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摄影攻略,专访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

在不久前,漫影君就已经在微头条中预告了此次专访。现在,这篇专访已经全部整理完成,现在终于可以放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了。

华为手机摄影攻略,专访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

在了解华为P20 Pro智能手机的过程中,我发现华为对摄影有很深的理解,对产品和摄影文化更是有很高的追求。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华为在摄影软硬件技术方面的实力,我们专门对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手机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部部长、华为新影像计划项目发起人李昌竹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专访。

华为手机摄影攻略,专访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

此次专访,李昌竹可谓是知无不言,对许多业界、摄影人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且,他还向我们讲述了华为与徕卡建立合作的过程,介绍了华为在影像科技研发、摄影文化输出等方面的情况。相信各位在看完此次专访后也会和我们一样,对华为有全新的认识。

漫影君:华为智能手机目前在影像技术上应用的内容,现状是怎样的?华为公司对手机产品的发展方向有着怎样的规划?

李昌竹:从全球市场来看,华为手机产品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档位的产品线。旗舰是P和Mate系列,中端(中档)是Nova和荣耀高端系列,大概在2000元到3000+元的价位上,再往下就是普及型产品,价格在2000元以内,有G系列和Y系列以及部分荣耀的产品。

在现有各档位手机中,华为对拍照、对摄影的诉求都是挺高的。因为华为认为摄影功能已经成为了手机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消费者使用频度最高的功能之一。

一方面,华为有专门的技术团队在负责手机摄影技术,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化能力;同时,华为认为我们不可能做好所有的技术创新,所以还会与产业界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特别是在前沿性的、探索性的技术项目上,华为会与创新的技术公司、高校和研究所等开展合作。

目前看,跟这些伙伴的合作主要是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算法方面,还有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

另一方面,华为还会与上游供应商开展深入的联合创新,比如和模组/芯片供应商。华为手机中有很多部件都是和供应商联合定制的,这样可以满足产品对性能、功能更高的要求。

第三方面是和提升影像品质相关的。比如说和徕卡的战略合作,核心在于通过光学性能的提升以及图像质量/风格的调校,以全面提升华为手机影像的品质和表现力。

我们和媒体、摄影师保持积极的沟通,共同推动手机摄影文化的发展。“华为新影像大赛”也是对摄影教育、摄影文化、摄影审美等方面的探索。

漫影君:作为华为和徕卡合作的发起人和项目负责人,当初为什么选择徕卡,而不是其他合作伙伴?

李昌竹:选择徕卡的初衷很简单。手机的拍照系统在结构、原理上与传统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是几乎一样的。所以华为在选择合作目标时就在思考:徕卡在过去一百年中,在光学设计和图像品质上的技术积累是否能用到手机上来?

搞摄影的人都知道,徕卡在传统摄影领域是非常强的。徕卡的品牌具备很好的认同感和号召力,它有长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华为与徕卡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徕卡管理层也在思考,他们的优势能不能在手机摄影上有所体现。徕卡非常坚持自己的品质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坚持让徕卡参与到华为手机摄影模组的研发、生产中来的原因,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来贡献经验和智慧。

漫影君:那徕卡是不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与华为合作?

李昌竹:我觉得不完全只是尝试,因为我们都觉得这战略方向是正确的,是有共识的,而实现过程中一定会有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克服举例来说,徕卡帮助华为重新设计了模组的光学规格,这是徕卡品质影像的基础。在刚开始做这个模组时,因为规格很高,所以良率非常低。徕卡、华为以及生产厂家的专家们一起,在生产线上一点点分析,逐步优化,最后终于把良品率提了上去。

漫影君:在经过几代产品之后,智能手机拍照功能,除了受感光元件和镜头限制之外,算法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呢?

李昌竹:手机摄影有自己的独特特点。第一点是便携。它比原来的小相机更便携,而且更不引人注意。所以这决定了它所拍摄的题材、内容,包括拍到的对象情绪,所传递的情感都更好,所能涉及的题材也更广泛。

第二点是它的易分享。这就决定了它能够创造更大众化的影像文化,参与的人会更多。因为大家都会发现自己所拍摄的图像在分享中获得认可(点赞)是很快乐的事情,这对拍摄者是正向的强化和激励,他会更加乐于去记录和分享。现在每年社交网站上分享的图像都以指数级别在增长。

第三点是它的处理能力非常强。它不但能拍普通的静态照片,还可以拍延时视频、拍超长时间的长曝光等等,而且它还能对各种影像进行自动或手动的特效处理,过去需要将照片导入电脑完成的HDR、堆栈、拼接,在手机上就能全部搞定。华为在手机中引入了人工智能(AI)的能力,能够辅助用户进一步提升影像的品质。

手机摄影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正走在一条全新的影像文化道路上。它对传统拍照有大量继承,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它又极大地扩展了摄影题材,丰富了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而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影响了参与其中的人群,使摄影文化的参与者范围的得到了相当大的“扩张”。

漫影君:在信息技术得到大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AI似乎都在改变着摄影,华为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研究和计划?

李昌竹:事实上,将AI用于手机影像的增强,华为在去年就已经做到了。我们用AI技术完成了大量的图片“训练”,让手机可以识别出几十种场景,能辨识人脸、动物、植物、环境和美食、夜景、日落日出等等,并可自动地进行针对性的拍摄参数调整和图像优化。

比如说,拍摄的是小狗,AI可能会增强它的眼神光,会稍微加一下锐度和色彩饱和度,体现毛发的质感,让它显得毛茸茸的,更可爱。

我认为,AI增强对影像来说,是一种规则的或者是经验的数字化表达。

为获得这些“经验”,华为跟很多摄影师和Photoshop高手进行了沟通,把他们的经验结合AI的场景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图像调整,真正实现用户“随手拍大片”的体验。

事实上,手机摄影已经远远超过了摄影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了。比如以前我们说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后来发展到表达情感和传递观点,让影像具备了艺术性。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影像已经具备了承载更多东西的能力。比如说我拿手机把报纸拍了下来,目的是什么呢?是记录,还是截取报纸上的某段文字?又比如我拍一本书,那是想展示这本书,还是想买?

这就是影像功能从记录过渡到意图识别的发展。如果你拍摄食物是为了分享,那照片就要变得更漂亮。如果拍报纸是为了截取文字,那就自动将影像转变为字符,放到手机的记事本里。如果给书拍照是为了购买,那就直接跳转至购买页面。

正因为有了手机这样一个很贴近人的工具,它的影像功能在智能化发展中,应该具备更强大的“以人为本”功能,具备识别、判断和理解人的意图的能力,让它能够提供更直接的服务于人类。

漫影君:P20 Pro发布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与专业级相机对比的文章,你对这种比较有什么看法?

李昌竹:手机已经逐步地替代掉了卡片机,而我们也希望手机的成像品质能够逐步地赶上专业级相机(单反)。因为消费者希望手机的品质越来越好,而“好”的参考标准就是单反、微单等专业级相机。

所以从技术上说,做这种比较,我觉得无可厚非,这实际上是一种追求的体现。

但是我觉得从媒体的角度去做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因为专业级相机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优势。

与专业级相机比图像质量,从物理特性来说,在没有新的技术突破物理限制(光学的通光量,传感器的像素面积等)的前提下,专业级相机的成像质量一定比手机的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如我先前所说,手机拍照有独特优势,比如说P20 Pro的手持夜拍功能,6秒钟手持长曝光依然可以做到“数外滩对面楼上的窗户”的清晰度,就是得益于手机强大的算法能力,同样场景手持拍摄,专业级相机就不一定比手机强。

摄影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过程,同时也是很主观的体验。就像开汽车有人喜欢手动挡,也有人喜欢自动挡一样。都是乐趣,各有长处,受众群也不一样。

漫影君: P20 Pro所设定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怎么样的?

李昌竹:对厂商来说,希望客户越多,越好。P系列主打的是时尚和摄影,所以希望爱好摄影的人、对影像品质有追求的人都能喜欢P20和P20 Pro。

漫影君:P20 Pro在宣传中大量的运用到的“摄影大师”是什么概念?

李昌竹:“摄影大师”、“人像摄影大师”、“AI摄影大师”强调的是影像品质,帮助用户“随手拍大片”。

漫影君:在华为手机的研发体系当中,对影像技术的投入和人员配比情况如何?

李昌竹:

华为研发体系在影像技术上的投入,不仅包括工程实现和产品化的部分,同时也包括先进技术的预研和积累。

在研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投入是在华为的“2012”部门,因为我们很多前瞻性和前沿的技术都是通过2012来进行积累的。华为公司的技术研究体系在前端的开口很大。一方面,通过内部沟通接纳来自销售、市场和用户反馈的需求去做前瞻性的、储备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它还会基于自身对业界趋势的理解和洞察,进行一些有预见性的技术探索。

再者,2012也会和很多第三方的公司或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

华为每年会将约10%-15%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用在像2012这种部门所在做的,对未来的技术研发和储备上面去。2012所做的,实际上是对华为整个产品研发体系的支撑,相对于其他产品研发部门来说,它的涉及面更广,研究深度更大,理念更超前,是一个往前拓展的部门。

漫影君:华为在摄影文化方面有很多计划,对外是输出影像文化,对内还支持摄影团体建设,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

李昌竹:过去的几年我们在不停地思考关于“影像文化”这个事情。回看历史可以发现,摄影工具从原始的大型座机,发展到了徕卡这种便携相机,造就了摄影的飞跃。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摄影题材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原来那种一个人搬着都费劲的座机,大概也就拍风景、静物、人像、集体照、家庭照。但是后来因为便携相机的出现,让摄影可以更加深入到生活中去,于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等题材都得到了大发展,让影像记录下了很多历史事件瞬间。

摄影工具、技术的变化,还大大降低了摄影行为的成本,相机越来越便宜,那参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数码化之后,而在手机摄影出现后,更是出现了爆炸式的喷发。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摄影“准入”门槛的降低,极大地丰富了影像的内容和数量。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立足自我,立足华为的产品,去考虑竞争的问题。技术是一个竞争层面,所以华为现在会对成像算法、成像品质上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希望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保持差异化的特点。但在全球化市场、工业化资源整合、平台化生产的驱使下,技术终究会趋同的。所以,差异化还会体现在成像风格。

从华为的角度上看,手机摄影正在逐步形成它独特的、更加大众、更加主观、更加全民参与的文化。

对于现在来说,华为是希望能鼓励和帮助更多的用户多拍好照片,同时,希望能在保持传统的影像文化积累的同时,提升用户的审美追求,所以才有了“华为新影像计划”。

华为新影像计划有两个目的。

对于华为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新影像比赛、新影像学院这些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华为手机摄影强大的功能,进而促进销售和提升品牌形象。

对于大众来说,我们觉得有责任去帮助用户更好地记录生活,享受摄影的乐趣。因为我们深知摄影爱好者在逐步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指点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而这种成就感和喜悦,会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关注他人。而这就是华为做新影像计划最根本的目的,一个单纯的初衷。因此,新影像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展示用户影像作品、促进沟通的平台,帮助用户实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