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爲什麼?

時代畫報週刊


嗯,我想這句話的引用概率應該很高吧?

漢人如果不善戰,那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充話費送回來的嘛?

在夏朝,華夏的疆域是這樣的——

核心區域是如今的中原一帶,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統四面包圍。甚至通過史書可以知道,著名的少康中興就是因為被有窮氏奪國,後來在有扈氏的幫助下復國。這個時候的華夏,還是一個剛剛邁開步的少年。

商朝的疆域已經擴大到淮河流域,但是我們熟悉的江南山東河北四川等等區域,依然是被蠻夷佔據。

周朝的疆域終於擴大到如今的河北一帶,但是山東依然在東夷的控制之下,事實上,別看這時候諸侯國星羅密佈,但是在國與國的夾縫地帶,依然是有大量蠻夷存在。春秋時候大部分的征戰,都是在各個國家附近發生的。諸侯國既是封建主,也要擔負起防衛自己國家的責任。

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各個諸侯國拿附近的蠻夷戎狄刷起了經驗:比如齊國,就是在不停地和東夷族人作戰,擴充著自己的實力,最終統一了整個膠東半島;而秦國也是在周王朝西部和西戎人作戰,拓邊千里;楚國人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祖先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在南方開拓的故事;在北面,趙國人已經在和匈奴人作戰時吸取了作戰經驗,騎兵代替車兵登上了歷史舞臺,燕國正在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

所以,到秦國統一六國的時候,你們看到的地圖是上面這樣的——

是的,雄才偉略的始皇帝不僅吞併了六國的全部土地,還吞併了南越這塊華夏民族從未染指過的土地,華夏民族的觸角第一次伸進了南粵(今廣東廣西)和福建。

再往南去,已經是茫茫大海和森林密佈的中南半島,華夏民族在東方和南方的核心區域,已經到了地理範圍拓展的極限。那些所謂的南蠻和東夷,都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民族,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

從秦始皇開始,歷任華夏民族的皇帝,都把目光投向了北面和西面。

經歷了漢初的白登之圍,在文景二帝的蟄伏之後,雄才偉略的漢武帝讓漢帝國的觸角一直延伸到了西域,著名的絲綢之路駝鈴從此響徹千年。另外,請大家注意,海南和雲貴高原也開始納入華夏版圖。

看到這幅圖的時候,不知道韓國人和越南人有何感受?

是的,華夏帝國的第二次高峰,唐王朝的觸角甚至一度延伸到了中亞一帶,而此時,唐王朝和吐蕃也開始頻繁交戰,吐蕃甚至一度成為唐王朝的苦主,不過,北面的突厥此時已經煙消雲散。唐朝最大的疆域範圍——最東曾到達薩哈林島(庫頁島),最西曾到達鹹海,最北曾到達西伯利亞,面積達1251.19萬平方公里。這是漢人王朝疆域的頂峰,達成這一成就的是唐高宗,對,就是那個總被人開嘲諷被老婆武則天壓得死死的“粑耳朵”。(微笑臉)。

漢人王朝歷史上的三次神州陸沉,分別是永嘉之亂,造成了南北分裂300年,這是漢人王朝第一次丟失了中原這個核心領土;其次就是靖康之恥,北宋在經濟和國力完全碾壓的情況下,居然被女真這個來自白山黑水的少數民族給滅了,而在這之前,先是幹不過遼朝簽下澶淵之盟,後是三川之敗看著西夏獨立只能坐蠟,南邊則是被儂智高一路打到過廣州。可以說,那些嘲諷漢人羸弱的鍋,宋朝要背一大半。

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元朝,但是明朝的疆域也是漢人王朝疆域第二大的朝代。 據統計,明朝中國有148個朝貢國。鄭和七下西洋時,錫蘭國王(今斯里蘭卡)不聽話,被直接抓了送到北京進行思想改造,航跡直達非洲東海岸。不過漢人王朝的第三次神州陸沉也發生在明朝,同樣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女真人入主中原。


看完地圖,我們回國頭來看看問題,從夏朝開始,華夏的領土一直在擴張,從中原一隅之地擴張到東至東海,南至南沙,北至漠河,西至帕米爾高原的廣闊領土。什麼蠻夷戎狄都不見了,全都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說漢族人善戰,是也不是。從大禹那個時候開始,華夏民族就知道什麼上天是靠不住的,我們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山闢河,建設自己的幸福的家園。而不是迷信所謂的諾亞方舟,隨波逐流。從那個時候起,不信天只信奉自己勤勞雙手的民族信念就刻進了骨子裡。


所以,什麼時候漢人最善戰?當心中有著守護家園信念的時候最強大。所以有了崖山蹈海,所以抗日十四年不言棄,所以統一的信念從不敢或忘,因為祖宗熱血拼殺留下的地方都是好地方,一寸都不敢丟。


話說回來,現在大家都是華夏民族,都是一家人。歷史上的中國,只要讓他和平地發展幾十年,經濟都是妥妥穩居世界第一的存在。當今的世界,已經不再講攻城伐地,大家都是一個地球村。天天討論善不善戰其實沒多大意思,好好把自己的日子過紅火才是王道。不過……


要是有人來家裡偷東西,問問美國人、印度人、越南人,他們的手,還疼嘛?


萌萌的糯包子


漢族人不僅善戰而且比一般農耕民族更善戰!

一句話概括,如果漢民族不善戰,那960萬平方公里是充話費送的嗎?

一,我們的土地從何而來?

1,商朝時期,華夏族的國家範圍主要侷限在河南北部一小塊地方。到周朝時,周朝的諸侯國直接到達了北到海河,南到長江。周朝衰落後,諸侯國更是吊打邊疆少數民族,讓他們心甘情願認爸爸!

北疆的匈奴,南疆的百越無不自認是華夏民族旁系子孫,這種不約而同的認同感,正是建立在中原民族強大的戰鬥力基礎上的 。

2,秦朝的土地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空前絕後的大帝國!稍前的亞歷山大帝國領土550萬(水分很大),沒有有效管理,而且總壽命才13年。後來的羅馬帝國,極盛時期領土590萬平方公里,可是內部分裂始終如一。

秦朝到清朝的大一統傳統,建立在強大的中央集團軍基礎上,沒有這個暴力機器,一切帝國都只是泡影。

3,中原王朝中武功吉盛的是漢唐元清四朝,尤其是清朝,早期直接控制的土地達到1309平方公里,這是農業社會能夠達到的統治極限。清朝在邊疆實現的改土歸流戍邊屯墾,是我國現有領土的基礎。

每個王朝的建立都伴隨著殺戮,拋開近代史不談,清朝是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更像理想中的中原王朝。

二,為什麼農業社會的中華帝國這麼強大?

1,農業社會,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數。

農業社會的戰爭,說白了是一群人拿著簡陋的武器互相沖殺,武器和謀略是次要,而人數是主要。

要保障一大群人參與危險的戰爭,兩個至關重要,一個是人群的組織,一個是人群的吃飯問題。認識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土地革命的偉大力量了。

為什麼漢民族總是被少數民族吊打?不是因為漢民族武功不強,而是組織不得力。首先少數民族環境惡劣,孱弱的人活不下來,能誇上馬背的都是一等一的強壯。漢民族人口基數大,選拔戰士就是技術活,選出來還要組織起來,更是有難度。所以,只要有一個有效組織,漢民族無懼一切戰爭。

典型例子是,五胡亂華,大量漢人逃到南方,逃亡這組成了北府軍,北府軍在劉裕的組織下吊打北方各民族,差點完成由南到北的大一統。

2,我國的外部地形決定了大一統不難,超出這個體系很難。

我們國家的領土主體在秦朝早已確定,秦朝疆域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和4000米等高線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無法逾越的障礙。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讓我們一直誤以為天下就這麼大,統一中國就是統治全世界。

反觀西方,每次動輒要征服全世界,最後領土達到500平方公里就出現帝國崩潰。我們2000年一直走下前面。

不過這也造成了我們對外聯繫的動力不足,2000年,只有明成祖朱棣七次下西洋成為亞太共主,其他大部分皇帝侷限在小小的中華文化圈自稱“天朝上國”沾沾自喜。

3,我國的內部自然災害決定了,必須有一個大一統王朝來劫富濟貧。

小的說,我們的黃河總是氾濫,沒有大一統的王朝來治水,以鄰為壑最終會大家都遭殃、

大了說,我們國家境內自然災害頻繁,需要經常性從無災害的富裕地區調集物資進行補貼災區。這是大一統王朝建立的基本動機和統治基本思路。

珍惜老祖宗給留下的土地,節約利用每一寸土地,這是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


歷史知事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漢族人是不是善戰呢?

在很多人的眼裡,漢族人是不善戰的。我曾經美國的悟空問答quora上看到有一個人問,假如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會怎麼樣?

有一個人回答說,假如亞歷山大大帝來到了中國也會輸,雖然他面對的是戰鬥力最弱的漢族人的統治時期。

可見,不僅是國內,在國外也有很多人認為漢族人的戰鬥力是不行的。

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這要看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評價。如果你去專門看一下漢族人在歷史上的戰敗經歷,會讓你大跌眼鏡。

比如宋朝時期,被金國人打得大敗的遼軍殘兵,竟然殺的號稱精銳的宋朝西路軍抱頭鼠竄,明朝末年滿清八旗在關內如入無人之境。

漢族人的這些戰例給人一種戰鬥力低下的印象。

但是漢族人更多的還是他的輝煌期。

比如說,漢朝自武帝之後,對匈奴人的作戰,就已經能夠主動攻擊到匈奴人腹地給予其毀滅性的打擊。即便是在漢末時期,外部勢力也很難與當時的軍閥對抗。曹操、董卓、呂布、馬超、公孫瓚,這些在漢末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曾經打敗過周邊的少數民族。

即便到東晉時期被組織起來的北府兵,在面對十倍於己的前秦面前,仍然將其擊敗。

隋唐和明朝,大部分期間對周邊都保有絕對的軍事優勢。

可見漢族人的戰鬥力還是蠻強的。

之所以被認為漢族戰鬥力低無非是兩個原因:

1,勝利太多,所以失敗就顯得極為顯眼。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2,近代以來的國家衰弱讓很多人自卑,於是把這一切歸咎於祖宗無能上。

今天,中華民族走在偉大復興的路上,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已經逐漸迴歸,相信以後不管國內還是國外,質疑的聲音會越來越少!


歷史風暴


周恩來說:“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但從不也永不懼怕任何外國對中國主權領土的侵略!”中國的確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並不想挑起戰爭。比如像漢朝和唐朝這樣強大的王朝,都是被迫對外戰爭的。

要說漢族很善戰,這個要看在那個朝代,由誰來領導。俗話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統治者不行,再強的軍隊在其手中發揮不了作用。

秦國在統一六國的時候,感覺所向無敵,六國都不是他的對手.秦始皇死後,兒子胡亥繼位。秦朝軍隊在他手裡,簡直不堪一擊。鉅鹿之戰時,項羽用五萬楚軍,迫使對方四十萬秦軍投降。

由於中原大亂,北方的匈奴崛起,不斷騷擾中原的邊境安寧。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被迫對匈奴作戰。開始,漢軍佔優勢,吃到甜頭的漢高祖由於輕敵被匈奴圍困差點做了俘虜,結果用和親才算平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漢朝開始對匈奴作戰,幾乎次次能打勝仗,匈奴佔不到什麼便宜,東躲西藏。匈奴始終不是漢族人的對手,結果只有分裂滅亡。

漢朝滅亡以後,中國內亂導致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大片土地被佔。從漢朝到隋朝,中國北方一直被少數民族政權佔據,中原王朝一點力氣也沒有。到了隋朝時期,北方已經有一個如匈奴一樣強大的民族——突厥。突厥熱建立起一個政權——突厥汗國。這個民族可以說是稱霸北方,周邊很多小國家都依附於他。比如隋煬帝征討的高句麗,也是突厥的小弟。隋煬帝為了敲山震虎,首先對突厥周邊的小國下手,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就是隋煬帝征討的對象,結果三番五次的遭到了失敗。其實,失敗的原因是中原長期遭受戰亂,百姓過得非常艱苦。隋煬帝大興土木,修運河,建東都。他把這些服役的百姓,強行拉去征討高句麗。據說士兵毫無安全保障,死後,隨便丟棄路邊,吃不飽穿不暖,導致士兵厭戰。所以,隋朝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到了唐朝就不一樣了,唐太宗主要發展經濟,讓人民休養生息。國力強大以後,突厥在大唐軍隊面前也是不堪一擊,最後唐朝在西域建立了都護府,唐朝是繼漢朝第二次深入西域的中原王朝。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最長臉的兩個朝代。漢族人的善戰,與統治者強不強勢,國民經濟發展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唐朝過後,漢族軍隊再也沒有哪個魄力了,一代比一代弱。宋朝被蒙古兼併,明朝被滿清兼併。

在我國曆史上,漢族的確英勇善戰。但漢族也有個毛病,喜歡內鬥。中國曆朝歷代的滅亡,幾乎都是因為內鬥而引起的。如果,不是因為內鬥,我相信任何外部勢力都沒有機會。漢族的凝聚力其實是很強的,而且漢人很能忍,只有自身被壓迫到喘不過氣的時候,怒火才會被激發出來。平時你只能看到一個善良而勤勞的漢人,一旦怒火被激發出來真的很可怕。

漢人不喜歡打仗,講究安居樂業。誰給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我們都支持誰。當滿清入關以後,很少漢人會反抗,那是因為漢人被明朝的統治壓迫太久了,人民百姓生活太苦,沒吃的沒穿的,更被說戰鬥力了。當人民面臨被餓死的時候,生活貧困的農民被迫反抗。明朝貪汙腐敗太嚴重,武將怕死,文官愛財,這樣的王朝真的沒救了。說白了,明朝滅亡,都是自己人造成的,我們的確該好好反省了,難道不是嗎?


朕史


漢人善戰,但是相比較之下,漢人更文明,不像歷史上大多數遊牧民族那樣殘暴。

野蠻、殘暴的族群都會給人強大的震撼和威懾力,而相對文明的族群則要平和很多。因此,才會有漢人不善戰這種感覺的存在

在歷史上,在唐朝及以前,漢人是尚武的,而且絕大部分時間是對周邊族群有碾壓性優勢的。無論秦漢,還是隋唐,甚至戰國三國,漢人都是當時無可爭辯的主宰,是歷史的主角,對其他族群的威懾相當強大。

在那段歷史上,也只有漢初、唐初,漢人處於劣勢地位,但這個時間都不是很長,隨著國力的提升,漢唐都很快大敗周邊遊牧強權,維持了霸主地位。即便在東晉南朝時期,漢人勢微,但是也維持了南方半壁河山,依然保留了中華正統的地位,在與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之間的爭鋒中,也互有勝負,並不是完全處於下鋒。


唐朝以後,經過漢人、沙陀人的連年戰亂,中原王朝元氣大傷,漢人賴以生存的東北屏障燕雲十六州也被契丹所奪,漢人的優勢地位才真正開始變化。此後建立的漢人王朝宋、明,都是重文抑武的朝代,而宋明先後被女真、蒙古、滿清所敗,尤其是蒙元、滿清都曾全面入鼎中原,因此才會有很多關於漢人柔弱這樣的固化印象。國人有之,西方國家更有之。

但是,宋、明時期,王朝也並不是很弱,兩宋三百年,在周邊強國林立的狀態下,雖然數敗於遼金,但自保還是沒有問題,弱是弱了一點,不過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而明朝,即便其後有滿清的入關,也基本很少有人認為有弱明的存在。事實上,明朝也是歷史上一個強悍的王朝,只是明朝相對已經非常文明,對滅亡他國的野心不是很強,而是更在乎表面上的霸主地位,很多國家在明太祖時期就被列為不徵之國。如果不是遇上明末關中大亂,則滿清是否能夠入關,都是很大的問題。



而在元、清統治的朝代,即便強大如元朝,也是被漢人打敗趕走的。而清朝,其席捲南北的立國之戰,大多數還是降清的明順漢人打下來的。此外,三藩之亂、太平天國都是以漢人為主,發動的對清朝的打擊。而晚清的湘軍、淮軍、楚軍、新軍等,基本全是漢人武裝,他們也是晚清半個世紀的支柱。

因此,縱觀中華歷史,漢人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強者。而作為劣勢一方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如果以漢人較短的劣勢歷史,去否決更長的優勢歷史,則自然是無稽之談了。

漢人善戰,不言自明。


蘇綻


漢族人是不是好征戰?

漢族前身是華夏族,漢人亦稱為華夏人。漢人不僅熱愛和平,仁儀威震天下。還南征北戰,東征西伐。開疆拓土,鞏固中華疆域。

公元前3000年,商朝君王武丁執政期間。古雅利安人侵入中原大地。雅利安人乃是高鼻樑西方人種,聞之中原人傑地靈,物產豐富。雅利安人決定進攻中原。商王武丁沉思良策,其妻子婦好挺身而出,願統領兵馬,征戰雅利安人。婦好不負眾望,率領大軍擊敗雅利安人,並俘獲大量俘虜,將俘虜名為崑崙奴。雅利安人己滅亡文明古國巴比倫王朝,意想滅亡中華文明,反而被婦好商軍滅亡。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執政期間,匈奴人侵擾大漢國土,燒搶掠劫,邊境民眾苦不堪言。孰可忍,孰不可忍。漢武帝劉徹對匈奴實行零容忍政策。任命衛青、霍去病率領大軍追擊匈奴。衛霍大軍採取遷回、迂迴戰術包圍、分割匈奴大軍,在河廊地區擊敗匈奴,殲滅其十萬人,取得大捷。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廊地區。並設立張掖、武威、酒泉、敦煌等地區。燕然山下,霍去病封狼居胥。彰顯大漢帝國威震天下,匈奴人聞風而逃,聞漢色變。

漢元帝執政期間,名將陳湯率領漢軍痛擊匈奴,並寫下千古名句:明凡強漢者,雖遠必誅。乃是壯志豪情之千古名句。大將傅介子率領漢軍攻打西域,傅介子對敵軍大喊幾聲,漢軍將至,還不打開城門投降。敵軍懾於大漢天威,皆打開城門投降,俯首稱臣。

東漢漢明帝劉莊執政期間,漢軍進攻西域大勝,漢軍撖離,大將耿恭留守天山金蒲城,匈奴大軍圍攻耿恭金蒲城,圍攻年餘,匈奴人硬是攻不下金蒲城,漢軍也糧盡水絕。耿恭急派兵回朝廷求援,適逢漢明帝駕崩。漢章帝繼任。面對遠在千里的漢軍。漢章帝決定實施救援。任命中郎將範羌率領七千大軍遠赴西域營救耿恭部漢軍。耿恭率領漢軍撤軍時遭到匈奴大軍追殺,損兵折將。耿恭率部終回到玉門關,清點人數,只剩下十三漢將,這就是可歌可泣的十三漢將歸玉門熱血故事。

公元71年,一介書生班固投筆從戎,寫下千古名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班固一統西域,西域各國懾於大漢天威皆臣服。班固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功高蓋世。

公元91年,東漢名將竇憲征戰北匈奴,南匈奴歸付大漢。北匈奴節節敗退,匈奴王阿提拉率領大軍進入歐洲,在歐洲稱王爭霸。大漢己無邊境之患,國力鼎盛。

國威、軍威是打出來的,匈奴和西域諸國的人將漢朝的人稱為漢人,其族群稱為漢族,其文字稱為漢字。可見漢人英勇善戰,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彰顯大漢帝國威震天下。漢軍威武。





歷史愛好者88


漢人善戰是一定的,不然也就沒有較大的國土面積,畢竟國際之間只講實力不講仁義。漢人的善戰不是體現在體格或武術的強大,而是擅長大部隊的組織和謀略能力。不過後期各個王朝的政治毛病問題影響了軍事進步,沒有好的國家保障,大的戰爭都不能獲勝。民國軍閥們打不過輕武器不佔優勢的日軍,新中國共軍卻能硬懟全面優勢的“聯合國軍”沒輸掉。宋朝的冷兵器和火器科技都超過蒙古軍,但是被滅國就要問問因為太祖自己是叛軍篡位,所以一直進行重文壓武的體制思想了。

有答友提到漢朝13勇士歸玉門的故事,我感覺就很能說明問題。公元74年,北匈奴進攻漢朝西域都護府,圍攻駐紮柳中城的關寵部、駐紮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圍,而這兩支部隊都不過才幾百人。次年三月,數萬北匈奴大軍攻破了歸附漢帝國的車師後國,駐紮車師的耿恭部下的三百名漢帝國將士,全部戰死。面對當時全球一流的匈奴2萬大軍,耿恭在金蒲城的幾百人的小部隊最後有13個是怎麼活著回到國內的?除了先進的弓弩,這幫軍人超強的戰鬥意志和對國家的忠貞才是關鍵,還有當時尚武的政治體制和後方的鼓勵和嚴酷的制度制約也是原因。耿恭出生軍人世家,職位僅次於將軍,他的下屬多數應該也是軍籍,若背叛不管職務大小家屬是要連坐的。漢軍在沒有糧食的時候把弓弩上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煮了充飢,最後連來勸降的匈奴使者都被在城頭被活殺烤著吃掉。期間,向匈奴倒戈的的車師後國王后是漢人,當自己國家的軍隊在協助攻城的時候,王后卻冒著危險送糧食和情報給漢軍。

疏勒城被圍困苦鬥的時候,朝廷也在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有一批大臣認為路途遙遠,援軍趕不到守軍存活的那一天。但另外一派的“

司徒”鮑昱站出來請求派援兵,他說:“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翻譯成白話就是: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捲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鮑昱同時還提醒皇帝,耿恭和關寵只有數百名軍人,卻能拖住數萬匈奴大軍,這說明匈奴的軍隊的戰鬥力很一般,朝廷完全可以只出動敦煌和酒泉的駐軍,晝夜兼程,前往救援。

這是古代版的軍隊中“不拋棄、不放棄”的言論。此時老皇帝剛駕崩,新皇帝漢章帝有點政治抱負,下令組織了7千人的援軍動身接應。公元76年,大軍反擊車師前國,大破車師前軍,斬首3800敵軍,另俘虜3000餘人,繳獲駱駝馬4萬頭。車師前國再次向漢軍投降,北匈奴見漢軍兵威正盛,遠遠地逃走了。正是冬季,大雪封山,行軍的難度極大,但是援軍戰士聽聞疏勒保衛戰之壯烈,紛紛要求前往疏勒城。酒泉太守段彭最後決定派出二千名戰士,翻越天山,前往疏勒城,救出耿恭餘部。一月後援兵至,疏勒城中僅餘26人,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翌日,耿恭率部東歸。從疏勒城返回玉門關有近兩千里路,途中還有北匈奴一路追殺。天山北麓雪深丈餘,這條路九死一生,耿恭所部回軍至玉門關,僅剩13人。

《後漢書·耿弇傳》記載說:吏士素飢困,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重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漢代中郎將大概相當於現在解放軍的戰區司令,上將軍銜的人親自給幾位小兵搓背換褲衩是對戰爭英雄怎麼樣的尊敬。耿恭到達洛陽後,鮑昱上奏稱耿恭的節操超過蘇武,應當封爵受賞。於是任命耿恭為騎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縣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職。耿恭母親在此之前就已去世,等耿恭回來,補行喪禮,漢章帝下詔派五宮中郎將饋贈牛和酒解除喪服。


很多人不清楚我們為啥叫漢族,當然不是因為我們出汗比別的族多,是因為喊出“雖遠必誅”口號的強漢王朝。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段東歸歷史有誇張成分,但是不可否認整個漢朝軍隊的行事風格就是如此,西域疆土也是在一代代強悍的的開拓者奮鬥中形成的。就是到了近代,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開建國後接連和周邊的軍事大國都打了一遍,一共打了六次,期間美俄兩個超級大國都惹了,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家和兩個超級大國打仗在戰略目標上都沒輸掉就是勝利。特別是朝鮮戰爭,我們堅持了三年多,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武器都用在我們頭上了,中國陣亡19.7萬人硬把美軍拖回板門店的談判桌簽字。現在幸福的和平一代經歷的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和平時期,是不能體會當時國家承受的壓力和軍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的。我認為新中國比古代中國更加善戰,因為我們的新中國建立在被奴役被壓迫的廢墟上,國歌的高潮部分都是唱到:“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只要這種立國之本沒有被忘卻,我們永遠善戰。

近年如士兵突擊、戰狼、紅海行動此類影視劇大熱,說明中國軍隊的成長和未來一直收到國民的關注和熱切期盼。這些年老百姓什麼都吐槽就是很少有見抱怨軍事開支上升的說明什麼?說明民間支持強軍,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軍隊怎麼會不善戰?前幾年釣魚島事件發酵的時候,多少退伍軍人喊出等待國家隨時召喚的呼聲,有主動參戰意識的軍人是善戰的軍人。漢人善戰不等於好戰,善戰、備戰但慎戰,不怯戰才是漢民族一貫的思想。不然,孫子兵法就白寫了。


題外話:宋軍弱在哪裡?弱在體制,其原因有:

1.武將地位低,軍隊缺乏優秀將領調教訓練。

2.以文御武,文官系統全面監管軍隊,官僚作風、推諉扯皮、任人唯親。

3.為防止流民作亂和招撫盜匪,大量吸收這些人參軍,造成軍隊素質差。

4.募兵制給軍餉,不能為家中免除稅賦雜役,不能因為上陣殺敵獲得爵位、土地、財物。

5.有條件練武和熟讀兵書的權貴世家子弟多數棄武從文,軍隊失去了中流砥柱。

6.“將從中御”,皇帝喜歡干預前線指揮,領兵將領臨陣指揮的權力受限制。

7.文官為帥,宋朝尤其是北宋喜歡用文官作為行軍打仗的主帥,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

8.皇族不習武。基本上只讀書,不習武。也沒有軍旅經驗,對軍事不瞭解。

9.國家意志戰鬥力:宋朝國家意志戰鬥力就是渣,議和成為永恆的主題。遼、夏、金、蒙古,每個對手出現,宋朝基本都是被動挨打,直到徹底亡國。

10.兵器裝備戰鬥力:宋朝不僅發展了火器,還有專門的兵工廠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但在防禦為主的戰略思想下,宋朝一直沒建立像樣的騎兵,宋軍裝備主要是步兵的。

另外,南宋被當時全世界最強悍的軍事勢力蒙古所滅前抵抗了幾十年,應該是周邊國家耗得時間最長的。在四川釣魚城弄死一個大汗蒙哥導致在歐洲肆虐的蒙古軍停止進攻並開始奔喪,非洲得以倖免入侵。


悟空健談


漢族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善戰的民族,這是文化造成的。由於農耕民族,不管處於經濟發達時期,或者經濟貧弱時期,漢族人都不善於殺。這種殺包括戰場拼殺以及殺豬宰羊!這比遊牧民族差多了,遊牧民族天生就會殺戮,打獵,剝皮吃肉。但是漢族正規軍戰士的單兵戰鬥能力又很強,這主要還是因為訓練的問題,漢族經濟發達,能養得起兵,軍隊都是職業的,戰鬥力自然強!只是這又跟天生會打仗完全不同,給其他民族的戰士這麼長時間去訓練人家說不定還會更強。

一個比較真實的事件就是,我們古代經常有人在案堂上說,大人冤枉我連雞都不敢殺怎麼敢殺人?這句話看似笑話其實是真的!在漢族地區,吃肉有專門的屠夫,由屠夫把豬牛羊殺了切成一塊塊讓人來買。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窮的買不起肉,富的也只是買肉,不用自己動手。沒動過手也就不會殺。即便是雞鴨這種東西,只有富道人家才吃得起。在平常百姓家也不常殺,農耕民族養個雞鴨就為了下蛋,而貧苦人家平時也捨不得殺雞殺鴨自己吃,都是拿去飯店換點米糧。這是普通古代漢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不是貶低自己,而是我們真的很缺這種戰的實際拼殺經驗與能力!這是需要後天鍛鍊的!

訓練一個漢族普通戰士的時間需要三到五年,一名優秀戰士則需要七年以上,這是漢軍戰鬥力高的主因。比如,以漢匈單兵戰力對比,一名漢軍戰士可以打三名匈奴士兵,但是一名匈奴民兵卻可以打三個漢軍民兵。也就是說,匈奴人上馬便可成軍,我們卻不行!這就造成一旦前線正規軍拼光了,我們後面補上去的戰士戰鬥力嚴重不足!比如,最近對陣少數民族的例子,滿清打李自成,李自成一戰戰敗從此潰不成軍,幾千萬的人口卻擋不住那幾萬人的八旗兵。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歷史上幾個強大漢族政權時期都是需要建立在充足的經濟基礎上,通過高強度長時間的培養才養出了善戰的將士!


優己


有網友問: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其實,實事求是說,漢人不算全民善戰,但是因為人口基數大,卻總能挑選出足夠善戰的兵將。為什麼說不是全民善戰呢?因為,漢人是農業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實現了一日兩餐,定時吃飯。

而且善於種菜,通過豆腐等食品獲得植物性蛋白質,為此,在古代漢族小孩的夭折率是非常低的(當然相對現在的醫療環境,當年夭折率還是很高的),小孩成活率高,人口就多,但是,同時,就無法保證每一個孩子都是身體素質非常好。

因為,我們的定居生活,農業生產,蔬菜的種植,可以讓身體比較弱的孩子也可以長大。但是在蒙古民族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在古代處於蒙古高原,在沒有棉衣的時代,在零下30°,40°,缺乏食品,缺乏取暖設備的蒙古高原,嬰幼兒的夭折率,體弱者的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能夠活下來的蒙古人都是身強力壯的人,但是缺點就是人口太少了。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人有100萬人口,到了清末也不過是200多萬人口,700多年人口才增長一倍,主要還是東蒙進入半定居以後,才實現的人口增長。

而漢人到清末人口增長了起碼4倍,已經到了4億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在人口達到4億的時候,總是可以挑選出很多能打仗的士兵,在北洋時代,關內輕易就可以建立100多萬近代化軍隊,外蒙才建立起幾千人的近代化部隊。戰鬥力差距何止千倍?

因此,我們會發現,中國曆朝歷代的版圖,從夏朝到現在,是擴大了幾十倍以上的。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建立一支戰鬥力過得去的軍團,並且長期在新控制區駐紮,生活和繁衍生息。

說起來,歐洲人都很能打,一堆的戰鬥民族,但是仔細想想歐洲從羅馬帝國開始一直到十字軍東征,上千年都無法控制一個耶路撒冷,一個小亞細亞地區,就更別說整個中東地區和北非了。而我們把古代所有的邊疆區早就都變成了一個大家庭。

因此,善戰,不單單是說個人武力,是不是個人很驍勇。印度的錫克人,尼泊爾的廓爾喀人都號稱是能征善戰,號稱男性最喜歡軍旅生活。但是,錫克人在印度,廓爾喀人在尼泊爾都只是偏居一偶而已,上千年,也沒有打下來或者說控制住任何地盤。

真正的戰鬥力是什麼呢?首先有一支能打仗的部隊,其次,還要有管理和控制新佔領區的能力。否則打了丟,丟了打,到頭一場空,就好像德國這些國家一樣,現在混的還沒有一戰爆發前的國土大,有什麼意思?

如果單純說戰鬥力,而真正決定戰鬥力的基礎則是訓練和組織,紀律。就如同日本人在甲午戰爭說的那樣,清軍射擊技術拙劣,其子彈多從頭上通過,達到很遠的距離逼近並且亮出刺刀的時候,清軍每次都轉入崩潰,無一例外。

而英國訓練的中國軍團,當時英國人說,他們是。這些士兵們表現得完全像一個老兵……而且他們的群射技術非常好,槍槍命中目標,冷靜得如同在打靶場練習射擊時一樣。所以蒙哥馬利說,沒有不會打仗的兵;只有不會領兵的將領


深度軍事


我們漢人當然善戰來著,要不我們領土都是充話費送的。

五千年前的今天,我們夏朝祖先和古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

四千年前的今天,我們商朝祖先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著青銅器。

三千年前的今天,我們春秋戰國先賢和古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

兩千年前的今天,我們漢朝祖先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伐;

一千年前的今天,我們唐宋祖先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

新世紀後的今天,我們所有人在和美利堅一較長短!

世界五千年文明史,我們民族一直在世界牌桌上打麻將,而另外幾家已經換過好多輪。

孤單才是真的寂寞!

哎,問這個問題的逗逼,首先謝謝你給我一個發揮的舞臺哈。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網絡上充斥著漢人不善戰,漢人懦弱,漢人奴性的聲音。於是我回家看啦看身份證,沒錯民族一欄寫的漢族。

可是我不懦弱,也沒有奴性,善戰不善戰這個真不好說,如果說打架的話,沒慫過,真正戰場和平年代也沒機會吧?

於是反省自身之後我覺得這一論調就是個偽命題。

然後感謝發達的網絡還有本人一點點英語基礎,在國外論壇我也經常看到如此論斷,這啥情況,我百思不得其解啊。

想我皇漢,錯錯錯,不能說皇漢是漢民族,從五千年前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什麼時候成啦懦弱,奴性,不善戰的代名詞啦?

下面我們數數中國擴張史

夏朝立中原,開邊擴四夷,河南部分地區歸漢民族所有。

商朝承夏志,擴邊從不止,傳統中原地區都是漢朝所有。

周朝大分封,數百小弟戰天下,漢民族擴展到長江流域。

秦朝大一統,傳統漢地十八省基本成型。

漢朝更威武,開發西域,下擴南越。

隋唐承漢志,盛唐領土千萬,那不是送的。

宋朝雖窩囊,但是也保有中華傳統領土。

元明清定性,雖然二個都是異族,但是已經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

從小小的河南部分地區,到現在中國版圖,領土擴大數十倍有木有?沒有戰爭領土怎麼來的?充話費送的?你送我看看?

失敗總是有的,但是那一次漢人不是在無數挫敗中頑強生存下來並且成就偉業的。

南北朝動亂,我們熬過來啦。

宋金滅國戰爭,我們熬過來啦。

蒙元南下,我們熬過來啦,

後金南下,我們熬過來啦。

抗日戰爭,我們勝利啦。

孤獨的兔子,一人獨對世界我們也打贏啦。

我現在問你還有各位讀者們,漢人善戰嗎?

我們愛好和平,我們也從不畏懼戰爭。

有部分參考其他文章。。。特此備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