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擊敗百萬太平軍的湘軍,爲什麼在甲午戰爭中卻無法攻克日軍?

wonderdch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慘烈的甲午戰爭戰場上,清軍的陸軍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特別是在關乎戰爭主動權的入朝戰役上,在平壤等地被打得兵敗如山倒,叫日軍亮著刺刀狂追的,主要都是淮軍部隊。戰場上腳底抹油的葉志超衛汝貴等“名將”們,也都是百分百的淮軍嫡系。

當湘軍投入到甲午戰場時,攤上的已是岌岌可危的爛攤。

而比起淮軍這些膽氣喪盡的丟人表現來,甲午戰爭爆發前,湘軍的僅存骨幹們,戰意卻是十分高漲。絕大多數戰將,都是嗷嗷叫著要與日軍血拼。

雖然在甲午戰爭前夜,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的締造者們,都早已去世多年。但同是湘軍老前輩的劉坤一,開戰前就把李鴻章的“調停”幻想罵的狗血淋頭,一句“倭人覬覦已深,意欲乘隙而動”,精準洞悉日本圖謀。李光久魏光燾等湘軍中層將領們,更是紛紛請戰。開打的決心十分堅定!

這其中尤其悲情的,當屬之前收復新疆的湘軍英雄劉錦棠。在甲午戰前,他就不停上奏請戰,但當他終於接到清王朝召喚時,卻已病入膏肓。還在出徵路上時,他的健康就徹底垮掉,以至於中風病倒。病榻上的劉錦棠,依然“口中喃喃指述邊事”。此情此景,足以羞煞甲午戰場上,那些扔下槍撒腿逃跑的清軍“名將”們。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士氣高漲的湘軍,卻為何不能再創輝煌,挽救甲午戰爭的頹勢呢?因為參戰的湘軍部隊,實力早已衰退嚴重。

早在太平天國戰爭結束時,鬆了一口氣的清王朝,就開始對湘軍各支部隊拼命裁撤。待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湘軍殘存的精銳部隊,大多數都在完成收復新疆功業後駐紮西北,穩住清王朝的西北邊疆。留在內地的湘軍部隊呢?拜清王朝多年內部傾軋所賜,湘軍各支部隊,人員缺編嚴重,而且連後膛槍都很少,大多數士兵用的,都是落後的“土造”。比起已經擁有半自動步槍和機關槍的淮軍來,家底十分慘淡。

這麼一支家底慘淡的湘軍,投入到甲午戰場時,已是甲午戰爭大廈將傾的時刻。湘軍開始奔赴遼東前線時,已是1894年冬天,朝鮮半島已然盡數丟掉。可憐熱血滿腔的湘軍將士,其實就是去前線“背鍋”。更氣人的是,明明叫湘軍“背鍋”,清王朝卻還極度刻薄,以《吳愙齋中丞電稿》的原文說,簡直是“盼餉未到,盼糧未繼,兵單不能調,炮少不能添”。如此坑爹局面,又怎能指望湘軍力挽狂瀾。

但是,也就是在這“裡外全是坑”的糟糕局面下,甲午戰爭尾聲時才開到戰場的湘軍部隊,依然毫無懼色的挺進炮火前沿,

以義無反顧的浴血廝殺,令驕橫的日軍,結結實實嚐到了苦頭。

比如在甲午戰爭的“反攻海城”戰役裡,手持低劣“土造”槍械的湘軍,卻打出了高素質的戰鬥表現。迎著日軍的炮火覆蓋,各支湘軍部隊瞪紅了眼浴血衝殺,雖說因裝備火力功虧一簣,卻全無先前清軍聽見槍聲就鳥獸散的荒唐場面。驚出一頭冷汗的日軍,也在《日清戰史》裡留下服氣感嘆:“此日中國兵頗為頑強”“忠勇力戰”。

而在甲午戰爭最後一場大規模陸戰——遼河中下游戰役上,拼紅了眼的湘軍,更叫日軍見識了中國軍隊的鐵血精神。牛莊爭奪戰上,湘軍魏光燾部以劣勢兵力血拼日軍,憑著手裡幾位火炮巧妙設伏,給日軍來了場漂亮的火力打擊,重傷日軍大佐佐藤正。沈寶堂陳勝友等部,更在日軍的“排槍炸炮”火力下頑強抵抗,幾乎殺到全軍覆沒的境地。

就連近代日軍一直引以為傲的第五師團,也在這場血戰裡,結結實實嚐到了湘軍的厲害。在牛莊東面的血戰裡,湘軍武威軍與第五師團來了場硬碰硬的廝殺,槍支落後的湘軍忍著日軍轟擊設伏,直到日軍迫近才開火,場面“彈丸紛飛如雨”。第五師團大隊長今田唯一少佐被擊斃。兵力劣勢的武威軍,殺得第五師團幾度增兵,才衝開了東面防線。

接下來的牛莊巷戰裡,面對日軍第五第六兩個師團合擊的湘軍,更是死戰不退,把牛莊每一片廢墟都當做了戰場。直到瘋狂的日軍在牛莊縱火焚燒,把牛莊燒成一片火海。這些湘軍鐵漢們,就以這玉石俱焚的方式,履行了護國使命!

談及甲午戰爭,後人津津樂道的,常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清軍在前線的一觸即潰。多少後人憶起此情此景,都是萬千恥辱感湧上心頭。但是請莫忘記,在甲午戰爭的尾聲階段,還有這樣一支受盡刁難嘲諷的湘軍,卻以血戰到底的表現,捍衛了近代中國軍人的尊嚴。他們的英雄形象,不應因這場恥辱戰敗而被抹煞。

只看那甲午尾聲,牛莊的熊熊烈火,就知一句“無湘不成軍”,絕非戲謔之言,卻是多少湘軍漢子,以身許國的悲壯!

參考資料《劉坤一遺集》《光緒朝東華錄》


我們愛歷史


有理想的軍隊,是無堅不摧的!這是中國近代戰爭史的鐵律!

為什麼湘軍都是文官帶兵?

很簡單,湘軍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糧餉!

曾國藩,胡林翼等文官可以給將士們掙得功名,掙到官位,即使是普通士兵,戰後也能分到豐厚戰利品,於是就跟著他們幹!

等我錢賺夠了,我才不給你賣命!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最實在!於是,曾國藩60年代讓湘軍功臣解甲歸田,很順利。

70年代的陝甘回亂和收復新疆,80年代的中法戰爭,都是湘軍的衍生品——新湘軍和淮軍乾的。

不管是李鴻章的淮軍,還是左宗棠的新湘軍,戰前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湖南招兵買馬!這一茬一茬的湘軍淮軍,根本都是一次性軍隊啊!

湘軍淮軍的“一次性特徵”表現在甲午戰爭中,是毀滅性的!

與老前輩曾國藩和左宗棠不同,李鴻章很會經營個人實力,喜歡的將領,貼心的部下,他會用一輩子!


於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自知無法勝任,主動辭職。而留洋回來的劉步蟾等人,因為不是淮軍舊部,升遷無望,只能吸鴉片麻醉自己。

半島淮軍統帥葉志超,自知不能勝任,多次要求回老家,李鴻章多次拒絕。而袁世凱年紀輕輕當了10年半島的太上皇,居然因為是河南人不是安徽人被雪藏。

李鴻章還振振有詞“我不用你們這幾個廢物鄉黨,我還用外省的白眼狼啊!”

然而就是李鴻章任用私人,把已經報廢的一次性軍隊再次拉上戰場,甲午戰爭註定了只能一潰千里一敗塗地!

李鴻章不停說,我們淮軍十年沒有換槍換炮了!

政敵們說,你們安徽人十年沒有換人了!一半嫉妒恨,一半地域黑!


當兵發財的湘軍和淮軍,很難做到保家衛國!

後來的袁世凱,招兵買馬方面做到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賢,但理想依舊只是當官發財而已!

袁世凱死後,很明顯的,三支軍隊很有力量,馮玉祥,王佔元孫傳芳,吳佩孚。

尤其是馮玉祥,讓全體將士用水龍頭受洗禮,建設基督軍隊,比其他北洋軍閥有理想。

然而,這些軍隊,更有理想的國民革命軍面前,都是土雞瓦狗。10萬革命軍,面對百萬北洋軍,半年之內佔領整個南方。

同等軍備的國民革命軍,也許面對甲午戰爭的日軍,才有一戰之力!

也就是說,甲午年,我們的軍事落後日本30年!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是有理想的現代化軍隊。

日本人的信仰是天皇!

1853年,美國黑船來襲,天皇說:“我們日本應該跪舔美國,跪舔整個歐洲!”於是日本人開啟向西方學習的熱潮!

明治維新後,日本就有了脫亞入歐的強國計劃。這就是理想的力量!

甲午戰爭,日本有必勝的信念!

看日本如何籌集軍費——

天皇絕食,於是全民節儉買軍艦!

大量男人遠赴巴西當奴工,匯款回國買軍艦!

大量女人下南洋賣淫,匯款回國買軍艦!

黃埔軍校的對聯,最能說明清末以來我國軍隊外戰大都失敗的原因——

升官發財請走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升官發財為理想,貪生怕死為特徵的湘軍淮軍,面對信仰天皇強國理想的日本,只有死路一條!

這些淳樸的農家子弟,也就欺負一下信仰崩潰的燒炭黨人了!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您這個命題本身就一堆錯誤。

首先太平軍並非湘軍獨家所消滅:以1864年即天京陷落那年的戰事論,湘軍主力8萬人全部在天京周邊,而當面太平軍只有幾千人,是以多攻少;牽制當時最強大太平軍兩個重兵集團——蘇福省部和陳得才部的,前者是李鴻章淮軍/戈登常勝軍,後者是僧格林沁部/豫軍張曜部/皖軍英翰部,圍攻聚集在湖州-廣德一帶另一個太平軍有力殘部楊輔清-黃文金-劉官芳部的,是左宗棠系楚軍,圍攻在江西、福建一帶活動的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陸順德部的,是楚軍和沈葆楨等的地方部隊,以及福建綠營林文察部等,不僅如此,天京攻破後曾國藩出於自保考慮解散了大部分湘軍,只留下大約16000人的少許部隊,後來他負責剿捻時一度重組了少數湘軍,如鮑超部,但隨著自己剿捻失利和其它原因,大多很快重新遣散,在剿滅太平軍南北餘部戰鬥中力量不足的湘軍只能扮演龍套,南方太平軍是左宗棠部和地方軍剿滅,湘軍幫了倒忙(鮑超“霆營”在主帥不在營時譁變加入太平軍,給圍剿添了很多麻煩),北方太平軍與捻軍合股後分東捻、西捻,分別是李鴻章淮軍和左宗棠楚軍剿滅,湘軍除鮑超部在尹隆河戰役中有出色表現(還因此得罪人憤而辭職解散了)外基本上是醬油眾,哪裡來的“能擊敗百萬太平軍的湘軍”?

然後在說甲午戰爭。

北洋海軍不用說,純屬淮軍底子,主帥丁汝昌是淮軍出身的前太平軍降將;陸軍最初入朝的聶士成、衛汝貴、葉志超都是淮軍,左寶貴是山東人,江南大營綠營出身;日軍渡過鴨綠江後,清方迎戰的將領依克唐阿、宋慶等是八旗或綠營出身,守旅順口的徐邦道是淮軍,守威海衛的戴宗騫綏、鞏字兩軍也是淮軍,湘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僅由劉坤一、吳大澂等率領的 5700人參戰(魏光燾武威軍六營三哨3300人,李光久老湘軍五營二哨2400人),且表現大多數時候十分悽慘(可參看黃遵憲諷刺吳大澂的《度遼將軍歌》)。以湘軍在甲午戰爭中這區區5700人的佔比,也只能是個打醬油的小配角。

除了實力不足外,甲午戰爭時的日軍中樞團結,指揮體系完整,戰爭準備充分,基本不存在內部掣肘,軍隊則實現了近代化,組建起類似歐洲的方塊制軍隊編制,團以上作戰單位建立了完整的司令部、參謀部和近代化後勤體系,已經成為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而清軍除北洋艦隊近代化程度較高外,陸軍不過是一支裝備了洋槍洋炮的勇營部隊,仍然沿用古老的營-哨-隊編制,營以上編制鬆散,基層單位“隊”統一裝備同樣的武器,沒有近代化的參謀機制,而是靠傳統的幕僚出謀劃策,就陸軍而言,這是兩支武器裝備相似、但軍事體系存在“代差”的軍隊在作戰,當大東溝海戰失敗,清方喪失制海權後,整個戰爭的慘敗已是幾乎沒有懸念的事,軍事思想、編制和當時清方主力——淮軍陸軍在一個層面,武器裝備甚至不如淮軍,人數只有區區5000多的湘軍,又能有什麼作為?


陶短房


提問並不準確,在甲午戰爭中擔綱清軍水陸主力的已非“湘軍”,而是李鴻章帶出來的“淮軍”。從軍事統帥、北洋大臣李鴻章,到各層高級指揮,基本都是淮軍天下。而純粹的湘軍參與陸上作戰,僅有約5000餘湘軍參加的“牛莊血戰”和駐守山海關後路的湘軍方有升部,由於清廷過早乞和,方部並沒有實際參加戰鬥。

在後來的全面抗日戰爭時期,領袖的《論持久戰》和白崇禧的“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指導思想並非首創,這一軍事思想是由湘軍名將劉坤一在甲午戰爭的中後期提出來的,他深感清軍與日軍戰鬥力的巨大差異,已知速戰和硬戰的不利,決意以持久戰拖垮日本。

(劉坤一)


《馬關條約》簽署後,正在遼南督師的劉坤一上書光緒,強烈建議清廷撕毀條約重新再戰,以新的戰略思想通過嚴密防守和持久作戰,逼迫日軍退兵。可惜,嚇破了膽的清廷已經沒有了再戰的勇氣。

整個甲午戰爭的陸上作戰,清軍實際使用兵力達10餘萬人,湘軍所佔比例很小。由於淮軍潰敗無能,直到1895年初,清廷才重新起用湘軍為抗日主力,授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出關督師。在此之前,曾國藩在擊破太平天國後為避免被猜忌,已經將大部湘軍裁撤,重新募招的湘軍自不可與曾國藩時代的戰鬥力相比,領兵的大多已是“湘二代”,比如湘軍悍將李續賓之子李光久等;況且,已經完全近代化的日本軍隊也遠非人數雖多卻是烏合之眾的太平軍可比。

(曾國藩)

牛莊血戰中,由於清軍中了日軍“佯攻遼陽、實取牛莊”之計,防守牛莊的僅有魏光燾等部3300餘人,經李光久抗命增援,也不過5000餘人,卻要對抗日軍二個師團24000餘人。湘軍在這一戰中還是打出了血性的,斃日軍今田少佐以下70餘人,傷其300餘,這在甲午戰爭中已經是非常大的戰績了,看看其他戰役的結果就知道,連日軍也認為:“其能久與日軍交鋒者為武威軍,實清軍中所罕睹也”,武威軍,正是魏光燾湘軍各營。

清軍在甲午之敗,敗於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而湘軍當時的軍事現代化水平尚不及淮軍,裝備更為落後,人馬也不佔主力,實難扭轉乾坤。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彼時的湘軍也沒有了羅澤南、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所創立的老湘軍之血性,名號雖然一樣,已經有了質的區別。


度度狼gg


甲午戰爭時期的湘軍,早已不是30多年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湘軍。

湘軍是在太平天國時期興起的一支地主武裝,也是依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崛起,雖然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鬥中,湘軍展現的十足的戰鬥力,但終究是一隻漢人武裝,尤其在太平天國被鎮壓過後,湘軍實力異常增大,從兩湖到江南長江中游至下游一帶都有湘軍的勢力,不但存在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還利用相應的政策壟斷了很多區域的稅款一共軍需,這時期可算得上是湘軍最輝煌的時期,但也是最受懷疑的時期,隨著隨後清廷對湘軍領導層和湘軍軍隊一系列的打壓,尤其是多年後,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領導人的相繼離世,李鴻章淮系勢力的崛起,湘軍逐漸走向末落。



而到了題目中說的甲午戰爭爆發前,幾十年前赫赫有名的湘軍在這一時期,早就成為了傳說,大部分軍隊早就裁撤,只在湖南有象徵性的數千人的武裝,並且依舊是幾十年前封建軍隊的管理模式和裝備,與當時的現代化軍隊早就脫節,但在甲午陸戰節節敗退的背景下,經多方考慮湘軍再一次被啟用開往遼東戰場抵抗日軍。

但這時候的湘軍早就不復當年之勇,幾十年前的管理模式在甲午戰爭時期早已落後,因缺少兵員在開戰前又大量臨時招兵,可這些臨時穿上軍裝的老百姓又如何保障戰鬥力?1895年初在遼寧爆發的牛莊之戰,湘軍首次與日軍遭遇,擔任守衛牛莊任務的湘軍,僅堅持一天就宣告失敗牛莊失守,湘軍死傷被俘高達3000餘人,而日軍僅傷亡不到400人,1:8的傷亡比某種程度上也宣告了湘軍神話的破滅,牛莊之戰湘軍主力損失殆盡,在隨後的甲午陸戰中,湘軍基本也消失了蹤跡。


遼寧資深球迷




因為從軍制,指揮,裝備上均已經落後了啊,還是一支“前現代”陸軍,當然無法打過現代化的日本明治陸軍。然而老湘軍雖然各方面落後,但憑藉著一股血氣之勇的傳統,在甲午戰爭後期的牛莊/田莊臺之戰中雖敗猶榮,給予了日軍以相當的殺傷。

光緒21年2月,日軍攻陷蓋平,海城,進逼遼南,此時老湘軍魏光燾,李光久部奉命迎敵。李光久為湘軍宿將李續賓之子,從戎10年,長期帶兵防守長江,驍勇敢戰,無紈絝虛驕之氣。3月3日上午9時,日軍第一軍,第三第五師團抄襲清軍牛莊後路,魏光燾軍前進至四臺子,策應李光久,次日,日軍分三路直撲牛莊,湘軍火器不足,且落後,但依託街市,以少數格林連珠炮,兩磅開花炮以及老式劈山炮奮力抵抗,左營營官記名總兵餘福章受傷不下火線,依舊持刀指揮部下反擊,最後中炮陣亡,右營營官副將沈寶堂中槍折臂,幫帶參將陳勝有戰死,炮隊營官肖有元中炮重傷,但依舊指揮部下瞄準日軍,轟垮日軍盤踞房屋多所。

在牛莊東北,魏光燾部中營亦與日軍展開肉搏戰,總兵銜副將羅吉亮身負槍傷多出,拒下火線,幫帶遊擊魏極富陣亡。日軍進佔牛莊城區中心後,以海神廟為聯隊指揮所,李光久親率主力中營對海神廟進行突擊,日軍猝不及防,死傷超過百人,但由於湘軍兵力寡不敵眾,無法抽調兵力擴大戰果,李光久部只能佔領海神廟附近教堂死守,麾下副將譚桂林在突襲海神廟時,中槍重傷,但依舊指揮部下奪取日軍速射炮一臺,轉頭轟擊日軍,最後傷重陣亡。左營營官賀長髮身受重傷,但依舊手刃日軍追兵三人,最後與敵同歸於盡,都司鄧敬才被日軍槍彈射中胸腹,血流如注,亦與逼近之日軍展開近身肉搏。

戰至黃昏,魏光燾,李光久麾下15營湘軍,傷亡慘重,只有大約7營尚有戰鬥力,不得不在劉樹元部接應下,逐次撤出牛莊,撤退向田莊臺方向,宗澤亞在《日清戰爭》中記載,此戰被譽為日清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殘酷之城市攻堅街巷戰,一日之內清軍戰死1880人,被俘698人,日軍戰死115人,400餘人負傷。

3月9日,清軍與日軍再戰于田莊臺,清軍兵力為宋慶麾下清軍2萬,大炮40門,但清軍中新兵眾多,且各軍互不相同統,各自為戰,缺乏整體協調的作戰計劃。日軍兵力為19000人,大炮91門,上午8時,戰鬥打響,第三師團與第一師團對田莊臺進行兩面夾擊,並吸取牛莊之戰教訓,命令工兵開始焚燒民房,以驅逐在民房中頑抗的清軍,由於炮兵火力被數量質量均佔優勢的日軍迅速壓制,守軍中的淮軍各部首先潰散,湘軍魏光燾,李光久殘部以及劉樹元五營拼死拒戰一上午,得知後路友鄰部隊已撤後,只得向營口方向轉進。此戰日軍由於戰術得力,壓制火力強勁,累計傷亡僅200餘人,清軍累計陣亡1000餘人,多為魏,李,劉麾下湘軍。

甲午之戰中,湘軍以22營八千武器陳舊之眾,與日軍兩師團將近三萬人拒戰五晝夜,給予日軍以能力所及範圍內之殺傷,實在是雖敗猶榮,無愧於30年前組建初期老湘軍時代的聲名以及三湘父老的囑託和期望


晴天有時下豬


上面這個問題在邏輯上似乎有問題——湘軍能夠擊敗百萬太平軍和擊敗日軍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個人認為,湘軍輸在幾個“氣”。

一是“過氣”。湘軍滅太平軍是1864年,甲午戰爭是1894年,整整30年了,湘軍已經不是當年的湘軍,已經“過氣”了。甲午戰爭時,淮軍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上都比湘軍高,尚且在水陸兩個戰場完敗。“過氣”的湘軍上去之後,更是輸得一塌糊塗,比淮軍表現還要差。

二是“暮氣”。曾國藩還沒徹底消滅太平軍時,就發現湘軍有了暮氣,這也是他讓李鴻章新建淮軍的一個重要原因。歷史上,一支軍隊超過30年沒打過仗,一直處於和平時期,就常常產生暮氣,而且積重難返,而湘軍到甲午戰爭時已經超過30年。

三是“土氣”。曾國藩當年挑選士兵,堅決不要城市兵 ,而要那種“腳上有泥、手上有繭”的農村兵,換句話說他喜歡“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兵。這就導致湘軍很土,單兵素質和能力不高,面對日軍尤其如此。

有句話叫做“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就是這個道理。


腦洞大開的歷史


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又被清朝派去圍剿捻軍,隨後就被清庭解散了,而甲午戰爭中與日本鏖戰的主要為李鴻章創立淮軍。

湘軍解散後,淮軍沒有被解散,而在李鴻章的主導之下,更新了裝備,並建立了以淮軍為基礎的北洋水師。乘著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的雄風以及洋務運動的便利,淮軍的裝備有了更新,裝備了堅船利炮,但是相比較於明治維新之後新日本軍隊而言,淮軍仍舊是舊式軍隊。

北洋水師也是以淮軍基礎上組建的

首先日本軍隊已經被軍國主義思想武裝了頭腦

,他們的對外征戰是真心實意的為他們的天蝗、而他們的日本二戰,而淮軍儘管已經鳥槍換炮,但是仍舊是沒有著任何思想主導的舊式軍隊,當兵吃糧拿餉是他們的首要選擇,為國而戰,為大清皇帝二戰,對於大字不識的丘八來說,太過遙遠。

其次是日本軍隊已經經過西式改革,完全西方化的新式軍隊,無論從軍事裝備,還是訓練以及戰鬥方式上,而淮軍仍舊是駕駛堅船,手持快搶利炮的舊式王朝軍隊。

第三日本經過百日維新已經完整新式的國家化,日本現代的民族國家已經形成,而清朝仍舊滿清的家天下,普通的士兵沒有什麼的國家概念,當兵打仗勝則哄搶戰利品,敗則一鬨而散,保命要緊。

裝備洋槍洋炮的淮軍仍舊是舊式軍隊

所以甲午戰爭之前,清軍紙面實力要超過日軍,但是已經無法力敵新式的日軍,此戰後,淮軍解散,清朝開始委任袁世凱在天津小站以德式方法編練北洋新軍。


大東北的小豆包


因為太平軍要推翻清朝。所以清朝拼著人口減少1億,花了上億兩白銀也要剿滅。但日本就不同。甲午戰爭是由日韓戰爭引起的。日本不是侵略清朝,大清和日本繼續打下去成本太高。不如求和。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也是這個道理,不是俄國打不過日本。勝敗乃兵家常事。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能和談的問題,就不死磕。其實當時日本也是強弩之末,大臣們工資和皇后的首飾都用來買軍艦。女人下南洋,掙錢捐款。


達o芬奇密碼


甲午戰爭後期,鑑於淮軍屢戰屢敗,一潰千里,清廷決定從江南調湘軍加入遼東戰場。湘軍先後有李光久部5營、魏光燾部6營、劉樹元部6營、吳元愷部4營、譚表忠部1營、郭長雲部1營合計23營3哨(不含先期已加入戰局的陳湜部10營)。由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南巡撫吳大澂統領指揮,浩蕩出關進抵遼河。由於高層佈署有誤,在牛莊、田臺莊等戰役中,湘軍被迫以少敵多,雖浴血奮戰依然敗北。但在這幾場慘烈異常的戰役中,比之以前多數淮軍當面對不利戰局時的一觸即潰,湘軍將士的剛毅血性、死戰不退、慷慨壯烈的精神氣概和戰鬥作風,給日軍留下深刻印象。日軍據此斷言:未來領導中國的必是湖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