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人民網”(ID:people_rmw)、新浪微博@人民網、《人民日報》2018年08月28日19版、《中國青年報》2018年08月09日07版,記者:孫山
資料圖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畢業4年,我換了13份工作”……網上有關年輕人頻繁離職的文章不少,一言不合就“裸辭”“閃辭”。一些年輕人“這山望著那山高”,缺乏定力,頻繁跳槽,希望以此來增加收入或是謀求高位。可是,工作換來換去的多,事業有所起色的少。
年輕人有自信張揚、敢闖敢拼的一面,但也難免眼高手低、心浮氣躁。有句話說得好:“有什麼樣的能力,就會匹配什麼樣的工作。” 如果剛進入社會,就一心想著“身登青雲梯”“出名要趁早”,也許很快就會陷入心態失衡的境地。
不要忘了,學習與歷練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尤其是修煉一些管長遠的“內功”。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從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潛艇,成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輕時苦心鑽研量子物理,憑藉紮實的專業基礎,攻克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世界難題。可見,欲成大器,必先修“內功”。
“修煉內功”、夯實基礎是自古而來的道理。古人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意思是,必須有深厚的學養和積澱,才華之箭方能射得更準更遠。青年是人生中精力最為充沛的時刻,對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掌握較為快捷,因此也是修煉“內功”的最佳時段。與其牢騷抱怨、消極懈怠,或是挖空心思、投機取巧,不如給自己施加一些壓力、練就一身過硬本領。
修煉“內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厚積”是“薄發”的必要條件。 北京人藝在建院之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戲,而是下廠下鄉。所有導演、演員、舞美人員都在工廠或農村體驗生活了半年,與工人農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正是得益於深厚的生活積累,北京人藝的演出才能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修煉“內功”,非輕而易舉之事。面對光怪陸離、紛紛擾擾的世界,靜下心、沉住氣尤為不易。當下,“不求諸己、反求諸外”的現象並不罕見,有些人把大量精力放在應酬交際上,卻不肯好好提升自己;有些人把大量時間花費在鑽研成功學上,卻不願去讀一本名著經典……如此行為,實在本末倒置。長此以往,必定難成大器
修煉“內功”,非轟轟烈烈之事。“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偉大其實就孕育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常之中。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古往今來成大業者,莫不如是。
說到底,那些真正的人生積澱、決定人生高度的東西,都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豐富的。因此,年輕人與其焦慮不安,不如用心修煉好“內功”,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如此才能
“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成為“閃光的金子”。調查顯示:22%受訪職場青年“裸辭”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2名18~35歲的職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22.5%的受訪職場青年“裸辭”過,49.4%的受訪職場青年考慮過“裸辭”。
不滿意薪酬福利(52.1%)和不適應企業管理制度模式(51.4%)被受訪者認為是職場青年“裸辭”的主要原因。
47.1%的受訪職場青年覺得“裸辭”不理智,受訪職場青年認為生活沒有保障是“裸辭”帶來的最大問題。
69.2%的受訪職場青年建議“裸辭”的人合理利用“空檔期”。
受訪職場青年中,工作3年以下的佔6.3%,工作3~5年的佔45.2%,工作6~10年的佔35.2%,工作10年以上的佔13.2%。
調查中,不滿意薪酬福利(52.1%)和不適應企業管理制度模式(51.4%)被認為是職場青年“裸辭”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有: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49.0%)、工作壓力大(40.2%)、不能認同企業文化(32.3%)、人際關係存在矛盾(25.4%)、晉升困難(24.8%)、結婚生子(11.3%)和繼續深造讀書(9.2%)等。
楊璐“裸辭”後順利找到了新工作,“內容和以前的工作相關度比較高,雖然只工作了兩年,但有些經驗都能用得上”。
劉燦“裸辭”後曾陷入一段迷茫期,“我想讀個碩士,做會計方面的工作,這樣再找工作可以更有競爭力,家裡人則覺得我應該邊找工作邊準備考一些相關的證書。我最後還是選擇考研了,但考得不好,想著不能這麼耗下去,就找了一份會計的工作,想積累些經驗再說”。
調查中,47.3%的受訪職場青年稱身邊“裸辭”的人能夠順利地找到工作,40.8%的受訪職場青年稱不太順利,還有12.0%的受訪職場青年表示不清楚。
資深人力資源招聘專家、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電視節目《你好!面試官》常駐嘉賓鄭豔工作之餘,會在社交平臺上為求職者答疑解惑、提供專業意見,經常收到許多求職者關於“裸辭”問題的諮詢。
鄭豔分析,處在不同人生狀態的人面對“裸辭”的心境是不同的。對於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來說,“裸辭”可能不會帶來很大的壓力,休息一段時間、陪伴家人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如果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或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狀態的人,則需要更多地考慮“裸辭”後要面對的問題。
“‘裸辭’看似很酷,實則會面臨許多挑戰,比如沒有了收入來源,怎麼交房租、怎麼滿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等,社保斷繳也會帶來一定的後續麻煩,另外待業時間過長也有可能造成心理負擔”。
調查顯示,受訪職場青年認為生活沒有保障(56.7%)是“裸辭”帶來的最大問題,其他問題還有:辭職成為習慣,工作不穩定(48.4%),迫於生存壓力,容易盲目擇業(46.6%),職業發展存在“空檔”期,對再求職不利(40.1%),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增加心理負擔(39.9%),容易被質疑能力不強,在求職中處於劣勢(24.7%)等。
對於“裸辭”帶來的“空檔期”,鄭豔表示,形成“空檔期”的原因很多,比如照顧生病的家人、結婚生子或是不認同企業價值觀、工作負荷過大等,但只要工作能力符合應聘崗位需求,“空檔期”的原因合理,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調查顯示,47.1%的受訪職場青年覺得“裸辭”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21.7%的受訪職場青年覺得不是,31.2%的受訪職場青年表示說不好。
69.2%受訪職場青年建議“裸辭”的人合理利用“空檔期”
調查中,69.2%的受訪職場青年建議“裸辭”的人要合理利用“空檔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57.5%的受訪職場青年建議想“裸辭”的人合理評估自身能力;48.4%的受訪職場青年建議年輕人提高職場適應能力,不要輕易“裸辭”;36.9%的受訪職場青年建議明確個人職業發展目標和規劃。
鄭豔認為,“裸辭”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對當下工作的不滿意。因此,在作職業選擇時多加考慮,也可以減少“裸辭”,避免浪費過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鄭豔提醒,對於大學生來說,樹立良好的擇業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在職業選擇時少走些彎路。“要考慮以後想從事什麼行業,多花一些精力放在學習與未來職業有關的知識上,不一定非得專業對口。在畢業找工作時,定位要準確,不能今天想幹這個,明天想幹那個。”
擇業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人生階段息息相關,因此作職業規劃時不能僅關注眼下,更要考慮未來的發展。
你是否有過“裸辭”的經歷
對於“裸辭”
你想說些什麼?
留言區告訴團團吧~
往
期
回
顧
★暴雨百年一遇,回眸四天四夜的抗洪時刻
★小平,您好!
閱讀更多 東營區共青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