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雖然是“鬼節”,但中元節的節日氣氛並不是陰森恐怖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被賦予了新的文化意義。
中元節的名字來源於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為上元,拜天官;七月十五為中元,拜地官;十月十五為下元,拜水官。中國人的信仰是祖先崇拜。七月十五的時候,有一些農作物已經成熟。人們就用這些農作物向祖先祭拜一番,祈求來年風和雨順。於是中元節成為一個祭祀的節日。
神話傳說中,七月十五這一天,閻君下令鬼門大開,百鬼夜行。這個傳說不但給中元節蒙上神秘詭譎的色彩,還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民俗。
中華民族講究“民以食為天”。祭祀祖先和遊魂的最好的東西就是美食了。到中元節這一天,每家每戶將提前準備好的貢品放在供桌上。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自然環境的不同也造成了民俗之間的差異。有的地方用米飯,有的地方用六畜的肉鋪,有的地方則用洗淨的瓜果,不一而足。這些貢品在祖先和遊魂享用完以後,自然也就接著祭了人們自己的五臟廟。美食會給人一種幸福感。在中元節這一天,人們的心情其實並不陰霾,而是喜悅的,充滿希望的。
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的時候。萬家燈火,喜氣洋洋。而到了中元節,人們推己及人,認為“鬼”也需要一個熱鬧的節日氣氛。於是打著“鬼”的旗號,千家萬戶再一次張燈結綵。人間的燈與冥界的燈自然要有區別。在傳統文化中,水是陰柔之物,通往冥界。所以中元節又有放水燈的習俗。人們把燈放在小船裡,小船順流而下,渺渺的燈火從一粒豆大小到消失不見。人們認為這是水燈完成了它的使命,引渡靈魂找到了回家的路。
眼中是滿城燈火的美麗景象,嘴裡是可口的美食,還有各種請神儀式的熱鬧鼓吹,中元節儼然成為一種狂歡,一種蒙著鬼神色彩的另類的狂歡。人的本性就是追求美好的事物,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聖誕節在中國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商業性質越來越重,中元節在祭祀的基礎上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清人龐塏寫過一首《長安雜興效竹枝體》,生動地描寫出人們慶祝中元節時歡快熱鬧的氣氛。詩曰: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可惜現在中元節已經沒落,不復往日的光景,成為令人談之色變的“鬼節”。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閱讀更多 娟娟home 的文章