預研和積累。
在研發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投入是在華為的“2012”部門,因為我們很多前瞻性和前沿的技術都是通過2012來進行積累的。華為公司的技術研究體系在前端的開口很大。一方面,通過內部溝通接納來自銷售、市場和用戶反饋的需求去做前瞻性的、儲備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它還會基於自身對業界趨勢的理解和洞察,進行一些有預見性的技術探索。
再者,2012也會和很多第三方的公司或者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
華為每年會將約10%-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會用在像2012這種部門所在做的,對未來的技術研發和儲備上面去。2012所做的,實際上是對華為整個產品研發體系的支撐,相對於其他產品研發部門來說,它的涉及面更廣,研究深度更大,理念更超前,是一個往前拓展的部門。
漫影君:華為在攝影文化方面有很多計劃,對外是輸出影像文化,對內還支持攝影團體建設,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嗎?
李昌竹:過去的幾年我們在不停地思考關於“影像文化”這個事情。回看歷史可以發現,攝影工具從原始的大型座機,發展到了徠卡這種便攜相機,造就了攝影的飛躍。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於攝影題材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原來那種一個人搬著都費勁的座機,大概也就拍風景、靜物、人像、集體照、家庭照。但是後來因為便攜相機的出現,讓攝影可以更加深入到生活中去,於是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等題材都得到了大發展,讓影像記錄下了很多歷史事件瞬間。
攝影工具、技術的變化,還大大降低了攝影行為的成本,相機越來越便宜,那參與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數碼化之後,而在手機攝影出現後,更是出現了爆炸式的噴發。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攝影“准入”門檻的降低,極大地豐富了影像的內容和數量。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立足自我,立足華為的產品,去考慮競爭的問題。技術是一個競爭層面,所以華為現在會對成像算法、成像品質上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希望在技術上保持領先,保持差異化的特點。但在全球化市場、工業化資源整合、平臺化生產的驅使下,技術終究會趨同的。所以,差異化還會體現在成像風格。
從華為的角度上看,手機攝影正在逐步形成它獨特的、更加大眾、更加主觀、更加全民參與的文化。
對於現在來說,華為是希望能鼓勵和幫助更多的用戶多拍好照片,同時,希望能在保持傳統的影像文化積累的同時,提升用戶的審美追求,所以才有了“華為新影像計劃”。
華為新影像計劃有兩個目的。
對於華為來說,我們希望通過新影像比賽、新影像學院這些形式讓更多的人瞭解華為手機攝影強大的功能,進而促進銷售和提升品牌形象。
對於大眾來說,我們覺得有責任去幫助用戶更好地記錄生活,享受攝影的樂趣。因為我們深知攝影愛好者在逐步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指點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而這種成就感和喜悅,會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關注他人。而這就是華為做新影像計劃最根本的目的,一個單純的初衷。因此,新影像計劃實際上是一個展示用戶影像作品、促進溝通的平臺,幫助用戶實現“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的平臺。
閱讀更多 漫影一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